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国学报》


  《人文中國學報》首创于一九九四年,由香港浸会大学发起成立。其目的在于促進中國人文學科的研究,提高中文文稿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人文中國學報》的編輯委員會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惟委員會成員半數為香港其他院校學者,且設有一個國際顧問團,文稿刊登與否,由編輯委員會以隱名方式送有關學科的國際知名學者兩人審閱決定,務求《學報》的學術水平達國際標準。

 迄今为止,《人文中国学报》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二期,在香港、中國大陸、以及海外的中國學術研究中佔有重要席位,成為以中文寫作為主的人文學科的學者所拥有的一個國際學界認可的學術園地。

 现刊登各期目录及提要。

 

 

人文中国

主办:香港浸会大学

ISBN:1562-2754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定价:80.00元




第九期編輯委員會

(姓氏筆畫為序)

文潔華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系 / 宗哲系

宗靜航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林啟彥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周國正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陳永明
香港教育學院 語文教育學院

單周堯
香港大學中文系

馮耀明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黃國彬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

葛曉音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鮑紹霖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鄺健行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羅秉祥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


 



 


 

第九期顧問委員會

安樂哲 吳宏一

沈宣仁 余英時

李歐梵 周策縱

韋政通 徐中約

孫國棟 張玉法

傅佩榮 趙令揚

劉述先 劉殿爵

謝志偉 顏清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十一期 十二期


 

第九期

  

中國文學觀念的演變和文學的自覺(頁27)
 北京大學中文系 張少康

  本文從中國古代文學觀念演變的角度,進一步申述了「文學的獨立和自覺非自魏晉始」的觀點,認為文學的獨立和自覺是從戰國中期開始初露端倪,而到西漢後期劉向校書時基本完成,並對近年來有關文學的自覺自魏晉開始經過三百年才完成的說法,提出了不同意見。

賈母:中國文學史上之第一母儀(頁51)
 寧波大學浙束文化研究所 季學源

  賈母形象集中凝聚了我國古代老租母的一切思想、情懷;同時,又顯現了中國社會歷史大轉型時期母親的主要時代特徹。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此展開論證:一、賈母性格中的新文化思想因素:(一)世界觀、人生觀:她不信鬼神宗教,不求來世美好,而追求現實的人間幸福,她的死也是美的;(二)倫理道德觀:母愛是其倫理道德的出發點、過程和歸宿。她借母愛之偉力,畫力填平「代溝」、「性溝」;(三)婚姻觀和女性價值觀:她反覆強調的是婚姻當事人本身的條件,而不是門第、貧富。與男尊女卑觀念相反,她對女孩兒始終關愛有加,遠勝於男子;(四)審美觀:她是生命之花、人生之美的培育者、讚賞者和呵護者。二、賈母與鳳姐的關係,反映了新型婆媳關係之萌始,揭示了女性的新文化心態。三、徒四十回有不少關於賈母之精彩章回,也有若干拙筆、敗筆,這是造成對賈母形象誤讀的主要原因。

●超越與異化——《桃花扇》中李香君的藝術形象(頁83)
 香港侵會大學中文系 吳淑鈿

清代孔尚任(1648 一1718)的《桃花扇》是中國戲曲名篇之一,作為明清傳奇的最後傑作,歷來有關它的討論儘管不少,課題卻多集中在它的歷史素材所呈現的寫作意義上;如歷史事件的比附考述,劇中人物的歷史原型考訂,或通過作品探討歷史教訓等,單純從文學角度展開的論述則少之又少,本文試圖探討劇中李香君藝街形象的深層意蘊,是希望藉此將《桃花扇》的研究主題自歷史、政治、傳記、性別及文化觀等外練關懷回到文學的本身去,還它一個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從文學角度看《桃花扇》一劇,劇中主要人物如侯方域、李香君和楊龍友等都是個性獨特的人,而三人中又以李的人物性格最鮮明,楊則表現為沉潛矛盾,侯雖是出場最多的生角,卻只是一般的正派與忠義,不見特別出眾。李香君的妓女形象充分展現了角色之塑造深度,及劇中人物內在性格發展的藝術功能。本文分別從超越與異化兩層次作論述。

(頁105)試論唐代人鬼遭遇類型小說的發展與演變
北京大學中文系 李鵬飛

  唐代人鬼遭過類型小說中包含著多個亞型,其表現手法具備以下幾個主要特點:首先,在相當一部分表現人鬼情愛的作品中,唐人乃是以一種人情化的方式來想像鬼魂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世界的。其次,部分文人作品注重將歷史題材、歷史人物與人鬼遇合題材融於一爐,並通過文中女鬼的言談和吟詠來表現對人生浮沉與歷史滄桑的慨嘆,具有濃重的抒情意味。第三,部分作品則以生活化的場景、日常口語或滑稽對比來營造諧趣,以女鬼、夜叉食人等獨特的題材或幻覺的形式來表現怖怪意趣。第四,晚唐時期的一些人鬼遭遇類作品也呈現出將多種類型題材及其表現手法予以融合之趨勢。

