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王廷信

 

 

盛况固然空前 水平仍待提高

         ——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刍议

傅谨相关论文:

  • 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刍论
  • 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
  • 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20世纪50年代中国戏剧政策的重新评估
  • 面对一种“不可修补的存在”——对改编古典剧作的非议
  • 创新、模仿和语境——答安葵先生
  • 第三只眼看“戏改”
  • 感受草根阶层的精神脉动
  • 理想与人道的二律背反——解读话剧《切·格瓦拉》
  • 《鲁迅先生》的音乐语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戏剧
  • 近五十年“禁戏”略论
  • 文化市场发展与剧团体制改革
  • 冷眼旁观京剧节
  • “路头戏”的感性阅读
  • 平民视角与波普手法
    ——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纵横谈
  • 论“推陈出新”
  • 夕阳回望——稀有剧种的命运与前景
  • “戏改”与美学的意识形态化
  • 盛况固然空前 水平仍待提高——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刍议
  • 程式与现代戏的可能性
  • 现代戏的陷阱
  • 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对象与方法──兼与《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商榷
  • 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追求
  • “样板戏现象”平议
  •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
  • 元剧札记之一——我们都应该怕“尚方宝剑”
  • 元剧札记之二——什么时候才能容忍妓女横行
  • 元剧札记之三——什么人能当县官
  • 元剧札记之四——吏治与技术官僚治国
  • 元剧札记之五——天网恢恢,疏而……
  • 元剧札记之六——暴行与正义
  • 元剧札记之七——没赖场,赖和尚
  • 六案孔目与技术官僚治国
  • 向“创新”泼一瓢冷水——一个保守主义者的自言自语
  • 重视“中国经验”
  • 周来祥美学思想的自我超越──评《再论美是和谐》
  •   2001年11月26日,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在广西拉下帷幕。包括东道主广西在内的1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军队、新疆建设兵团等单位的剧团参加了这个戏剧界两年一度的盛会,其中戏曲类剧目26台,几乎是历届戏剧节的两倍;加上初次进入中国戏剧节的11台小剧场戏剧,参演剧目共达47个,使之成为有史以来参演剧目最多的一届戏剧节。第十八届梅花奖获奖演员颁奖活动与戏剧节一起举行,中央电视台转播了盛大的开幕式晚会与闭幕式晚会,更使本届戏剧节无论就其规模而言,还是就其社会影响而言,都超过了往年。如此盛况固然可喜,但纵观戏剧节,还存在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参演剧目的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戏剧节与剧协的功能

      中国戏剧节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最高水平的戏剧展演,戏剧节的评奖活动与文化部主办的“文华奖”评奖活动一样拥有无可非议的权威性。由剧协所属《中国戏剧》杂志主办的“梅花奖”更是国内戏剧演员最值得夸耀的艺术荣誉,由于评选“梅花奖”的初衷是为了加速培养青年演员,一些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中年演员因年龄所限没有获奖机会,但是随着近年“二度梅”评选放宽了这一人为的年龄限制,“梅花奖”也就拥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

