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哲意的沉思》
《知识论》
《金岳霖学术思想评传》
《金岳霖选集》
《道、自然与人:金岳霖英文论著全译》

风流儒雅是吾师
金岳霖的理想和无奈
金岳霖:风流名士的洒脱激情
休谟问题和金岳霖的回答
金岳霖:一代大师毫无杂质的赤子之心
金岳霖:中国哲学第一人
潘卫红:金岳霖问题与冯友兰问题
深入系统研究金岳霖思想
听金岳霖解读穆勒
金岳霖:亦哲亦诗的逻辑学家
金岳霖:晚年的回忆
世说金岳霖
金岳霖泪眼迷离忆徽因
林徽音與金岳霖
金岳霖忆林徽因
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与金岳霖
金岳霖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金岳霖纪念馆

 

 

 

 

哲学大师的顽童天性?

金岳霖:风流名士的洒脱激情
摘自《国学大师养生智慧》



  ◆ 没心没肺,能吃能睡。

  ◆ 悠闲飘逸,平安长寿。

  ◆ 逻辑用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因痴恋大才女林徽因女士因而终身未娶、被誉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的金岳霖先生,因病于1984年10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虚岁。消息传出,学界震痛,国家痛惜大师越来越少。一般人更熟悉的只是这位风流名士和林徽因的美丽故事,其实不但他的爱情故事具有传奇性,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金岳霖先生的人生可谓一个传奇。

  金岳霖先生,字龙荪,1895年8月26日生于湖南长沙,那天正巧是农历七月初七,相传金老的父亲那天刚好从外面骑马回家,途中遇到一条大蛇横在路中,金父便等蛇横过路后才策马而行。回家才知其夫人正要分娩,金父便决定: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就叫“巧巧”,若是男孩就取名“龙荪”,这就是金岳霖先生字的由来。金老的祖籍是浙江诸暨,由于他从不在公开场合提起自己具体籍贯,也未回过诸暨,所以一般人都认为金老是长沙人。实际上,金老的父亲原在诸暨,是清朝三品顶戴,曾为清盛宣怀尚书之部属。太平天国时期为躲避战祸,金父投奔了在湖南长沙的堂叔祖金兆基,此后便随着张之洞创办洋务实业,一路青云直上,先后担任湖南省铁路总办和黑龙江省漠河金矿总办。金岳霖先生的母亲唐淑贤夫人是湖南衡阳人,大家闺秀出身,不但贤惠能干持家有方,而且非常善良;这种善良的个性对金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金老兄弟七人,还有两个姊妹,金老排在第七,很得父母的关爱。

  在学术上金老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拥有自己完整学术体系的少数哲学家之一,凭着《论道》、《知识论》和《逻辑》三本著作,金老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地位,其中《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同时金老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哲学家。按照中国另一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说法,金老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懂得并引进近代逻辑学的人,也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学在现代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人;同时金老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自1926年起金老到清华大学任教,当时清华大学哲学系只有他一个老师,也只有一个学生,号称“一师一生一系”。尔后的三十多年里,他不但一手办起了清华大学哲学系,而且培养了这方面的许多大家,桃李满天下。用金老同事汪子嵩先生的话说:“一直到1952年,清华哲学系的学生都是金先生的学生,或是学生的学生。”

  这样一位成就卓然的学术大师,生活中却是一个天真浪漫有如孩童,洒脱飘逸宛如名士,同时又饱含人生激情的怪人。人们津津乐道他日常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奇闻佚事,他后半生的人生转向,还有他的长寿。金老是“双君子”:既有烟瘾又有酒瘾。根据他在回忆录里的文字,金老不但喝白酒、黄酒和啤酒,而且经常喝醉。他还说:

  我从前是抽烟的。水烟抽过,不大喜欢。纸烟抽得最多,曾有瘾。好的抽惯了,贱的简直抽不得。斗烟我很喜欢,并且把烟斗作为美术品来欣赏。烟味最好的是雪茄。在德国,我曾抽过一支巨大无比的雪茄,一次抽完,醉了……我这个人从来乐观,惟一想“自寻短见”或“自了之”的时候,就是那一次烟醉的时候。

  一个这样喝酒抽烟的单身汉,还能享有高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

   一、老顽童心态:长寿的秘方

  ◆ 所谓返老还童其实说的也是长寿秘诀,不想老,就得有颗天真的童心。

  ◆ 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这也是享有高寿的必要条件。

  ◆ 金老曾戏言青年时,即使耗子在边上开运动会他也照睡不误。

  ◆ 我的日常饮食,几十年来都是一荤一素。

  在熟悉金老的人眼中,大家非常一致的一个印象就是:金老是个孩子气很重的人,像个顽童哲学家,即使到了晚年,金老依旧保持着天真汉的形象。金老早年留学英美,接受了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在穿着和餐饮都比较绅士化,同时金老也特别富有西方绅士的幽默;加上他本人似乎天生的乐天知命与豁达劲,金老在朋友圈子中是个很受欢迎的乐观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金老的言行更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常使人忍俊不禁。他酷爱养犬斗鸡,并且安之若素地看着大斗鸡大模大样地啄食桌上菜肴,与鸡平等共餐。由于喜欢养斗鸡,金老对于中国各地的鸡也颇有研究,其兴趣和认真一点也不亚于今天小孩的集邮瘾。他认为斗蛐蛐需要高度的技术、艺术和科学,他的屋角还摆着许多蛐蛐缸。他还喜欢上面有盘龙图案、下面有海水图案的清朝花衣,还对绸缎颇有研究,并建议国家恢复宁绸的生产。研究金老的学者们惊奇地发现:在他的逻辑和哲学天地里,金老是逻辑思维异常清晰、哲理分析能力特别强的人;而一旦离开这块天地,金老则有如孩子般天真幼稚,同时又是十分真诚的天真。

   1.天真真挚的童心

  有位哲人说过,人一出生就开始了死亡的旅途。所以人的衰老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人的心态很重要。当前流行一句广告词:“20岁的人,60岁的心脏;60岁的人,20岁的心脏。”尽管这说的是心脏,但也可以看出心态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许多寿星虽年纪很大却依旧谈笑风生,笑口常开,走路健步如飞,比那些颓废消沉的青年人看起来真的要年轻。所以俗话说青春常驻的秘密就是人老心不老,心态的衰老会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在一个人的面容和形态上。所谓返老还童其实说的也是长寿秘诀,不想老,就得有颗天真的童心。但是一生要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没有豁达开阔的心境,没有好奇的心思,没有与人为善、不怕被骗被嘲笑的精神,一般人到了中年后就坚持不了。而金老却是一生都像孩童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天真和真诚的美好个性。

