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上)之 3 —— 计 11,522

 

 

 

 


相关网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不拘小节】 谓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后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不拘形迹】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不拘细行】 不拘小节。

【不拘细节】 不拘小节。

【不苟言笑】 《礼记·曲礼上》:“不苟訾,不苟笑。”后以“不苟言笑” 谓态度庄重。

【不直一文】 同“不直一钱”。

【不直一钱】 亦作“不值一钱”。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 格卑下。

【不事边幅】 不修边幅。

【不奈之何】 无可奈何,无法可想。

【不明不白】 ①暖昧,不能公开。②犹言无缘无故。

【不易之论】 不可改变的定论。

【不知凡几】 不知道有多少,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不知不觉】 不经意,无意之间。

【不知甘苦】 ①不知道甜味与苦味。②指对事情的艰难缺乏体会。

【不知死活】 谓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不知好歹】 不辨好坏。也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不知利害】 《庄子·齐物论》:“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 利害乎?’”谓不知何者为利,何者为害。今语“不知利害”出此。

【不知所云】 《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不知所言”。本为谦词,谓自己思绪紊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今泛指言语混乱或空洞。

【不知所以】 不明白什么原因。

【不知所可】 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知所出】 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②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知所厝】 同“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 语本《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形容不知道该怎 么办才好。

【不知所错】 同“不知所措”。

【不知起倒】 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不知高下】 谓说话做事不知轻重。

【不知高低】 ①犹言不管好歹。②谓说话或做事不知轻重。③不知究竟,不 明内情。

【不知疼痒】 见“不知痛痒”。

【不知进退】 形容鲁莽,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不知深浅】 ①不明白水的深浅的程度。②常用以比喻说话或做事没有分寸。

【不知就里】 不了解内情。

【不知痛痒】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不知轻重】 谓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不知寝食】 犹言废寝忘食。形容异常专心、努力。

【不知头脑】 犹不知所措。

【不知颠倒】 犹言不晓事。

【不卑不亢】 同“不亢不卑”。

【不念旧恶】 不记过去的仇怨。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某地的气侯、饮食等。

【不咎既往】 语出《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谓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绝症。

【不郎不秀】 ①明代俗语。犹言不高不下。②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参 见“不稂不莠”。

【不衫不履】 衣著不整齐。形容性情洒脱,不拘小节。

【不屈不挠】 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语本《汉 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不按君臣】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 臣,就是违反药理,胡乱用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

【不甚了了】 ①不大明白事理。②泛指不大清楚。

【不相上下】 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不相为谋】 不互相商议。

【不咸不淡】 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

【不省人事】 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不便水土】 同“不服水土”。

【不修小节】 同“不拘小节”。

【不修边幅】 亦作“不脩边幅”。《後汉书·马援传》:“公孙不吐哺走迎 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李贤注:“言若布帛脩整其边幅也。”后形容不讲究服饰、仪表为不修边幅。

【不追既往】 见“不咎既往”。

【不食周粟】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 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不食周粟”谓清白守节。

【不食烟火】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 谓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不急之务】 无关紧要的事情;不急于做的事情。

【不计其数】 无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不染一尘】 同“一尘不染”。形容清高廉洁。

【不矜细行】 不注重小事小节。

【不约而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 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后以“不约而同”谓没有经过商量或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不耻下问】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不根之谈】 没有根据的话。

【不速之客】 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不辱使命】 谓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不破不立】 谓旧的不破除,新的就不能建立起来。

【不时之须】 不时之需。谓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不逞之徒】 《左传·襄公十年》:“司马、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 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后因称犯法为非的人为不逞之徒。

