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哲意的沉思》
《知识论》
《金岳霖学术思想评传》
《金岳霖选集》
《道、自然与人:金岳霖英文论著全译》

风流儒雅是吾师
金岳霖的理想和无奈
金岳霖:风流名士的洒脱激情
休谟问题和金岳霖的回答
金岳霖:一代大师毫无杂质的赤子之心
金岳霖:中国哲学第一人
潘卫红:金岳霖问题与冯友兰问题
深入系统研究金岳霖思想
听金岳霖解读穆勒
金岳霖:亦哲亦诗的逻辑学家
金岳霖:晚年的回忆
世说金岳霖
金岳霖泪眼迷离忆徽因
林徽音與金岳霖
金岳霖忆林徽因
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与金岳霖
金岳霖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金岳霖纪念馆

 

 

 

 

 

金岳霖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学术研讨会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
间:2005/8/25-26

目录:

1.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发言安排……………………………1

2.会议论文摘要…………………………………………………………………3

3.“第四届金岳霖学术奖”获奖名单…………………………………………13

1.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发言安排

2005825日下午全体会(13301745,哲学所941会议室)

主持人:宋文坚(北京大学)

报告人(每人30分钟):

1.林正弘:知识论可否作为本体论的基础——金岳霖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2.胡军/杨书澜:为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辩护——兼论金岳霖《论道》的现代意义

3.胡伟希:论“存在语言”:本然陈述与经验陈述——从金岳霖的《势至原则》一文说起

4.宋志明:金岳霖的元学态度

(休息15分钟)

5.王中江:金岳霖的“天人合一”观

6.周柏乔:还原、确证与因果:从罗素谈起·兼论金老的解读

7.张家龙:论金岳霖先生的《逻辑》

8.刘培育:逻辑与生活——金龙荪师带给我们的思考

 

2005826日上午分组会(8301200

第一组(哲学所941会议室)

主持人:冯棉(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人(每人20分钟,提问解答5分钟):

1.郁振华:论知识的默会维度

2.叶锦明:论金岳霖的元学观

3.林照田:從檢證邏輯及檢證理論到檢證道論

4.刘俊哲:金岳霖的时空观

(休息10分钟)

5.徐锦中/郭莹: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对义务论和目的论的解读

6.钱耕森:抗战中的金岳霖

7.董志铁:拳拳赤子心——由《论道》范畴看金岳霖先生的一颗中国心

8.许建平:试论金岳霖在译学领域的建树

 

第二组(哲学所940会议室)

主持人:张忠义(燕山大学)

报告人(每人20分钟,提问解答5分钟):

1.张建军:论后期金岳霖的逻辑真理观——金岳霖后期逻辑哲学思想探析之一

2.张茂泽:金岳霖的逻辑分析方法

3.路:金岳霖先生的逻辑观

4.王克喜:金岳霖一元逻辑观与张东荪多元逻辑观之比较

5.曾昭式:逻辑与《论道》之哲学体系

(休息10分钟)

6.陈迟山:金岳霖论性质与关系的关联

7.宁莉娜:论金岳霖逻辑方法的跨界性特征

8.杜国平:哲思逻辑

 

2005826日下午分组会(1330173 0

第一组(哲学所941会议室)

主持人:叶锦明(香港科技大学)

报告人(每人20分钟,提问解答5分钟):

1. 棉:相干逻辑与蕴涵怪论

2.王啟義:Remarks on Two Dimensional Modal Semantics(两维模态语意学的一些问题)

3.陈晓平: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金岳霖与罗素、莱欣巴赫归纳思想之比较

4.赵总宽:归纳推理的合理性与归纳原则永真式

5.熊立文:归纳接受与知识

(休息15分钟)

6.王雨田:不应是最后的一刻

7.王浩山/闵珊华/贺仲雄:金岳霖的学习思想与现代智能数学

8. 娜:从语言的观点看逻辑学

9.张小燕:皮亚杰对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

 

第二组(哲学所940会议室)

主持人:张建军(南京大学)

报告人(每人20分钟,提问解答5分钟):

1.张学立/崔清田:试析金岳霖对逻辑真的认识

2.关兴丽:金岳霖语义学和语用学思想研究

3.韦世林:通俗科普读本的典范:试析金岳霖等著《形式逻辑简明读本》的“三简”

4.王丽娟:金岳霖论传统逻辑

5.袁正校:关于现代逻辑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休息15分钟)

6.张忠义:析中华传统文化与近代科学

7. 晴:《墨经》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

8.刘邦凡:逻辑与社会认知

9.陈世清:传统逻辑是“形式”逻辑吗?

 

2005826日下午17:30在哲学所941会议室举行全体会议

主持人:张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2.会议论文摘要

录:

1.陈迟山:金岳霖论性质与关系的关联

2.陈世清:传统逻辑是“形式”逻辑吗?

