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国学报》


  《人文中國學報》首创于一九九四年,由香港浸会大学发起成立。其目的在于促進中國人文學科的研究,提高中文文稿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人文中國學報》的編輯委員會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惟委員會成員半數為香港其他院校學者,且設有一個國際顧問團,文稿刊登與否,由編輯委員會以隱名方式送有關學科的國際知名學者兩人審閱決定,務求《學報》的學術水平達國際標準。

 迄今为止,《人文中国学报》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二期,在香港、中國大陸、以及海外的中國學術研究中佔有重要席位,成為以中文寫作為主的人文學科的學者所拥有的一個國際學界認可的學術園地。

 现刊登各期目录及提要。

人文中国

主办:香港浸会大学

ISBN: 7-5325-3737-4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定价:48.00元


 

第十期編輯委員會

(姓氏筆畫為序)

文潔華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系 / 宗哲系

宗靜航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林啟彥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周國正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陳永明
香港教育學院 語文教育學院

單周堯
香港大學中文系

馮耀明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黃國彬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

葛曉音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鮑紹霖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鄺健行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羅秉祥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




 




 

第十期顧問委員會

安樂哲 吳宏一

吳清輝 沈宣仁 

余英時 李歐梵 

周策縱 韋政通 

徐中約 孫國棟 

張玉法 傅佩榮 

趙令揚 劉述先 

劉殿爵 謝志偉 

顏清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十一期 十二期

 




第十期

  

唐代白話詩派(頁49)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項楚

  唐代詩歌的百花園中,存在著一個游離於主流詩歌之外的白話詩派。它有著自己的形成和發展歷程,有著共同的藝術和思想傳統,擁有以王梵志和寒山為代表的眾多的詩人。它基本上是一個佛教詩派,它的淵源、成立、發展、興盛和衰落,與中國禪學和禪宗保持著某種同步關係。由南北朝時期的禪學而產生了早期的白話詩,到初唐時期“王梵志詩”匯合了許多無名作者的白話詩,“白話詩派”便正式確立了。從慧能的禪宗興起之後,許多禪師創作了大量標志著個性宗風的偈頌,“白話詩派”不但完成了向南禪宗的轉型,而且進入了全盛時期。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晚唐五代。北宋中葉“文字禪”興起,禪師們走向文字中討生活,作為一種思想運動的禪宗走向了衰落,禪宗詩偈也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白話詩了。

厲鶚與姜夔:浙西別調與白石新聲(頁61)
 南京大學中文系 張宏生


   清代浙西詞派的開創者朱彝尊推崇姜夔和張炎,提倡醇雅清空,但其實際創作更加靠近張炎,真正能夠實現朱彝尊推姜夔的理念,並開創浙西詞派發展局面的是厲鶚。厲鶚與姜夔的共鳴表現在藝術上,也表現在生活經歷上。但他對姜夔的學習也有發展。一是通過表現特定區域的山水來寫人物感情和特定的美學感受,二是通過寫歷史人物來營造氛圍,三是創造了詞中的寧靜清寂之境。儘管厲鶚的咏物詞特別追求獨創,但當時和後世的接受者却往往片面接受了其徵典獺祭之作,這反映了時代審美思潮的某些方面。

●潘光旦論馮小青之影戀心理(頁83)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 文潔華

  本文擬對中國首次應用精神分析法探索變態性心理之個案作出介紹、分析、回顧及評論。研究對象為潘光旦先生於一九二二年完成初稿之《馮小青考》。本文將循以下綱目及內容進行工作:(一)介紹潘光旦先生對馮小青影戀之病源分析,以見出潘先生本人對精神分析說的采納內容;(二)將弗洛依德本人之自戀理論與潘先生之影戀分析作出比較,以見後者在應用上之確當程度;(三)探討潘光旦先生”西論中用”的動機,以及其對新女性心理學對精神分析學派”自戀”觀的批評,以及其中的性別反思。

扶桑與克里斯的愛情神話--嚴歌苓的《扶桑》故事(頁105)
 香港大學中文系 李仕芬

  本文目的是剖析嚴歌苓的小說《扶桑》。故事背景設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三藩巿華埠。表面上,《扶桑》鋪陳的只是一個中國妓女與異族少年的浪漫故事。但這樣一個易落俗套的愛情傳奇,衝擊的卻是我們對中西文化的固有看法。女主角扶桑,一個被視為操著賤業、社會地位卑下、流落異域的中國妓女,一直是那麼全心全意地演好自己的角色。她表演的平和寬容、自足自適,改寫了一貫以來所謂強勢、弱勢的傳統概念。