【不值一笑】 比喻毫无价值。

【不值一钱】 见“不直一钱”。

【不脩边幅】 见“不修边幅”。

【不伦不类】 既不象这一类,也不象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

【不凉不酸】 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不容分说】 不允许分辩陈说。

【不容置疑】 不容许有什么怀疑。

【不祧之宗】 见“不祧之祖”。

【不祧之祖】 不迁入祧庙的祖先,一般指创业之祖。常用以比喻创立某种事 业永远受到尊崇的人。

【不屑一顾】 形容对某事物异常鄙视,认为不值得一看。

【不阴不阳】 比喻态度暖昧不明。

【不能自拔】 自己无法摆脱。

【不务正业】 谓不从事正当的营生或职业。也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而去搞 其他事情。

【不教而诛】 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惩罚。语本《论语·尧曰》:“不教 而杀谓之虐。”

【不乾不净】 ①指粗俗,下流。②淫乱的婉词。

【不爽累黍】 见“不失黍絫”。

【不爽毫发】 没有一点差错。

【不过尔尔】 不过如此而已。

【不动声色】 ①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镇静。②形容轻易,不费气 力。

【不做不休】 谓事情既然开了头,就索性干到底。

【不偢不倸】 ①犹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不偏不倚】 ①《礼记·中庸》宋硃熹题解:“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之名。”原谓中庸之道适得其中而无偏颇之弊,后常用于指不偏袒任何一方。②指位置准确,没有偏差。

【不偏不党】 形容公正,不偏袒。

【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不得而知】 无从知道。

【不得其所】 ①《穀梁传·成公八年》:“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 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范宁注:“不得其所,谓灾死也。”本指未得善终,后谓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②不能达到目的。

【不得要领】 没有签订盟约或达成协议。语出《史记·大宛列传》:“骞从 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司马贞索隐引李奇云:“要领,要契也。”

【不得要领】 ①没有抓住关键或要点。②引伸为说话或行为同正题无关。

【不得开交】 同“不可开交”。

【不胫而走】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踁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况贤者之有足乎?“踁,同“胫”,小腿。后以“不胫而走”形容事物传布迅速,风行一时。

【不着疼热】 犹言无关痛痒。

【不情之请】 不合情理的请求。提出请求时用的套语。

【不问不闻】 不问也不听。形容因某种原因对周围事物很淡漠。

【不问皁白】 同“不分皁白”。

【不習水土】 见“不服水土”。

【不習地土】 见“不服水土”。

【不堪一击】 经不起一次打击。形容十分脆弱。

【不堪入目】 形容行为卑鄙或东西粗劣,不值得一看。

【不堪入耳】 形容言语十分粗野难听。

【不堪回首】 谓不忍心回忆过去。

【不堪造就】 谓没有培养前途。

【不堪设想】 不能想象。指事情会发展到很危险的地步。

【不揣冒昧】 自谦之词。谓不自量,鲁莽无知。

【不揪不扌采】 不理睬。

【不壹而三】 再三;多次。

【不壹而足】 见“不一而足”。

【不期而同】 不约而同。

【不期而遇】 同“不期而会”。

【不期而然】 见“不期然而然”。

【不期而会】 ①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②未经约定而自动聚集。

【不欺屋漏】 同“不愧屋漏”。

【不欺暗室】 亦作“不欺闇室”。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灵公与 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后因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不欺闇室】 见“不欺暗室”。

【不落俗套】 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比喻有独创风格。

【不落边际】 同“不着边际”。

【不稂不莠】 《诗·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硃熹集传: “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本谓田中没有野草。后以喻不成材或没出息。

【不遑枚举】 犹不胜枚举。

【不遑暇食】 没有时间吃饭。形容工作紧张、辛勤。《书·无逸》:“自朝 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孔颖达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衤复语。犹云‘艰难’也。”一说,没有闲暇时间从容地吃饭。

【不复堪命】 无法再活下去。

【不为已甚】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硃熹集注:“已, 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后以“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不胜其烦】 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不胜枚举】 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

【不胜桮杓】 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桮杓,酒具,借指饮酒。

【不痛不痒】 ①比喻不中肯,未触及要害,或不能彻底解决问题。②犹言麻 木不仁。

【不劳而成】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不劳而获】 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劳动的成果。