3.陈晓平: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金岳霖与罗素、莱欣巴赫归纳思想之比较

4.董志铁:拳拳赤子心——由《论道》范畴看金岳霖先生的一颗中国心

5.杜国平:哲思逻辑

6. 棉:相干逻辑与蕴涵怪论

7.关兴丽:金岳霖语义学和语用学思想研究

8.胡军/杨书澜:为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辩护——兼论金岳霖《论道》的现代意义

9.胡伟希:论“存在语言”:本然陈述与经验陈述——从金岳霖的《势至原则》一文说起

10. 娜:从语言的观点看逻辑学

11.林照田:從檢證邏輯及檢證理論到檢證道論

12.林正弘:知识论可否作为本体论的基础——金岳霖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13.刘邦凡:逻辑与社会认知

14.刘俊哲:金岳霖的时空观

15.刘培育:逻辑与生活——金龙荪师带给我们的思考

16.宁莉娜:论金岳霖逻辑方法的跨界性特征

17.钱耕森:抗战中的金岳霖

18.宋志明:金岳霖的元学态度

19.王浩山/闵珊华/贺仲雄:金岳霖的学习思想与现代智能数学

20.王克喜:金岳霖一元逻辑观与张东荪多元逻辑观之比较

21.王丽娟:金岳霖论传统逻辑

22. 路:金岳霖先生的逻辑观

23.王啟義:Remarks on Two Dimensional Modal Semantics(两维模态语意学的一些问题)

24.王雨田:不应是最后的一刻

25.王中江:金岳霖的“天人合一”观

26.韦世林:通俗科普读本的典范:试析金岳霖等著《形式逻辑简明读本》的“三简”

27.熊立文:归纳接受与知识

28.徐锦中/郭莹: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对义务论和目的论的解读

29.许建平:试论金岳霖在译学领域的建树

30.叶锦明:论金岳霖的元学观

31.郁振华:论知识的默会维度

32.袁正校:关于现代逻辑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33.曾昭式:逻辑与《论道》之哲学体系

34.张家龙:论金岳霖先生的《逻辑》

35.张建军:论后期金岳霖的逻辑真理观——金岳霖后期逻辑哲学思想探析之一

36.张茂泽:金岳霖的逻辑分析方法

37. 晴:《墨经》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

38.张小燕:皮亚杰对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

39.张学立/崔清田:试析金岳霖对逻辑真的认识

40.张忠义:析中华传统文化与近代科学

41.赵总宽:归纳推理的合理性与归纳原则永真式

42.郑延国:哲学家金岳霖的翻译观——兼与哲学家贺麟的翻译观比较

43.周柏乔:还原、确证与因果:从罗素谈起·兼论金老的解读

 

论文摘要:

1.陈迟山(湖南省津市市保河堤镇铜盆村):金岳霖论性质与关系的关联

“性质与关系”是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具体存在而呈现的,有着各自的特征而又相互联系着的,在整个的存在个体中、类中都有着广泛的存在,也有着自己的的表现,不但有着自己的特殊殊相,而且还有着普遍共相,在事物变化运动着的规律中而为事物内存与外在存在条件的必需,是金岳霖先生在《知识论》中作为“接受方式中的大纲”阐述的重点之一。

2.陈世清(自由职业者):传统逻辑是“形式”逻辑吗?

3.陈晓平(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金岳霖与罗素、莱欣巴赫归纳思想之比较

金岳霖先生对著名的休谟问题亦即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给出一种独到的解决,其解决方案的核心是论证归纳原则是永真的。归纳原则的永真性蕴涵着归纳原则的先验性,这不禁使我们想起罗素关于先验归纳原则的观点。金岳霖进一步把归纳原则的永真性归结为“归纳意念”的能动性。由于归纳意念可以根据经验(所与)来修改归纳结论,所以,归纳原则永远不会被经验所否定。这又使我们想起莱欣巴赫关于渐进认定的归纳方法。本文将对金岳霖与罗素、莱欣巴赫的归纳思想作一简要的比较。

4.董志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拳拳赤子心——由《论道》的范畴看金岳霖的一颗中国心

金岳霖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首先是一位热情奔放的爱国者。他虽在西方国家学习、生活多年,但他始终有一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由他的本体论著作《论道》所选用的范畴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5.杜国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哲思逻辑

本文以形而上学的基本命题为背景,以现代逻辑的公理化方法为工具,建立了一个具有形而上学内容的公理体系。

6.冯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62):相干逻辑与蕴涵怪论

“蕴涵怪论”产生于命题逻辑而非谓词逻辑的层面上,相干性的缺失导致某些“蕴涵怪论”的产生,却不是另一些“蕴涵怪论”生成的原因。通过对“蕴涵怪论”的分类处理,并结合现有相干逻辑系统的恰当性分析,有助于探索相干逻辑研究的新思路。

