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中的羊

叱石成羊

【出处】

  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忽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历年不能得见。后在市中,有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因问弟曰:“羊皆何在?”初平曰:“羊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见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神通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诸亲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去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

——东晋·葛洪《神仙传·黄初平》

【释义】

  牧羊童皇初平(黄初平)入金华山修道成仙,能叱石成羊。后遂用“叱石为羊”指得道成仙,或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故事】

  皇初平是丹溪人。十五岁时,家里让他出去放羊,遇见一个道士,道士看他憨厚善良,就把他领到浙江金华山的山洞中,一去就是四十多年,他也不再想家。他的哥哥叫皇初起,进山寻找,找了好几年也找不到。后来他在街上见一个道士,就向他打听说,“我有个弟弟叫皇初平,家里让他放羊,已经走失了四十多年,不知他的死活,也不知他在什么地方,恳求道长给算一算。“道士说,金华山中有一个放羊的小孩,姓皇字初平,肯定就是你的弟弟了。”初起听后就跟着道士,到金华山里找到了弟弟,兄弟相见悲喜交加。初起就问初平那羊都哪去了,初平说,“就在东边山坡上。”初起就到东山坡上去找,没看见羊,只看见一堆白石头,就回来对初平说,“东山坡上哪里有羊啊?”初平说“羊就在那儿,只是哥哥你看不见罢了。”初平就领哥哥来到东山坡,吆喝了一声“羊快起来!”只见那些白石头一下子变成了几万头羊。初起说,“弟弟你已经得了仙道,我能学成吗?”初平说。“只要你诚心修道,就能学成。”初起就离开了妻子儿女,来跟弟弟学道。和他一起服用松脂和茯苓,活到了五百岁,修炼得能坐在那里忽然消失,在大白天走路,谁也看不见他,面容也像孩童一样。后来兄弟俩一起回乡,见亲族都已死光了,就又回了山。初平改名赤松子,初起改名叫鲁般。后来服他们的药成仙的有好几十人。

十羊九牧

【出处】

  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

【释义】

  唐代学者刘知几所著《史通·叙事》中也表述曰:“杨伭公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则云宜多隐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原意是说十只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多头领导,致使命令不一,部属无所适从。

【故事】

  南北朝时北周的杨尚希,在历明帝、武帝、宣帝三朝为官,长期担任要职。

  隋文帝灭掉北周取代政权后,杨尚希对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隋文帝将一切恢复汉制,完全改变北周鲜卑族政权的统治办法,以适应广大汉人的愿望。其中有一项是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州郡。

  但是,隋朝设立的州郡数目比秦汉时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圆还不到百里,就设几个县,不满一千户人家的一块小地方,却要分属两个郡来管辖。这样,官府机构当然也相应增多,官员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种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这简直使国家不胜负担。

  杨尚希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向隋文帝报告了自己的意见:“这种州郡过多的情况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没有必要。当务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来,闲置的州郡撤并掉。这样对国家来说,地域、人口还是这么多,每年的租调、粮食、布匹等项收入,不会减少,而开支却可以大大节省。并且还可以把能派上用场的贤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办事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隋文帝于是按照杨尚希的建议,撤销、归并了许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羚羊挂角

【出处】

  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

——宋·陆佃《埤雅·释兽》

【释义】

  此语最早见于宋代陆佃所著的训诂书《埤雅·释兽》:“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这也是此语的原意。北宋僧人释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载:义存禅师示众语谓“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卷十七中又载:道膺禅师示众语谓“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 此后,人们将此语理解为禅宗用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南宋诗论家严羽在其所著的《沧浪诗话·诗辨》中将此语意义进行了引申:“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用以比喻诗的意境超脱,不着形迹。

