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二十九)

16、兰屿的族群认同与媒体

20160206_039

时  间:2015年9月
作  者:郭良文 着
出版单位:新竹: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绪论 媒体、核废与恶灵之探索(郭良文)

传播媒体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章 反思原住民传播政策与实务:兰屿达悟族的启发(魏玓)
第二章 穿过在地麦克风:兰屿广播电台之个案研究(孙曼苹)
第三章 传播科技在部落:网咖与原住民日常生活(张玉佩)
第四章 谁在书写、建构兰屿知识:兰屿专题图书之分析(林素甘、高子洵)

核废、认同与媒体再现
第五章 《兰屿双周刊》所建构的核废料幻想主题分析(李美华)
第六章 兰屿的另类媒体:以核废料与国家公园反对运动为例(郭良文)
第七章 从灾难观点探讨媒体正义与兰屿(林照真)
第八章 网络对于兰屿反核废运动之社会资本的动员与凝聚(刘嘉伟、张玉佩)
第九章 祖灵与恶灵:反核废与达悟主体性的追寻(黄淑铃)

恶灵、禁忌与传播
第十章 文化脉络、恶灵信仰与传播(郭良文)
第十一章 大船、禁忌与传播:文化原真性与文化营销观点的比较(郭良文、蔡欣蓓)
第十二章 死亡禁忌、恐惧传播与心理分析(郭良文)

17、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印关系

20160206_040

时  间:2015年9月
作  者:谢小芩、方天赐 主编
出版单位: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第一面向:国际政治环境
印度政治领袖与国民政府:寻求中印联合(狄伯杰,B. R. Deepak)

西藏在国际法实践中的地位(邓文正,Ronald Teng)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难题:中、英、印三方关系下的「西藏问题」(张棋炘)

第二面向:外交与军事
1943~1949年期间印度驻华使节对中国变动情势的观察(玛妲玉,Madhavi Thampi)

罗家伦出使印度评析:1947~1949(方天赐)

从仁安羌之役初探孙立人的政治人格(朱浤源)

第三面向:社会文化交流
胡适与中国的印度化:点评中国对印度论述的知性源头(嘉马希,Kamal Sheel)

谭云山与泰戈尔: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印文化交流之历史纪实(释觉明)

印度被殖民时期的华人(潘美玲)

附录
台湾在中印两大巨人之间的「介子」角色(冯达旋)

18、莎菲女士的日记

20160206_041

时  间:2015年8月
作  者:丁玲 着,王中忱 导读
出版单位:台北:人间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为名,收录了她于1928年出版的《在黑暗中》和1944年出版的《我在霞村的时候》这两本代表作品的初版本。

《在黑暗中》一书基本上是奠基在五四张扬个人主义和妇女解放的精神上,丁玲将女性视为完全独立的个体,在突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后仍奋力前进,追寻女性参与社会的方法,刻画出一个不同于所谓现代都市上流社会的时髦女的Modern Girl(摩登女郎)形象。到了三○年代,丁玲自觉的选择而走上革命道路后,当年的Modern Girl全然退场,代之以农人和士兵,这时出现的女性已经是在民族战争中经历巨大创伤而倔强不屈的形象。此时的丁玲飞蛾扑火般地投身左翼文学运动、抗战救亡,《我在霞村的时候》就是她作为作家的主体经受锤炼蜕变之后的艺术结晶。

作者简介:

丁玲(1904-1986),自觉直面大时代风暴的中国现代女作家,生活、创作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风云诡谲的大变动缠绕纠结,由此而淬炼出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水》、《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牛棚小品》、《杜晚香》等。

导读者简介:

王中忱,曾先后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语言社会研究科,现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兼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日比较文学与中日近现代区域文化史。著作有《越界与想象:20世纪中国、日本文学比较研究论集》、《走读记——中国与日本之间:文学散札》,主编论文集《重审现代主义——东亚视角或汉字圈的提问》。另有论文多篇,译着多部。

19、转接与跨界:东亚文化意象之传布

20160206_042

时  间:2015年8月
作  者:石守谦、廖肇亨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允晨文化

内容简介:

东亚文化意象的研究是认识东亚诸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研究团队在石守谦院士的领导之下,透过此一计划,深化对东亚诸国的历史、宗教、商业、艺术、文学的认识。过去,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侧重在中西文化交流,而海洋史的研究以经贸及商品经济为主要着眼点,此本论文集从文化史层面探讨东亚诸国的交流互动及其相关的文化生产,不但可与当前学界跨文化研究、旅行研究、翻译研究等重要的研究趋势相互呼应,同时也开发许多未来值得深入讨论的文本与作品,拓展人文学术研究的视野。本计划可谓跨文类、跨领域、跨国界的重要实验,研究对象虽然侧重在进入现代化历程之前,但从东亚诸国往来互动,或许也能对现代性研究提供一个反省的视角。同时,对面对全球化挑战的台湾,或许提供一个不同角度的观照与启发。

编者简介:

石守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过去的研究试图以文化史角度,对中国绘画史及其相关之历史发展提供与二十世纪八○年代前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为探讨画史上风格转变与文化环境间的关系、区域发展、中日交流与雅俗问题等,近五年研究上的新发展,则在于东亚山水画史的开拓。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计划「移动的桃花源」以及主题计划「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重要著作有《风格与世变》(1996,简体字版2008)、《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2010)、《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2012)。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古典文学理论、佛教文化史、东亚文化交流史。曾获得中研院优秀年轻学者著作奖(2005),日本中国学会报特约(2009)撰述等荣誉。研究融铸思想史、文学史、佛教史、文化交流史为一体,彼此参照,相互发明,开发许多前人未及措意的重要研究课题。着有《中边.诗禅.梦戏:明清禅林文化论述的呈现与开展》、《忠义菩提:明清之际空门遗民及其节义论述探析》,编有《圣传与诗禅:中国文学与宗教研究论集》、《东亚文化意象的形塑》、《沈沦、忏悔与救度:中国文化的忏悔书写》,译有日本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

20、天闲老人独立性易全集(一套两册)

20160206_043

时  间:2015年7月
作  者:徐兴庆 编着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儒、释、道、医」的中日文化交流――从戴笠到独立性易的流转人生

前言
壹、戴笠的乡里营生时期
一、生平传略
二、戴笠同名异人考
三、相关先行研究

贰、从戴笠到独立性易
一、寻求出路时期
二、侍僧时期
三、「幻寄山房」闭关时期
四、行医时期
五、千秋一堆土,月照冷乾坤

参、夹缝中的思想转化

代结语:一脚踏破虚空,乃得遗形天地

第二部分:独立诗文集

细目
壹、文稿
贰、往来诗书
参、诗篇一
肆、诗篇二
伍、书迹墨札
陆、抄本

【下册】
第三部分:附录

壹、独立相关官方纪录与个人记述
贰、印谱并钤印解说
参、独立年谱
肆、独立作品一览表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