【不测之罪】 指大罪,死罪。

【不测之忧】 意外的祸患。

【不慌不忙】 从容不迫。

【不愧屋漏】 《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 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

【不寒而栗】 不冷而发抖。形容极为恐惧。

【不寒而栗】 同“不寒而栗”。

【不间不界】 不尴不尬。左右为难,不好处理。

【不费之惠】 白白得到的好处。

【不违农时】 不误耕作季节。

【不媿下学】 犹言不耻下问。

【不登大雅】 见“不登大雅之堂”。

【不绝如带】 同“不绝如线”。

【不绝如线】 亦作“不绝如缕”。①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兒就要断掉的线 一样。②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③形容声音或思绪微弱。

【不绝如发】 同“不绝如线”。

【不绝如缕】 见“不绝如线”。

【不绝若线】 见“不绝如线”。

【不勤而获】 不劳而获。

【不禁不由】 不由自主。

【不虞之誉】 意想不到的赞扬。

【不置可否】 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

【不伤脾胃】 比喻无关痛痒。

【不解之缘】 指难以解除的密切关系。

【不义之财】 不应得的或来路不正的钱财。

【不经之语】 同“不经之谈”。

【不经之说】 同“不经之谈”。

【不经之谈】 荒诞或没有根据的话。

【不蔓不支】 见“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莲茎直 而无分枝蔓生,后用以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不厌其详】 不嫌详细。

【不厌其烦】 不嫌烦琐;不嫌麻烦。

【不厌其繁】 同“不厌其烦”。

【不瞅不睬】 犹言不理睬。

【不舞之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不僧不俗】 犹言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不宁唯是】 不仅如此。

【不闻不问】 ①不听也不问。②谓不关心,不过问。

【不挠不折】 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不挠不屈】 同“不屈不挠”。

【不迁之庙】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赏之功】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 者不赏。”后以“不赏之功”极言功大。

【不遗巨细】 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

【不遗馀力】 谓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不废江河】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 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后以“不废江河”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不择手段】 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不择生冷】 犹言不择手段。

【不晓世务】 同“不识时务”。

【不学无术】 《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闇於大理。”亡,通 “无”。本谓霍光不能学古,故所行不合于道术。后用以泛指缺乏学问、本领。

【不学无识】 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不谋而合】 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

【不谋同辞】 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不讳之门】 犹不讳之路。

【不讳之朝】 可直言不讳的朝代。谓政治清明之世。

【不讳之路】 谓忠言直谏之路。

【不辨菽麦】 形容愚昧无知。今亦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不辨菽粟】 犹不辨菽麦。粟,小米。

【不避水火】 见“不避汤火”。

【不避斧钺】 谓不怕杀头。斧钺,古代用以杀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 语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不避汤火】 指不畏凶险。

【不声不吭】 同“不声不响”。

【不声不气】 见“不声不响”。

【不声不响】 不说话;不出声。

【不磷不缁】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 改变。语本《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

【不尴不尬】 亦作“不猧不魀”。①犹言不明不白。②指人行为不正。 ③指处境困难。④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不手药】 ①使手不冻裂的药。②比喻微才薄技。

【不翼而飞】 ①形容运行或传播迅速。语本《管子·戒》:“无翼而飞者, 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②比喻东西突然消失。

【不瞽不聋】 见“不痴不聋”。

【不丰不杀】 不奢不俭,多少合宜。

【不丰不俭】 见“不丰不杀”。

【不断如带】 犹不绝如缕。

【不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原谓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用为一言不发之意。

【不识一丁】 不识一个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

【不识之无】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 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识不知】 ①谓不识古今。形容古代民风淳朴。②犹不知不觉。

【不识好歹】 不知好坏。谓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不识局面】 犹不识时务。

【不识东家】 “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 人,称之为“东家丘”,后以“不识东家”谓不识近邻是圣贤。