      各种艺术节以及艺术领域的评奖活动总是有利有弊。虽然有关艺术方面评奖的种种弊端经常见诸媒体,毕竟对于地方文化部门以及剧团而言,戏剧节以及各种戏剧评奖活动是保证地方戏剧表演团体生存、推动戏剧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有关戏剧危机的话题言犹在耳,社会却在发生悄悄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各地承办与参加戏剧节的热情程度与前几年相比有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戏剧节的评奖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而作为中国戏剧演员最高奖的“梅花奖”,同样也渡过了短暂的困难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渐渐恢复了它的权威性与影响力。这也是今年的戏剧节与梅花奖颁奖活动能够以呈现出如此空前规模的背景,这一变化当然得力于中国剧协以及所属的《中国戏剧》杂志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剧协目前所实现的功能,早就已经超出了主要为协调各方利益存在的同业公会式的群众性组织的作用,而通过具有权威性的评奖引领着包括创作与演出在内的戏剧界业内人士艺术追求与审美趣味的变化,由此在宏观的层面上影响戏剧事业的发展走向,则渐渐成为剧协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戏剧节以及剧协主办的戏剧节评奖、“梅花奖”评奖越是为地方文化部门以及剧团、编、导、演各部门专业创作人士注重,它的导向作用就越是明显,而努力选择高水平的剧目参加戏剧节展演的意义,远远要超出单纯为互相交流而兴办的会演。因此,通过戏剧节参演剧目水平的高低以及其中体现出的主导性的审美趣味,多少可以透露出中国剧协的工作质量与努力方向。平心而论,本届戏剧节的入选剧目质量并不均衡,既有一些让专家与一般观众都交口称颂的佳作,也不乏一些平庸粗砺之作,说明剧协的功能转变尚有待真正完成。尤其是共同主办此次戏剧节活动的广西区内有多达7台参演剧目,除舞剧《妈勒访天边》和壮剧《瓦氏夫人》得到部分专家的好评,其它作品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缺憾,恐怕多少有点让剧协方面感到尴尬。让人略感欣慰的是,有多台外地的优秀剧目在广西南宁、柳州两地引起各界人士强烈反应,剧目虽多,门票销售情况却远远好于预期,不少剧目不得不应当地观众要求加演。戏剧节期间演出的火爆景象,不仅启动了两地的戏剧演出市场,而且对今后接办戏剧节的城市,也很有启发。

    文化因有传承而充满魅力

      参加此次戏剧节的47台剧目足以充分体现出剧种、题材、风格的丰富多样,然而,纵观所有参演剧目,仍然能够从中发现戏剧界人士某些带普遍性的选择趣向。至少从戏曲参演剧目的角度看,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本土的戏剧与文化传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以传统剧目或经典名著为基础改编的剧目,在参演剧目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量,体现出剧协在引导各地戏剧表演团体尊重与继承文化传统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出了可喜的成果。

      本届戏剧节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目无疑当推江苏省锡剧院演出的锡剧《珍珠塔》,就像越剧《洗马桥》、以及小剧场戏剧《马前泼水》一样,它们都由经过千锤百炼的传统剧目改编创作,这一现象十分耐人寻味。实际上另外一些反响较好的剧作,比如川剧《金子》由曹禺名著《原野》改编,蒲剧《土坑上的女人》由贾平凹的小说《土坑》改编,昆剧《琵琶行》基本上由白居易同名长诗敷衍而成,越剧《梅龙镇》则取材于传统戏《游龙戏凤》,评剧《胡风汉月》虽然是对蔡文姬故事的重新演绎,其中却多少能见到郭沫若话剧本的痕迹,潮剧《葫芦庙》取材于小说《红楼梦》里有关贾雨村的描写,粤剧《龙母传奇》则取材于肇庆本地的民间故事,等等,这些足以代表中国戏剧当前创作演出水平的作品,正因为有所传承,才有了其不菲的艺术价值。

      当然有所依据并不是编导与演员共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充分条件,歌仔戏《白鹭女神》取材于厦门的民间故事,与类似的作品《龙母传奇》水平相距甚远;闽剧《兰花赋》的题材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本来就已经有多部戏剧作品表现同一题材,这个改编幅度相当大、又试图从中影射某些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新剧目,却反而显得不尽如人意。这些剧目的得失令我们思考,戏剧界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现有的民族戏剧文化资源,在适度鼓励创新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与继承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在改编经典剧目时如何在情感与审美趣味等方面致力于消弥古代题材与现代人生活方面、情感取向之间的距离,而在改编文学名著时如何对之进行戏剧化的处理。总而言之,中国戏剧需要汲取从古至今的丰富文化资源,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戏剧的特殊性。