  金老这种个性也使他赢得许多朋友:学界的、赏画的、玩蛐蛐的等,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平时在金老院子里面出出进进的人挺多,邻家小孩见了金老都称“金老头儿”,金老不但不会生气,还不时扮怪脸和他们打招呼。斗鸡比赛时,金老会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小孩子比赛。如果比输了,他就把水果给小朋友,然后再去买。金老生前好友、国务院参事唐笙说:他这个人还是很有浪漫思想的,虽然不太说,在我小时候他就说,我不愿跟那些太太们说这说那的,我还不如跟你们孩子玩,他很有童心。

  金老的侄子、北京大学教授金鼎汉眼中的金老更是个老小孩:他家里面有几个大箱子玩具,小孩子玩具,他平时有时自己玩,我的孩子去,我的孩子也玩,玩完以后就给我孩子一样玩具,你拿走吧。

  金老的顽童心更有让人捧腹大笑的时候。据杨步伟先生记载金老在清华教书时,有一天金老突然给杨先生电话说有十分要紧的事,请他赶紧到自己家里一趟。而杨先生问他发生什么事时,金老无论如何不肯说;只催着杨先生赶紧来一趟,还说越快越好,并承诺事情办好了金老就请他吃烤鸭。杨先生是医生,不知道金老葫芦里藏的是什么药,又怕是出了什么紧要的事,他和赵元任先生将信将疑地到了金家。进门后杨先生才知道是金老养的鸡出了问题。原来是金老经常喂鱼肝油给鸡吃,所以鸡有十八磅之重,一个蛋生了三天还不下来,杨先生知道后哭笑不得。由于鸡蛋已有一半悬在外面,杨先生一下就掏出来了,金老对此却赞叹不已。为了表示庆贺,金老自然请他们去吃了烤鸭。

  金老在对待许多具体问题上,他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孩子式的,他自己也说过他的思维不能在活物上停留太久。而且由于长期和学术打交道,别人难免觉得金老书呆气。有一次毛主席对金老说:“金老,你要多接触接触社会。”自此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就有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一位身穿长袍模样奇特的老人,坐在一辆平板三轮车上,饶有兴致东张西望地看着热闹繁华的商店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原来金老自忖:自己已是将近八旬之人,又生活在北京,于是金老天真地认为要接触社会就得到人多的地方去。所以他便和一个蹬三轮的人约好,每天拉他到王府井去转一圈,当时街上不少人都看到这个怪老头。

  金老的天真可爱有时到了让人觉得傻的地步。一次哲学所的领导去看望他,并请他提要求。谁知金老不假思索就说:“我要钱。”然后掰着指头说,我的《逻辑》不要钱,《论道》也没要钱,但《知识论》一定给钱。领导才知道金老指的是稿费,不免有点尴尬;倒是金老还没搞明白,仍旧傻乎乎地说:“还是钱那个东西。”一个在别人眼里傻得有点可爱的老头,却是金老的生活本色。尽管他在学术上造诣很高,但是在生活中他不谙世故,不知道计较算计,他完全用他天真的为人处世对待这个世界。也许这样生活金老会吃点亏,会遭受别人的讥讽,但是金老自己会觉得生活很开心轻松,这样才会年轻才会长寿。

   2.幽默乐观的玩家

  在一般人来看,提起哲学就是深奥,说到哲学家就是看不明白的古董;而好高骛远、老气横秋、冷漠奇怪这类形容词也是专门留给哲学家的;所以很多人对哲学家敬而远之,这样愈益加深了人们对哲学所谓高深的误解。像金老这样的人,要说起他的研究,对常人而言是有点好高骛远:他漫游的不是云端,也不是天边,而是没有边界、超越时间的无限宇宙世界。但在生活中他脚踏实地,他对生活的感受力比常人更具体生动,并且特别。用时髦的话说,金老不仅是个幽默乐观的搞笑派,而且是体验生活的大玩家。他的幽默言行,令人捧腹赞叹、拍掌称妙;他的乐观开阔,使人望洋兴叹自叹弗如;他把养的斗鸡看作朋友与之一起进餐,和他的大蛐蛐一同进入梦乡,还有他的客厅沙龙使人流连忘返。这样会生活会找乐子的人,在生活中这样开心的人,按照金老的逻辑来说,具备了长寿的必要条件。

  金老家里有个专门做饭的老王,由于金老喜好斗蛐蛐,老王时常被叫去抓蛐蛐,家里的蛐蛐罐都有一大箩。金老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

  斗蛐蛐(或斗蟋蟀)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广泛地进行的游戏。我参加过这种游戏。这游戏涉及高度的技术,艺术,科学。要把蛐蛐养好,斗好,都需要有相当的科学。头一个好蛐蛐我听见形容过的是萍乡煤矿局的职员养的。当时有人形容它说:“它是乌鸦全身黑,好似恤侯张翼德,千员战将不能当,大小三军皆失色。”……在北京,头一次养蛐蛐就得到一只红芽黑蛐蛐。(这是不应该的,应该完全分量平等。)它不算大,只有九厘八。可是在试斗的头一天,它一口就打败了一个一分重的翅子。不是乱斗的话,这个蛐蛐是有相当好的前途的。次年又看见了一只很美的蛐蛐,是一个知识分子样子的青年拿了一只油光四射的黑蛐蛐,问我买不买,他要十五块钱。我没有买,我疑心那是一条人工孵出来的蛐蛐。

  金老的斗鸡也非常出名,他一般只养大公鸡。解放前,金老常去逛北京的庙会,有一次便买了一对黑山狼鸡。养了差不多时间,公鸡已经到了九斤四两,母鸡也过了九斤……冬天来了,我怕它们冷,找书作参考,书上说可以喂点鱼肝油,我用蘸墨水笔的管子灌了它们一管子的鱼肝油,结果它们很快就在窝里寿终。这是头一次养鸡。到了昆明之后……我仍然买了一只桃源的黄色毛腿公鸡……这东西生来就是霸权主义者。这个黄公鸡一战就把人家的柴公鸡打败了。从此小黄就在这村子里称霸起来了。我看这并不碍事。可是,谢家的人不同意。管家出来,一棍子把小黄打死了。回到北京后,类似的经验重复了一次,又是我的公鸡逞凶被人家打死了。

  可见金老是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在坚持养鸡,他在寻找生活的乐趣时,完全是我行我素,只要没有犯法没有伤害他人,这一点值得借鉴,尤其是步入老年之人。人总是害怕孤单寂寞的,金老也不例外,但是一直是单身的金老,除了尽可能地多和朋友相处,另外就是自己多找乐子。除了斗鸡和玩蛐蛐,金老的兴趣非常广泛;加上金老的幽默天赋,所以即使年纪大了他也没有寂寞难耐、孤苦伶仃之感,而且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这也是享有高寿的必要条件。

