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三十七)

14、国际藏学史导论

20161002_009

时  间:2016年5月
作  者:安乐业 着
出版单位:台北:亚太政治哲学文化出版社

内容简介:

总结迄今为止藏学研究在国际社会取得的成果,并对国际藏学研究的前景作出极具启发性的展望呈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登高望远,而不仅仅是既有资料拾人牙慧的总汇整流亡海外的安乐业对于国际藏学动态相当关心,他期许西藏文化能在流亡的历程中,接受现代化的洗礼而获得提炼,同时也能丰富人类文明。他有志于西藏文化史的写作,既有的国际藏学研究成果,自是他重要的知识养分,也是他就个人所关怀的主题所欲超越的目标。各国藏学相关资料的搜集过程以及他亲自访谈研究的结果,也就成就了本书的出版。

同一般「制式」的学者相比,继承了雪域高原文化传统的安乐业,精神更自由,思路更宽广,思维更敏锐,视角更独特。安乐业的这些学术素质,都在本书中得到集中体现。本书的校订者,断断续续地耗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比对本书外国名词,寻绎和确认重要文献来源,也试着为中文的读者,找出藏文经典的中文译本,以便其查考和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安乐业(Namloyak Dhungser),笔名东赛,藏汉双语诗人,藏学研究者。

15、满洲国的实相与幻象

20161002_010

时  间:2016年5月
作  者:山室信一 着,林琪祯、沈玉慧、黄耀进、徐浤馨 翻译
出版单位:台北:八旗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日文书名为「キメラ——満洲国の肖像」

序章 重读满洲国

满州国的影子

傀儡国家——满洲国

理想国家——满洲国

「奇美拉」——异质勘合的满洲国家

第一章 日本唯一之活路——关东军「占领满蒙论」的兴起

满蒙——难解之结

展开占领满蒙计划

自给自足圈的形成与国家改造

朝鲜统治与阻断赤化

对苏战略据点

日美战争与世界最终战论

占领满蒙的正当依据

第二章 建造满蒙各民族之乐土——摸索新国家的建设工作与建国理念

转而建设独立国家

省政府独立工作与石原的转变

于冲汉与保境安民及不养兵主义

满洲青年联盟与民族和谐

大雄峯会与兴亚的大浪潮

橘朴与自治的王道

第三章 欲为世界政治之模范——道义立国的大旗与满州国政治的形成

赋予建国的动机和道义协助

顺天安民与五族共和的王道乐土

龙归故里——一场复辟大梦

执政是由全体人民推举

政府形式和统治实态的乖离

满洲国政治的四个关键概念

第四章 经邦之长策为与日本帝国协力同心——王道乐土的挫折与日满一体化的过程

昙花一现的梦想——逐利终日

王道主义的退却——冻结的建国理念

荆棘之道——满洲国承认与郑孝胥

菊与兰——帝制满洲国与天皇制的输入

日满一体的悖论——统治权力间的相克

蜕化移形——奇美拉的变身

死生存亡,断弗分携——日本洲国的命运

终章 奇美拉的实相与幻象

满洲国的双面性——民族的协和与反目

安居乐业——凛雪如刀

王道国家——没有国民的军营国家

奇美拉的死灭

16、中国幻象:美国亚洲劫难的历史和真相

20161002_011

时  间:2016年5月
作  者:James Bradley 着,林添贵 翻译
出版单位:台北:八旗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书名为”The China Mirage:The Hidden History of American Disaster in Asia”

清帝国衰败之际,高不可攀的天朝沦为海外夷狄可恣意侵略的「未开化」国度。一连好几个世代,美国传教士以信仰的热情企图感化中国人,使之成为基督教化、美国化的「新中国」。除此之外,中国因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在航海商人眼中,旧中国是「钱途」似锦的鸦片市场,美东最知名世家都是来此分一杯羹而致富,其中也包括小罗斯福的外祖父。

二十世纪初期,当美国国力扩张之需终致进入亚洲,为了寻求最有利的亚洲盟友,两位最伟大的美国总统老罗斯福与小罗斯福分别押注日本与中国。事实上,他们不曾到过亚洲,对亚洲的了解非常有限。