7.关兴丽(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金岳霖语义学和语用学思想研究

作为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的金岳霖,学贯中西,在研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同时,也关注语言问题。他以哲学家的眼光审视语言。虽然他已认识到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但他更多的是关注语言的工具性。在工具性语言观的指导下,在语义学和语用学思想的基础上,金岳霖在《论道》中启用了一些中国传统哲学固有的字汇和术语如道、无极、太极、几、数、理、势、情、性、体、用等。“这里所谓道也许就是上段所说的中国思想中的道,也许相差很远。如果相差很远,则我在这本书里的用字方法就是普通所谓旧瓶装新酒的办法。我向来不赞成旧瓶装新酒,……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底毛病,尤其是所谓无极、太极、几、数、理、势、情、性、体、用。其所以明知而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情感转移到这本书的一部分的概念上去。”也就是说在金岳霖认识到中这些术语既可以表达字面意义,更可以表达情感意义。在《知识论》中则设专章讨论这一问题,对字的意义区分出了“意念意义”和“情感意义”,在翻译中区分了“意译”和“意味”,意译就是依据语言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意味是依据语言的实际意义进行翻译。对这些问题的阐述都可以看出金岳霖对语言问题的深切理解。

8.胡军/杨书澜(北京大学哲学系):为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辩护——兼论金岳霖《论道》的现代意义

9.胡伟希(清华大学哲学系):论“存在语言”:本然陈述与经验陈述——从金岳霖的《势至原则》一文说起

在《势至原则》中,金岳霖提出有“本然陈述”。所谓“本然陈述”,它表达的是“非名言世界”的“元理”与“非元理”。金岳霖关于有“本然陈述”的说法,为如何用语言表达与诠释形而上学世界提供了一条可进一步探索的路径。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一直有采用“概念语言”把握形而上学的传统。但近代以来,概念语言能否把握形而上学这一问题受到维也纳学派的挑战,认为语言只能以经验世界为对象。从这点上说,金岳霖关于有“本然陈述”的说法是深具启发意义的;但是,其涵义却必须加以改变,即将表征形而上学世界的语言或“存在语言”视之为本然陈述与经验陈述之合;其中,“本然陈述”表达的是形而上学的“元理”,而经验陈述则表达形而上学的“非元理”。所谓“经验陈述”的“所指”并非是形而上的超验世界,而是形而下的现象界。以形而下的经验陈述来表征形而上的超验本体之所以可能,乃据于中国哲学“道亦器,器亦道”的传统。由此看来,金岳霖关于有“本然陈述”的说法,可以从中国哲学的视点重新加以审视。

10.李娜(南开大学哲学系):从语言发展的观点看逻辑学

本文分析了自然语言以及以数学语言为代表的半形式化语言和以逻辑语言为代表的形式化语言的主要特征,并指出:(1)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对逻辑学的研究使用的是半形式化语言(即:自然语言+特殊符号);(2)用形式化语言研究逻辑学是莱布尼茨提出的一个设想,这个设想由弗雷格完成;(320世纪初以前,中国一直未用字母表示变量,也未用字母表示概念。因此,中国没有逻辑;(4)从语言发展的观点看,21世纪逻辑学的发展仍然依赖于逻辑语言的发展。

11.林照田(台湾大学哲学系):從檢證邏輯及檢證理論到檢證道論

(一)本文首先建構一個3-值的量化邏輯QC3——QC3將被叫做「檢證邏輯」——並給它一個完備且自足的語意學,它自足到不需借用其它邏輯(如古典邏輯)的任何一個邏輯概念。

(二)其次,由QC3加上十個基本概念和一個等值條件,我們又建構了一個「內在的檢證理論」,此一理論(i)解決了「檢證吊詭」和(ii)古德曼吊詭,並且(iii)避免了「蘊涵吊詭」等等,但仍保有等值條件。

(三)由「內在檢證理論」再加上「機率」(被定義為「檢證程度」),機率的標準公理系統即可被導出。在此,我們對休謨有關歸納邏輯的討論似乎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四)將老子「道」和「常道」的觀念闡釋為語意學上的「真」和「永永遠遠為真」(或機率為1),並將「道」與「常道」內化於人心者闡釋為「道心」(又叫「真心」、「本心」、「佛心」、「自性」、「平常心」等等),中國哲學裡的一大堆有關道德、藝術以及宗教的玄思冥想便可得到一個比較科學的、心理學的新解。再將它與檢證理論及「內化了的檢證理論」以及邏輯經驗和波普「批判的理性主義」的某些優點結合起來,最終形成「檢證道論」,做為中西文化的一個有助相互瞭解的會通,以回應我們今日人類的春秋戰國時代的挑戰。

