www.guoxue.com
王廷信

 

中篇 审美能力

感性美学》相关章节:

导 论: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构想

上 篇:审美感受

  第一章 审美不是反映

  第二章 审美反映与马克思主义

  第三章 美感与鉴赏判断

  第四章 美感与“美”

  第五章 美感与快感

中 篇:审美能力

  第一章 审美——人类特有的能力

  第二章 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

  第三章 审美能力的个体生成

  第四章 审美能力的功能实现

  附 录 论群体审美能力

下 篇:艺术、自然与审美

  第一章 论“自然美”

  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焦虑主题

  附 录 新生代的焦虑 

  第三章 《红楼梦》:文化——心理层面上的一种解读

  第四章  现代艺术与阐释的危机

  第五章  艺术创作中的超常思维  

  第六章  艺术:一种中庸的描述  

外 篇:美学与时代

  中国美学需要什么    

  经济发展与中国美学的当代使命

  文化建设与纯学术的价值

后 记

  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关于艺术与审美的争论,都出自审美感受的差异。这使我们想到,一种充分宽容的美学理论不应该独断地去判定不同审美感受的正确或者谬误,借此建立起一种单一的意识形态化的美学规范,而应该致力于描述不同的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以及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心理感受水平上的种种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效应。只有我们充分了解了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形成过程以及机制,才有可能对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同时作为一种人类行为的审美欣赏与艺术创造有更客观、更深切的理解,才有可能为人类审美能力的生成找到比较可靠的证据。

  因此,对审美能力的透视就内在地蕴含了这样一些研究分枝: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审美能力的个体生成,最后是这样一种人类能力的实现过程,也即它本身的显现方式,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人所拥有的这种能力的外现。其中,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的研究,能使我们得以了解人类在与其它物种共生的地球生态中,如何以一个独特的生物圈的形式,演化出对艺术的价值需求以及艺术创造力,并能得以了解在人类整体中处于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人们对于美与艺术何以会出现不同的价值需求和审美感受,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欣赏方式;审美能力的个体生成的研究则从微观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个体在身体与心智成长过程中,以及在广义的学习过程中如何获得这种特殊的能力,以及可能导致这种能力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诸多因素,还有在这一能力的生成过程中我们能够如何理解先天的和后天的、本能的和习得的这两对重要范畴。当然,即使我们对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与个体生成过程已经有了深入了解,还必须知道这样一种潜在的能力是如何在实际的具体的审美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具体过程中,我们才能够获得特定的个体确实具有这种能力的实证。同时,对审美能力表现过程的剖析,还能够令我们对于人类特有的这种能力的细微结构有比较真切的领悟,得以对人类审美能力的结构-功能予以整体上的把握,最终洞察它的所有奥秘。

  审美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审美能力当然也因之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总体能力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将这样一种能力从人类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予以独立的研究与分析的现象,在美学研究史上却并不多见。因此这样一种研究很不充分,它还缺乏一个比较坚定的理论与材料的基础。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比如对人类群体的特长的研究,达尔文对物种起源和人类与动物的比较分析,是最早的系统研究结果,而近代比较心理学的研究也提供了许多原始的背景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低等动物到人类的认知活动模式的框架;瓦尔登和格罗塞对文化发生史和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大量引用了原始部落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活动的事例,包括那些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雏形的审美与艺术创造活动,使我们得以了解不同文化群体在艺术创造以及审美活动中同时存在的明显共性与巨大的差异,在历史的纵向延伸与文化的横向分布中,我们可望找到审美能力群体发生的典型模式。

  围绕审美能力的个体生成,心理学研究的现有成果是最值得充分利用的。要真正了解人类审美能力的个体生成的机制,首先就有赖于对人类感知觉能力生成过程的更细致及更全面的探讨,在这一方面,视觉生成过程的研究成果是最丰富的,也最具有认识论意义。而社会心理学的某些研究材料则提供了有可能导致不同人在审美能力上的差异的另一些可能的原因。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审视,将这些原本多数是非美学领域里的研究成果慎重地运用到审美能力研究中,我们可望对审美能力的个体生成作出较为完整的描述。

  唯有对审美活动过程本身的审视与考察,我们才有可能利用美学研究领域中已经拥有的成果,虽然在这个领域里,可以令人信服地运用的实证材料也少得惊人。在审美过程的研究中,尤其是在艺术欣赏的研究中,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总算是从技术水平上涉及到了欣赏过程的心理机制。对于艺术创造过程的某些研究也是可以利用的,当然由于视角的不同,这些材料的意义应当重新得到阐发。

  在这里,当我们研究审美活动时,当然不能将所有对艺术、对自然和对人生的一般意义上的情感认知活动都包容在内。甚至连主体对艺术的欣赏过程与创作过程也并不能完全纳入审美的领域,因为即使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主体也会经常地置身于艺术之外,经常离开审美感受本身而回归到日常生活领域,比如说他只是以其视觉的或听觉的器官在一般地观看、聆听其对象,比如说他只是从表层理解文学作品,比如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也有可能心猿意马,念及作品之外的非艺术的因素。我们所谓审美活动是指的对人生与自然、艺术的内在意蕴一种创造性的并且是情绪化的感受和领悟,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变化的过程。不管这样的过程与审美主体的初衷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只要他在心理层面上进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就发现了审美。这样一种审美活动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它经常表现出一种长期学习与有意识的训练的成就,而成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能力和特殊的心理过程。但是就另一层次上说,它也并不一定要经过严格意义上的学习与训练。在某些场合,它仅仅是审美主体对人生与自然的领悟的附加产品。

  但无论如何,我们所要讨论的人类审美能力,都需要一个迥异于先天本能的生成过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人类才拥有这种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特殊的可能性,更因为在不同的个体与群体中表现出某些具有明确的统计学意义的梯度,而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组可以分离的对象。这种潜在地隐含在人类群体与个体行为背后、在特定场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模式的能力,导致他们与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它是自完备而且是自我构成的,同时还处于经常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转换生成新的模式的过程之中。它有自身独特的结构-功能,而且在从细部到整体的各方面,都总是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它也必然是一个结构-功能的统一体。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