小罗斯福的「中国幻象」,来自形象西化、虔诚信仰基督的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宋子文与《时代》杂志创办人亨利·鲁斯的操盘之下,与美国人精神相近的「新中国」持续蛊惑着小罗斯福与绝大多数美国人。即便蒋介石在国共内战之中落败而退守台湾,但是美国人眼睛眨都不眨,就接受太平洋这个蕞尔小岛现在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合法继承人,岛上几千万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而大陆上的五亿人都不是。

因为美国对中国不切实际的幻想,使得美国在亚洲身涉二战、韩战与越战等战役,同时造成数百万人死亡,也扭曲了美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美国的中国幻象从十九世纪便影响至今,现在的中国对美国来说,是真实的中国抑或仍旧是幻想的中国?台湾是否也有其挥之不去的中国幻象?在本土意识崛起的此刻,又该如何解决自己的中国幻象?

作者简介:

詹姆斯·布莱德利(James Bradley)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曾就读美国圣母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以及日本东京的上智大学,专攻东亚史。他同时也是「詹姆斯‧布莱德利和平基金会」的董事长,促进美亚交流与认识,赞助美国学生前往日本和中国留学。

他的父亲约翰·布莱德利曾参与二战,是太平洋战场琉璜岛山头竖起美国国旗的六位勇士之一。作者为缅怀父亲经历,在四十六岁那年(即2000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被好莱坞名导克林·伊斯威特改编成电影。2003年,出版《飞行小将》一书,再度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17、青铜器与宋代文化史

20161002_012

时  间:2016年5月
作  者:陈芳妹 着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壹 宋代「金学」的兴起与宋仿古铜器

一、宋代「金学」的建立:从「解经」到「考古」

二、稽古作新,以追三代之隆:徽宗朝的「隆礼作乐」与《重修宣和博古图》

三、余论:金学与仿古铜器的文化意义

贰 「追三代于鼎彝之间」:宋人从「考古」到「玩古」的转变

一、士大夫新价值观及三代铜器的「考古」出土与时空流动

二、皇室新价值观与仿古

三、三代铜器意象的流传:赞助阶层及使用情境的扩大

四、从考古到玩古

五、余论:从考古到玩古者的社会阶层流动现象

参 金学、石刻与法帖之学的交会:《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拓石本残叶的文化史意义

一、残叶为「宋石本」的视觉证据

二、残叶碑碣格式蠡测

三、薛尚功与北宋复古潮流中的金学、石刻与法帖之学

四、余论:兵火后南宋地方官的金学重建

肆 「与三代同风」:朱熹对「释奠仪式」的形成及影响

一、朱熹「释奠仪式」的形成(1155-1194)

二、影响力的评估:出土证据与儒学教化的「视觉符号」的流传

三、余论

伍 十三世纪桂林府学释奠二图的新发现

一、提典刑狱吴纯臣的释奠礼仪观:图像化与立碑化

二、碑面图像化手法与图文关系

三、〈释奠位序仪式图〉碑的新发现:「桂学释奠二图」的意涵

四、碑与拓片的形式转换与位移

18、唐代高层文官

时  间:2016年5月
作  者:赖瑞和 着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导言

第一部分 使职和职事官

第一章 使职的起源与职事官的相互演变

第二章 钱大昕与唐代使职的定义

第三章 唐职官书不载许多使职的前因与后果

第二部分 宰臣

第四章 唐宰相的使职特征和名号

第五章 唐宰相的权力与下场

第三部分 词臣

第六章 唐中书舍人的使职化

第七章 唐知制诰的使职本质

第八章 唐三大类型知制诰的特征与区别

第九章 唐后期三大类词臣的升迁与地位

第四部分 史官

第十章 刘知几与唐史馆史官的官与职

第十一章 唐史官的使职化

第五部分 财臣

第十二章 宇文融和唐玄宗朝的财税使职

第十三章 第五琦和盐铁使及理想的税法

第十四章 杨国忠和度支司的使职化

第十五章 李泌和户部钱及户部司的使职化

第六部分 牧守及总结

第十六章 唐州府的定位和刺史的职望与选任

第十七章 唐刺史的税官角色

第十八章 唐刺史和他的使职帽子

第十九章 总结

报导者:赖瑞和教授(本书作者)

