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艺术家留给中国学者一道世纪难题

   《北京晚报》1999年10月30日第四版
    
    去年5月,德国交响乐团来华演奏根据中国唐诗谱曲的不朽名作《大地之歌》引起中国诗界一时哗然:100多年前,作曲家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这些唐诗的呢?这第二、三乐章是哪首唐诗?诗作者是谁呢?天鹅的大幕关上了,德国艺术家们走了,却给中国学者们留下了一个世纪之谜──“斯芬克司之谜”。历时一年多,无人能解答。近日,两位诗词爱好者与本报联系,说他们已破译了第二个乐章的唐诗。

    德国艺术家留给中国学者一道世纪难题(上)

    留下斯芬克司之谜1998年5月,一支由德国艺术家组成的交响乐团来北京演奏,他们演奏的曲目叫《大地之歌》,该曲是由本世纪德国伟大作工家玛勒创作,乐曲来源于中国唐诗。演出当天,音乐厅中除了普通观众外,还悄悄进来了一批中国诗人、文化学者、古典诗歌专家。这其中还有一位中国领导人──一位诗歌爱好者,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演出开始时,一份依据德文翻译的中文“乐章说明”递到了李岚清和一批中国学者手中。《大地之歌》共分六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愁世的饮酒歌》,注明了作者是李白。译文虽然很晦涩,但学者们一致认为是李白的《悲歌行》;第四乐章《美女》是出自李白的《采莲曲》;第五乐章《春天的醉汉》源于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第六乐章《永别》源于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两首诗。外国人依据唐诗谱曲已属稀奇,而更为奇特的是,100多年之前,作曲家玛勒又是从什么渠道得到这些唐诗的呢?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究竟是谁的诗作呢?在场的专家、学者一筹莫展。中国诗界一时哗然。在乐章说明中,第二乐章《寒秋孤影》的作者注明不详,而德文歌词署名是“TSCHANG-TSI”,德文歌词译文是:“蓝色的秋雾弥漫在湖面上,青草叶上覆盖着严霜,好似画家把翡翠似的绿粉,轻撒在娇嫩的花朵之上。鲜花已失去它的芬芳,寒风将花朵吹落在地上。凋谢成金色的莲花,即将随波荡漾......我已困倦,灯已熄灭,诱我入眠。长眠之地啊,我已来到你这里,赐给我平静吧,我需要休息。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我在孤寂中啜泣,亲爱的太阳啊,你为何不再放射光芒,亲切地把我痛苦的泪水晒干?”第三乐章《青春》的作者德文署名是李太白,但在场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没有见过李白相关内容的诗作。演出结束时,李岚清副总理把中央电视台音乐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郭忱叫了过去,低声而严肃地交代说:“一定要尽快把德国艺术家演奏的两首唐诗搞清楚,一定!”

    专家破译毫无结果郭忱将《大是之歌》六个乐章的德译歌词交到中国诗词界著名学者周笃文教授手中。周笃文担任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早年师从于诗词大师夏承焘,可谓中华诗词学界学识最渊博的大家之一了。人们普遍认为,周教授肯定能破译《大地之歌》的唐诗密码。然而,事实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周教授仔细研究《大地之歌》乐章发现玛勒在注中写明,歌词来自汉斯. 贝格译本《中国之笛》。找到《中国之笛》后又发现,这本德国人的诗作又注明是转译自法国女作家戈谢的译本《玉书》和德国作家海尔曼的译著。周教授把问题的核心集中在《寒秋孤影》的作者名字上。照译音“TSCHANG-TSI ”可能是唐代诗人张继、张籍还有可能是钱起......然而翻遍全唐诗以及种种民间版本都没有发现有类似《寒秋孤影》的诗句。周教授认为,这几首唐诗由中文译成了法文,又从法文译成德文,再从德文谱成曲。这就要求破译者不仅要精通中文、法文、德文,而且要对中国古典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以及欧洲古典音乐都要有极深的造诣,“我敢说自己了解一些古典文学,但我的德文、法文到不了那个程度。”周教授说。几个月的苦战后,周教授把《大地之歌》复印成多份,分别送给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诗词学会的多位朋友,希望能有人破译出其中的唐诗来。可直到今天,仍没有破译的消息。

     德国艺术家留给中国学者一道世纪难题(下)