【不识泰山】 比喻没有见识,不知礼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后。

【不识起倒】 不知好歹;不识时务。

【不识时务】 不了解当前的情势或潮流。

【不识抬举】 指责别人不理解或不珍视自己对他的优待或礼遇。

【不痴不聋】 古代谚语。语本《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 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与“不成姑公”等连用,谓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婆阿公。意指长辈要宽宏大量。

【不关痛痒】 比喻与本身利害无关或无足轻重。

【不关紧要】 不重要;不影响大局。

【不觉技痒】 谓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语本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筑》:“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伎痒,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不护细行】 不注意小节。语本《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不欢而散】 不愉快地分手。

【不露圭角】 《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 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铓有楞角。言儒者身恆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后因以“不露圭角”谓深沉不露锋芒。

【不露形色】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不露锋铓】 比喻才干不外露。

【不露声色】 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

【不辩菽麦】 同“不辨菽麦”。

【不骄不躁】 不骄傲,不急躁。

【不猧不魀】 见“不尴不尬”。

【屯蹶否塞】 颠连困厄。

【屯毛不辨】 《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於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 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屯街塞巷】 形容人多拥挤。

【屯积居奇】 谓把奇货储存起来,待机高价出售。

【互通有无】 互相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世外桃源】 晋陶潜撰《桃花源记》,描述一个与世隔绝,未受战乱破坏的 理想社会,文中有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以“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世掌丝纶】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中书省代皇帝 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

【世道人心】 泛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等。

【世态炎凉】 指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故。

【且食蛤蜊】 《南史·王融传》:“(融)诣王僧祐,因遇沈昭略,未相识。 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於扶桑,入於汤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后用以指姑置不问。

【亘古未有】 自古至今从未有过。

【亘古亘今】 贯串古今,从古至今。

【再三再四】 连续多次。

【再不其然】 犹言再不然。

【再生父母】 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惠的人。

【再作冯妇】 《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 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因以“再作冯妇”比喻重操旧业。

【再作道理】 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

【再衰三涸】 见“再衰三竭”。

【再衰三竭】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后因以“再衰三竭”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再接再历】 见“再接再砺”。

【再接再厉】 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亦作“再接再历”。

【再做道理】 见“再作道理”。

【更弦改辙】 见“更弦易辙”。

【更唱迭和】 ①彼此唱和。②亦作“更唱叠和”。相互以诗词酬答。③指互 相呼应配合。

【更唱叠和】 见“更唱迭和”。

【更深人静】 见“更深夜静”。

【更深夜静】 形容夜深没有声响,非常寂静。

【更纟玄易辙】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更仆难终】 同“更仆难数”。

【更仆难尽】 同“更仆难数”。

【更仆难数】 《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 可终也。”陈澔集说:“卒遽而数之,则不能终言其事;详悉数之,非久留不可。仆,臣之摈相者。久则疲倦,虽更代其仆,亦未可得尽言之也。”后因以“更仆难数”或“更难仆数”形容事物繁多,数不胜数。

【更阑人静】 同“更深人静”。

【更难仆数】 见“更仆难数”。

【更待干罢】 意谓怎肯干休。

【更待乾罢】 见“更待干罢”。

【更进一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略语。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一定 高度后继续努力提高。

【表里一致】 犹表里如一。

【表里山河】 《左传·僖公二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 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后以谓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表里如一】 比喻思想和言行完全一致。

【表里相依】 谓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表里相符】 犹表里如一。

【表里相应】 内外互相应合。

【表里为奸】 亦作“表里为奸”。内外互相勾结,施行奸计。

【表里为奸】 见“表里为奸”。

【亚肩叠背】 谓肩压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拥挤。

【事不有馀】 谓达到极点。

【事不宜迟】 谓事情急迫,须抓紧快做。

【事不师古】 谓作事而不遵守古训。

【事不过三】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火咒龙】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事半功百】 同“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 谓费力小而收效大。

【事必躬亲】 凡事一定亲自去做。

【事出有因】 事情的发生总有原因。

【事在人为】 事情的成功全靠人们自己的努力。

【事在萧墙】 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事往日迁】 谓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事核言直】 事情确实,文辞直捷。语出《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 其事核。”

