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王廷信

 

外篇:美学与时代

感性美学》相关章节:

导 论: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构想

上 篇:审美感受

  第一章 审美不是反映

  第二章 审美反映与马克思主义

  第三章 美感与鉴赏判断

  第四章 美感与“美”

  第五章 美感与快感

中 篇:审美能力

  第一章 审美——人类特有的能力

  第二章 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

  第三章 审美能力的个体生成

  第四章 审美能力的功能实现

  附 录 论群体审美能力

下 篇:艺术、自然与审美

  第一章 论“自然美”

  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焦虑主题

  附 录 新生代的焦虑 

  第三章 《红楼梦》:文化——心理层面上的一种解读

  第四章  现代艺术与阐释的危机

  第五章  艺术创作中的超常思维  

  第六章  艺术:一种中庸的描述  

外 篇:美学与时代

  中国美学需要什么    

  经济发展与中国美学的当代使命

  文化建设与纯学术的价值

后 记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仿佛人类往昔所追求的一切都已经过时,而所有的价值,尤其是学术的价值都变成了过往云烟。在这样的时代,越是廉价的传媒越是受到人们的亲睐,而“永恒”与“不朽”,已经变成了一种笑谈。现在,人们只追求即时的消费,工业化用许许多多一次性的生活与生产用具昭示我们,人生也是一次性的,好象每个人都学会了背诵亚历山大大帝那句名言,“我死之后,管它洪水滔滔!”那么我们将要如何度过这一次性的生命历程,这个令人难以回应却又不得不回应的问题,比起几个世纪以前哈姆雷特需要回应的那个问题:“是死还是活着”,也许更为困难。因为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哈姆雷特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形而上的,而身处我们的时代,这样一个高度模式化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回答最现实其实又是最琐碎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莎士比亚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哲学的时代,而只有我们的时代,才是一个需要寻找每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的时代,因为只有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才真正无愧于这一次性的短暂人生。

  于是我们就需要美学,需要滋生于现实的生命与情感历程之中的美学。因为审美与艺术让人生充满了创造性,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然而,独特的人生又是最需要交流的人生,最需要与他人沟通的人生,当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时,他所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正是说人只有通过他人才能证实自己,才能确认自己的生活及其价值。因而,人在向世界闭锁心灵的同时,却要四处搜寻来自其它星球的生命,人们将地球人自以为是的杰作深藏到海底,发射到太空;人们比起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希望获得理解。

  语言是理解与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但是它却并不是唯一的工具。维特根斯坦说,“如果听中国人说话,听到的是难以捉摸的咯咯声。懂中文的人却承认这是一种语言。”但是,维特根斯坦却完全能够通过中国的艺术来理解中国,理解这群说着咯咯作响的语言的异乡人。因为艺术所表达的,是某种超乎日常语言层面上的意义,因为正象东方思维的杰出代表庄子所说的那样,“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艺术所能够“言说”的正始于日常语言所不能“言说”而只能“意致”之处,始于人类达成跨文化超语言的理解与交流的领域。如果中文不是那样一种咯咯声,中文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每个说中文的人都放弃了这特殊的咯咯声,如果世界只剩下了一种声音,模式化的声音,那么人生的意义也就完全丧失了。然而如果只有这样的咯咯声,而没有艺术,那中国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向世界闭锁着心灵的民族和国度。虽然在庄子看来,象艺术这样只能够“意致”的“物之精”者,也并没有达到那种“不期精粗”的超然境界,它与日常语言所“言说”的东西只有“精”与“粗”之程度上的细微区别,但是有了这个区别,毕竟也就已经有助于人类的互相理解与交流,艺术创造与研究者们就已经足以自慰。

  于是我们还是需要美学,需要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令我们能够把握这多元的价值的美学。于是每个从事美学研究的人,都有义务做好这件事,这件时代要求我们做好的事。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