12.林正弘(台湾大学哲学系):知识论可否作为本体论的基础——金岳霖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13.刘邦凡(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逻辑与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的产物,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一般情况下,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涉及个人怎样对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这样的过程决定了不能没有逻辑的参与。一方面,逻辑的参与可能是直接导致人们理性社会认知能力发展和内隐社会认知形成的技术因素;另一方面,也许在人的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逻辑的缺失,可能是导致社会认知偏见的重要原因。初步考察,人们的社会认知并不是以演绎推理的逻辑为启动,相反决定人们社会认知的偏向的关键推理类型可能是归纳和类比的。

14.刘俊哲(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金岳霖的时空观

15.刘培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与生活——金龙荪师带给我们的思考

金龙荪师是20世纪中国最有贡献的逻辑学家之一。他熟悉现代逻辑,传播现代逻辑,是中国最具现代逻辑意识的逻辑学家。在他看来,逻辑就像数学一样,是可以关起门来在书斋里研究的,“闭门造车”,仍然可以“出门合辙”。龙荪师晚年说,他一生都是在抽象思维中讨生活的。但是,回顾龙荪师的一生,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也是一位十分关注逻辑对生活之作用的逻辑学家。

1、“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

20世纪20年代,龙荪师从国外回来不久写了一篇序文,专门用一节讨论逻辑对生活的作用。他说,一般人认为“逻辑与生活没有关系”。你看,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经过自己的同意而来到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人又都是违背自己的意愿离世而去。但是,龙荪师认为,逻辑对于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追求便利,避免障碍,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行,这就要遵循自然界或人类思想中蕴涵的某种确定的关系,就要遵循逻辑。比如,“如果——那么”是一种确定的关系,也是一种逻辑关系。人们遵循这种关系,就会使我们的生活感到方便。龙荪师指出,“逻辑是生活中寻找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以致几乎是不可能的”。(参见《金岳霖学术论文选》第446~453页。)龙荪师上述观点的启示是,我们今天的逻辑工作者是否应该给予社会生活多一些关注?是否应该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的逻辑水平给予适度的关怀呢?在我国当今的社会生活中,逻辑缺失和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它不仅妨碍人们正常的生活,有时甚至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我们广大逻辑工作者应该关注这些问题,进而唤醒全社会关注逻辑,为净化社会的逻辑环境做出我们的贡献。

2、“逻辑科学必须普及”!

20世纪30年代,龙荪师完成《逻辑》一书的写作之后,就决定不再搞逻辑了。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再去从事逻辑研究工作。然而,他对逻辑的普及工作却十分热心。他说:“一个新学科,只有普及才能为群众所了解”,“只有普及后,一个新学科才有生命力!”(参见《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第330-331页。)50年代末,毛泽东号召广大干部学点逻辑,龙荪师组织同仁编写《逻辑通俗读本》,出5版,印刷8次,发行60多万册。当时他期望通过出书了解广大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逻辑问题,听取广大读者对逻辑普及工作的意见和要求。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解放哲学,让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龙荪师召集同仁们开会,讨论如何让逻辑学为五亿农民服务的问题。他建议逻辑工作者下乡搞调查研究,在参加农村工作的过程中总结农民和农村工作中的逻辑问题,向广大群众普及逻辑学,把逻辑学变为群众手里的有用的知识。80年代初,龙荪师担任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名誉校长。他强调指出:“逻辑学必须普及!”“逻辑学走出大学和研究所的大门,这是莫大的好事”。他看到有几十万人在中国逻大学逻辑,用逻辑,非常高兴!他说:“在解放前,一所很大的大学一年只培养几个、几十个逻辑的学生。现在一年就有几万人学逻辑,这应该感谢伟大的时代。”(参见《哲意的沉思》,第360页。)

龙荪师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身体力行所做的逻辑普及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今天的逻辑工作者要向龙荪师学习,向社会做调查,有针对性地为广大群众写些逻辑通俗读物,为提高他们的逻辑水平做出我们的努力。

16.宁莉娜(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论金岳霖逻辑方法的跨界性特征

金岳霖的逻辑方法是在对中国近代文化革新的回应和对西方现代逻辑的吸纳中形成的,他将逻辑分析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既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民族情结,又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理性借鉴,形成了具有超越、创新意义的跨界性逻辑方法论。具体表现为:其一,力促逻辑分析与中国哲学的融合。针对中国传统哲学缺乏逻辑方法论而带来的概念、范畴含义模糊的不足,他运用西方逻辑分析方法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明晰、矛盾的命题得以清理、混淆的意义得以澄清,力求论证体系严密、思维精确而具体地把握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其二,倡导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会通。他认为数学模式所体现出来的理智文化,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维工具,同时,科学又促进了逻辑意识和认识论意识的增强,因此,他主张将逻辑分析作为科学方法,运用于哲学体系的阐释中,使其摆脱无所不包的混杂体系、含混不清的日常语言。其三,追求生活世界与可能世界的和谐。在金岳霖那里,逻辑的世界是穷尽了一切可能的世界,是一切可以想象的世界,是无逻辑矛盾的世界,他的思想体系体现着理智与情感、理性与经验的和谐统一,生活世界与可能世界在逻辑的标准中达到契合。金岳霖逻辑方法的跨界性,对拓宽中国哲学、逻辑学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17.钱耕森(安徽大学):抗战中的金岳霖

