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三伐东吴与淮安——读《广陵于马上作诗》与“清河”两诗
这本是一场准备统一全国、名垂千古的战争,然而机会来了却再度失去,最后成了遗恨万年的战事。这就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伐东吴之战。战争,魏军经过淮安,所以曹丕的诗中就有了淮水,有了对淮安前身古徐国的追忆,还有了清河地名。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这是魏文帝曹丕公元244年三打东吴、屯兵广陵即今天的扬州时所做的诗的开头,此诗题为《广陵于马上作诗》。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本来才能不如弟弟曹植(至少是文才上,南朝宋大诗人谢灵运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天下诗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一人独占八斗,他谢灵运自占一斗半,其余半斗天下人共分之),但谋士中智商高者很多。后来奠定了晋夺魏天下基础的司马懿,便是其麾下谋士之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曹仁,曹操欲让曹植统兵出征好建功勋,以利接班。谋士们早早探得消息,早早让曹丕亲自设宴请曹植并灌醉了他,待曹操来招,曹植已醉成一滩烂泥。结果曹操认为曹植不堪重用,将帅印给了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先是嗣位做了丞相、魏王,接着逼汉献帝“禅位”,改国号为魏并称帝。他自然想到要统一中国。但他错过了第一个机会。公元222年,蜀国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东吴孙权为避免两面受敌,上表魏国称藩。曹丕没有看透孙权的计谋,没有乘机夹击东吴,致东吴集中兵力,一举击败蜀国。之后,摆脱了困境的孙权,便不把魏国放在了眼里。见状,当年冬天的十月,曹丕发动了伐吴的战争。孙权拒长江而守,最后魏军流行疫病,被迫退兵。接着第二年六月,曹丕再兵临长江,东吴大将徐盛收缴长江上所有船只,还大设疑兵,沿南岸建起数百里疑城假楼,还在江中浮起大批“舟舰”。魏军无法找到船只渡江,又惊愕吴军“兵强马壮”,曹丕大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说完只好再次无功而返。
公元225年冬十月,曹丕备好大量船只,率十万大军,出谯城(今安徽亳州),顺涡河进淮河舟行广陵,停于河中,准备舟出长江。于是便有了前面那首豪迈的诗《广陵于马上作诗》。诗在描写了戟矛如林、盔甲耀眼、将士豪气冲天的军威后又写到:“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这是曹丕性格中文人、仁性的一面的流露。他诗的意思是,如果能像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那样到岐山下以农兴国最后打败商王,如果能做到听从鲁卿孟献子的建议,在形势险要的虎牢修筑城防,终于迫使郑国不战而俯首,如果依照西汉边将赵充国“罢骑兵”、“屯垦边疆”的主张最终吸引先零(羌人之一部)四万余众归汉,那么我如果能在淮河泗水一带搞军垦,在淮安这个古徐国建个都城,不也就可以不战而屈东吴,那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呀!那才不会像周公那样,虽然东征得胜而归,但东山诗中却仍有那么多的忧伤。
然而,曹丕的良好愿望只是愿望。命运第三次跟他开了玩笑。才是十月,却突然大雪封路,河面冰封。水师冻在河上,无法向江中运动。《三国志》载:“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资治通鉴》上则更细致地写道,三伐东吴未果,曹丕望江兴叹:“老天呀,看来你设个长江就是要分出南北来呀!”光叹也罢,能全身而退也好,不料东吴却借魏国水师不能前进而杀过江来,由将军高寿率500敢死队偷渡过江,抄小路夜袭魏军,魏军一派惊慌,好一阵忙乱。史载曹丕弃舟乘车而退,一直逃到山阳即现在的淮安市地面上才停住脚步,再渐渐聚拢了兵船于淮河,然后乘船而返回。进军和撤退路上,看到百姓为自己的帝舟和兵船挽纤的辛苦,便有了“清河”诗之一《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由该诗与曹丕的《杂诗》二首、诗《清河作》在《曹丕全集目录》中紧随排列于《广陵于马上作诗》之后推测,它们均做于本次扬州屯兵前后,,故应当是对淮安境内所见有感而发。当时的淮安境内属魏国的临淮郡。《杂诗》二首和《清河作》内容浅显易读,与《广陵于马上作诗》、《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情感上一脉相承,均反映了战争的艰难,流露出征人何时归乡的悠怨,也可见这些作品为同一时期作品。另据公元六世纪南朝徐陵所编东周至南朝梁代诗歌集《玉台新咏》注:“魏文帝(曹丕)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一首又清河作一首。”可见“清河”这两首诗是一同写的。再由古泗水别名清水,另名南清河一说佐证之,上述作品似可说都是曹丕在淮安境内所遇而感,但作品的内涵则是超越地域和时空的。原说“清河”二字,最早是因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在淮阴故城北、泗水入淮口设清河县而见诸于文,现在是否可说,在三国时(早于南宋咸淳年间1048年)就见于文字了呢?
曹丕大败归来,第二年便去世了,其在位仅6年,享年才40岁。他文才虽高,武略却大逊于其父,结果便在机会到来时没有能创出统一中国的历史业绩,实在可叹!但生后留下著录23卷,又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等,也算是别有一番成就了。
由此觉得,无将才帝才者,不如不去争什么领导当,不如做一介文人,做好文章这个“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倒也自尽所能,不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