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绝句鉴赏之三

题花山寺壁  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20151002_007

  苏舜钦(1008一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因其生长在开封,故又为开封人。他是宋初有名的政治改革家之一,史称“少慷慨有大志”。当他二十一岁还是个“知识青年”的时候,就敢于“诣登闻鼓,上《火疏》”,指责朝廷“政令之多缺,赏罚弗公”(《苏学士文集》卷十一)。景祐元年(1034)二十六岁时中进士,连任蒙城、长垣县令,积极兴利除弊。后经范仲淹推荐,召为集贤校理、监奏进院。然而终因他议论“时政得失”“无所回避”(《宋史.本传》),招致保守派权贵的怨恨,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被诬陷罢官,削职为民。此案株连到他的岳父宰相杜衍,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等人。

  在文学上,他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主张文章必须有益于社会政治,反对奢靡浮华的文风,并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举起了反西昆体形式主义的大旗。历史上,他的诗与梅尧臣齐名,有“苏梅”一说,但风格超迈横绝,与梅尧臣的平淡朴素迥异。他在诗中顽强地坚持着政治革新的信念,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民生的疾苦,这首《题花山寺壁》就是这种思想和情感的具体表露。

  花山寺原址在镇江润州区象山乡花山湾村,据清《丹徒县志》载,宋代山上建有花山寺。苏舜钦、沈括等均有题诗。沈括题花山寺诗:“经旬花雨喜新晴,病马缘畦取次行。老态只因随日至,春心无意与花争。山川满目浮烟合,楼阁侵天暮霭横,嗟我有身无处用,强携樽酒入峥嵘。”但从苏舜钦的题诗来看,在北宋前期,该寺即已颓圮。据《京口山水志》载,宗泽归葬京口后,岳飞为感宗泽知遇之恩,曾于花山湾云台寺旁建一功德院。寺与院今均不存,仅有宗泽墓和墓阙。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宋纪游诗的区别在于唐人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末,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悖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感慨,感慨的同时也必然要思考: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那末何以有“花山”之名呢?是过去确因花多,还是“花山”的命名本来就是夸大其辞,表达的只是人们的一种祝愿呢?抑或是过去确曾多花,而今花卉又是怎样凋落的呢?凡此种种,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宋代的严羽

  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不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我们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但广而观之,其中的道理,却是有着更为广泛的适应性的。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唯其如此,使它在有着相类的经验而又有着不同需要的众多读者中引起反响和共鸣。这正是这首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虽然重在议论,但由于对经验的总结和道理的阐发是在具体的景观描写中进行的,是身临客观现实时的自然感发,因此议论说理既不生硬也不呆板。由于诗中表现的成分多于再现,它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当然也就不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不在穷形极态上下功夫。它“再现”的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具象”,所以对现象的描写就是粗墨大笔,注重把现象在总体上鲜明化、生动化。类似这种写法,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实际上这也正是宋人“理趣”一个重要特色。

20151002_008

镇江润州区象山乡花山湾今存的宗泽墓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