    现代戏依然陷于困境

      如果说古代题材的剧目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现代戏创作确实存在更大的难度。现代戏创作虽然长期以来得到超乎寻常的鼓励,却一直是戏剧创作中的一个难点,因为现代戏创作往往需要在关注民生、表达民众心声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这两者之间寻找艰难的平衡。蒲剧《土坑上的女人》虽然仍不失为一个优秀作品,但是在秉承各方意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其锋芒渐被磨损,而这样的打磨并没有使作品更显成熟,相反却减低了它动人的情感力度;新创作剧目中最应得到褒扬的粤剧《驼哥的旗》虽然创作时间不长,也经历了相似的历程。更令人感慨的是,本届戏剧节上出现的近一半现代题材作品里,也只有这两部剧作值得称道。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代戏创作很容易出现观念先行、图解政策且手法粗疏的浅薄之作,创作者却每每因此而洋洋自得;另一方面,真正通过戏剧作品揭露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之比较容易引起普通观众情感共鸣的作品,又往往由于艺术上的不够成熟,因而难以获得艺术上的影响力与震撼力。如本届戏剧节上描写云南著名风景区洱海因网箱养鱼遭受污染,因而提出尖锐的环保问题的花灯剧《玉海银波》、以西北农村一对承包山林的农民夫妻遭受村霸欺压为题材的陇剧《黄花情》、反映山区农民生活困苦,干部们却不能体察民情的彩调剧《梦里听竹》等,包括几台以反腐败立意对现实构成某种程度暗喻的古装戏,虽然其心可嘉,作品却多显幼稚,无论就其立意和表现手法看,都不足以誉为优秀作品。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关注民生、大胆指斥时弊的作品,基本上是由那些不太知名的作者和那些地区级小剧团创作演出的,而那些较成熟的、已经拥有一定知名度的编导,以及省级以上的剧团,显然是在有意地回避这些敏感题材。优秀戏剧家对现实题材不够关注甚至有意回避的现象,多少影响了同类作品水平的提高。虽然任何有社会良知并且勤于思考的戏剧家,都不难发现许多值得通过戏剧样式表现的现实问题,但是剧作家面对现实问题时往往或者因缺乏必要的距离感而无法将其艺术化,或者无法从现实中获得诸多复杂社会矛盾的解决方案,因而无法以这样一些题材构筑深刻感人的戏剧作品,遗憾,却令人只能徒叹奈何。

    大家未必出大作

      每届戏剧节的参演剧目均经过一定程序的遴选,在多数情况下,戏剧节组委会事先会组织专家前往各地观看申请参加戏剧节演出的剧目,此次戏剧节的36台大戏就是从报名的80多台戏里精选出来的。

      由于复杂的原因,尽管主办单位自然希望尽可能提高参演剧目的整体水平,却难免会有一些不够成熟的作品混迹于其间。但是真正让人感慨的,是本届戏剧节的参演剧目中,甚至包含了一些相当知名的戏剧家创作的应景之作。知名剧作家以及导演的作品比较容易入围戏剧节,这是客观事实,然而某些相当有影响的戏剧界名人的作品,无论是就其内容还是就其表现手法而言,均令人不敢恭维,其背后的原因实在令人深思。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著名剧作家徐棻和知名导演熊源伟联袂推出,且由四川省川剧院演出,堪称强强联合创作的川剧《都督夫人董竹君》。该戏以创办上海锦江饭店的世纪老人董竹君为主人公,老人一生的传奇故事自有其感人之处,该剧以自强的董竹君在创业过程中不为她曾任四川都督的丈夫理解为主要线索,却由于对男主人公漫画化的刻划而走入歧途,甚至影响到情节的合理性。多年前因创作淮剧《金龙与蜉蝣》而赢得很高知名度的剧作家罗怀臻此次有两部作品参演,却同样存在粗疏与草率的缺憾,其中越剧《李清照》虽然获得优秀剧目奖,但客观地看,这个剧本基本上由主人公李清照的优美词句以及一些缺乏动作性的无聊情节连缀而成,假如没有演员细腻传神的表演,该剧并无可观。以其它创作部门而言,灯光设计师周正平的水平是业内人士所公认的,但同样参加此次戏剧节的多台由他担任灯光设计的剧目,水平参差不齐,让人难以相信出于同一人之手。

      其实出现类似现象并不奇怪,由于优秀创作人才十分稀缺,而延请知名艺术家往往有较大的获奖可能性,每届戏剧节都会出现少数知名编导以及其它二度创作人员同时有多部作品参演的现象。忙于应付各地的聘请,很难潜心于每部作品的创作,恐怕正是一些大家草率之作被匆匆搬上舞台的主要原因。

      大家出手未必皆是大作,固然让人失望,却有可能令各地文化主管部门以及剧团更为冷静。看起来任何人都必须尊重艺术规律,艺术创作不仅需要灵感,毕竟也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倾注其间。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