【事倍功半】 谓费力大而收效小。

【事捷功倍】 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事过情迁】 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过景迁】 同“事过境迁”。

【事过境迁】 谓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已改变。

【事款则圆】 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

【事无二成】 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事无常师】 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事与心违】 同“事与原违”。

【事与原违】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齐事楚】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 事楚乎?”后以“事齐事楚”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

【事宽即圆】 见“事款则圆”。

【两小无猜】 唐李白《长干行》之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 干里,两小无嫌嫌。”后因以“两小无猜”。谓男孩女孩天真无邪,一起玩耍,没有嫌猜。

【两手空空】 谓一无所有。

【两世为人】 做了两次人。谓死里逃生,好象重到人世。

【两全其美】 圆满地照顾了两方面,使双方都很好。

【两肋插刀】 喻承担极大牺牲。

【两次三番】 多次;好几次。

【两两三三】 ①谓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

【两肩荷口】 犹言两个肩膀扛张嘴,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干事。

【两相情原】 双方互相愿意。

【两面二舌】 玩弄两面手法,搬弄是非。

【两面三刀】 比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玩弄欺骗手法。

【两般三样】 不一样,不一致。

【两袖清风】 谓除两袖清风之外,别无所有。形容居官清廉,没有余财。

【两败俱伤】 ①两者都受到损失。②指双方争斗,结果都受到损失。

【两脚居间】 方言。犹言中间人。多指婚姻介绍人。

【两脚书橱】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 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后遂以“两脚书橱”指读书记诵甚多但不善应用的人。

【两道三科】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两意三心】 三心二意。心里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

【两头三面】 同“两头白面”。

【两头三绪】 形容心意烦乱。

【两头白面】 同“两头白面”。

【两头白面】 对两头都掩饰、隐瞒。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两面糊弄,两头 讨好。白面,面粉,比喻胡涂或被人蒙蔽。

【两头和番】 谓两面拨弄、搅和。

【甚嚣尘上】 ①《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曰: ‘甚嚣,且尘上矣。’”意为晋军喧哗纷乱,车尘飞扬。后用以形容议论喧腾。②用以形容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尔诈我虞】 互不信任,互相欺骗。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 诈,尔无我虞。”

【尔虞我诈】 见“尔诈我虞”。

【中外合璧】 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 比喻在某种事物中中国和西洋的精华合在一起。

【中原逐鹿】 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 其鹿,天下共逐之。”

【中流一壸】 喻可贵难得。语出《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壸千金。 ”壶,指瓠类,系之可以不沉。

【中流底柱】 见“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 亦作“中流底柱”。语出《晏子春秋·谏下二四》:“古冶子 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砥柱,山名,在河南三门峡东,屹立于黄河激流中。宋硃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宋陈亮《与彭子寿祭酒书》:“班行之有门下,屹然如中流之砥柱。”后以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中流击枻】 见“中流击楫”。

【中流击楫】 亦作“中流击枻”。指晋祖逖渡江击楫事。《晋书·祖逖传》: “(逖)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喻有志复兴的壮烈气概。

【中风狂走】 谓举止放纵,如患疯癫。

【乃心王室】 《书·康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孔传:“ 汝心常当忠笃,无不在王室。”后称尽忠于朝廷为“乃心王室”。

【川流不息】 谓河水流动不停。亦形容事物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川渟岳峙】 谓水止不流,山高矗立。比喻人的凝重庄严。川,本作“渊”, 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

【久而久之】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久安长治】 永久安定,长期太平。

【久束湿薪】 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久别重逢】 长期分离后再次会面。

【久假不归】 ①长期借用不还。②比喻迷途不返。

【久惯老诚】 同“久惯牢成”。

【久惯牢成】 形容深于世故。

【久归道山】 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及瓜而代】 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

【及时行乐】 谓抓紧时机寻欢作乐。语本《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及溺呼船】 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