【故事】

  传说中羚羊晚上睡觉的时候,跟普通的牲口野兽不同,它会寻找一棵树,看准了位置就奋力一跳,用它的角挂在树杈上,这样可以保证整个身体是悬空的,别的野兽够不着它。

当食万羊

【出处】

  唐相国李德裕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尝召一僧问己之休咎,僧曰:“非立可知,愿结坛设佛像。”僧居其中,凡三日,谓公曰:“公灾戾未已,当万里南去耳。”公大怒,叱之。明日,又召其僧问焉,虑所见未仔细,请更观之。即又结坛三日,告公曰:“南行之期,不旬月矣。不可逃。”公益不乐,且曰:“然则吾师何以明其不妄耶?”僧曰“愿陈目前事为验,庶表某之不诬也。”公曰:“果有说也。”即指其地曰:“此下有石函,请发之。”即命穷其下数尺,果得石函,启之,亦无睹焉。公异而稍信之,因问:“南去诚不免矣,然乃遂不还乎?”僧曰:“当还耳。”公讯其事,对曰:“相国平生当食万羊,今食九千五百矣。所以当还者,未尽五百羊耳。”公惨然而叹曰:“吾师果至人。且我元和十三年为丞相张公从事于北都,尝梦行于晋山,见山上尽目皆羊,有牧者十数迎拜我。我因问牧者,牧者曰:‘此侍御平生所食羊。’吾尝记此梦,不泄于人。今者果如师之说耶!乃知阴骘固不诬也。”后旬日,振武节度使米暨遣使致书于公,且馈五百羊。公大惊,召告其事。僧叹曰:“万羊将满,公其不还乎?”公曰:“吾不食之,亦可免耶?”曰:“羊至此,已为相国所有。”公戚然。旬日,贬潮州司马,连贬崖州司户,竟没于荒裔也。

——唐·张读《宣室志》

【故事】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但因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武宗继位后,李德裕拜相。他执政五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武宗与李德裕的君臣相知也成为晚唐绝唱。宣宗继位后,李德裕因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在崖州病逝。懿宗年间,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

  李德裕当太子少傅分管东都的时候,曾经听说一个和尚能预测人的吉凶祸福,便将和尚请来,和尚说:“你的灾祸未除,必然要往南走很远。”李德裕非常不高兴。

  第二天又将和尚请来。和尚说:“我恐怕昨天没把话说明白,请你筑坛祭祀神灵三天。”又说:“你南行的日期已经确定。”李德裕说:“怎样才能验证师傅所说的话是准确的呢?”和尚指着脚下的土地说:“这块地底下有块石碑。”李德裕命令人挖掘,果然找到一块石碑,但是上面没有字。

  李德裕相信了和尚,又问:“我去南方还能回来吗?”和尚回答:“你应该吃一万只羊,现在还差五百没吃完,所以一定能够回来。”李德裕感叹着说:“师傅真是神人。我在元和中年,在北方任职,曾经做梦走到晋山,看见满山都是羊群,有几十个牧羊人。他们看见我说‘这是给侍御吃的羊啊!’我一直记着这个梦,没有告诉过别人,今天才知道命运这句话不是瞎说呀!”

  十多天以后,驻守灵武的主帅送来粮食和五百只羊。李德裕非常吃惊,把和尚找来告诉他这件事,并且想把羊送回去。和尚说:“羊已经送到,已是归你所有了,送回去没有什么好处。你到南方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但是李德裕不忍心吃羊,还是将它们送回去了。从这以后,李德裕多次遭处分降职,一直降到崖州的一般官员,最后死在那里,死的时候六十三岁。

五仙赐谷

【出处】

  旧说有五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秬而至,至今呼五羊城。

——《水经注疏》卷三十七《环宇记》引《续南越志》

【故事】

  周朝末期,广州一带连年灾荒,赤地千里,颗粒不收,民不聊生。官府如狼似虎,催逼租税。饥饿孩子的哭声,大人们的喊声,飘到九霄云层,惊动了南海的五位仙人。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色仙羊。东方仙人穿青色衣裙,乘青羊;北方仙人穿黑色衣裙,乘黑羊;南方仙人穿红色衣裙,乘红羊;西方仙人穿白色衣裙,乘白羊;中央仙人穿黄色衣裙,乘黄羊。他们手中各持一茎六出的五色谷穗,来到人间,将谷穗赐予勤劳的人们,祝福百姓安居乐业,此地永无饥荒。五位仙人走后,而那五只依恋人间的仙羊,却化为石头留在广州。广州因此亦被称作“羊城”。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