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国学报》


  《人文中國學報》首创于一九九四年,由香港浸会大学发起成立。其目的在于促進中國人文學科的研究,提高中文文稿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人文中國學報》的編輯委員會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惟委員會成員半數為香港其他院校學者,且設有一個國際顧問團,文稿刊登與否,由編輯委員會以隱名方式送有關學科的國際知名學者兩人審閱決定,務求《學報》的學術水平達國際標準。

 迄今为止,《人文中国学报》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二期,在香港、中國大陸、以及海外的中國學術研究,佔有重要席位,成為以中文寫作為主的人文學科的學者所拥有的一個國際學界認可的學術園地。

 现刊登各期目录及提要。

人文中国

主办:香港浸会大学

ISBN:7-5325-4165-7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定价:68.00元

 

第一期編輯委員會

(姓氏筆畫為序)

余達心
中國神學研究院

宗靜航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林啟彥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陳永明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單周堯
香港大學中文系


馮耀明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黃國彬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

潘銘燊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部

鮑紹霖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鄺健行
香港浸會大中文系

羅秉祥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

第二期顧問委員會



安樂哲 吳宏一

沈宣仁 余英時

李歐梵 周策縱

韋政通 徐中約

孫國棟 張玉法

傅佩榮 趙令揚

劉述先 劉殿爵

謝志偉 顏清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十一期 十二期

第二期

  

淮南子韻讀 (頁 1)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劉殿爵

  王念孫遺稿《淮南子韻讀》以古韻分部編排,列出《淮南》一書叶韻韻字。 此稿旨在研究西漢古音而不在《淮南》之研究。 本文嘗試依《淮南子》正文編排,標出《韻譜》所收用韻之部分,俾便治《淮南》學者查閲;而偶有《韻譜》 脫漏未足者,試作補訂。         
                                     

傳統與孔子 (頁 43)

  韋政通

  本文是探討孔子以前傳統中的宗教、文化、政治、經典這四方面與孔子的關係,希望經由此探討,能了解孔子如何溫故知新,如何轉化傳統,又為何能在中國古典的文化史與思想上,成爲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以及賦予繼往開來的具體内容是甚麽。

  針對以上問題的研究,使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啓示是:在文化創新上,愈深入傳統,愈 能超越傳統。

 

嘉佑二年貢舉 事件的文學史意義 (頁 81 )

 王水照

  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歐陽修權知禮部貢舉。這一爲時不長的衡文取士過程,卻蘊含著深遠的多重文學史意義,對於「歐門」的組成、文風的改革乃至宋代文學發展的導向,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北宋時期的第一個文學高潮也隨之同時出現。

  一,「歐門」構成基礎的進士集團。歐門是逐漸形成的一個鬆散的文學群體,但歐陽修此科取士,得人最盛,雋才雲集,歐門遂告正式確立。赴京應試的舉子們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圈為歐門的優化組合提供基礎,歐氏與舉 子的雙向選擇標準,體現了歐門的文學性質。 座師與門生、門生與門生之間的關係構成了歐門縱橫結合的網絡結構,保證了從歐門到蘇 門發展的連續性。

  二,排擯 「 太學體 」 ,宋代散文群體風格的成立。 「太學體」的性質及其產生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 歐陽修排擯 「 太學體 」 的自覺性及其散文理論主張。 在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宋文群體風格的形成過程忠,嘉佑貢舉紛爭 是重要的一環。

  三,「鎖院」詩歌唱和 的文學活動。 今存八、九十首唱和詩 的内容分析。 「 唱和 」 對詩歌藝術的積極作用和負面作用。詩歌籌唱成爲宋代普遍的文學現象,影響複雜和巨大。

 

王質《詩總聞》的文學觀(頁 127)

 香港大學中文系 李家樹

本文乃前作〈王質「詩總聞」初探〉(見李家樹:《傳統以外的詩經學》) [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1994] ,頁 9-26 )的 姊妹篇。 〈初探〉一文,透過通盤檢查《詩總聞》的内容,探討王質說詩的觀點和方法,並特別指出:真正打倒《毛詩序》的,是南宋德鄭樵( 1103-1162 )、王質( 1127-1189 ),而非人人公認的朱熹( 1130-1 200 ) 。 本文再次簡約《詩總聞》全書,從王質「以人情論《詩》」說起,考察他怎樣啓導了同文學眼光來研究《詩經》的傾向,重點是把《詩總聞》 所揭櫫的文學觀清晰地呈現出來。此文可與作者前文合看。