【及宾有鱼】 用别人的鱼请客。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语本《易·姤》: “包有鱼,义不及宾也。”孔颖达疏:“言有他人之物,於义不可及宾也。”

【及锋而试】 ①《史记·高祖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企而 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谓乘军中士气旺盛之时用之。后以“及锋而试”比喻趁人有为之时加以任用。②喻乘可行之机而行事。

【升山采珠】 登山采珍珠,比喻求之非所。

【升官发财】 谓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升堂入室】 ①《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原比喻学 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②谓出入于外内室之间。

【升堂入室】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硃熹集注: “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后以“升堂入室”指人的学问造诣精深。

【乍毛变色】 形容因惊恐而毛发竖立,面色失常。

【乍暖还寒】 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年衰岁暮】 谓年纪衰老,寿命将尽。

【年高望重】 年纪大,名望高。

【年高德卲】 年纪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年深日久】 年深岁久。

【年深月久】 见“年深岁久”。

【年深岁久】 久经岁月。指时间长久。

【年复一年】 一年又一年。

【年湮世远】 谓年代久远。

【年富力强】 年纪轻,精力旺盛。

【年该月值】 指命中注定的时辰。

【年经国纬】 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年轻力壮】 年纪不大,身体强壮。

【年头月尾】 ①谓从岁首到腊月底,泛指一年之中。②指《春秋》三传每年 首尾的文字。唐时试官常撷取以试应试明经科士子是否熟谙经传本文。

【乖脣蜜舌】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

【禹行舜趋】 《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 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原谓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禹惜寸阴】 指禹勤于治水,爱惜光阴之事。

【乘人之危】 趁着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加以要挟或陷害。

【乘车戴笠】 《初学记》卷十八引晋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初与 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卿乘马,後日相逢卿当下。’”乘车,喻富贵;戴笠,喻贫贱。后用以指友谊深厚,不因贫富贵贱而有所改变。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乘肥衣轻】 坐着骏马驾的车子,穿着轻暖的皮袍。比喻豪华的生活。

【乘风破浪】 ①顺着风,破浪前进。②比喻人的志向远大,气魄雄伟,奋勇 前进。

【乘风兴浪】 谓趁机挑起事端。

【乘风转舵】 谓顺随情势改变态度。

【乘高决水】 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决口放水。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乘坚策肥】 乘好车,驱良马。形容生活奢华。

【乘坚驱良】 见“乘坚策肥”。

【乘虚而入】 趁其空虚而侵入。

【乘虚蹈隙】 犹言切中窾窍。比喻叩击中节。

【乘云行泥】 比喻地位高下悬殊。

【乘顺水船】 比喻顺势行事。

【乘间伺隙】 同“乘间抵隙”。

【乘间抵隙】 趁机钻空子。

【乘隙而入】 同“乘虚而入”。

【乘隙捣虚】 趁空子,攻虚弱。

【乘势使气】 仗势逞性子。

【乘轻驱肥】 同“乘坚策肥”。

【乘热打铁】 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乘险抵巇】 冒险钻空子。

【乘机打劫】 谓利用机会掠夺钱财。

【乘龙快婿】 同“乘龙佳婿”。

【乘龙佳婿】 比喻好女婿。

【乘龙配凤】 比喻得佳偶,结良缘。

【乘鸾跨凤】 比喻结成美好的姻缘。

【乘舆播越】 谓天子流亡在外。

【之乎者也】 ①古汉语里常用的语气助词。②借为对文人咬文嚼字的讽刺语。

【之死不渝】 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二】 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他】 同“之死靡它”。

【之死靡它】 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

【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 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丹书铁券】 丹书铁契。

【丹书铁契】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丹黄甲乙】 点校书籍,评定次第。

【丹楹刻桷】 红漆的柱子与刻有花纹的椽子。形容屋宇华丽精美。楹,柱。 桷,椽。语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又《庄公二十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桷,椽。语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又《庄公二十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