魏慶之及《詩人玉屑》考(頁123)
 北京大學 張健

  本文包括以下三個部分內容:


   一、關於《詩人玉屑》編者魏慶之相關問題的考證。本文推測魏慶之的迕年可能在宋度宗淳八年(1272)左右;對魏慶之的交遊作了考察;考出魏慶之有二子魏草窗、魏天應,並對魏天應與謝枋得、蔡正孫的關係作了介紹;補輯魏慶之詩作一首。

   二、版本問題的考證。本文對於《詩人玉屑》的版本源流作了考察,指出現在流傳的《詩人玉屑》源自於魏慶之迕後刊行的魏天應案語本。二十卷宋本對原編有所增補;各書目所志宋本與臺灣所藏元刊本實為同一刊本系統。《詩人玉屑》在元及明前期流傳中散失後十卷,刻於湖南者僅前十卷,臺灣所藏的十卷本當是這個刻本,而非宋代刻本。天順年間宋宗魯在十卷本基礎上補入了後十卷,刻成二十卷本,”瑞昌府章涯右山龍沙識”的本子應即是宋魯刻本,嘉靖六年刊本乃是天順本的重新校刊本,《四庫全書》本及道光古松堂本都源自這個刻本,古松堂本並非翻宋本。日本及朝鮮刊二十一卷本乃是在宋元本基礎上的增補本。二十二卷本乃胡文煥重新編刻本。


   三、引書出處的考證。本文考證”風騷句法”一門自北宋政和年間閻苑的《風騷格》一書。

關於曹丕《典論.論文》的重新解讀(頁169)
 北京大學中文系 汪春泓

  曹丕《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從分析曹丕經營篡奪漢劉政權的心理入手,結合曹魏政治的特點,認為曹丕抬高文章的地位,誇大文章的功用,其實質並非是論文,而是要在”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間,引導士人不以”立功”為人生目的,轉移士人高昂的建功立業的抱負。令士人從關注實際政治,一雙而為追求以文章垂名不朽,士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現實社會中的一切,然則自己篡奪的勾當就會減少反對者的壓力,這樣的理解與以往關於《典論.論文》的闡發存在著很大的歧義,但是卻符合”知人論世”的原則。在當時複雜的政治之中,曹丕的如意算盤遭到了士人的抵制,其中曹植就曾經表達了針鋒相對的觀點,因此弟兄不和是難免之事。

 

戰場與戰略--余光中六十年代散文革新主張的一種註釋(頁187)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樊善標

  在今天的讀者看來,余光中是一位詩人兼散文家,他在六十年代初期提出的散文革新主張,直到現在仍受重視。然而在一九六三年之前,余光中主要是以詩人的面貌在文壇出現,他的散文絕大部分是詩論和藝評,苻合他後來標舉的現代散條件的,嚴格說來一篇也沒有。余氏飲譽文壇的《鬼雨》、《逍遙遊》等散文,都在一九六三年中他的散文革新宣言發表後,才陸續登場。本文試圖把余氏的散文主張放在歷史脈絡中觀察,探究余氏由詩人而向散文領域拓展的原委,並考察這一轉變怎樣塑造了余氏的散文主張,並奠定了他後來在文學界的地位。 

梅曾亮的京師交游與桐城古文的流衍全國(頁221)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魏泉

   桐城派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流派,”有清一代的古文,前前後後殆無不與桐城生關係”(郭紹虞語)。桐城古文的流傳,前後有三個重要時期:一是姚鼐晚年在江南的書院講學;二是道光年間梅曾亮在京師傳桐城古文義法;三是咸同間曾國藩登高一呼,奠定了桐城古文中興局面。這三個時期中,桐城古文義法經由梅曾亮,如何在京師以及全國範圍內流傳,在以往的”桐城派”研究中,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梅曾亮傳播桐城古文,是通過師友交游的方式,不同於姚鼐的書院講學曾國藩的幕府納士。這種交往難以從文論的角度來討論,但在眾多的清人文集中,又留有清的印跡。本文從京師士大夫的交往方式和特定的文人圈子入手,以他周圍古文圈子形成。同時,本文也兼顅這一古文圈子與京師其他士大夫圈子間離合交錯的關係,從而鈎沉出道光年間桐城古文經由梅曾亮的京師交游傳播到全國的具體過程。