任一平 陆震纶破谜

    今年6月,57303部队离休干部任一平、陆震纶开始了艰难的破译工作。但是真正破译起来难度可想而知。《全唐诗》共有48900余首,如果根据一首诗的译文与《全唐诗》中每一首轮对一遍,那工作量可就太大了,谁也花不起这时间。而且几经转译的诗,意思可能已发生很大变化,稍有不慎就会徒劳无功。还是按周笃文教授提出的方法,从译本开始研究,再返回去分析查找原诗。两人一拍即合。几经周折,他们弄清楚了《大地之歌》六个乐章唐诗的来龙去脉:他们很快发现,问题的症结还是出在《寒秋孤影》的作者译名上。根据四本外文书中的注释诗人小传都可以确定:TSCHANG-TSI(德文)或TCHANG-TSI(法文)是指张籍。 既然《寒秋孤影》是张籍的诗作,查找范围就可以缩小了。他们从北大借来一本张籍的诗集,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查找,可仍然是一无所获。几乎绝望的他们又相互安慰重头再来,寻找新的线索。
    是不是翻译者将诗人名字给弄错了?由于两个德文版本都转译自法文版的书籍,任陆二人决定深入研究戈谢的《玉书》和圣丹尼斯的《唐诗》。经过比较发现,戈谢的译风自由随意,比较追求诗的意境情调。据戈谢的回忆录所说,《玉书》是致力于崇高目标的出版物,虽然尽力忠实原文,但不能保证译诗的准确性。而圣丹尼斯的译风严谨,他书中注明的翻译来源是《唐诗合解》和《唐诗合选详解》。这很可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版本,既然圣丹尼从这两本书中选择唐诗,戈谢也很可能利用过这两本书。这是比《全唐诗》范围小得多的版本!能不能找到这两本书?事有凑巧,他们从附近干休所一位名叫崔坚的老同志那里找到《唐诗合解笺注》,这是崔老1952年在广州旧书店买的,它是在《唐诗合解》的基础上增附古诗四卷而成。将此书从头到尾仔细查找一遍,钱起的《效古
秋夜长》跃然在目,这不就是《寒秋孤影》吗?其意思居然如此吻合!只是戈谢在《玉书》中只将这首诗翻译了一半。回过头来,他们发现圣丹尼斯在唐诗中全译了这首。
     钱起的《效古秋夜长》原文是:秋汉飞玉霜,北风雪荷香。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雁起。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依。戈谢的译文是《秋天的晚上》:秋天的蓝雾弥漫在河上,小草上覆盖着霜,好像雕塑家把玉粉撒在草上,花儿已经不再芬芳,北风把她们吹倒,这些荷花即将随波飘荡,我的灯儿已经自行熄灭,黄昏已尽,我要入睡。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我脸上擦干的泪水,又重新流了出来了。婚姻的太阳什么时候来晒干我的泪水?圣丹尼斯的译文《忆古──秋天的长夜有感》:银河在秋空中闪光,玉屑般的霜在飞扬;北风带走了荷花的芳香。一位少妇在沉思凝想。她在孤灯的弱光下织锦。擦干眼泪,感到漏刻标志的夜间,特冷、特长。蓝天上的净云在屋前飘荡。月儿是亭中惟一的来客,在那里只听到乌啼雁鸣。是谁家的少妇在机前绣鸳鸯?是谁在镶嵌螺钿的屏风后面、锦幕之中隐藏着巨大的痛苦,是谁看到窗外的落叶,忧愁悲伤?是谁家的少妇,可怜,受苦,而且孤独无援?整整4个月,两位诗词爱好者终于破译出第二乐章的唐诗。任一平、陆震纶对记者说,他们的破译绝对是正确的,很愿意接受古诗词专家们提出的质疑,并可以一一答辩。

     第三乐章待人破译
    “在那小小水池的中央,伫立着一座绿色琉璃的小亭,上面盖着白色的屋瓦。好像是猛虎的弓背一样,翡翠的小桥弯弯地横跨到小亭上。朋友们在亭中相聚,穿着华丽的衣衫,饮酒畅叙,赋诗作乐,丝袖拖地,帽带飘垂。在平静的湖水面上,一切都奇异地倒映出来,绿色的琉琉小亭,覆盖着白色的屋瓦;新月形的弯桥,犹如倒立的弓。朋友倦亭中相聚,穿着华丽的衣衫,饮酒畅叙,赋诗作乐。”这首诗,任一平、陆震纶早已记得滚瓜烂熟。有时候在梦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它就是玛勒《大地之歌》第三乐章《青春》的译文,它的原作者至今仍是个谜。任一平、陆震纶还将继续破译第三乐章的唐诗,他们也期待更多感兴趣的人来共同破译。

 

网页:静远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 2000
mailto:webmaster@guoxue.com    mailto: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