  《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喜则气馁。”说明精神乐观有利于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摄生咏》中也说:“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清代名医叶天士更认为,“心胸常开阔,年岁活一百”。可见,情绪乐观,笑颜常驻,笑口常开,是人体健康长寿不可缺少的条件。金老曾经说过他这一生都是乐观的,他也喜欢笑。他一生衣食无忧,又始终是单身汉;不图名不图利,生活轻松;个性天真,这样的人不乐观才怪,即使到了高龄身体差了金老依旧是个乐天派。1982年,已是87岁高寿的金老身体每况愈下,但是据金老的学生回忆:

  他每天还按规定的时间听新闻广播,看报纸。他埋怨保姆说:“我今天不高兴。你为什么不按时叫我,我跟不上时间了。”他还自慰地说:“这几天我能从沙发,走到屋门了,又进了一步。看来短时间死不了,我要看到‘四化’。”

  除了乐观,金老还特别幽默。幽默比笑话更需要更高品味修养,所以幽默需要后天的培养,但是金老好像在幽默这方面具有天赋,他的逗乐真是信手拈来,令人赞叹。例如解放初期艾思奇先生到清华大学演讲,他批判形式逻辑是伪科学。没想到在下面听讲的金老带头鼓掌,艾先生有点意外但很高兴。但是金老下来说:“艾先生讲得好,因为他的话句句都符合形式逻辑。”

  而金老在清华教书期间,制造的不少幽默更是成为众人皆知的笑谈。有段时间由于梅贻琦校长外出,他委托清华学务处陈岱孙先生代理校事。一天,金老准备上厕所,却发现手纸没有了;金老却并不着急找手纸,而是坐下来给陈先生写了一张纸条:

  伏以台端坐镇,校长无此顾之忧,留守得人,同事感追随之便。兹有求者,我没有黄草纸了,请赐一张,交由刘顺带到厕所,鄙人到那里坐殿去也。

  意即陈先生既然代理校事,就该解决问题。读来实在让人捧腹。而说到自己的客厅,金老戏谑道:“一个光棍住在那样几间房子里,应该说是很舒服的。如果说的是白天,那几间房子确实舒服。到了晚上,特别是上床后,问题就不同了。只要灯一灭,纸糊的顶棚上就好像万马奔腾起来,小耗子就开始它们的运动会了。好在那时候我正当壮年,床上一倒,几分钟之后就睡着了。”

  这种幽默是金老特有的长寿秘方。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存在着“快乐中枢”,有趣和可笑的幽默,是其最佳的刺激源之一。“快乐中枢”接受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呈兴奋状态,可以复制多种多样美好的东西,在人的机体内发生一场“生物化学暴风雨”,从而激活人体机能,消除生理疲劳和精神倦怠,改善体内循环,增进免疫能力。为此幽默可以看作人体的生理按摩。同时幽默可以令人会心地笑,这样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节血压以及心脏,消除人的抑郁和紧张情绪,以此促进身心健康。而且具有幽默感的人,新陈代谢很旺盛,不但能增强抵抗力,而且延缓衰老,这就是科学家把“幽默”生动地比喻为“生理按摩”的原因。老年人要想生活得愉快、健康长寿,应该学会幽默。

  金老的幽默劲实在不小,连他自己的外表也不放过。能够在自己身上找到幽默资料的人,是乐观豁达、使人愿意接近的人。由于眼睛不好怕光,一般情况下不论何时何地,金老都会戴着遮阳帽,并且尽可能压低帽檐当然不是为了摆酷,而头只能微仰着。而眼睛的镜片则像黑白无常一样两种颜色。这种标志式的造型使人觉得有点怪,对此金老自己对学生打趣说:

  我年轻的时候眼睛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呢?因为我这个眼睛左眼近视800度,右眼远视700度,结果来一个汽车,我看到七八个,然后我就不知道该躲哪一个了,可能七八个哪一个都不是真的。

  而每当给新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金老的幽默经常是妙语连珠,令人佩服。抗日战争爆发之前,金老与梁思成夫妇在北京住前后院。他看到梁先生为了古建筑上某个数据在房顶上上下下,就为他们夫妇特地做了一副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梁上君子”在这里是反语正用十分贴切。所以梁先生很高兴:“我就是要做‘梁上君子’,不然我怎么才能打开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岂不是纸上谈兵了吗?”可林徽因女士并不领情:“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金老听后,十分赞叹连连鼓掌。

  有时候,金老也玩点无关紧要的恶作剧逗笑。据金老好友陈公惠女士回忆,在美国留学时,一次金老在回家路上遇到房东故德太太。细心的房东太太立刻发现,金老的脸色看起来不大愉快。房东太太很关心金老就问:“你怎么啦,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呢?”金老便有点委屈地说:“我在国内的女友来信要和我吹了。”然后头也不回地跑到湖边去,这下吓坏了故德太太,生怕金老一时意气做傻事,忙找人去劝千万要想开;而金老却为自己编的小恶作剧乐得哈哈大笑。

  不过金老的幽默玩笑大多还是用在好朋友身上,只是有时因朋友不能接受金老的玩笑,金老的幽默也有“碰壁”的时候。吴宓先生也是金老的好朋友。吴先生也是个勇敢的痴情人,他把自己的情诗发表在报纸上,其中有“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两句。金老经常担任调解人,这一次别人又要金老去劝劝吴先生,幽默直率的金老就对吴先生说:你的诗好不好我们不懂,但其中涉及毛彦文,这就不是公开发表的事情。这是私事情,不应该拿到报纸上宣传。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我们并不为此宣传。吴先生的个性和金老大相径庭,这下不禁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就说:“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金老一下也感觉自己话不大对,但是不知道怎么解释,就站着听吴先生骂了半天。

  当然这种情况是极少的,而且在我们今天看来,两位痴情人的对白还是相当幽默的。幽默也无形中成了金老延年益寿的良方:它不但有益身心健康,而且能保持情绪乐观,使人容易从不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3.饮食专家的好胃口