【丹铅甲乙】 见“丹黄甲乙”。

【丹凤朝阳】 《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 彼朝阳。”明硃善《诗解颐》卷三:“凤皇者,贤才之喻;高冈者,朝廷之喻;梧桐者,贤君之喻;朝阳者,明时之喻也。”后以“丹凤朝阳”喻贤才逢明时。

【丹漆随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 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后以“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

【主一无適】 专一,无杂念。

【主少国疑】 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主文谲谏】 《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郑玄笺:“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谓通过合乐的诗歌,以寓规劝之意。后泛称婉词规劝。

【主情造意】 ①犹出谋划策。②指出谋划策的人。

【主敬存诚】 语本《易·乾》:“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 主敬,祭祀主敬。”谓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半三不四】 谓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半上半下】 谓两可之间。

【半上落下】 犹半途而废。

【半斤八两】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 喻彼此不相上下。

【半文不白】 见“半文半白”。

【半文半白】 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半生不熟】 见“半生半熟”。

【半生半熟】 亦作“半生不熟”。①不熟悉;不熟练。②没有完全成熟或未 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

【半半拉拉】 不完整;未全部完成的。

【半半路路】 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半死不活】 亦作“半死辣活”。①不死不活。谓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 ②没有生气或活力。

【半死半生】 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半死辣活】 见“半死不活”。

【半吐半露】 见“半吞半吐”。

【半吞半吐】 亦作“半吐半露”。说一半留一半。形容说话不直截了当。

【半低不高】 中等;不高不矮。

【半青半黄】 庄稼未成熟时,青黄相间。比喻事物未达到成熟的境地。

【半夜三更】 指午夜时。一夜分成五更,三更为午夜。亦泛指深夜。

【半面之交】 谓只见过一次面的交往。

【半面之旧】 谓只见过一次面的旧交。

【半信不信】 谓不完全相信。

【半信半疑】 犹半信不信。

【半途而废】 见“半涂而废”。

【半部论语】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 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半推半就】 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辞。

【半间不界】 亦作“半间半界”。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 上不下。④谓平庸。

【半间半界】 见“半间不界”。

【半梦半醒】 谓睡眠尚未清醒。

【半路出家】 谓成年后才去做和尚、尼姑。比喻中途改业,不是科班出身。

【半路修行】 见“半路出家”。

【半解一知】 同“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

【半新不旧】 见“半新半旧”。

【半新半旧】 不新不旧。

【半涂而废】 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半截入土】 谓人老,已快到寿终的时候。

【半疑半信】 同“半信半疑”。

【半懂不懂】 不十分懂。

【半壁山河】 同“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 谓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半壁河山】 同“半壁江山”。

【半筹不纳】 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

【半筹莫展】 犹半筹不纳。

【半饥半饱】 谓不求甚饱或吃不饱饭。

【了如指掌】 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 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后以“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了如指掌】 见“了若指掌”。

【了身脱命】 犹言摆脱尘世羁绊,自由自在。

【了身达命】 ①犹言安身立命。②谓了悟人生,通达事理。

【了若指掌】 同“了如指掌”。

【了若指掌】 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语本《论 语·八佾》:“子曰:‘……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九九归一】 见“九九归原”。

【九九归原】 犹言归根到底。

【九牛一毛】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语出汉司马 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九牛一毫】 见“九牛一毛”。

【九仞一篑】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略语。喻功败垂成。

【九死一生】 ①形容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②谓十死其九。形容幸免于死的 人很少。③谓濒临死亡。④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

【九行八业】 泛指各种职业。

【九州四海】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九江八河】 泛指所有的江河。

【九宗七祖】 泛指祖宗。

【九故十亲】 泛指亲戚朋友。

【九原可作】 《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於九原曰:‘死者若可 作也,吾谁与归?’”后谓设想已死的人再生为“九原可作”。

【九烈三贞】 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

【九流三教】 同“三教九流”。

【九流宾客】 谓身份、地位不同的各种客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版权所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