 

北宋詠琴詩 (頁 147 )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劉楚華

  宋代文化素質之高,見於宋人之重科舉教育、出版繁榮,宋代士風之美,更爲後市所稱道,士大夫的氣節情操固然是推動社會文明的主力,他們遂于傳統文化的熱忱,是保存雅士文化與傳統藝術的重要支柱,文學方面雖説詩歌已不復盛唐,詞體又迅速發展,然詩壇景況不衰,反而詩家輩出;音樂方面,民間曲調已廣泛流行,文人莫不沉緬在輕歌漫舞、杯酒新詞的時代情調之中,卻又為衰 廢已久的古樂、琴道大聲呐喊,使兩宋成爲在歷史上少見的古樂整理及琴道發達的一代。古今共存、雅俗並興。 這種耐人尋味的現象正是宋代文化最顯著的特徵,追究原因主要是君主的提倡及士人對詩體、琴道的尊重所致。

  本文主要工作檢閲北宋諸家詠琴詩作,除了從藝術角度之外也圖立足在詩、樂兩種藝術交匯點上,透視北宋文人生活,尤其是在北宋中期,這個昇平的學術、文化環境之中,詩、 樂文化的創作空間與生存狀態。

 

梁啓超的名號 (頁 171)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蔣英豪

  梁啓超( 1873-1929 )是晚清改良派的宣傳巨子,他擅於利用報刊宣揚維新立憲政見,著述甚豐,其所用的名號也特多。其名號透露了他一生思想與治學途徑的發展與變化、他的流亡生涯、他的報刊事業、他的文學事業、他在政壇上的角色、以至時人對他的觀感。 本文歸納他所用過的以及時人給他的名號,以探索這個名號系統所表達的意義。 附「梁啟超名號表」,共八十目,是方今較齊全的梁氏名號彙集。

 

劉伯端詞事繫年 (頁 187)

 黃坤堯

  劉景堂(1887-1963),號伯端。廣東番禺人。嘗任職廣東學務公所。 1911 年廣州黃花崗事起後來港,任香港華民署文案。公餘之暇,開始學詞:多與陳步墀、汪兆銓、張學華、俞安鳳、俞安鼎、黎國 廉等唱和。 又先生嘗加盟南社,《南社叢刊》選錄其詩詞七首。 戰時遠走桂平,戰後回港。 1950年與廖恩燾、 羅 忼烈等組堅社,推動詞學,影響甚大。有《滄海樓詞》傳世,公認為香港首屈一指的詞人。劉詞語淺情深,婉約渾成,將美學和哲思融合為一,境界自高。 劉詞不單是香港文學的代表,也是中國近代詞 壇振起的異軍。王國維「境界」之論,況周頤「詞境」之美,在劉詞中都有深沉完美的呈現。劉景堂居港五十年,經歷過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與交者皆一時俊彥,文采風流。 本文透過劉景堂的一生,可以看出香港詞人的成長歷程,保留一批較爲罕見的文學史料;同時也可以由一個全新的角度 檢視傳統文學在當代的發展和成就。

 

《淮南子》、《呂氏春秋》、《戰國策》三書高《注》互異集證 (頁 257)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何志華

  東漢高誘為《淮南子》、《呂氏春秋》、《戰國策》三書作《注》,當中有一事而兩見者,高誘訓解多同。因此,後人每參照高誘前後注語互相校讎,以本証法校正今本三書高《注》訛誤。然而本文作者比勘三書高《注》,發現高誘有訓解同一事兒前後不同者,或則高誘依據不同,或則注語詳略不同,或則高誘更訂前說而 立論有異。此蓋高誘注解三書非在同一時也,故說義不盡相同。 因輯錄之,分類羅列,以説明三書《注》雖有同出於高誘者,亦自有別,並略述其互異之因由。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