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三十五)

24、民国人物与档案

20160806_053

时  间:2015年12月
作  者:周惠民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政大出版社

内容简介:

导论(周惠民)

胡适档案与胡适研究(黄克武)

档案、日记、回忆录与外交史研究——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内争为例(唐启华)

由日记与档案所见的林献堂(许雪姬)

1949年前张羣与蒋中正之关系——兼介绍张羣《中行庐经世数据》的史料价值(刘维开)
为薪?为釜?——汪精卫的生死抉择(邵铭煌)
胡宗南与蒋介石关系的转折(1945-1950)(林桶法)
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工作 (周惠民)

25、文学东亚:历史与艺术的对话

20160806_054

时  间:2015年12月
作  者:陈芳明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政大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文学东亚的视野(陈芳明)

明治「败者」史观与殖民地台湾:以北白川宫征台论述为中心(吴佩珍)

双城漫游:郁达夫小说中20年代的东京与上海(郝誉翔)

板荡之际的现代抒情:试论郑愁予早期的爱情诗(刘正忠)

外来美学,抑或在地现实?台韩文学史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崔末顺)

离心的电影跨域实践:以台语间谍片为例(王君琦)

爱钱来作伙:1970年代女女关系(纪大伟)

试析后90年代透过戏剧展演台湾历史的一种美学趋势转向:以三位女性剧场创作者的剧作及演出为例(王婉容)

施施而行的历史幽灵:施叔青作品的思想转折及其近代史观(邱雅芳)

26、水利秩序之形成与挑战——以后村圳灌溉区为中心之考察(1763-1970)

20160806_055

时  间:2015年12月
作  者:李进亿 着
出版单位:台北:国史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大嵙崁溪作为水源的后村圳灌溉区,主在探讨后村圳从清治至日治时期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国家、环境及相关人群所共构的水利秩序之互动历程,试图厘清水利秩序的形成及其面临的挑战,对于一地水利发展的具体影响。 透过本书的研究发现,后村圳的水利秩序能否维持稳定,与大嵙崁溪流域整体的水利秩序密切相关。此外,河川上、下游间有着休戚相关的共同命运,从而牵引起流域内各地区间的紧密联系。透过与其它埤圳的争水行动,有助于灌溉区内水利秩序的强化及水利社会的凝聚。由本研究可以了解,单一水圳水利史的研究不应局限其灌溉区之内,对于该水圳与共享水源的上、下游各水圳之间的水利秩序,也需检视与探讨,始能得到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成果。

27、抗战时期的中国军医

20160806_056

时  间:2015年12月
作  者:杨善尧 着
出版单位:台北:国史馆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军医作为论述与讨论之对象,试图探讨抗战时期军医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在军队中,负责救治伤员与防疫卫生的任务,通常是由军医所担负之。近代中国自清末以来引进西方各项事物时,军队医疗亦同时在革新的范围当中。因此,探讨军医行政及教育制度体系如何由中转西的发展过程,即为本书之滥觞。然而,军医之发展,亦与国家及军队领导人有莫大之关联,透过战时国家最高军政领导人蒋中正的指示与建议规划,亦可看出军医发展之重大转折。军医这个角色,不论其教育或规划如何,最终之目的即在于实地救治战场上的伤员,故军医与伤兵两者间,在救治与处置方法上为何,则是本书欲探讨之另一重点。

28、遇见文学美丽岛:25座台湾文学博物馆轻旅行

20160806_057

时  间:2015年12月
作  者:台湾文学博物馆采访小组 编
出版单位:台北:前卫出版

内容简介:

无论是根深土地的宿命,或是历史流转的契机,台湾的作家们在各自的时代里留下了文学的追寻或见证。然而,台湾文学其实就在你我的生活里,或许在下个转角、一个错身经过的那些地方,就曾是哪位作家灵感或愁绪的收藏。而一座座文学博物馆,正是作家、作品、时间与空间砖瓦落成的文本,永远等待着下一位读者的探索与对话……

本书精选25座台湾文学博物馆进行深度采访与介绍,包括作家故居、作家纪念馆、文学数据馆、图书馆等文学馆家族,以馆舍为中心,连结作家与作品,钩勒出在地的文学与历史面貌,并收录7条在地走读路线,带领读者一访作家原乡、创作现场与文学地景。在轻旅行中遇见文学美丽岛,或走或读,让我们一起寻找关于岛屿的感动与记忆,以及台湾文学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某些意义。

29、中外宗教与文学里的他界书写

20160806_058

时  间:2015年12月
作  者:李奭学、黎子鹏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内容简介:

任何宗教都有「他界」信仰,奉教者每视之为地理上如实的存在体。就基督宗教而言,「天堂」与「地狱」是对应的他界。如果缩小范围,以罗马教会为例,那么从欧洲中世纪鼎盛开始,还得添上另一个称为「炼狱」的所在。基督宗教入华以前,中国儒、释、道三教也有类似现象。儒家的祖先崇拜与天地祭祀早就预设「今世」之外,另有「他界」存在。《山海经》与《穆天子传》流传下来的西王母所居的「瑶池」,则几乎是「道教天堂」的代称。佛教入华,西方极乐世界与十八层地狱变成信众信仰中的实地实景,道教的仙山圣地常加挪转。本书所收诸文,讨论的面向涵盖东西各大宗教里的他界书写,篇篇都是研究上的绝佳入门砖,也是论说精辟的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范文。