《嘗試集》與胡適對「新詩形象」的塑造(頁149)
 北京大學中文系 姜濤

  在一般的文學史敘述中,早期新詩的價值似乎主要體現在從文言到白話的變革上,而忽略了新詩審美品質的建構,這種說法其實簡化了新詩發生期的複雜可能性,在某種意義上,或許是一種壓史塑造和接受的結果。本文嘗試從這一問題意識出參,首先重新梳理了新詩的發明人——胡適的詩學構想,揭示出其中最初包含的內在張力,以及張力結構的逐漸位移;其次,通過對《嘗試集》的序言、編次、作品刪選、題名等環節的考察,分析了胡適對新詩形象的奠基性塑造。在壓史還原的基礎上,本文最終要探討的是,早期新詩的多層內涵,是如何在其歷史合法性的建構中被暗中簡化的。

吳喬《圍爐詩話》的比興說(頁181)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鄭滋斌

  吳喬(1611—1695)是明清之際的詩人和詩學理論家,所著詩學論著,現存的有《逃禪詩話》一卷、《圍爐詩話》六卷、《答萬季野詩問》一卷、《答萬季野詩問補遺》一卷和《西崑發微》三卷等。他認為詩是經史之學,主張詩中有人,詩要有意,反對把詩視為應酬工具,而賦、比、興三者是寫詩和評鑒詩歌的重要法則。他拿以上的主張來銓衡詩歌發展,評論詩人的成就高下,成就他的詩學理論,清初《談龍錄》作者趙執信(1662—1744)很欣賞他的詩論,三次尋訪《圍爐詩話》;史學家萬斯同(1638 一1702)執弟子禮,才有兩種《詩問》,可見吳喬的詩學理論在當時受到重視。

  在吳喬的詩學理論架構中,比興說是重要的支柱。他把《詩經》視為詩歌的不祧之宗,而《詩經》中的詩篇是有為而發的,說《詩》者可以因事以逆知其意。作《詩》者運用賦比興三義,成為後世詩人的楷模,因此能符合三義,尤其比興二者的,成績便卓然,否則即使極文字之工,而沒有詩意的,都不是好作品。吳喬運用這詩學觀點,去研究詩歌的發展,評論作品的優劣,從漢一直到明。以詩人論,他崇高杜甫,而李商隱號稱善學杜甫,所以又用比典論李商隱詩。以時代言,他重視唐而貶抑宋、明,尤其不滿明代前後七子的詩作。在六卷《圍爐詩話》中,有數十條談論賦比興的文字,較他別的詩學論著所說為多。選取《圍爐詩話》中的比興說來研究,可以清楚了解吳喬的詩學理論的核心,並為研究這本詩話在比興說發展史上的地位作準備。

謝榛《四溟詩話》冥搜說探析(頁209)
香港城市大學 劉衛林

  謝榛於《四溟詩話》中屢以「冥搜」一詞論詩,謝氏所提出的冥搜之說,主張詩思生於靜室隱几之際,要求詩人於寂靜之中冥心搜句,由此得以求聲於寂寥,並且寫真於無象。謝榛在《四溟詩話》內所提出的冥搜之說,不獨上接於陸機《文賦》中所提到「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進萬切」的「玄覽」之說,更與中晚唐至五代詩境說理論彼此有一脈相承之處,而且背後又牽涉到六朝以來的佛學思想——事實上在詩論中的這種冥搜之說,原與佛教的禪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孫。另一方面,「冥搜」一詞雖屢見於《四溟詩話》,然而並不創始於謝榛,謝榛以之論詩,其說實有所本。冥搜之說原屬傳統文論上一極為重要問題,不過至今似尚未見有對此具體深入的論述,是以本文擬就謝榛《四溟詩話》中有關冥搜之說,開展對傳統文論「冥搜」概念的闡析,除冀以此說明謝榛《四溟詩話》冥搜之說的具體所指及理論源出外,並望藉此闡明「冥搜」概念的具體涵義與要求,甚至進一步以此說明傳統詩論中的這種冥搜之說,對於中國古代文論而言究竟有何重大意義。

原孝(頁229)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陳致

  本文從文獻與古文字資料出發,探討了孝這一先秦儒家重要概念的來源。本文首先探討了孝、老、考、 諸字的來源,認為孝字本義類享,是指以酒食奉養父母。通過將《詩?小雅?楚茨》 與《禮記?郊特牡》、《儀禮?少牢餽食禮》以及金文中所見西周孝享之禮的比勘研究,本文試圖勾勒出一個早期的孝享活動基本儀文制度和禮節。本文的結論是孝之本義生於事生,然後擴而為事死。其初或為簡單的醴餼之獻,而其後事死之禮愈隆,終於與祭天地神祇之禮並重。《孝經》中分天子、卿大夫與士庶之孝,《論語》中所說的孝的具體原則(不失禮、不辱親、敬親和愛親),於是乎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孝,擴而為宗教行為,又進而賦予豐富的倫理內涵。

賈誼說《詩》考(頁253)
 香港中文大學 潘銘基

  陳喬樅、王先謙等以為賈誼生於西漢初年,其時惟有《魯詩》,是以賈生所引《詩》,必屬魯說。然而本文透過比勘賈誼《新書》與先秦兩漢典籍,發現賈生往往依據先秦文獻以中述己意,有時因襲全文,有時則自行引中,再作闡釋,與三家《詩》義無關。及後三家《詩》說有與賈生同者,非賈誼徵用三家之義,而是三家同於賈生。是以陳喬樅、王先謙所言,於推論過程而言,實在是本末倒置。本文即利用文獻比勘之法,以見賈生非用《魯詩》,而是廣徵文獻,不囿於一家之說,並略述賈誼《新書》引述文獻說《詩》之情況,從而得見賈生用《詩》之實。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