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国学报》


  《人文中國學報》首创于一九九四年,由香港浸会大学发起成立。其目的在于促進中國人文學科的研究,提高中文文稿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人文中國學報》的編輯委員會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惟委員會成員半數為香港其他院校學者,且設有一個國際顧問團,文稿刊登與否,由編輯委員會以隱名方式送有關學科的國際知名學者兩人審閱決定,務求《學報》的學術水平達國際標準。

 迄今为止,《人文中国学报》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二期,在香港、中國大陸、以及海外的中國學術研究中佔有重要席位,成為以中文寫作為主的人文學科的學者所拥有的一個國際學界認可的學術園地。

 现刊登各期目录及提要。

人文中国

主办:香港浸会大学

ISBN: 7-5325-4506-7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定价:49.00元


第十二期編輯委員會

(姓氏筆畫為序)

文潔華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課程 / 宗哲系

朱益宜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宗靜航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林啟彥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周國正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陳永明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黃國彬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馮耀明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單周堯
香港大學中文系

葛曉音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鄺健行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羅秉祥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




 




第十二期顧問委員會

安樂哲 吳宏一

吳清輝 余英時

李歐梵 周策縱

韋政通 徐中約

孫國棟 張玉法

傅佩榮 趙令揚

劉述先 劉殿爵

謝志偉 顏清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十一期 十二期

第十二期

  

王國維(1877 — 1927 ) 在清末民初中國學術轉型中的貢獻(頁99)
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法國法蘭西學院國際講席教授 張廣達

  本文是張廣達教投於2005年2月23日在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所作的學術講演。文中論述了清末民初社會環境的特點,以及中國學術發展的傳統理路所遭遇的挑戰。認為王國維在中國學術轉型中的貢獻在於:他是首先認識到“工具概念”並運用概念化理性思維的學者。特別是在歷史理性思維方面,為中國學術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同時也指出了王國維在具體治學方法上的成功經驗及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不足之處。

《廣雅》 同源詞考證(頁151)
 揚州大學 張其昀

 《廣雅》中共有 250 個條目是同源詞條目或其中包含同源詞。本文從語音上對這些同源詞作出判斷,再通過詞的訓詁及其用法加以證明。

宋代刻石文化與民間及官署刻工考(頁115)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 程章燦

  宋代刻石文化十分發達,朝廷政治中有一套明確的刻石制度,刻帖也成為一種時代風尚。與此相聯繫,宋代民間刻工不僅呈現家族化傾向,而且出現了刻石作坊。在中書省、少府監及翰林御書院(後改稱翰林書藝局)等官署中,都設有刻石員屬。本文以出土文獻為主,結合傳世文獻,以宋代刻石文化為背景,對民間刻工及官著刻工進行研究,意在突出宋代書法史的刻工背景。

給崇高理想與博大精神賦形和著色——毛澤束詩詞藝術形象表現技巧概論(頁183)
 浙江衢州學院教育系 楊景春

  毛澤東詩詞塑造自然形象和社會形象的方法值得注意,集中反映了詩人高超的技巧。而這些自然形象和社會形象又構成了毛澤東詩詞完整生動感人的內容,使傳統詩詞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不尋常的光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社會意義和藝衍價值

文學無意構建“新滿洲”——《新滿洲》雜誌考述(頁207)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劉曉麗

  本文是對偽滿洲國時期存在時間最長的一本中文文化綜合期刊《新滿洲》 的考述。評細考察《新滿洲》雜誌7年的編輯流程,清理出雜誌的真實辦刊策略。在偽滿洲國那個異態時空中,《新滿洲》雜誌既要維持自身的生存,又要維護雜誌的專嚴。雜誌以文學為手段,在順從“規範”的同時卻走向與之無關的不合作之路。在妥協和抗爭的同時運作下,雜誌中的文學出現了獨特的景觀:妥協中催生的通俗文學,承載了創生新文體的文學精神;妥協中催生的女性文學,提拱了新的文學經驗。

爐外之丹——余光中六十年代“現代散文”的歷史意義(頁245)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樊善標

  余光中的“現代散文”在六十年代初異軍突起,革新了散文的寫法。余氏在 《剪掉散文的辮子》中提出了“現代散文”在語言方面的條件,但並不足以概括這一組作品的特色。不少論者注意到,余氏在上述作品集中而強烈地表現出一種“中國意識”。本文通過分析“現代散文”語言條件和“中國意識”的關係,指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余氏作品以嶄新的寫法,觸動了知識分子無奈迴避政治禁忌的隱痛,一定程度上呈現出臺灣文學的本土精神。和語言的革新相比,內容主題的轉變在促進文類的現代化上,似乎有更重要的價值,本文認爲這當是“現代散文”最值得記取的歷史意義。

上博簡《孔子詩論》與《詩經》成書考(頁273)
  吉林大學中文系 王志

  通過上博簡《孔子詩論》與其他古代傳世文獻相互參證,不難發現:孔子編詩前,“周詩”已經人編輯而流行於世,上博簡《孔子詩論》所論亦為“周詩”。今本《詩經》一書當始成於孔子晚年,是孔子晚年以“周詩”為基礎,前承師摯與萇弘(或他人)之功重新選編、正名、論次而成。因此,《詩經》 的編輯也就深刻地寄託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決策訊息流與秦帝國衰亡的關係(頁297)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 馮樹勳

  秦國的衰落和它對決策訊息流的處理,有莫大的關係。政策形成到落實過程中,訊息流動的方向如下:資料搜集 → 訊資分析與制訂政策 → 推行政策 → 監察與回饋。秦統一前後的資料收集渠道的共同點:國內人民無表達自由,但秦國長期輸入人才,尚游士以及外交使節帶來了大量可供使用的材料,有助秦廷作出理性的決策;秦國的基建、傳書律法完密,硬件良好。
理性決策意指:決策層以合理程序,篩選資料變成資訊,作專業判斷,建立可行方案或反對意見,並桃選出最合適的來制訂政策。秦廷理性決策能力衰落的原因:君主能力、王子教育、“用賢”的本心、知識分子的保障等。秦期已建立起嚴密的公文查刻制度和驛站制度,以加強監察。但“徒法不足以自行”,非理性的決策,破壞現有體制,地方大吏只有“持祿取容”,促成秦帝國的土崩瓦解。

陽羨詞人蔣景祁生平事蹟補考(頁333)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朱幗馨

  在清代陽美詞派中,領袖人物陳維崧之外的蔣景祁、萬樹分別以“選政”和“詞律”宏開一派,值得詞學界給予更多關注。本文在嚴迪昌先生《陽羡詞派研究》的基礎上對詞人蔣景祁的身世、卒年、遊歷等作進一步補證,並附列年表於文末,以供同行容參考。

《莊子·外篇》詮釋《老子》考(頁359)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哲學研究碩士二年級 鄭麗娟

  史遷稱許莊子,以為其學與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老、莊關係密切。考前輩學者多致力於哲理層面,探討《莊子.内篇》與《老子》學說之傳承關係,而鮮有論及《莊子 ? 外篇》者。本文嘗試全面搜集《莊子.外篇》詮釋《老子》之文,選其顯例,並析其詮釋之法,以見《莊子 ? 外篇》實多詮釋《老子》之意,當中或襲用、或化用《老子》文辭,而多所推衍;或採擷不同《老子》篇章,加以重新組合、發揮而賦予新義。可見《莊子 ? 外篇》詮釋《老子》之法不一而足,於《老子》之意,多所發揮。非僅純然因襲而已,全面詮釋《莊子》一書詮釋《老子》之法,或有助了解老、莊學説之傳承關係。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