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高端论坛·沪苏论坛在翁同龢纪念馆举行

20150104_001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高端论坛·沪苏论坛”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与常熟翁同龢纪念馆共同主办。会议主题为“后五四时代的建设性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张伯伟,上海社科院陈伯海,复旦大学陈引驰、陈尚君、周兴陆,华东师范大学刘永翔、胡范铸、彭国忠、查正贤、杨焄、赵厚均、唐玲,上海艺术研究院周锡山,苏州大学刘锋杰,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福康,上海师范大学蒋哲伦、查清华、李定广等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彭国忠主持。

  胡晓明从与常熟相关的三个人物——翁同龢、钱谦益、吴泰伯讲起,提出研究者应于五四以来民族主义和纯粹西学两种模式之外,“居于边缘”,为后五四时代的中国古典文论开辟第三条道路。他指出,现代中国文论研究中存在三个“扣子”,即将中国文论仅当做学问、资料和文学。他以古人“阅读学”的当代意义为例,设想一种“以思想需求为序,与生命发生关系,以需求起获资源,以古典服务现代”的古典文论系统,应是新方向所在。

  张伯伟在发言中指出,回首五四以来百年间关于方法的探究,有值得传承的、有需要警惕的、有需要总结的;如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不古不今”的自评,或正是胡晓明所说的新道路。

  陈伯海认为中国文论应该“回归五四,而又超越五四”;后五四时代的中国文论要实现“传统的现代化,外来文化的本土化,百年经验的理想化”;而传统的现代化应该“激活”而非转换。

  陈引驰指出,后五四时代的文化建设是纯学术的,是关涉历史、学术、文学的;而古代文论的价值是回溯的,在于当下。刘永翔指出,五四的激进思想不能继承;文论乃是今人的鉴赏和观点。胡范铸认为,后五四时代的古代文论需要厘清其话语体系;要关注文论与生命价值的互相渗透;要着眼中国文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陈尚君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仔细修订成书的面貌和过程,再现了五四学人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周锡山提出,我们应该上接前五四时代,继承五四时代的精神并超越其偏见。刘锋杰则认为要在百年来文论发展基础上继承传统;应从传统文论的角度书写古代文论史;要以建设性角度看问题。陈福康批评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的主张,认为其否定了传统文论和文化。周兴陆认为大会议题中思想与学术的融合、中西古今的交融互补值得称赞。李定广指出,建设性即从古代文学的现象中得出理论意义。青年学者童岭、查正贤、杨焄、赵厚均、唐玲,也从域外汉学、资料建设、文学与文论的相互借鉴、传统文学观念等角度对大会主题进行了回应。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