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绝句鉴赏之六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哇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在绝句这个形式上比较狭小的天地里,为了表现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往往通过空间变化来达到此目的。诗人或是用大小相映衬、远近相对比,或是由远到近,景物逐渐由大写到小,或是由近到远,景物逐渐由小写到大,以此造成一种“渐行渐远渐无穷”的深邃意境。在空间上由远到近,画面逐渐收缩,景物由大物写到小物的,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面由空廓的千山转入地上的万径,由纵横的万径转入一叶孤舟,由孤舟缩小到身披簑笠的渔翁,再由渔翁收聚到他手握的一根钓竿之上。空间在不断缩小,镜头在不断推近,最后把整个冰天雪地的意趣浓缩到一根钓竿的尖端,特写出这根钓纶垂在江雪之中,既紧扣了诗题,也给人一种广阔幽远的空间感。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也是通过空间变化来达到这个目的的,但在方式上与之相反:它是从湖阴先生的住所往外写,先写茅檐,再写檐外成畦的花木,然后是畦外流水萦绕着的绿色原野,原野尽头的青山……这样愈写愈远,把初夏季节江南山村的清新旷远,湖阴先生居处的清幽洁静以及诗人心境的恬谈闲适都活泼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外号,他是王安石在金陵时的友人和邻居。元丰元年(1078),王安石罢相,以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集禧观使的身份闲居金陵钟山书院。这时,杨德逢是他的近邻。据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载,元丰三年(1080)王安石曾写了首《元丰行示德逢》,内容与这首绝句相近,估计这首绝句也写于此时。由于这首诗是写在湖阴先生居所墙壁上的,故诗句先从湖阴先生的住宅落笔。这是一座朴素而又洁静的宅院。“茅檐”,既是说住宅的朴素,也是在暗示湖阴先生的身份,“净无苔”,是说檐下洁静,当然也是“长扫”的结果。主人身居茅屋,“长扫”自然不会有僮仆代劳,也与下句“花木成畦手自栽”紧扣,都是在写主人的雅洁与勤劳。在对住宅的描述之中,饱含着诗人对屋主品格的赞誉。第二句“花木成畦手自栽”,诗人着意突出两点。一是“花木成畦”,各种花木排列得很整齐,当然是凝聚着主人细心的管理,二是“手自栽”,这不光是在说明主人的勤劳,而且也在暗示主人情趣的高尚一一用自己的手创造一种简朴淡雅的美。这句诗同上句一样,也是在描述之中结合品评,这种写法既体现了宋人多议论的特色,也利于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
以上两句是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和庭院,下面两句,诗人的目光则越过庭院投射到广阔的原野。写田园风光,描青山绿水,唐人在这方面已攀上了诗国的高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是李白用来表现友人之间象水一样绵长的情意,象山一样长青的友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孟浩然用田园风光的淳美来衬托主人公情趣的高雅。如果王安石沿此方式写下去,就不能冲出唐人的轨道。怎样才能不落窠臼、别具一格呢?诗人别出心裁,根据物体相对运动的道理,化静为动,把山光水色拟人化,让它们与诗人的心灵相通。它们不但能主动地绕田护绿,而且找上门来送给人看。这样就使无生命的景物变成了饶有情趣、生动活泼的主人。整首诗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了。另外,“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虽都是描写湖阴先生宅外的自然风光,但各有侧重,表现手法亦有所不同。前一句着重写水,诗人不是写入们引水护田(那样写太平常),而是把水写得颇有情义,它主动环绕护卫着绿色的原野,一个“绕”字既描绘出白水逶迤、绿野无垠的大自然风貌,又显得白水柔肠百结、情义无限。后一句写山,诗人不说人们爱山色舍不得关门,而是青山执意要把青翠奉献给人们,简直让人无法拒绝——排闼而入了。两句虽然都是化客为主,但上句是以柔情见长,下旬是以刚猛取胜,显得更有气势,更富有动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与此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面这两句诗在画面上构成了一定的层次:室外是碧水环护的绿野,绿野的尽头是青翠的山峦,这样渐行渐远,构成了一个无限广阔幽远的空间,显示着这首小诗清雅但又磅礴的美。在这个空间里,茅檐、花畦、碧水、绿野都是构成的独立部件,但又都融合在这个无限阔大的空间之中,与之相应的是多情的碧水、送青的两山与勤劳而雅洁的湖阴先生,这与恬淡而闲适的诗人又构成了情感上的共通、意趣上的融合。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以下三点:
首先是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其次,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再次,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
这首诗的产生既有诗人生活的积累,也有他灵感火花的突然爆发。据诗话记载:王安石闲游归来,经杨德逢宅前,被眼前景色吸引、留连忘返。杨闻声邀至其家并请他题咏。王安石不待纸到,便大笔一挥写在壁上,说此时已是“思溢难阻,如乳欲滴”,后人便把这首诗称为“捋乳诗”。王安石本人对这首诗,特别是后两句也颇为自得。有一次黄庭坚到钟山拜望他,问他近来有何诗作,王安石指着壁上所题的两句诗说:“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近作也。”(蔡正孙《诗林广记》)可见它不只题在湖阴先生壁上,也题到自家壁上了。
最后要提及的是: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要特意指出“一水护田,“两山送青”呢?这是否是单纯的景色描写,或象有的选本所说只是“反映了诗人陶醉于初春江南的秀丽风光”呢?我们认为还不只于此。至于它的更深一层含义,似可以从他同时所写的《元丰行示德逢》中找出答案。
这首诗也是写赠湖阴先生的,全诗如下:
四山惕脩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
湖阴先生坐草堂,看踏沟车望秋实。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
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
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至老歌元卓。
读过这首诗后我们就会明白:元丰四年初夏遭到干旱,田地龟裂,人民(包括湖阴先生)的生活受到威胁。但一天的深夜突然降下了暴雨,受旱的禾苗顿时长高,垂死的豆荚也复苏了,抗旱的水车也挂起来不用了。王安石认为这是由于皇上的至诚感动了上天,现在年年丰登、衣食不愁,简直是回到了击壤而歌的唐尧之世。由此看来,他在《书湖阴先生壁》中写“一水护田”、“两山送青”,都与干旱和解旱的暴雨有关。因此,这首诗也就不单是赞美自然风光,还有着对人民疾苦与欢乐的共通,也有着对神宗皇帝以及对新法的眷念和讴歌。由此可见,此时的王安石虽罢相闲居,但并没有忘怀国事、淡漠民情。这首绝句虽题在乡村湖阴先生家墙壁上,但与他执政时写在政事堂上的一些诗章,在精神上是一脉相通的。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