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杂志近期目录(十五)

23、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说研究:女性书写的多元呈现

20141130_026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黄锦珠 著

出版单位:台北:里仁书局

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依据第一手资料,考辨四位女小说家的生平概况以外,又以女性书写为研究视角,针对可以确认性别身份的女作家小说,进行深入的文本讨论。从妇女本位的发声位置、女性书写的个案分析,到女性行旅、婚恋观、情爱书写等,分别从不同子题,呈显女性书写多方位、多元化的表现内涵,意图填补文学史上的空白之页。

24、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

20141130_027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阚正宗 著

出版单位:台北:博扬文化公司

内容简介:

前 篇:殖民时期
第一章 日本殖民时期台湾佛教的特点与研究
第二章 日僧佐佐木珍龙的台湾开教——佛教曹洞宗在殖民初期(1895-1901)的活动
第三章 殖民初期(1895-1906)日本东本愿寺派在福建的活动——以「厦门事件」为例
第四章 殖民时期狮岩洞元光寺修行者群像——兼论曹洞宗在狮头山的活动
第五章 百年前广西籍法师在台弘法记——日本佛教殖民史上一段尘掩的历史
第六章 殖民时期曹洞宗的观音禅堂与观音讲会
第七章 司公与乩童——日本「皇民化运动」下道士的佛教化
第八章 本殖民时期台湾的佛教期刊——罗妙吉与《亚光新报》兼论林秋梧的左翼《赤道报》

中 篇:殖民与后殖民
第一章 殖民与后殖民时期的乐生疗养院与佛教
第二章 斋教先天派干元堂系在北台湾的发展
第三章 殖民佛教的「认同」与战后「转向」——王兆麟的跨政权弘法事业

后 篇:后殖民时期255
第一章 冷战时期中佛会对东南亚的宗教外交——以「世界佛教友谊会」、「世界佛教僧伽会」及「世界佛教华僧会」为中心
第二章 战后台湾佛书赠送及助附印——《菩提树》所见的印经事业(1952-1972)
第三章 解严前(1949-1986)台湾佛教的印经事业——以「台湾印经处」与「普门文库」为中心
第四章 玄奘顶骨来台与玄奘寺建寺——玄光寺产权归属问题
第五章 战后中佛会对日僧寺产的交涉与争取
第六章 慈航法师的付法弟子及其道场

25、笠诗社演进史

20141130_028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莫渝 著

出版单位:高雄:春晖出版社

内容简介:

「笠诗社」创立于1964年,从创刊迄今已经历了半个世纪,书写了台湾的文学发展,见证了台湾这块土地的喜怒哀乐。笠诗人创办的《笠》诗刊,迄今已持续经营了五十年,同时扮演着一个特殊的文化认同角色。这部《笠诗社演进史》是个好的开始,从中亦可看见某种诗学/美学观点,并触动诗人学者们的讨论,除了得以藉此建立一个台湾现代诗学传统,更期望此书所可能引起的讨论,能为台湾现代诗导向一个更繁荣昌盛的年代。

26、中国古代监狱文化

20141130_029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马卫国 著

出版单位:香港: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作者不仅利用大量收集图表数据,还以监狱文化为视角,系统地呈现中国古代监狱的发展轨迹,依次按监狱起源、监狱名称、狱神崇拜、监狱设置、刑具狱具、严刑峻法、监狱管理、监狱官吏、监狱建筑,以及清末狱制改良等各方面,以类相从。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又适当地配置插画、照片,凌迟、劓刑、杖刑、笞刑、匣床、立枷,活现了然,残酷之状令人触目惊心,具体地印证了中国古代监狱的相关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建筑等,给人以强烈的史实感。

作者简介:

马卫国,浙江省湖州市人。全国司法行政业务培训师资库专家,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理论研究带头人」。现任浙江省监狱工作研究所所长,三级警监。曾在有关高校及监狱讲授「中国古代监狱文化」等课程。

