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近期国学类学术讲座(八)

25、【展览】万历万象特展──多元开放的晚明文化

20160206_027

时  间:2015年10月3日至11月15日
地  点:中正纪念堂中正艺廊(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21号)
主办单位:何创时书法基金会、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
联 络 人:何创时书法基金会,Tel: 02-2393-9899
连结网址:http://www.hosfoundation.com/exhibition/exhibition.php?IKEY=96

内容简介:

一百三十余件明代书画珍品,一百二十五位明代重量级文化大师,穿越四百年的时空,与您相见。内容分为:

一、首辅:开创万历盛世、人才济济

二、军事:万历「六征」,料敌取胜

三、大师: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四、文艺生活:明代文人生活雅趣

五、书法:乾隆未览之宝

六、绘画:流派纷呈、名家辈出

七、高僧:复兴佛教、弘法海外

八、西学:心态开放、文化交流

九、福建:台湾早期先贤移民原乡

十、被服娴雅:文化礼仪、明代衣冠

王阳明、李时珍、徐霞客、张居正、董其昌等大师,在思想、科学、政治、书画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它如昆曲、文学、香学、古琴、园林、明式家具、生活品味等「明式美学」,至今仍影响世界、推动文明,敬邀您莅临观展,感受「万历万象」的盛世能量。

26、【展览】匠心笔蕴——院藏明清版画

20160206_031

时  间:2015年7月18日至2016年1月10日
地  点:国立故宫博物院104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 络 人:Tel: 886-(2)-28812021
连结网址:http://theme.npm.edu.tw/exh104/printmaker/ch/index.html

内容简介:

版画插图与书籍印刷有着相似的历史轨迹,两者紧密相系。随着雕版印刷术的进步,版画插图从原有侧重宣扬、阐释书籍文本的实用功能,逐渐衍生出视觉艺术的多元层面。自明万历迄清乾隆朝的书籍版画发展,在文化史上被视作令人惊叹绝美的出版成就。明代坊刻版画较官刻尤为兴盛,各地流派竞起,不仅版印技法、题材演绎、风格呈现,甚至商业流通,均蓬勃发展。清初,版画制作在官方主导下,不再局限于木版镂刻,更导入西方铜版摹印,版画发展因而出现新的面向。

版画是依序运用绘图、雕镂、印刷三种技法所呈现的画作。当版画与文字同时成为书籍的一部分时,书籍版画经复刻后的传播效应随之显现,其中蕴含的视觉艺术,顿时成为书籍引人入胜的关键。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历朝善本图书中,明、清两代书籍版刻插图散见于经、史、子、集四部,然以子部各类蕴藏之古人生活面向,数量最多,亦最丰富精彩。

本展览不仅呈现明清书籍版画在教育、娱乐及传播功能的成效,更结合器物、书画与版画图像的对照,说明版画自下笔构图到雕镂成型,从平面到立体的创作思维,见识古人如何运用文化创意将艺术与商业巧妙结合。展览分为四单元,首为「书中有画」,展示明清书籍从佛经扉叶插图到版画流派的分野;其次为「版画创意」,介绍版画从画稿到书籍插图,从平面化身为立体的艺术呈现;再次为「雕镂妙技」,呈现木雕版画的单色印版与多色套版,以及铜版、石版等不同材质加入后的技术转变,体察前人投注艺术思维的无限创意;最后为「古今匠心」,透过现今版画的创作及历程,使观众在传统版画的制作技法之外,感受当代匠师赋予版画新生命的心意。

本展览全年开放,8:30-18:30,夜间延长开放时段:每周五、周六18:30-21:00,国人凭身分证件可免费参观。

27、【展览】沉思火烧岛——被流放的青春

20160206_028

时  间:2015年5月27日至2015年11月22日
地  点: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展示教育大楼4楼特展室(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一段250号 )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联 络 人:Tel: (06)3568889#8103
连结网址:http://www.nmth.gov.tw/

内容简介:

年轻的我们,彷徨却能坚定,犹疑却又热情,眼见社会的勃勃脉动,我们按捺不住冲动,致力于追求知识、实践理想,纵使身处不同的时空背景、政治条件,我们集结、发声,或用穿着、音乐、阅读、消费、社会运动…等积极参与,于是开创属于不同世代的青春时代。

然而,在1950年代开始的近40年间,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青春被放逐于「火烧岛」—那个具有政治禁忌意涵的岛屿上。因为他们对社会理念的热情,对文化知识的追求,或单纯起于无辜的牵连,而被剥夺了自由,甚至丧失性命。

谨以此展览,分享他们的故事,追念那些被无情终止、被流放的青春,也向那些在活出火烧岛后,仍能不折不挠,为台湾人权自由而奋斗的前辈们致敬。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入馆时间至下午4时30分)。春节期间开馆日另有公布,请参见官网(http://www.nmth.gov.tw/)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台北《国家图书馆电子报》等 陈友冰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