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国学报》


  《人文中國學報》首创于一九九四年,由香港浸会大学发起成立。其目的在于促進中國人文學科的研究,提高中文文稿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人文中國學報》的編輯委員會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惟委員會成員半數為香港其他院校學者,且設有一個國際顧問團,文稿刊登與否,由編輯委員會以隱名方式送有關學科的國際知名學者兩人審閱決定,務求《學報》的學術水平達國際標準。

 迄今为止,《人文中国学报》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二期,在香港、中國大陸、以及海外的中國學術研究中佔有重要席位,成為以中文寫作為主的人文學科的學者所拥有的一個國際學界認可的學術園地。

 现刊登各期目录及提要。


人文中国

主办:香港浸会大学

ISBN:7-5325-4165-7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定价:68.00元

第一期編輯委員會

(姓氏筆畫為序)

余達心
中國神學研究院

宗靜航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林啟彥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陳永明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單周堯
香港大學中文系


馮耀明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黃國彬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

潘銘燊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部

鮑紹霖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鄺健行
香港浸會大中文系

羅秉祥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

 

第三期顾问委员会


安乐哲 吴宏一

沈宣仁 余英时

李歐梵 周策縱

韋政通 徐中約

孫國棟 張玉法

傅佩榮 趙令揚

劉述先 劉殿爵

謝志偉 顏清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十一期 十二期

 

 

第三期

  

《淮南子俶真韻讀》 (頁 19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劉典爵

  王念孫遺稿《淮南子韻譜》以古韻分部編排,列出 《淮南子》一書叶韻韻字。 《韻譜》旨在研究西漢 古音而不在研究《淮南》。 本文嘗試依《淮南子.俶真篇》正文編排,標出《韻譜》所收用韻之部分,俾便治《淮南》學者查檢;而《韻譜》有所脫漏未足者,試作補訂。

 

清末至抗日戰爭前我國教學法的改革 (頁 47)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周漢光

  我國自清末至抗日戰爭前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政治、經濟大變革。 在教育上,也經歷了從傳統走到近代化的道路。其間不獨建立了我國近代的學制,在課程與教材方面,也隨著社會的演進,有了新的發展。 至於教學法方面,因受了西方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的影響,也更能照顧學生的需要,注重 啓發式的教學與學生的自學。

  本文的目的,在評述 ( 1) 清末至民國成立前、( 2 )民國成立 至五四運動,及( 3)五四運動之抗日戰爭前三個階段我國在教學方法方面的發展。 其中有因社會背景不同、條件不同,外來的教學經驗未必都能在中國開花結果:有些經改良後為我國不少學校所採用:也有些由我國教育家 自行創設而適應本國國情的教學方法。無論如何,這個時期我國教育法的改革,對日後我國教育的發展都有長遠的影響。

 

分析與綜合——形聲字的雙重特性 (頁 91 )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周國正

  本文從製碼 / 編碼及解碼 / 析碼角度檢討有關漢字(主要是形聲字)特性的兩種看法:一、漢字是詞符性的( logographic ),二、漢字字形與讀音之間的關係是晦澀的( opaque )。這兩種看法都是建基於這樣的認識——漢字 是整體性的,而拼音是分析性的。實際上這種認識從製碼角度而言既不盡恰當。 漢字其實具有既綜合、又分析的特性,心理語言學對漢字進行測試時,結果往往會與預期不符, 原因可能就在於此。

 

老子哲學的無的概念之研究 (頁 119)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 吳汝鈞

  《老子》中有三個最重要的概念:道、無、有。 要言之,到是真理,無與有表示道這真理的形上性格。但無一概念的内容非常豐富,經筆者細心 研究,發現無一概念起碼有六面意思。一、指本體的道。 道是客觀的實體,是實際存在的,且是天地萬物成立和滋長的超越依 據。無亦是這個意思。 二、是本體的道的描述語。無表示道以沖虛為體, 由於可長生無窮妙用,包括創生萬物在内。三、表示道的虛無為用。虛無狀態之能有用,由於“反”的義理。四、表示工夫修行。要撤除一切的障礙,化解人生的挫折。五、表示處事方法或態度。 這便是無爲和無不為。無爲是不妄爲,不可以做干擾人的本性的事。 能如此,則一切都能辦的妥當,這便是無不為。六、指主觀的實踐境界。即在主觀的心上實現客觀的道而成的一種沖虛的精神境界。

  貫串無的這六面意義的,是虛無的狀態。這是客觀的道的性格,也是主觀的心境。

對《白馬論》的邏輯分析 (頁 151 )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文學部 葉錦明

  白馬論的論旨是“白馬非馬”。 此說一向以來引起了不少 爭議。其實,“白馬非馬”這命題是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語義詮釋的。 本文通過邏輯分析的方法,把其中不同的語意詮釋分析清楚,以揭示並由此消解 白馬論的誤導性。


商代的秋冬祀典 (頁 165)

 香港大學中文系 連劭名

  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辭的記載,商代已經有了祈 請農業豐收的祀典,稱爲“帝秋”、“告秋”、“告秋稱”等等。 秋季農作物收穫之後,有“登黍”、“登米”、“登新鬯” 的儀式。向祖先貢獻新收穫的穀物和新釀製的香酒。 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在冬季,全體宗族成員、親戚故舊齊集於 宗廟之中,共祭祖先,然後舉行盛大的宴會,就是文獻中所說的“鄉飲酒禮”。

論黃山谷詩的襲變 (頁 179)

  梁巨鴻

  江西詩派論山谷作詩之法,謂有奪胎法及換骨法。 但都無法指出如何謂之奪胎、如何謂之換骨;所舉例子,有渾淆的、有附會的,都無從驗證其所以為作詩 之法。 此外,山谷本人點石成金之說,亦指在答洪駒父之書牘中偶一提及,實在也沒有提出個甚麽方法,徒增 崇拜者的虛美而已。今論黃山谷詩的襲變,意欲指出山谷詩襲取前人詩句之法。簡言之,是用前人的概念為基礎,而更作出新的境界,使讀者在舊有的概念上,有深一層的思考。這種作法,名之為「襲變」。 本論文意欲探討山谷作詩之法,及欣賞山谷詩之法,至於山谷詩襲變 之類型、意義、價值、影響等俱無涉。

 

「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辨 (頁 199 )

  劉衛林

  歷來論蘇軾詩學源出者,往往徵引《後山詩話》「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這條材料,來説明蘇軾詩與劉禹錫詩 的關係。 本文從詩歌内容、作品風格及文獻資料各方面,論證蘇軾諷刺詩與劉禹錫詩 本無關係。並指出 蘇 詩多怨刺實有本身原因,非學自劉禹錫。 從而得出蘇軾雖曾學劉詩,然而決不在於怨刺的結論,推論今本《後山詩話》所載「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之說,未必可信。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