18.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论道》的元学态度

金岳霖从新实在论的立场出发,一反近代以来“经过认识论建构本体论”的思路,试图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建立本体论学说。他又对现存世界加以逻辑分析,抽象出两种最基本的分析成分——“能”与“式”。式又叫做“可能”。能是世界存在的必要条件,式或可能是世界存在的充分条件。仅靠能这一必要条件不能构成现存世界,仅靠式或可能这一充分条件也不能构成现存世界,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存世界。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道”。能是金岳霖用来解释现存世界的第一个逻辑起点。能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相似,但不完全一样。能没有质的规定性。式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形式、朱熹哲学中的理世界的哲学含义大体相同,都是对逻辑学意义上的概念所做得本体化诠释。能是现实世界的质料因,式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因,二者结合起来的过程就是道。道既是金岳霖本体论学说的出发点,又是归结点。他从道出发抽象出能的范畴,又从能导出式的范畴,最后又把二者都囊括到道之中,从而形成“道-能-式-道”的本体论体系。

19.王浩山/闵珊华/贺仲雄(北京交通大学):金岳霖的学习思想与现代智能数学

20.王克喜(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金岳霖一元逻辑观与张东荪多元逻辑观之比较

21.王丽娟(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金岳霖论传统逻辑

22.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金岳霖先生的逻辑观

金岳霖先生是我国著名逻辑学家,他对现代逻辑在我国的建立和传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金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一年,但是他的一些学生依然健在,他的门人弟子如今活跃在我国逻辑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与广大的逻辑工作者,其中包括直接或间接受他思想影响的人一道,支撑着我国的逻辑事业。今年是金先生诞辰110周年。在这个缅怀金先生的日子里,我想谈一谈金先生的逻辑观。

逻辑是金先生一生的事业。不用说他的逻辑著作,即使仅仅阅读他的哲学著作和文章,也可以体会到其中对逻辑的重视和强调,还可以学习到他的逻辑分析方法。而所有这些,都与他的逻辑观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金先生的逻辑观并非始终如一,而是有很大变化的。因此我谈金先生的逻辑观,也要探讨他的这种变化。金先生毕竟曾经是我们身边的人,是我们曾经或仍然崇敬和景仰的老师。他的逻辑观受他学术经历、知识结构和个人爱好的影响,也受时代变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他的思想对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因此,探讨金先生的逻辑观,至少我以为是有意义的。

一、历史线索。金先生的逻辑观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0年以前,为成熟的阶段,标志是《逻辑》一书;第二个阶段为1950年以后,为变化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谈逻辑而不谈形式逻辑,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是谈论逻辑一定要谈论形式逻辑,结果是《形式逻辑》一书。

二、论“必然”。1950年以前,除了介绍逻辑系统和探讨与逻辑系统相关的问题外,金先生论述逻辑的地方非常多,而且讨论的角度也不同。比如,他探讨过逻辑与逻辑学的区别,区分过逻辑与逻辑系统的不同,论述过逻辑的不同种类,也讨论过逻辑与哲学、生活以及关于世界的认识的关系等等。在这众多讨论中,由于涉及逻辑与其他东西的区别,因而“逻辑是什么”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关于逻辑的讨论中,“必然”出现得最多的词,也是一个核心概念。金先生围绕它论述了逻辑是从前提到结论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推理。

三、逻辑系统的“必然”。金先生围绕罗素的逻辑系统探讨了什么是必然,论述了一个逻辑系统中的命题是必然的,一个逻辑系统具有必然的性质,所有逻辑系统具有一种共同的性质,这就是必然。这些必然是不同层次上的,是有区别的。逻辑的性质实际上是由这些系统以及构成这些系统的命题体现出来的。因此逻辑的性质是惟一的,而逻辑系统(的形式)不是惟一的,构成逻辑系统的命题(的形式)也不是惟一的。

四、变化的“逻辑”与“必然”。1950年以后,金先生始终谈形式逻辑,谈论形式逻辑有一个目的,即与辩证逻辑相区别;最终也造成另一个结果,即区别出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即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但是金先生几乎没有从理论上探讨过辩证逻辑。在关于形式逻辑的探讨的过程中,金先生围绕着“必然”这一概念批判了自己过去排斥归纳的观点。通过抛弃“必然”,重新定义形式逻辑,又把归纳容纳进来。

