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琴逢知音

古琴大师李祥霆

唐代古琴——“九霄环佩”

  不久,2012年中国深圳·罗湖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在深举行。艺术节上,古琴大师、非遗(古琴艺术)传承人李祥霆和一张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流传至今已三千余年,二十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在中国,琴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此次,李祥霆携唐代古琴来到深圳,在梧桐山艺术小镇的巷子坊现场演绎了古代名曲《流水》和《酒狂》。有山,有水,有人,有琴,李祥霆的琴声时而低沉,时而高扬,时而铿锵,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令观众如痴如醉。

千年唐琴觅知音

  据悉,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20张传世唐代古琴,其中名为“九霄环佩”者4张,尺寸各有不同,但形制完全一致。香港人何作如于2003年在嘉德拍卖会上以346.5万拍得一张,其他三张分别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李祥霆弹奏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便是何作如所有。

  何作如的“九霄环佩”为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年款非常明确,腹内刻有“至德丙申”的年款(公元756年),是唐玄宗儿子唐肃宗继位大典时的庆典制品。琴通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弧形,琴底为平,意为“天圆地方”。琴背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龙池下刻有“汾阳世胄国景珍藏”和“东坡苏轼珍赏”等。

  古代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广为流传。一张古琴,如果遇不到知音,恐怕也只能在匣中自叹自怜。幸运的是,这张古琴遇到了李祥霆。

  生于1940年的李祥霆是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自1957年开始学琴,师从查阜西、吴景略等人,1983年以来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2007年他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古琴造诣颇深,风格苍凉雄浑、粗犷豪放,沁人肺腑,声声入耳,自成一格。

  说起与“九霄环佩”的初次相遇,李祥霆记忆犹新。2003年夏天,他获悉有张唐代古琴准备拍卖的消息,于是前往拍卖公司,并当场为古琴试音。“我第一次见到它,很兴奋。它造型高古、做工精细,而且音韵松透、恬静、圆润、雄伟、沉厚、悠远、神奇……”李祥霆说。

  2004年9月,正在为古琴寻找知音的何作如辗转找到李祥霆。在北京的一家茶馆,李祥霆再度与这张古琴相遇。他完整地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惊艳四座。琴音委婉缠绵,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浸润人心。何作如认为这张琴终于找到了知音,于是就不再给别人弹,只借给李祥霆专用。

人琴合一奏古韵

  人琴合一是古琴乐的最高境界。对李祥霆而言,他把这张琴看做友人,知音。平日里,几乎是琴不离手。上下车、走路、试音,不允许别人触碰;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他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找一个稳妥的地方,安顿好“九霄环佩”后才坐下来休息。

  九年来,李祥霆与“九霄环佩”形影不离,一人一琴的身影出现在很多活动上,包括一些重大的国事活动。2007年4月,李祥霆在“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上演奏了《流水》;2008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高峰会议的开幕式演出中,李祥霆再次演奏新编配的《流水》;2009年4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李祥霆录制了首张古琴即兴佛乐专辑《心》,这是“九霄环佩”千年以来的首次录音。

  如今,再谈起这张琴,李祥霆的言语中透着喜悦之情,“现存唐琴我弹过12张,数手中这张音色最好。所有好琴的优点它都具有。”

  李祥霆认为古琴是全世界都能听懂的音乐,“古琴是大音希声,从来不缺知音,因为它毕竟是一种民族的文化,自身有很强的生命力。我觉得它就像高山大川、奇松怪石,像宽阔的草原,汪洋的大海,是人们在闹市中享受够了,快乐够了,娱乐够了以后,才返回来需要的一种东西”。

玩家档案

姓名:李祥霆
血型:B
星座:白羊
属相:龙
籍贯:辽宁岫岩
爱好:古琴、古诗词
古琴的保养

  琴是一种不可闲置的乐器,琴也是有生命的,它越弹越好。当厚厚的漆面包裹着整个琴身时,体内的能力需要释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琴身的震动,琴体会慢慢松透,漆面也会慢慢干燥出现裂纹,它的身体得到了呼吸,琴的声音去掉了火气,琴也更加苍松、脆亮。

  古琴对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要求甚高,它的面板是一整块木头雕出来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湿度和气候,保养不当古琴就会变形或有裂痕,北方干燥城市切不可离暖气太近。

  古琴在出门或不弹时,如没有盒子最好用布等物包裹。在阴雨天或黄梅季节不弹时,最好把出音孔遮掩,以免板面受潮后影响发音。

  弹奏前应将手擦干净,以防手指上的汗油等粘在弦上。弹奏后也需用干布擦拭琴身后悬挂墙壁上。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