  按照中国民间的说法,评价一个人身体健康和长寿与否,主要标准是:“没心没肺,能吃能睡”。“没心没肺”说的是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态,不要斤斤计较,保持心理健康;“能吃能睡”一是指食欲好,粗的淡的五谷杂粮荤素相宜;二是睡得香,想睡时能快速安稳入睡,睡眠时间适宜。实际上,这一说法也符合医学根据。能吃意味着肠胃吸收和消化功能好,能睡可以保证大脑充分休息,精力充沛。2002年,对南京市一百多位百岁老人的调查也表明,老寿星长寿的共同点是:心态开朗,能吃能睡,起居生活富有规律。金老童心不老,心无城府,天真浪漫;金老曾戏言青年时,即使耗子在边上开运动会他也照睡不误,即使到了晚年他的睡眠功夫还是不错。说起金老的能吃,使人联想到金庸笔下的北丐洪七公和老顽童周伯通,洪七公会吃,周伯通会玩能吃;但金老不只是简单地能玩会吃,而是品味不俗的饮食专家。他的回忆录中提到饮食的很多,他非常赞同中国古人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留学回国后金老聘请了一位会做西餐西点的厨师,每逢金老的周末沙龙,金老都会给大家提供按他要求制作的咖啡和冰激凌。当时清华还有“金岳霖饼干”,因为那时清华附近买不到点心,大家都是找金老的厨师定做饼干,故有此美名。可见,金老对于中西饮食很有研究。

  饮食是大家所关心的,也是大家所经常谈论的。我第一次出国(那时叫“出洋”)后,也和其他的青年一样感到洋饭难吃,星期六晚上总要到中国饭馆去“过瘾”。可是,吃洋饭不到半年,好些人都长胖了。这就是说味不行,营养还是好的。其实也不只是营养而已。英法德意美的伙食都有专长。比较起来法国最突出……我只会吃菜,不会做菜,烹饪这一艺术无法谈论……西菜的主要手术是烤,中菜的长处很多,但是别于西菜的手术是炒。

  比较的结果,金老在他的回忆录里认真下了结论:“中国菜,世界第一。”因为他品得更多的是中国美味。说起湘菜、粤菜、北京菜、川菜,金老说得头头是道;提起湖南的腊肉、鸡油冬笋泥,还有鱼翅龙虾、烤乳猪……金老这个美食家更是如数家珍。金老还常在朋友家吃饭,他夸陈公惠女士手艺好,说她做的红烧鱼和白斩鸡非常好吃,还说陈夫人还很擅长煮鸡蛋。就蛋白来说,有似豆腐脑;就蛋黄说,它既不是液体,因为它不流;也不完全是固体,因为它不硬;看着是一个小红球;吃起来,其味之美,无与伦比……张奚若家有时可以吃到绿面条。这东西是美味。面条是绿色的,里面有菠菜汁,面揉得很紧,煮的时间也不长因此吃起来有嚼头,要用牙齿咬着吃,吃起来配上一两大勺肉末,味道美得很。

  不过金老个人的兴趣主要蔬菜和水果。金老在回忆录里说:“我的日常饮食,几十年来都是一荤一素。”这是非常营养科学的饮食搭配,因为长期只吃素食的话,容易造成营养偏差。梁漱溟先生虽然说大半生茹素,但实际上他长期食用的鸡蛋、牛奶等是荤食营养的替代品。总之荤素相宜,才能营养均衡。当然,荤食可以适度少吃一点。金老特别喜欢吃胡萝卜丝和丝瓜汤,他说自己喜欢吃炒菜的甜,他欣赏夹杂在别的东西里的甜。他最喜欢吃的水果是“大李子”,他在美国时吃过一次尽管非常贵,在山东吃过一次,所以他说:“我最爱吃的水果,我一生只吃过两次,小时吃的不算。”其次他喜欢芒果、荔枝,白皮白肉白子的三白西瓜,还有兰州甜瓜。他特别喜欢清香而甜的水果。

  关键词:快乐中枢 生理按摩

   二、名士遗风:快乐的单身汉

  ◆金老并不执著于爱情的结果,所以单身和这种超然的心态,反而有利于金老的延年益寿。

  ◆只有能从名利圈里走出来的人,才不会为名利纠缠,才能活得轻松,这也是长寿的必要条件之一。

  还在清华念书时,金老就做过报刊编委,参加过业余的摄影社,还和著名话剧家洪深演过话剧。1914年金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先在美国攻读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在英国伦敦大学和剑桥学习,尔后又在欧洲各国游学;前后共计11年,直到1925年回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可以说金老饱受欧美风雨之沐浴:不但在思想受到的影响颇大,而且生活方式也比较西化,例如喜欢喝咖啡。金老身高一米八,西装革履,腰板笔挺,仪表堂堂,加上说话幽默风趣,非常有绅士气度,熟悉金老的朋友和学生对此都印象深刻。金老有时会穿着非常醒目的夹克衫(那时穿的人很少,尤其是教授),由于眼睛不大好,他戴着帽子微仰着脑袋,走路则难免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但是皮鞋上永远不会有灰尘;如果是夏天穿短裤,他会和西方的绅士一样配上长筒袜。

  可是金老也有非常不绅士的时候:有时他在西装外套长袍子,戴八路军的棉帽;他孩子气很重,斗鸡玩蛐蛐,和小孩嬉闹;他喜欢我行我素,反感做官而且觉得“很亏”,因为“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他喜欢研究古树,对于花卉兴趣盎然,他说自己最喜欢的花之一是栀子花;除此之外他还有不少怪动作。

  金老看了不少小说,既有西方的如普鲁斯特、福尔摩斯等,还有中国的武侠小说,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因此一次被沈从文先生拉去给学生讲文学,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金老讲了半天,最后说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学生问《红楼梦》又怎么解释,金老却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说到这金老忽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居然弄出来一只跳蚤!学生们都很吃惊,金老却把跳蚤捏在手指里得意地欣赏!这种举止使人想到晋代名士嵇康。

  难怪金老的好友冯友兰先生说金老像嵇康一样,“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浪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逻辑性强;欣赏艺术,审美感高。金老自己也说:就我个人说,我是在抽象方面思想能够相当精细而在人与人之间情感百分粗疏的人,在行为上难免不懂规矩,不守章法,不顾人情,不习世故,因此在生活上难免横冲一阵,直撞一阵。的确,金老很有名士遗风,他终身未娶,无儿无女却自得其乐,没有家庭的羁绊,所以他能来去自由,洒脱人生;他把不能实现的爱情珍藏于心,而代之以浓厚的友情,无亲胜有亲,他一生都活在亲情里;在世俗名利上,他与世无争如闲云野鹤,因此不会为生活所累;所以金老活得悠闲飘逸,平安长寿。

  1.没有家庭的羁绊

  金老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是金老没有纨绔子弟养尊处优的习气。在兄弟姐妹9人的大家庭里(长兄早逝),金老最好的朋友是他六哥,金老19岁那年,也就是金老出国的前一年,他六哥游泳时被溺死,当时这对他的打击较大,专程送灵柩回家。另外,金老的母亲对他影响比较大,金老曾经说:“我爱母亲,从来没有反抗过她。”但是1921年金老的母亲也去世了,金老特地从国外回来,居丧期间他“绕棺悲歌”,可见对母亲的深情。自此后,金老很少回到长沙去,他自己也承认:

  我的生活差不多完全是朋友之间的生活。我差不多不到长沙去,到上海去有一两次住在二哥家里,但主要是在徐家或张家,他们是徐志摩的亲戚。我至少是从1914年起就脱离了亲戚的生活,进入了朋友的生活,直到现在仍然如此。1932年到1939年我同梁家住在北总布胡同,我同梁从诫现在住在一起,也就是北总布胡同的继续。

  而金老成为现在视为时髦的单身贵族,这也并非他的初衷,但是姻缘总与金老阴差阳错擦肩而过;而金老在这方面是个极为洒脱之人,所以最后终于没有结婚。

  一般人认为金老之所以终身未娶,是因为痴恋林徽因女士;但是在此之前,金老曾与一位美国丽人秦丽莲小姐(中文名)结下情缘。1925年秦小姐随金老回国,她因对中国家庭生活很有兴趣,想亲身体验但是她不主张结婚。1926年金老初到清华大学教书时,便和秦小姐一起住在北京城里。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林女士早已仙逝,此时金老认识了一位名记者,两人谈吐很合交往密切互生爱慕之情,金老常约她到家里吃饭;正在他们准备结婚时,金老因病住院,那位记者也被确诊为癌症,病情恶化得十分厉害,至此金老终于没有结婚。

  不过没有家庭的拖累,金老却倒活得轻松潇洒。他一生不愁衣食,即使是在西南联大那样困难的时候,按照金老的说法:

  我的生活一直是优越的。即令是在昆明,也仍然如此。在昆明有一个时期我的工资是最少的,温德先生“考”第二。但是,我们不是最穷苦的,因为我们都是单身汉。

  因为是单身金老的生活也很富足,所以他常接济朋友和学生。据任继愈先生回忆:他单身一人,工资多,帮助一些困难学生,抗战期间,不少学生家乡沦陷了,经济很困难,他一直资助学生念书,据我所知就有好几个。

  而在清华大学期间,金老的生活就更自在了,他还经常喝酒。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道:我从前下午是不工作的。说的是不工作,不是不看书。(夏天常常打网球。)改变大的是应酬与交通。我从前虽没有汽车,可是汽车是常坐的。应酬场合上喝酒经常过多,解放后我曾多次承认过“要是不解放,我可能早死了”。

  那段时间金老每天上午上课或者研究学问,而下午就生活在朋友圈中,时常打打网球、玩玩桥牌,和朋友高谈阔论,谈古论今,十分惬意。而他养鸡和斗蛐蛐的兴趣也是这个时候培养出来的。如果感到情绪不好或者孤单时,喜欢哼歌吟诗做对联的金老自有排遣的妙法。金老有篇文章《文字的情感寄托》,将情感的寄托分为三种:哲意的、诗意的和普通的。谈到诗意的寄托时,金老说:

  我个人有时因忧愁,有时因快乐,有时因孤单,有时因情绪没有着落,有时因四周环境的美景,使我脱离日常生活,等等,使我感觉到一种逼迫我找出路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之下,我有时要念念诗或者唱唱歌,就是没有词的调子,也可以哼哼。诗歌和调子都可以让我把积下来而化不了的情绪发泄出来。这实在是把诗歌和调子当作电线看,把情感寄托在上面,让它流走……我依然念诗,而且把一时的感觉或一时的情绪寄托到别人的诗上去,因念别人的诗而把感觉与情绪发泄出来。

  吟诗诵读在医学上的生理和心理功效,早已得到认可,在此毋须赘述。总之这种长期没有负累、没有压抑的单身生活,使得金老既能在学术天地里纵横自由,同时也大大减轻了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加上金老在爱情婚姻方面的豁达,不像一般人那样认为独身就有孤单之苦,消沉之意;金老并不执著于爱情的结果,所以单身和这种超然的心态,反而有利于金老的延年益寿。

  2.爱情友谊的涵养

  关于林徽因女士和金老的情感故事,历来为人所称道。其实金老认识林女士是通过徐志摩先生介绍的。后来由于他们文化背景相近,志趣相投,金老渐渐成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家每周沙龙的座上常客,他们之间的交情也颇深。金老对林女士的人品才华十分赞羡,也是备加呵护,尤其对林女士格调清新的文学造诣相当欣赏,因为金老在这方面也是个雅士;而林女士也非常钦佩金老的学问,而且欣赏金老的绅士风度和幽默;他们谈吐相投往来频繁,因而难免互生爱慕之情。

  据梁先生的续弦林洙女士说:有一次林女士哭丧着脸对梁先生说,她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而非常苦恼,不知怎么办才好。尽管林女士毫不隐讳,对梁先生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梁先生还是十分矛盾,痛苦至极。他们三个都接受了西方文明教育,因而都显示出绅士之风。梁先生苦思一夜,还比较了金老优于自己的地方;最后他表态说林女士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老,梁先生将祝他们永远幸福。接着林女士把一切原原本本告诉了金老,没想到金老回答得更加率直坦诚:“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金老说到做到,自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居一幢房子的前后进。即使偶尔不在一地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但金老一有休假就跑到梁家住。这种坦荡荡的胸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信任:连梁思成夫妇吵架,都是金老为他们仲裁;而金老则始终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这种非凡的襟怀印证了柏拉图的名言:“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金老之所以能够做到,因为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超脱的。金老有一学生突然遭受婚恋挫折,一气之下想自杀。金老多次苦口婆心地开导他:恋爱是一个过程,而婚姻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恋爱是否得到了幸福要从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以婚姻作为衡量。学生听后醒悟,解脱了精神危机。尽管是劝导学生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尽管金老并没有娶林女士为妻,后半生差不多是孑然一身,但是他并没有感到不幸福。他曾经那样深情地爱过、生活过,他把自己对林徽因女士的深情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珍藏一生;他没有得到但他始终拥有,所以他是幸福的。

  林女士1955年去世时,金老觉得很悲哀,他说自己的眼泪没有停过。金老给林女士的挽联充满了炽热颂扬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取自林女士诗题《你是人间四月天》,它在西方意味着艳日丰硕与富饶。林女士去世后一年,一次金老在北京饭店请客,老朋友们都纳闷他为什么请客,金老却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这话使在座的人唏嘘不已。即使在金老已88岁高龄时,此时他身体衰弱,行动不便,记性也不大好了,谈话超过10分钟就会睡着。但是说到林女士,金老却依旧精神矍铄,十分健谈。据晚年采访金老的陈宇先生说,金老看到林女士的照片时很激动:

  他接过手,大概以前从未见过,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他的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梗在那里。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地对我们说:“给我吧!”