19、族群、民族与现代国家:经验与理论的反思

20161002_037

时  间:2016年4月
作  者:萧阿勤、汪宏伦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

导言 族群化、国族化的政治、文化与情感(萧阿勤)

第一章 三个祖国:战后初期台湾的国家认同竞争,1945-1950(吴叡人)

第二章 反思台湾威权时期侨生政策的形成:以50 年代为例(黄庭康)

第三章 流亡与时间,叙事认同与知识建构:重探龙冠海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科学研究(萧阿勤)

第四章 由「地域意识」到「族群意识」:论台湾外省人族群意识的内涵与缘起,1970-1989 (王甫昌)

第五章 从头人家系到斯卡罗族:重新出土的族群?(林开世)

第六章 基因科学与认同政治:原住民DNA、台湾人起源与生物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蔡友月)

第七章 理解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制度、情感结构与认识框架(汪宏伦)

结语 对「族群、民族与现代国家」的省思(汪宏伦)

20、疆界叙事与空间论述

20161002_013

时  间:2016年4月
作  者:张锦忠、熊婷惠 编
出版单位: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人文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绪论:此时此地:从离散论述到空间诗学(张锦忠)

疆界与边界

移动的疆界:罗伦丝与陌异书写

崔维新《纸影:唐人街的童年时光》的记忆与再现(刘芳礽)

华语(语系)电影?:以邱金海之《伴我行》思考华语语系边界(熊婷惠)

身份与空间

南亚族群聚居区的认同政治:高泰姆·麦卡尼《伦敦地下少年》中身份真实性和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议(廖培真)

超人神话、平民英雄与例外的例外:麦可·谢朋的《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张淑丽)领养的个人叙事:母亲的声音(陈福仁)

地方与地方感性

伦敦人看世界1598-1604:《英国人是我的选择》中之「地方」塑造(李祁芳)

变易与交易:亚美诗人陈文平作品中的文(张锦忠)

21、中国史新论: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册

20161002_014

时  间:2015年4月
作  者:黄铭崇 编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中国史新论》总序(王泛森)

导言:古代文明的形成──内容、结构与前景(黄铭崇)

中国的早期铜器及其区域特征(梅建军)

一、研究历程的回顾

二、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铜器新发现及其科学分析

三、由西北看中原和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及其区域特征

四、西北、中原和北方之间的联系或互动

五、结语

早期汉字文化圈形成的探索(陈昭容)

一、前言

二、从早商到中商──书写载体多样呈现

三、晚商四土──中原和周边

四、先周及商周之际

五、西周──文字一统

六、周秦之际的西秦与南楚

七、春秋以降──汉字文化圈扩大到长江以南

八、结语

晚商王朝的政治地景(黄铭崇)

一、导论──政治地景

二、生态/经济地景

三、社会地景

四、结论:雏形帝国

「殷周革命」──迈向「人文的」国家(黄铭崇)

一、前言

二、西周政治与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三、西周转向人文主义的历史背景

四、周殷族群关系与西周礼器制度的变迁

五、殷周革命新论

青铜容器风格的社会性使用──以典型殷墟风格为例(陈芳妹)

一、前言──所谓社会性使用

二、铜容器数量所显示的墓主地位

三、纹饰的「风格」与社会阶层化关系

四、社会使用群在器类组合上的共享与区分

五、大容量方形器与圆形器的风格与阶层的区分现象

六、数量及风格成套的新价值观

七、铜兵器的社会性使用

八、余论

中国古代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以秦文化的研究为中心(滕铭予)

一、从封国到帝国的历史学考察

二、考古学意义上的秦文化

三、考古学所见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四、秦文化社会基本组织成员构成的变化

五、秦文化统治集团成员构成的变化

六、结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