《杜陵詩律五十一格》及其成書年代--關於杜詩研究起源的考察(頁269)
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 大山潔

  本文對於《杜陵詩律五十一格》(存錄於朝鮮本《木天禁語》,1555年刊。簡稱《五十一格》)進行考察結論如下。第一,該書為詩格著作,但在選詩上具有七律專門、整首采錄、重視夔州詩等特點,同時從拗體、起承轉結等方面論詩,由此判斷該書非唐五代之作。第二,根據起承轉結內容的存在,對起承轉合起源于元代楊仲弘或宋代經義的學說發出質疑,提出元代的起承轉合論來源於以《五十一格》、”三氏杜詩注”為代表的杜詩研究。三,根據范德機的律詩篇法十三格,以及為范氏言明的十三格與《詩苑類格》的承繼關係提出:《五十一格》中從全詩角度分析句聯關係的論詩手法,可能在李淑《詩苑類格》(1039年)中已經存在,《五十一格》的成書可能在該書前後。第四,根據詩序的特殊排列,尤其是連章組詩的分離現象推測:本書沒有受到王洙杜詩集的影響,從而否定了所有杜詩研究都以王洙本為資料來源的傳統學說。第五,根據《五十一格》中前後注並存以及繼承篇”三氏杜詩注”的存在推測:此書椠相當長的時期內受到了廣泛重視和研究。第六,通過與趙次公杜注比較得出:《五十一格》可能產生於經典式注釋方法運用於杜詩研究之前,其成書可能早於趙次公注及王浩注。

論梁啓超的《王荊公》(頁303)
 香港大學中文系 蔡崇禧

  梁啓超與王安石一直是當代歷史研究的熱門範疇,然而梁氏於1908年為王安石所寫的傳記--《王荊公》卻有學者作深入研究。雖然研究王安石的專家鄧廣銘認為此書不足置論,但基於梁氏撰寫是書的動機與其政治活動息息相關,而他在書中亦對當時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發表了很多意見,因此深入研此書實有助加深我們了解梁氏的思想。本文會從寫作動機、取材方法、內容思想入手,以發掘出是書所蘊含的豐富研究資源。由於梁氏的思想”流質多變”,此書正好成為他在1908年的一道思想碑記。

論以杜詩入禪的方便義(頁343)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梁萬如


  關係杜甫與禪的討論,大部分著重從杜甫的生平及其詩歌的背景看禪,思想角度是由杜甫通向禪出發的。其實,在禪宗的典籍之中實在不乏杜甫的影蹤。如果我們換另外一個思考,從禪佛教的角度看,不難發現圶禪師的語錄之中,可找到禪僧引述杜甫詩歌的用例。這樣的用例共有四個。我們要問:在禪宗語錄之中,杜甫詩歌如何與禪思想契合呢?杜甫的詩歌在禪宗典籍之中又有何地位?其實,無論是誰借手也好,以杜詩入禪在佛教看來是一種方便。本文擬檢視宋代的禪宗語錄,探討禪師引用杜甫詩的目的,運用比較法,一方面掌握杜詩在文學上的意思,另一方面從禪師的話語脈絡著眼,討論禪師如何看待杜詩,怎樣在杜詩句中看出禪意。最後,歸結詩歌語言與禪宗語言盡歸默的理解。

創造社的文化行為與上海出版有場--從另一個角度看創造社的文學主張(頁371)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曹清華

  以往研究者往往側重創造社精神活動的一面,局限於尋找創造社的文化行為和文學主張在歷史文化方面的制約因素以及所受國外文學思潮的影響,從而對創造社的解釋多少流於偏頗。
   事實上,作為上海出版巿場的一分子,創造社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商業環境的影響;反過來他們又以商業的手段和行為加入到這個出版巿場的運作當中。本文一方面致力於疏理創造社的種種文化活動--從崛起於泰國東圖書局,到籌辦出版都自主經營;從最初標新立異的文學主張,到引發革命文學論爭--與上海出版巿場這一商業環境之間的種種關聯;另一方面又以此為基礎,從一個新的角度對創造在不同時期提出的文學口號和主張重新加以討論,以補充過研究在這方面的不足。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