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二十三)

2014·8——2015·2

1、重写的「诡」迹——日治时期台湾报章杂志的汉文历史小说

20150808_002

时  间:2015年2月
作  者:薛建蓉 着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各章重要名词定义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篇章架构

第二章  「东亚论」下的历史诠释建构:报刊刊载之历史人物、事件书写考察
前言
第一节 东亚论与大东亚共荣圈概念、台人接受的状况
第二节 「东亚论」下历史诠释建构的儒学文化圈系统
第三节 东、西洋历史事件、人物的内容及其刊载的意义
小结

第三章  文体质变:汉文历史小说改、译东西洋文学及其情节杂揉现象观察
前言
第一节 解析东、西洋历史的意译之作
第二节 东、西洋文化交融的改写之作及其混杂的时间观
第三节 情节模式中国化及其沿用之情节程序原因考究、探析
小结

第四章  东、西洋生活想象:管窥小说中饮食、交通与育、乐表述
前言
第一节 东洋、西洋育与乐大不同
第二节 地景空间浮世绘
第三节 舌尖上的东洋与西洋
第四节 东洋、西洋交通、计时见殖民现代性形塑
第五节 多元信仰的宗教概念
第六节 东、西洋日常生活在小说展现之目的
小结

第五章 烽火下理想家国的造象:「战争」的主题观察
前言
第一节 战争书写的情节安排及其作用
第二节 东亚论下战争主题形塑的特殊符码
第三节 战争书写在历史小说中的意义
第四节 战争书写宣扬之忠孝观与其建构理想家国的目的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日治时期台湾报刊汉文历史小说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书的反省与未来展望

后记

2、无法送达的遗书:记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20150808_003

时  间:2015年2月
作  者:吕苍一、林易澄等 合着
出版单位:台北:卫城出版

内容简介:

一九五○年代与一九七○年代,在台湾,有两群年轻人,为了希求一个更好的社会,成为抗争者。前者是「省工委」(全称是「中国共产党台湾工作委员会」)的参与者,后者则是泰源事件的当事者。他们遭到政府秘密逮捕,秘密侦讯,秘密审判,秘密枪决。枪决前,他们写下遗书,对家人做最后告别。但遗书被扣押,告别不被允许,直到二○一一年后,遗书才送达家属手中,但许多受难者的父母、妻子、兄弟早已不在人世。

这些受难者留给家人的遗书中,有歉意,有期许,有思念,有祝福。他们想透过只字词组安慰幸存的家人,但家人没有收到,唯一收到的却是领尸通知单以及不知如何面对的漫长未来。在亲人被枪决后,失去丈夫、儿子或父亲的破碎家庭要如何继续下去?在备受盘查与监视的日子里,幸存的家属能有什么样的人生?在白色恐怖之中,失落的不只是当事者,也包括当事者的家人与朋友。

这本书里收录的书信及所呈现的受难者生平与家属经验,只是白色恐怖记忆的少许片段。写下遗书的受难者,有些人怀抱社会主义统一中国的理想,有些人渴望台湾独立建国;他们不但背景各异,理想不同,受难时间也相隔二十年。但都是了解那段年代历史的重要线索。

为了理解受难者与家属,重现个人在其中的情绪、感受、体验、价值、认同、记忆,与那些烙印在身心上的斑斑痕迹,五位作家首度跨界合作,藉由阅读遗书、访谈家属、研读历史文献,以「说故事」的方法呈现了人们在国家暴力的枪口与铁栏前,生与死、爱与恨、执念与超脱、果敢与背叛的反复徘徊与悬念。

3、烽火·乱世·家:王云五家族口述史

20150808_004

时  间:2015年2月
作  者:王泰瑛 原著,朱其元 翻译
出版单位:台北:独立作家出版

内容简介:

一切故事的源头都从作者的母亲──李纯瑛女士开始,她成长于二○年代初期的香港,虽然家境贫穷,但凭着过人的胆识以及刻苦耐劳的坚持,成为早期少数进入崇高的学术殿堂──香港大学的女性之一。

在日本人侵略香港之后,她逃到当时中国后方的首都──重庆。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的丈夫、前财政部长王云五之子,旋即在战争结束后结婚,嫁入了这个国民政府高官错综复杂的大家族。

往后二十年间的婚姻,他们的小家庭曾经在曼谷、香港和台北之间往返。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夫妻两人都认同的安身之处。在多次迁移过程中,他们不畏惧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困难,不被环境击败,下定决心要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一块确保家庭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应许之地。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