  陈先生等答应为他翻拍一张,金老生怕别人忘了,还拱手说:“那好,那好,那我先向你们道个谢!”当拿到照片时,据陈女士说:

  他捧着照片,凝视着,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展开了,喃喃自语:“啊,这个太好了!这个太好了!”神经又兴奋了起来。坐在这位垂垂老者的身边,你会感到,他虽已衰残病弱,但精神一直有所寄托。

  金老的爱情尽管没能修成“正果”,但是他得到了梁氏夫妇珍贵的情谊。如果说爱情对于金老只是一种精神寄托,那友情则成了他的感情之根,使之顺理通达,怡情养性。金老曾经说过:

  爱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这两者经常是统一的……爱说的是父母、夫妇、姐妹、兄弟之间比较自然的感情,他们彼此之间也许很喜欢。果然如此的话,那他们既是亲戚又是朋友。我和我的二哥与六哥就是这样。喜欢说的是朋友之间的喜悦,它是朋友间的感情。我的生活差不多完全是朋友之间的生活……

  朋友的关系不想则已,想起来虽是古怪,血统既不相干,生活方式可不必一样;它似乎是一种山水画的图案,中间虽有人烟山水草木土地的不同,然而彼此各有彼此的关系,而彼此的关系又各不同……中年以上的人差不多完全靠老朋友,新朋友是不易得到的,心思、情感、兴趣、习惯等都被生活磨成角,碰既碰不得、合也合不来;老朋友在同一历史道路上辗转而来,一见就会心领意会情致怡然。

  梁氏夫妇就是金老亲密的老朋友。这对夫妇相继去世后,金老生命的最后十年就和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先生一家一起度过的。梁从诫夫妇以父亲之礼相待金老,亲切地称他为“金爸”,所以金老觉得非常欣慰。他自己也会经常提高嗓门问保姆:“从诫几时回来啊?”尽管不是血缘上的亲人,却像亲密无间的一家人。金老晚年的心境和情绪,并没有孤独之态,这和梁先生一家的照顾是分不开的。金老去世后,和梁思成夫妇一样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他们三个在另一个世界里又成为邻居了。

  因为金老的好客和幽默,他的朋友很多,除了梁氏夫妇外,经常和梁老来往的老朋友有:沈从文先生、张奚若先生夫妇、钱端生先生夫妇等。不少老朋友都把金老视为自己家庭的一员,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金老“湖南饭店”沙龙的常客。一般是周末到金老家里饮茶清谈,也可以尝到按金老要求煮的咖啡和做的冰激凌。每到这个时候,金老的客厅就热闹非凡:张奚若和陶孟和两位先生大讲政治,邓叔存先生则会带上自己的画作与朋友们共享,金老从不在这些朋友前讲“倒朋友胃口”的逻辑,而是高谈建筑或者文学鉴赏。

  除了学术,金老还有所图的,就是追求和分享朋友之间的喜悦,所以他和朋友在一起时总是感觉真诚愉快,潇洒自如。

   3.超越名利与忘我

  金老在中国的学术地位在他还相当年轻时,便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可,但是金老既没有恃才旷物也没有借名图利。对于做官,金老是有戒心的。他早年在国外学的就是政治学,他对旧中国的社会政治有比较透彻的分析。金老早年曾发表过《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针对当时的国民党政治的腐败,金老对知识分子提出了“四大原则”:

  第一,希望知识分子可以经济独立。他打趣地说:“我开剃头店的进款比交通部秘书的进款独立多了,所以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第二,希望知识分子不能把官当职业,更不能做政客。即使参加宪法修议的大事,做完后依旧应该独立。第三,希望知识分子不能贪图发财致富。因为以此为目的,知识分子就会变成机器。第四,希望知识分子有独立的环境,有志同道合者的团结。他认为有这样的人去监督政治和改造社会,国家或许才有希望。

  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暂不必评价,但是至少金老自己是身体力行的。他对于官场名利没有兴趣,用金老的话说:“解放以前,学校的官我没有做过,惟一例外是我做过一次评议员。”更有意思的是,金老也根本不懂得如何做官。1952年北大清华院系调整后,周培源先生要求金老做哲学系主任,金老不想干;但周先生说:“要你做,你就得做。”金老无可奈何跑到办公室里办公。他也不知道“公”是怎么办的,就恭恭敬敬地在办公室里待了半天,因为没人找,金老便又跑回家去看书了。后来哲学所只好解除金老的行政职务。

  而金老在建国后对待政治的热情,是因为他真诚地认为:国家的性质不一样了,时代环境也变化了,他自己是主张政治该为国家自由强大、人民的自由服务的,所以他以自己余生的热情投入进去了。他从没有想到过要用政治给自己捞到什么好处,不然像他那样一个出名的人就会被名利所累;但是金老是超越名利的,不但如此他还会忘我,忘掉自己是谁。

  忘记熟人或者朋友的名字,这种事比较常见;但是居然会忘记自己的姓名,除非不正常,这种事可能只会发生在像金老这种大智若愚、不问私利、不图虚名的人身上。金老自己说:在20世纪30年代,我头一次发现我会忘记我的姓名。有一次,我打电话给陶孟和,他的服务员问“您哪儿”。我忘了,答不出来,我说不管它,请陶先生说话就行了。我不好意思说我忘了。可是那位服务员说“不行”。我请求两三次,还是不行。我只好请教于王喜,他是给我拉东洋车的。他说:“我不知道。”我说:“你没有听见人说过?”他说:“只听见人家叫金博士。”一个“金”字就提醒我了。

  其实金老自幼博闻强记,忘掉自己姓名一是因为他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而且还不是一次。据著名作家冰心先生讲,金老曾告诉她他忘记自己名字的趣事。一次金老去拜访朋友,按了门铃后朋友家女仆出来开门并问金老“贵姓”。金老一下懵了,忽然说不上自己的姓了!而且半天也想不出来,无奈之下他只好去问司机。这使得那位女仆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不过研究逻辑归根结底只是金老认识世界一种方式,他在谈山书画时表示欣赏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意境,这应该是他会忘掉自己姓名的深层原因。

  人生在世,难免被各种俗利世界所困,许多人更是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因而在其中消耗了自己的身躯和生命。只有能从名利圈里走出来的人,才不会为名利纠缠,才能活得轻松,这也是长寿的必要条件之一。否则整日为了名利奔波计较争斗,人的精神被名利之心虚耗,又怎能长寿?