五、我的几点看法。在金先生的学术生涯中,他表现出两种逻辑观。在1950年以前,他讲逻辑,谈论必然,排斥归纳,丝毫不谈辩证逻辑。而在1950年以后,一方面,他讲形式逻辑,涵盖归纳,明确与数理逻辑的区别;另一方面,他讲形式逻辑,注意与辩证逻辑的区别,回避或谨慎地谈论辩证逻辑。这两种逻辑观的差异显然是很大的。

23.王啟義(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From Formal Semantics to Two-Dimensional Modal Semantics

Two-dimensional modal semantics (two-dimensionalism)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hilosophically interestin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hilosophical logic and has of late attracted significant and increasing attention.Two-dimensional semantics originated in work on two-dimensional modal logic for tense and modality in the 1970s by Frank Vlach, Lennart Aqvist, Krister Segerberg, J.A.W.Kamp, and Bas van Fraassen, and also formal work on context dependence by Richard Montague, David Lewis, and David Kaplan.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or so, it has developed into a framework for studying such notions as content, meaning, intentionality, and conceivability, owing to the effort of, particularly, Martin Davies and L.Humberstone, Robert Stalnaker, Frank Jackson, and David Chalmers.

This paper aims to offer a concise presentation of two-dimensionalism and comment on two issues concerning its interpretation.The presentation begins with a simple, model-theoretic semantic framework for extensional, context-free languages.Extensions of the framework will then be given that can handle indexical and context sensitive expressions.The last section discusses two issues.The first is the problem about the individuation of utterance tokens.The second concer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world considered as actual’, a central notion in two-dimensional modal semantics.It will be pointed out that some thoughts about how the notion of the actual world can be obtained in formal semantics lend support to the contextual reading of ‘a world considered as actual’.

24.王雨田(中央民族大学):不应是最后的一刻

25.王中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金岳霖的“天人合一”观

26.韦世林(云南师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通俗科普读本的典范:试析金岳霖等著《形式逻辑简明读本》的“三简”

金岳霖先生离开我们二十余年了。但先生对逻辑学科的独有开拓和对中国逻辑事业的特殊贡献是永不磨灭的。先生对中国逻辑事业的特殊贡献之一,是努力在中国大地推广和普及逻辑学,以求提高中华民族的逻辑思维水平。金岳霖等著的《形式逻辑简明读本》(以下简称《简本》),就以实绩体现了先生推广和普及逻辑学的学术精神。《简本》虽然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末,但除了个别离子显现出历史局限之外,其真理性仍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逻辑学科的认同,因为《简本》既保证了通俗易懂,又保证了科学系统;既照顾到设定为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的认知水平,又绝没有放弃对逻辑学科的严密阐析,堪称科普读本的典范。《简本》在上世纪曾经让千万人了解到逻辑学,并或多或少帮助了几代人的思维,现在纪念金岳霖先生110周年诞辰,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继承金岳霖先生推广和普及逻辑学以提高中华民族思维水平的事业,那就需要更多的逻辑学工作者写出成千上万的优秀科普文本,因此,总结和发掘逻辑学科优秀科普读本的精华所在,就应该是逻辑学工作者的天职之一。本文试从著述的编排及表述、择取及强调、过程及效果等方面,阐析《简本》的“三简”:简洁、简要、简明。本文的论述包括三个部分:简洁的编排与表述,以少胜多;简要的择取及强调,以简驭繁;简明的过程与效果,以明驱暗。

27.熊立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归纳接受与知识

在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中,人们广泛地使用归纳推理来获取信息,扩充知识,建立合理的信念。归纳推理是或然性的,前提真并不能保证结论真。根据什么规则接受归纳推理的结论,把它纳入我们的知识集合或信念集合,这是归纳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按照凯恩斯的设想,概率逻辑是与人们用归纳推理建立的间接知识有关的。但是卡尔那普和杰弗里拒绝谈论接受归纳结论的问题,他们认为,关于一个命题所进行的归纳推理,不是导致对这个命题的接受或拒绝,而是给它指派一个置信度的值,在决策理论中,一个人使用这种置信度值可以计算出某个行动方案的期望效用。波普尔作为著名的反归纳主义者却承认在经验科学中可以接受某个假说或新理论,不过这种接受是暂时的,是可以取消的。齐硕姆认为知识是有足够根据的被接受的真命题,他讨论了假说的概率与假说是否有足够的根据之间的关系问题。亨普尔把科学知识看成是在给定时刻为适当的科学程序所保证的被接受的信念的总和,他试图用决策理论解决假说的接受问题,提出了认知效用的概念,然而他得到的却是一个纯概率的接受规则。概率接受规则与知识集合应当满足的演绎闭合条件合在一起会导致接受不一致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抽彩悖论(凯伯格悖论)。为了避免抽彩悖论,凯伯格主张保留概率接受规则,削弱演绎闭合条件和一致性条件,但抽彩悖论以一种奇特的形式出现在他的系统中。莱维改进了亨普尔的认知效用概念,仿照贝叶斯决策理论建立了认知决策理论。芬兰学派的学者(主要是希尔皮宁)进一步完善了认知决策理论。莱维和希尔皮宁的归纳接受规则是根据假说的期望效用来选择假说,并且在某个局部的范围内避免了抽彩悖论。此后,与归纳接受的问题相关,莱维研究了知识集合扩充和收缩的动态变化,走向了信念修正的理论。与抽彩悖论相关,亚当斯研究前提的不确定性(概率)如何在有效推理的过程中进行传播,从而确定结论的概率,亚当斯建立了自己的概率逻辑。

