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琴诸城派的传承

  近两百年来,山东诸城县(古称东武、密州)形成了以王氏琴家为中心的古琴流派,后称这为“诸城派”或“琅琊派”。诸城派的风格别致,独有曲操,在齐鲁琴坛乃至大江南北都有很大的影响。山东历城(今济南市)毛式郇传下来的《龙吟馆琴谱》、诸城王既甫传下来的《桐荫山馆琴谱》都是研究中国古琴的珍贵资料。

  山东诸城琴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分别源于“虞山派”和“金陵派”的王既甫(1807—1886)和王冷泉(1807—1877),由于二人师承不同,所以在诸城自然地分成两个支派。一支是王既甫传下来的。王既甫传给儿子王心源。王心源(1842—1921)琴艺高超,当时的古琴界称他和另一支创始人王冷泉为“诸城二王”。王心源传弟子王心葵。王心葵(1878—1921)博才多学,从王心源先生习琴,兼学王冷泉先生琴谱,又吸纳了山东民间音乐,历十二载,融会贯通、并蓄南北,从而形成了诸城琴派。

  王心葵青年时代东渡日本,学习西乐六年,得学士学位。归国后在济南大明湖畔创建“德音琴社”传琴。1919年被蔡元培请至北京大学任教,从而开创了古琴教学进入高等学府之先河。由此,这一琴派逐渐流向全国,从学者甚众,遍及华夏。

  王心葵先生是山东诸城派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重要代表,是诸城派杰出的琴界宗师。诸城派之所以在近代琴坛成为融古开今、别具一格的古琴艺术流派,并被琴坛所公认,与王心葵先生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和影响密不可分。王心葵先生是早期诸城琴家中,培养门人子弟最多、教学最有成就的古琴大师。他的门人子弟中,其佼佼者如詹澄秋、詹静秋、张友鹤、王生香等。

  另外,在王心源将琴艺传给王心葵的同时,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王秀南,王秀南又传给了女儿王凤襄和门婿张育瑾。

  詹澄秋(1890—1973)名智濬,字水云,别号襄阳学人。于清宣统年在家读书之余自学琴曲十二首。于1912年从师王心葵学习琴曲十八操。著有《梅云馆琴谱》、《和平正音》、《琴歌集》、《瑟谱》,写有“嵇中散赞”诗。曾担任山东政协委员、山东音协副主席、山东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中国音协副主席、北京琴会会长查阜西率众“万里访古琴”到济南,拜访了詹澄秋,听他演奏和为他录制了琴曲,并聘其为“中国音乐研究所特邀演奏员”,曾应邀赴北京演奏、录音。詹澄秋有十七首琴曲传世,有五首曲目被辑入了1962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琴曲集》中。王心葵1921年卒于故里之后,詹澄秋遵师嘱担起了山东德音琴社的重担,从事琴学研究历三十年之久,在当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说。詹澄秋传授弟子六十余人,知名的有儿子詹云青,外甥袁树筠、袁树蘅,另有弟子弭菊田、高松如、袁叶茹等。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也是其弟子。詹澄秋为古琴艺术的推广、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是近代、现代琴史上北方琴界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一辈大家。

  詹澄秋之妹詹静秋(1892—1973)名智芳,于1912年从师王心葵先生习琴。她的琴艺继承了王先生精于“吟、猱、进、复”取音清澈圆滑的特点,含蓄性与概括性大,重内在而不务外表之华丽。她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继承琴艺。长子袁树筠(名文蔚)、次子袁树蘅(名未央)均为当时知名琴人,自幼随母亲和舅舅詹澄秋习琴。

  张育瑾(1914—1981)师承其岳父王秀南先生。50年代末与夫人王凤襄把祖传的《桐荫山馆琴谱》加以整理,修订出版;1961年春,将在济南詹澄秋老先生家中发现的诸城派珍贵琴谱《琴谱正律》刻印成册。

  张育瑾对古琴演奏、教学、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均有成就,为继承、传播山东琴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培养弟子十余人,其中知名的有庞雨珠、卞玉铎等。1961年11月,在省音协和艺专领导支持下,张育瑾、詹澄秋等创建起“济南古琴研究会”,发展会员二十余人,举办演出和学术活动。由于他们的努力,山东诸城派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局面。

  下一代传人,时值“文革”,琴会、琴社被迫中断,老一辈琴家相继去世,他们的子女也无法学琴,诸城派出现了“断代”的局面。今健在的老一辈琴人詹云青、袁树蘅均已80多岁高龄,还有几位琴人或业余雅玩,或在家教教学生,均未成规模,影响不大。张育瑾的弟子庞雨珠先生退休后,一直在德州对古琴音乐进行研究。近20年来发表文章50余篇,辑有《古琴简明教程》三册,著有《中国古琴文集》,并教有9名学生,为振兴山东诸城派做出了贡献。

  再下一代有诸城派第五代琴家袁树筠、袁树蘅的外孙王笑天传其学。笑天自幼随父学艺,其母之祖母詹静秋、舅祖父詹澄秋即是诸城派著名琴家、第四代卓越传人。为继承、发扬诸城派,普及古琴艺术,王笑天于2003年11月16日举行了“传承诸城琴派德音琴社,中国琴会山东德音琴社成立大会暨纪念诸城琴家詹澄秋、詹静秋琴筝音乐会、研讨会。”王笑天用近两年的时间培养了古琴弟子58人,其中40人参加了全国的古琴考级活动,开创了山东古琴考级的先例。王笑天的学生20余人在省、市民乐大赛中频频获奖;在全国首届古琴大赛中,入选参加复赛者有6名之多;有四名弟子先后考入国家各音乐院校;在全国民间乐队、乐手(山东赛区)大赛中,德音琴社代表队分别获得了优秀组织奖,集体银奖、铜奖,6人获乐手银奖、7人获乐手铜奖。更有来自青岛、东营、滨州、莱芜、聊城、荷泽等地的学生,慕名学琴,彻底改变了山东无人弹古琴的局面。另外,德音琴社于2004年12月承办了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第43期“桃李芬芳”全国青少年民乐观摩音乐会;2005年7月10日经济南市民族管弦乐学会批准成立了济南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至此,山东诸城琴派在山东再次出现了繁荣的可喜局面。

  诸城琴派另一支是王冷泉传下来的。王冷泉传弟子王燕卿。王燕卿(1867—1921),在演奏风格上突破传统、独树一帜,在指法上灵活运用,大胆革新,对诸城派琴曲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创立了更为接近民间的、通俗的弹法。1911年,维新派领袖康有力将王燕卿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梅庵校园”教琴达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学生,其中知名的有徐立孙,邵大苏等。

  王燕卿去世后,他的弟子徐立孙将其残稿《龙吟观琴谱》整理、编订成《梅庵琴谱》传世。

  徐立孙(1897—1969)在1929年创建了梅庵琴社,培养出近百名古琴人才,知名的有刘景绍、陈心园、吴宗汉、邵元复等。

  刘景绍(1903—1987)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培养出龚一、林友仁、李禹贤、刘赤城、成公亮、孙克仁、刘善教等一大批当今活跃在琴坛上的琴家。

  这一支与王心葵所传系统有所不同,称为“梅庵风格”,后来便被称为“梅庵琴派”,它的琴曲音乐具有鲜明的山东风格。

  “梅庵琴派”实际上是山东诸城琴派的支流。

  作者:杨小麒(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山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济南民族管弦乐会会长、全国民乐考级委员会山东考区工作委员会主任、济南古琴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文章来源:华音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