  关键词:情感寄托

  三、激情人生:思维健脑与爱国热情

  ◆ 逻辑不是任何人都能“玩”的智力游戏,金老长期“玩”的这种智力游戏,不仅“玩”成了一个大哲学家;而且可能金老也没想到,还造就了一个老寿星。

  ◆ 他的爱国激情一方面使他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却给他的生命带来福音。

   1.游戏自娱的哲学家

  金老自幼聪慧,读书的时候经常跳级,而且记忆力超强,据说晚上做梦曾经背《四书》,他姑姑拿着书对照,发现金老背得一字不差。早在中学时代,金老就表现出了杰出的逻辑才能,他指出谚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里包含着明显的逻辑错误,因为它推出来的结论是:朋友如粪土。自从1925年回国到清华大学教逻辑以后,金老已经完全哲学化了。金老在回忆录里承认:

  在1918年到1920年这一段时间之后,我就没有离开过抽象思想。这一习惯形成之后,我虽然是一个活的具体的人,我的思想大都不能在活的具体的事上停留多少时候。这仍是基本事实。

  金老的哲学世界是人类理性、诗意和宗教的神圣虔诚这三者的结合。他曾说:“世界上似乎有许多的哲学动物,我自己也是一个,就是把他们放在监牢里做苦工,他们脑子里仍然是满脑子的哲学问题。”有着一颗纯粹而不含杂质之心的金老,将自己大半生的精神和智力,无私地献给了哲学科研事业,而且自得其乐。因为在金老看来,哲学就是一种严肃的游戏。1927年,金老为自己的书写绪论时说:

  坦白地说,哲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游戏。我们可能天真地做哲学游戏,这立即使专家感到可笑和气愤,但是我们尽可能努力根据哲学规则来做哲学游戏。我们不考虑成功或失败,因为我们并不把结果看作过程的一半。正是在这里,游戏是生活中最严肃的活动之一。其他活动常常有其他打算。政治是人们追求权利的领域,财政和工业是人们追求财富的领域。爱国主义有时是经济的问题,慈善事业是某些人成名的惟一途径。科学和艺术、文学和哲学可能有混杂的背后的动机。但是一个人在肮脏的小阁楼上做游戏。这十足地表达了一颗被抛入生活之流的心灵。

  这种高尚纯粹独立的学术精神是金老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而他对待学术严谨而又充满乐趣的态度,也是学人的楷模。在一般人眼里非常枯燥的逻辑,对于金老却觉得很有趣。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有学生曾问金老:“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金老回答说:“我觉得它很好玩。”所以金老可以把枯燥的哲学理论和逻辑分析讲得很生动,使学生在几十年后都记忆犹新。

  据金老学生诸葛殷同先生回忆:他说不是任何命题都是可以证实的,不是任何命题都是可以证伪的,他举了个例子,在义和团里你如果信了我那套东西,就刀枪不入,后来跟洋鬼子打起来了,大师兄以为自己的信仰很坚定,就冲在前面,结果洋鬼子一枪就把大师兄打死了,那个二师兄以为大师兄信仰不坚定,所以被打死,我信仰坚定,还往前冲,又一枪打死了。三师兄……当然金老最后成了世界有名的大哲学家,这绝不是随便“玩”出来的,而是刻苦钻研奋斗的结果。张申府先生曾说金老是中国哲学界第一人,欧阳中石先生则说:“要说搞逻辑,他(金老)绝对是第一位的。”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20世纪30年代,金老每天上午在自己的小阁楼的一个犄角里冥思苦想,遨游在抽象的思想海洋。即使是在战事之秋的西南联合大学,他也是孜孜不倦地思考著书。金老有个习惯:利用每周不上课的三天时间,全心全意做学问雷打不动,客人一概不见。这种情况下难免忘记了日本人的炸弹。当时金老住在昆华师范学校的学生宿舍楼里,1938年9月28日,日本飞机突袭云南,金老在书斋里对空袭警报竟是充耳未闻。还好金老运气好,几枚炸弹在金老那幢楼的前后左右开花,但是他住的那幢楼居然没事!当金老被惊醒从楼里跑出来,发现地上狼藉一片,而金老则是一副茫然状。

  金老70万字的理论大作《知识论》,其命运也是一波三折,金老自己也记忆犹新:花时间最长,灾难最多的是《知识论》那本书。这本书我在昆明就已经写成。那时候日帝的飞机经常来轰炸,我只好把稿子带着跑,到了北边山上,我就坐在稿子上。那一次轰炸的时间长,天也快黑了,我站起来就走,稿子就摆在山上了。等我记起回去,已经不见了。只好再写。一本六七十万字的书不是可以记起的,所谓再写只可能是从头到尾写新的。

  逻辑不是任何人都能“玩”的智力游戏,金老长期“玩”的这种智力游戏,不仅“玩”成了一个大哲学家;而且可能金老也没想到,还造就了一个老寿星。

  据日本科学家研究,经常使用大脑的人即使年过花甲,思维能力却相当于30岁般灵敏;反之,如果进入中年就放松大脑锻炼的话,会加速大脑和思维能力的老化。因为据不完全统计,人的脑细胞大约是140亿—150亿个,而随着年龄增长,脑细胞会不断衰老:40岁后每天约有10万个脑细胞开始衰老,近七十岁时人的脑细胞比原来减少1/10左右,为了延缓大脑功能的老化和智力下降,主要的办法就是勤用脑,主要是从小就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而现代医学更认为:“生命在于大脑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坚持脑部运动相当重要,因为人的衰老首先来自大脑。经科学家测试:勤用大脑的人,不但不易疲劳,而且脑神经细胞都得到良好保养,随着年龄增长,还能避免老年痴呆症。因为使用大脑越多,大脑内部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越多,由此形成越来越多的条件反射,大脑因而更加灵活,有延长大脑细胞寿命之功效。而如果无所事事懒于使用大脑之人,容易导致大脑萎缩早衰,并且智力下降。

  对此,美国科学家作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将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共75人分为3组: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和受人监督组。实验最后表明:勤于思考组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三项指标都达到最佳,而且三年后,这些老人都还健在;而思维迟钝组的死亡率为12.5%,最后一组的死亡率更是高达37.5%。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勤用脑是指能在个人脑力承受范围之内,而不是不加限制地使用大脑。我们应该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否则难以达到健脑的目的。金老一生基本上都在坚持着有难度的脑力运动,经常是上午做学问,下午打网球、喝茶聊天玩玩牌(解放后活动有所改变),一张一弛科学用脑,一直到晚年尽管金老有冠心病但是思维依旧清晰活跃,所以他能够长寿。