30、刘子节要附恽日初集

20160806_059

时  间:2015年12月
作  者:(清)恽日初 着、林胜彩 点校、锺彩钧 校订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入明末清初学者恽日初编辑之《刘子节要》及恽氏个人著作。明儒刘宗周绝食殉国后,其后人及门弟子欲藉由整理刊刻其著作以宣扬其学说。鉴于蕺山著作篇帙繁富,刊行不易,恽日初乃仿照高攀龙编《朱子节要》的方式,采用《近思录》例,分为十四卷,将蕺山著述文字分门别类采入其中。恽氏个人著作则包括《恽逊庵先生文集》、《恽逊庵先生文槀》、《不远堂文集》钞本、《续证人社约诫》。整理者并由恽氏后人所编《恽氏家乘》,及清代学者文集、家谱中搜得部分恽氏著作,将诸本汇为一编,名为《恽日初集》。学界向来认为《刘子节要》已经亡佚,恽日初著作亦较为罕见。今点校整理《刘子节要》及《恽日初集》,希望有助于学界认识恽氏个人学术思想,并厘清清初蕺山学说的传播历程,以期对清初学术思想发展的面貌有更完整真实的认识。

31、流亡日日:一段成为西藏人的旅程

20160806_060

时  间:2015年11月
作  者:邓湘漪 着
出版单位:台北:游击文化

内容简介:

序章 流浪
知识转折与取向认同|我、西藏及田野角力|落脚与重返田野地

第一章 负伤的邻人
西藏抗暴历史创伤|流亡开展与难民身分|藏民庇护背后的中印角力|经济观点下的政治庇护|西藏流亡的历史定位|宗教精神支撑生存信念|移动造就日常变化|无家可归与生存异化

第二章 快捷方式
默会的转山仪式|崇敬神圣的身体苦行|决意离开西藏家乡|想象中的自由及其代价与折磨|考虑迁移西方的难题及盘算|流亡岁月仰仗快捷方式|山城夜晚风雨生活|跨国视讯安顿「回不去」的惆怅

第三章 思念转化
隐匿巴士站里的远行盼望|相互取暖依偎的「失败人生」|梦想天堂里日日等水|西藏民族运动与非政府组织|文盲格桑的民族情感转化

第四章 生产与劳动
印南拜拉古比的经济生产:农业与宗教交融|印北德兰萨拉的经济生产:商业与宗教交融|合作社事业|翻转难民刻板形象的经济差异|印藏劳动力交换中的文化张力

第五章 暗黑经济
还俗札西的诸多「第一次」|钱流转与风险无常|边界经济与商品供应链|边境走私「赌一把」翻身机运

第六章 隐匿
热情的人引来热情的耳语|流言蜚语关乎族群集体欲求|听闻佛法的抢位战略|修行道上以关系为网、谣言为障|藏匿自身,任语言堆栈封存流言

第七章 自焚
族群身心受苦的终极化现|受民族情感灌溉的哀悼|自焚英雄遗体回城的单行道路|丧礼仪式抚慰集体哀伤|仪式的神圣性与精神召唤|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藏人受苦的集体性及其意义|与死亡镶嵌的哀恸复仇和民族情感转折

终章 民族苦难的精神气质:后殖民的心理纠结
缺乏连字号的难民身分矛盾|贴附于印度社会的藏族离散|不融合生活圈的族群加压|屯垦区作为连结世界的中心|跳机翻转西藏民族情感的纠结|公民与难民身分的矛盾|少数族群的归属困境和伦理选择|流亡藏人的过渡性后殖民情怀

32、六朝同题诗歌研究

20160806_061

时  间:2015年11月
作  者:沈凡玉 着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联 络 人:严嘉云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范围义界
第三节 研究文献回顾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预期目标

第二章 同题诗歌产生之环境与理论背景
第一节 文学集团的形成与同题共作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同题诗歌
第三节 文学史的建构——经典意识与同题诗歌
第四节 作者的经典——同题与其它连结传统的创作形式

第三章 异代同题: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嬗变
第一节 无题之同题:「杂诗」与「拟古」同题群的特色与发展
第二节 乐府同题拟作中抒情、托喻传统的成立与消解
第三节 岁时节候同题群的嬗变与成型
第四节 人物同题群之个体形象塑造与转变

第四章 同题共作:文学集团的对话与时空凝聚
第一节 同题共作与时空情境的凝聚
第二节 同题共作中的社交话语
第三节 同题共作中的游戏话语
第四节 同题咏物诗的发言模式与君臣对话
第五节 同题边塞诗的言志传统与忠诚宣示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文学史上「同题」现象之成因
第二节 纵向同题传统之形成与嬗变
第三节 文学集团同题共作之话语功能
第四节 结语

33、《汉学研究》第34卷第1期目次

时  间:2016年3月

内容简介:

【专论】
「梁山七器」与周代巡狩之制(陈絜)

话语招魂术里的双重性格——扬雄之书写模式及其经典观析探(龚韵蘅)

六朝佛法「杀生戒」与世教祠祀信仰的交涉(纪志昌)

传记与辨体观——内部冲突的分类过程(黄自鸿、胡梓颖)

Antonio Pérez——一个华人雇佣兵与十六世纪末西班牙人在东亚的拓展(李毓中)

理礼双彰——郑齐斗的经世之学(刘芝庆)

气节与道脉之间——东林祠祀争议与清初士风之转折(胡琦)

谈「的」字(准)定语结构——以四县客家话名物化为例(锺叡逸)

On the Locativ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 in Taiwanese Hakka: Interface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Lexical Semantics(构式和词汇语意的互动——以台湾客家语处所存在构式为例)(叶瑞娟)

【问题与讨论】
上博五〈季庚子问于孔子〉通释(林清源)

明清所编总集造成的汉魏六朝文本变异——拼接插入的处理手法及其方法论反省(林晓光)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台北《国家图书馆电子报》等 陈友冰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