28.徐锦中/郭莹(天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对义务论和目的论的解读

29.许建平(清华大学外语系):试论金岳霖在译学领域的建树

本文对金岳霖在我国译学领域的建树做了探讨。金先生的《知识论》15章专题讨论了语言和翻译,从新的视角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他摒弃了传统的“直译、意译”的提法,首次提出译意译味的概念。文中对译意译味说做了分析探讨,认为与传统的“直译、意译”相比,它更能切中要害。它不但拓宽了研究的视角,而且更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减少不必要的纷争。更重要的是,金岳霖用哲学家的睿智为后人奠定了一种新的翻译模式和思维方法。文中还用翻译实践的译例对金岳霖的译意译味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验证,进而肯定了金岳霖对我国译学建设所做的开拓性贡献。

30.叶锦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论金岳霖的元学观

31.郁振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论知识的默会维度

西方传统认识论在知识观上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命题偏见”,它强调知识和命题表达之间具有内在关联。这种命题导向的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在近代愈演愈烈,并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达到了顶峰。金岳霖先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受到了这种命题导向的知识观的影响。二战以后兴起的默会知识论(theory of tacit knowledge)对这种知识观提出了质疑,为认识论研究指示了新的方向。本文将围绕着以下4个问题,阐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1)默会知识论挑战的对象是什么?对此,哲学家们有不同的表述。比如,波兰尼把它刻画为“完全明确知识的理想”,赖尔称之为“理智主义的传奇”,欧克肖特把它概括为近代理性主义的“技术的至上性”的教条,如此等等。2)默会知识论正面断定的是什么?默会知识论不仅在命题性知识之外承认了默会知识的存在,而且还论证了默会知识之于命题性知识的优先性、根源性。3) 默会知识论分析的范例是什么?和传统认识论把作为命题集合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不同,默会知识论把鉴别力、判断力、趣味、眼光、技巧、想象、直觉、创造力等体现了智力的各种机能当作范例加以考察,认为在这些机能中隐藏着人类认识最激动人心的秘密。4)默会知识能否传递?如果能够,那么如何传递?默会知识并不神秘,它能够有效地在人际传递。在传递方式上,默会知识不同于命题性知识之处,在于特别强调实例之于一般性规则的优先性,以及师徒之间个人性的接触的重要性。

32.袁正校(中央财经大学现代逻辑研究所):关于现代逻辑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20世纪30年代,中国逻辑学的一代宗师金岳霖先生的《逻辑》,引入了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中的数理逻辑,开辟了中国逻辑学发展的新局面,对中国逻辑学教学和研究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逻辑教学方面,中国高校中逻辑教学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快,逻辑教材成就斐然,逻辑教学的改革成果丰硕,涌现了一大批以现代逻辑为主的逻辑教材。现代逻辑正在大踏步地走进我国高等学校的讲堂,逐渐成为逻辑教学的主流。在现代逻辑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获得了不少的经验,也有过不少教训。我认为,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以概括如下:1.应当坚定不移地走逻辑教学现代化之路。在中国高校哲学系的逻辑教学中,现代逻辑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已经和正在成为文科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逐渐成为中国逻辑教学的主流。2.树立正确的逻辑观,促进逻辑教学的改革。逻辑是研究有效推理规则的,这是在逻辑教学中必须贯穿的根本观念。现代逻辑通过构造形式语言和逻辑演算,从语形和语义方面对推出关系进行刻画,得到一系列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方法,以保证前提的结论之间具有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3.构造简洁明快的逻辑教学系统,以和推广和普及现代逻辑的基本知识。在如何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的问题上,苏天辅先生提出了“普通逻辑数理逻辑化”和“数理逻辑普通逻辑化”的指导方针。王路在《逻辑基础》中在逻辑教学中,以不构建形式系统的方式讲述有效推理的规则,从微观方面去分析和讨论日常思维中的推理和论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强调逻辑学的应用,培养逻辑精神,突出逻辑学的社会功能。逻辑学包括现代逻辑,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应当能够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逻辑学应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意识或者逻辑精神,树立逻辑的观念,实现逻辑学的社会功能。