   2.激情燃烧的爱国者

  纵观金老的一生,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将自己全部的生命激情贡献给了学术,以及在朋友圈子里的生活,这是种内敛的激情;而新中国成立后,被爱国热忱激发的金老又将自己后半生的激情献给了国家、党和人民。这种激情能够解释他在解放后所做的一切举动,尤其在政治和对待自己的学术方面,许多人曾对此表示过疑惑甚至是批判。尤其后一辈的人,更难理解历经国难沧桑变化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强大可以牺牲自我的爱国之情。

  金老这种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他出生在清末,对于国土沦丧人们遭受屈辱体会很深,因而特别希望国家早日强大。辛亥革命爆发后,金老剪掉辫子兴奋地迎接革命到来,还做了一首仿《黄鹤楼》的打油诗:

  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

  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

  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尽管从清华毕业后留学英美身穿洋装,但是金老的心依旧是中国心。金老曾说自己:“没有赶上朝气蓬勃的时代,反而进入了有瓜分恐惧的时代”,这种瓜分恐惧正是金老的爱国情结。在美国读书时,听到袁世凯复辟,金老悲愤不已痛哭一场;别的事情可以姑且将就,听到别人说抗日会亡国亡种,金老情绪激动得只差要打人;1948年,为了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金老竟带头拒领美国救济面粉。

  金老曾说过他一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兴趣又非常之大。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其实是:他不感兴趣的是政治中的尔虞我诈和互相倾轧,他做不来同时觉得作为知识分子应与政治保持距离;同时他也非常希望国家强大、社会民主、人民自由,他愿意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这是金老的政治热忱。解放前,他非常赞赏自己的学生冯契先生参加地下党工作。1939年冯先生回到昆明后,向金老说起敌后根据地的军民如何勇敢杀敌时,金老非常高兴,称赞八路军和游击队能征善战。他也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他的学生殷海光先生这样回忆: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忽然碰见业师金岳霖先生。真像浓雾里看见太阳!这对我一辈子在思想上的影响太具决定作用了。他不仅是一位教逻辑和英国经验论的教授,并且是一位道德感极强烈的知识分子。昆明七年的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唤,现在回想起来实在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论他本人,他是那么质实、谨严、和易、幽默、格调高,从来不拿恭维话送人情,在是非真妄之际一点也不含糊。

  由此可见,金老在这方面的号召力和人格魅力。

  在开国典礼上,当毛主席用湖南话慷然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金老兴奋得几乎跳了起来!他逢人便叹:“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好呵!解放了,中国人再也不受列强欺负了。”金老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都有救亡图存的强烈理念,对新中国的诞生不仅有自豪感、认同感,还有油然而生的感激和报效之情,因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金老一直希望自己的学术能够为国家富强有所用,但解放前英雄无用武之地金老只能“解释世界”;而现在有了“改造世界”的机会,以前被压抑的激情喷薄而出,金老的心情自然异常地通畅,精神也非常亢奋。由此金老对待政治的态度发生转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金老亲眼看到新中国的变化,由此激发了他内心潜藏的爱国报国之心。如果没有对真理的认同感,对大同世界的美好向往,金老不可能在解放后如此坚决地彻底批判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且积极地投身于各项政治运动,以及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金老在清华自告奋勇带头开设马列主义哲学大课,刻苦学习俄语。他信心十足地表示:今年是一年级的学生,“明年是二年级,十年八年总有进步”。这种热情的学习劲头,使许多人自叹弗如。1958年,已入党两年的金老访问英国,一个东欧的前共产党教授质问金老为什么入党而不好好做教授;金老很响亮地回答:“我加入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才能使中国翻身。我从一位教授变成共产党员,感到自豪,感到自己的活力增强了!”可见金老对共产党的确有由衷感怀之情。以至到了在古稀之年,金老还强烈地要求下放,据金老的侄子回忆:

  他就要求要下放,他当时已经七十来岁了,他根本不可能下放了,但是他要求下放,搞得领导也很被动,那时我到他家去,见他专门在看养鱼的书,我说你怎么看养鱼的书,他说你知道吗,我要是下放去,你看,农林牧副渔,农业,我现在干不了,林,我干不了,牧,我也干不了,副业,我也没有技术,就剩下养养鱼。

  1982年,重病期间的金岳霖留下了一份遗嘱:“哲学所党组负责同志:我可能很快结束。我要借此机会表示我感谢党,感谢毛泽东同志,感谢全国劳动人民,把中国救了。瓜分问题完全解决了。四个现代化问题也一定会解决。我死之后,请在我的存折中提出三千元献给党。请不要开追悼会,骨灰请让清风吹走。”

  有研究者认为金老的后半生是个悲剧,因为他背叛了他以前的学术理想,甚至放弃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尽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金老也开始回归原来的学术理想,无奈岁月已经不饶人。对此王晓渔先生曾说:“今天,与其苛责哲学家的‘幼稚病’,不如反思那个‘顽童’也无法保持本真状态的时代。”因为这更是那个时代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金老的转变却是他后半生的救星:他的爱国激情一方面使他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却给他的生命带来福音。这种激情成为他后半生生活的全部力量和追求目标,是他人生价值的动力。它燃烧了金老的学术生命,却点燃了他晚年的生命之灯。

  关键词:脑细胞衰老

   金岳霖学术链接

  金岳霖(1895—1984年),字龙荪,出生于长沙,祖籍浙江省诸暨。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专著《逻辑》、《论道》、《知识论》奠定了他在哲学界的学术地位;编有《金岳霖学术论文选》、《金岳霖文集》等。1911年进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1921年后游学英、德、法、意等国。1925年回国,1926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抗日战争期间在西南联大任教,尔后又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为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人文组的院士,这是当时一个学者的最高荣誉。

  解放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金岳霖先生在新中国建立前,主要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发表了几十篇哲学和逻辑论文,出版了3部专著。1949年后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形式逻辑应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提出了有关思维的新的判断形式,主张恢复归纳本来的地位。

  其三部论著反映了他的逻辑思想和前期哲学思想。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

  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先生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个别事物的变动生灭,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关联。认识主体通过他的认识活动就可获得许多关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题。认识主体同时又应用他已获得的意念、概念、意思与命题去规范和指导他对本然世界的认识。他认为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金岳霖先生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对演绎逻辑的基本问题作了深入探索;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包括王浩、冯契、沈有鼎、殷海光在内的一大批大师级的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

  金岳霖健康小辞典

  金岳霖顽童养生法

  1玩玩具

  2斗蛐蛐

  3斗鸡

  4玩幽默

  5玩逻辑

 

 

来源:人民网

  [返回首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