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绝句鉴赏之三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首诗大约作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苏舜钦罢官离京去苏州的路上。庆历三年,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与宰相杜衍、枢密副使富弼等全面展开改革,推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时任大理评事的苏舜钦极力支持这场改革,先后上《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咨目七事》、《乞纳谏书》等,要求开通言路,惩治弊政。受到了改革派领袖范仲淹的赏识,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宰相杜衍也重其才,将女儿嫁给了他。由于他多次上书,“无所回避,群小为之侧目”,因而也成为以枢密使章得像、御史中丞王拱辰为代表的保守派极为忌恨的对象,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关系和身份,也成为保守派整垮改革派的突破口。庆历四年动,保守派终于等到了机会:这年十一月,苏舜钦监理的进奏院按京师习俗祀神,将院内积存的一些废纸(拆开的一些奏章封套)卖钱来买酒欢宴,并召一些歌妓助兴。此事被王拱辰知道后立即大做文章,诬奏苏舜钦“监守自盗”,以此作为整垮改革派的突破口。结果,苏舜钦入狱受审,后被革职为民,聚会十多位名士也悉数被贬,被逐。宰相杜衍不安于位,自动辞去相位,以尚书左丞出知兖州。范仲淹也于第二年正月免去参知政事,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富弼亦同时被贬,出知郓州、青州。事后,王拱辰得意夸耀说:“改革派被我一网打尽了”(“吾一举网尽之矣”,见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进奏院事件”。

  苏舜钦被废后旋即离开汴京,寓居苏州,筑沧浪亭,日以读书自娱。这首七绝,就是他离开汴京南下苏州,渡淮时在淮河中部的渡口犊头矶所作。令人惊异的是,在这首诗作中,他没有屈原被谗放逐、离开京师时《涉江》、《离骚》的悲愤;也没有李白被谗离开京师时《行路难》的那种感叹,表现得分外的静穆和超然。也许这种深深隐藏于内心、语言上不吐露半点、外人不觉察丝毫的愤懑,才是最大的愤懑,才是最大的坚韧,才是宋诗与唐诗与楚辞的最大区别所在。它就像在地壳深处运行的岩浆,就像是两块带着正负电荷的默默的云团,在喷发前,在撞击前,是那样的沉稳和安定!

  但是,“诗为心声”,诗人此时的情感无论怎样掩饰、内敛,总会露出蛛丝马迹。当然,这不是诗人的主观吐露,而是通过选材、构图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的。

  首先,诗人选择的风雨之夜、渡口泊舟这幅以静观动的画面。这与传统的舟行即景之作大相异趣。船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人写顺流而下、写逆水行舟,或咏歌两岸风光,或概叹舟子之难,不知留下多少佳句名篇,仅一李白,就有《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等佳篇传世。写夜泊的也有,但多是月夜,多咏静谧美景,从中抒发宁静的情怀或淡淡的愁绪,著名的就有张继的《枫桥夜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李白的《夜泊牛渚》。但像《淮中晚泊犊头》这样,以春阴暗绿、幽花古祠来构筑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静,又以渡头风雨、暗夜潮声来融入孤寂之感,在古典诗作中是不多见的。下面略作分析:

  诗的前两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阴”为灰色,“青”为暗绿,从天到地,一片冷色涂染,表现出清冷寂静的环境氛围。但是,如果用色一味冷清,不但显得技法单调,渲染的气氛也未免过于枯寂,因此,第二句又用一树幽花,使画面带上了淡淡的暖意,也给清冷寂静的氛围带来一点生命的活力“幽”既能表现花的色态,又能表现花的“情”态。就色态而言,自然是取其昏暗与整个画面协调一致,而就“情”态而言,自然又是诗人孤寂之情的转移了。特别是这个空灵的“明”字,更给昏暗的画面增添一丝亮色,也更容易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这样,诗的内蕴和意境,也就自然深厚绵长了。稍后的诗人郑獬有首《绝句》云:“田家汩汩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其中“明”字的用法正与此同,也许正是对苏诗的借鉴。但郑诗是“高花”而苏诗却是“幽花”,这就不只是当时的具体环境不同,也是诗人心境的不同了。另外“时有”二字也是传神之笔。因为它不仅在氛围的创造上,起着勾皴点染的作用,在空间的交待上,也起着点明位置的作用,即它暗示了水流船动,这样就使整个画面在静中显示动意,诗的审美意义,也就相应加强了。

  后二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描写的是夜晚泊船古祠下的场景,与前两句相比,时间和人物与景物景物之间动静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前二句写的是白天,后二句写的是夜晚;前两句是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后两句是船泊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整首诗始终情景相融、动静相承。后两句着重突出风、雨和潮水的声势。孤舟晚泊于古祠之下,这本来就够使人凄凉寂寞的,而风雨大作,潮声骤响,一派喧闹,更加使人心潮难平了。这里不仅是以动衬静,也是以动示动,以自然界的风雨来暗示政治上是凄风苦雨,以鼓动的潮声来暗示心潮难平。这种手法,使诗人放逐之中的孤寂和伤感,融入淮河古渡、夜雨潮声之中,情景交融而不露痕迹,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技巧,从而使該诗成为众口交赞的名篇,

  最后想指出的是,苏舜钦离京南下苏州,渡淮时所写的诗作并非仅有《淮中晚泊犊头》这一首。其他还有如《淮中风浪》:“春风如怒虎,掀浪沃斜晖。天阔云相乱,门遥鹭共飞。冥冥走阴气,凛凛挫阳威。难息人间险,临流涕一挥”;《舟行有感》:“忽忽赏节物,区区何时归?天阴鸟自语,水落岸生衣。客况知谁念,人生与愿违。东风百花发,独采北山薇”;《过泗水》:“五年六经此,仰首叹劳生。山是往时色,人皆今日情。机心去国少,尘眼向谁明?物理吾俱晓,漂流安足惊!”但这些诗篇或是比喻之意显豁,或是多主观感慨直接抒发而少情景相融,尤其缺少这幅淮河古渡、夜雨潮声的清绝画图。因此这首《淮中晚泊犊头》在诸多同时同地同题材诗作中独占鳌头,被诗论家称为“清绝可爱”(见吴并《优古堂诗话》)。比较思考之中,能告诉我们许多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道理。

20151002_009

淮中晚泊犊头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