33.曾昭式(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逻辑与《论道》之哲学体系

《论道》之哲学体系不仅在于是运用逻辑方法建构起来的(这在中国现代哲学家的著作里都有体现),而且《论道》引入了逻辑,《论道》把逻辑作为哲学范畴,并且还探讨逻辑理论,体现出金岳霖先生的逻辑观。逻辑对《论道》之哲学体系的建立,既体现逻辑的工具意义,也显示出逻辑的本体价值。

34.张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论金岳霖先生的《逻辑》

金岳霖先生的《逻辑》开辟了我国逻辑教学和研究的现代化道路。该书的重要历史意义有以下几点:1、在简要介绍传统演绎逻辑的同时,运用逻辑代数和文恩图解分析了传统的直接推理和三段论,揭示了传统逻辑的局限性。本文对金岳霖的研究成果作了补充和发展。2、在中国第一次引进《数学原理》,第一次讨论了元逻辑理论和逻辑哲学问题。3、在中国第一次引进了多值逻辑,讨论了严格蕴涵和衍推蕴涵。

35.张建军(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论后期金岳霖的逻辑真理观——金岳霖后期逻辑哲学思想探析之一

本文通过对金岳霖的后期著作特别是其自我指认的代表作的深入解读,探讨了后期金岳霖在逻辑真理观研究上的基本贡献及其重要意义,澄清与纠正了学界流行的对后期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的一些误视和错解。研究表明,1957年之后,金岳霖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反映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新型逻辑真理观,并给出了严整系统的阐发与论证;这项成果实际上解开了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上长期形成的理论“死结”,既坚持了彻底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又能够维护逻辑真理的彻底普适性;新型逻辑真理观并没有否定前期金岳霖关于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之关系的正确认识及其对逻辑真理“穷尽可能”本性的理解,相反为它们提供了新的哲学说明与辩护;金岳霖对新型逻辑真理观的阐发,实际上也是对彻底唯物主义、彻底辩证法与彻底可知论都必须以承认逻辑真理的普适性为必要条件的系统论证;金岳霖在探索新型逻辑真理观的过程中提出的丰富思想,迄今仍有多方面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亟需进一步深入开掘。

36.张茂泽(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金岳霖的逻辑分析方法

37.张晴(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金岳霖的逻辑观

38.张小燕(河北大学哲学系):皮亚杰对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

17世纪之前,逻辑学与心理学在哲学的母体中并行发展。17世纪之后,心理主义在逻辑学中盛行起来。胡塞尔和弗雷格对心理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这使得心理的因素从逻辑学中被清理出去。同一时期,由于符兹堡学派在心理学中对逻辑的不恰当应用以及试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中逻辑的因素也被不断清除出来。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彻底分离,形成了一个逻辑学和心理学都不管的中间地带――自然思维的结构。在研究自然思维结构的过程当中,皮亚杰揭示出逻辑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1)心理学需要逻辑学的工具,以精确表达思维的结构。皮亚杰认为,逻辑代数可以帮助心理学家,给心理学家提供表明思维结构的精确的方法。(2)逻辑学需要心理学的事实,以解决逻辑认识论问题。皮亚杰就形式化局限性的产生及其克服、逻辑产生的根源以及逻辑是发明还是发现等逻辑认识论问题阐明了逻辑学队心理学的依赖。逻辑学发展中认知方向的出现、认知心理学中其他逻辑系统的构造以及认知科学的产生,不断证实着皮亚杰关于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想。然而,皮亚杰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思想没有受到学界的关注。

39.张学立/崔清田(黔南民族学院/南开大学哲学系):试析金岳霖对逻辑真的认识

金岳霖视命题为真值载体,他关于逻辑真的看法涉及到逻辑真与先天性、分析性、必然性、重言式和形式化的关系问题。其观点有许多合理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40.张忠义(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析中华传统文化与近代科学

41.赵总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归纳推理的合理性与归纳原则永真式

42.郑延国(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哲学家金岳霖的翻译观——兼与哲学家贺麟的翻译观比较

43.周柏乔(香港公开大学):还原、确证与因果:从罗素谈起·兼论金老的解读

3.“第四届金岳霖学术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一名):

刘培育(主编),胡军、王中江、诸葛殷同、张家龙、刘培育(著):《金岳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二等奖(两名):

军(著):《道与真——金岳霖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9
胡伟希(著):《金岳霖哲学思想》,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6

三等奖(四名):

王中江、安继民(著):《金岳霖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2
杜国平(著):《“真”的历程——金岳霖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0
乔清举(著):《金岳霖新儒学体系研究》,齐鲁书社,
199910
郁振华(著):“金岳霖关系理论研究”,《哲学研究》,
1993年第9


来源:非常网

  [返回首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