曾与唐承彬合作出版《演讲.口才.成功》,此书获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奖。1994年至2012年,在《监狱法制工作研究》、《监狱执法实务手册》、《中国监狱法制建设研究》、《监狱整体建设问题研究》、《依法治监论》等十五本公开出版的著作中任主编、执行主编和副主编。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司法部课题研究。重要论文被《新华文摘》、《法制日报》等转载。

27、两汉魏晋南北朝哲学史

20141130_030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欧崇敬 著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导论篇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第二个时代,以及两汉到明清的文明史观
第二节 各种断层性思想系统的回溯无法完全通畅的道路
第三节 明末在满族入侵后的断层
第四节 古代中国社会的思考类型与传承方式
第五节 般若佛学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六节 缺乏实体性的整体连续性认知方法之影响
第七节 古代中国社会的思考类型与传承方式

第二章 道家篇:从黄志道家到魏晋玄学与重玄学学派的开端
前 言
第一节 《淮南子》的文明哲学与创造转化
第二节 《阴符经》的创造转化与历史地位
第三节 《河上公注》与严遵的《道德指归》
第四节 玄学的各时期发展:新道家玄学的二百年历史进程与其它相关八位思想家
第五节 何晏:玄学·魏晋新道家的首位先驱
第六节 王弼的「贵无」玄学理论
第七节 向秀、裴頠与杨泉、欧阳建的玄学思想
第八节 郭象:崇有玄学的高峰与《庄子》误读转化者
第九节 孙盛、罗含、戴逵、郑鲜之的「神形问题」
第十节 张湛《列子注》与《刘子》的创造转化叙述
第十一节 重玄学家与《内观经》、《升玄内教经》到《无上秘要》的重玄思想

第三章 儒家哲学篇:经学的儒家时代
前 言
第一节 陆贾的《新语》﹕作为汉代第一位儒门哲人的文本解读
第二节 汉初的第二位儒门哲学家﹕贾谊的政治哲学
第三节 董仲舒在汉代的首次儒家创造转化成就:一个影响中国二千年的新儒家建国文明哲学
第四节 韩婴《韩诗外传》与刘向《新序》、《说苑》的哲学价值
第五节 《礼记》与《大戴礼记》的社会存有论与创造转化
第六节 《盐铁论》会议的知识论战:反自由主义、反科学哲学、中央计划经济的抬头
第七节 西汉:儒家经学的发展与士族垄断集团形成
第八节 桓谭与王充
第九节 扬雄的新儒学体系
第十节 东汉经学与《白虎通》
第十一节 王符、仲长统、何休、荀悦、徐干的治世思想
第十二节 《纬书》与「谶纬」的时代与哲学转向道教神学的关键
第十三节 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发展
第十四节 何承天〈达性论〉、〈报应论〉与范缜〈神灭论〉及其时代各家的形神问题争论

第四章 易学篇:象数易学的创造转化并与世界哲学对话
第一节 第二个八百年中的易学三百年历程
第二节 两汉象数易学的创造转化
第三节 自两汉《易》而展开的存有学三进路说明:儒门易、象
第四节 象数存有学的表述与「无镜哲学」:处于「哲学与自然之镜」后的存有学世界对话与价值重估

第五章 农学、律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篇:创造转化论述中国时代的科学发展及其哲学观念
前 言
第一节 两汉科学发展的历史叙述
第二节 《黄帝内经》:道家理论的医学应用创造者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创造转化

第六章 道教篇:道教哲学基础构成的时代
前言
第一节 《参同契》气学与内丹的典范地位
第二节 《太平经》的宗教哲学
第三节 《老子想尔注》的宗教哲学及其创造转化
第四节 《黄庭内外景经》与魏华存及「上清经派」:中国「内在知觉现象学」的创立与建构,并论同时期兴起的「灵宝经派」及葛玄
第五节 《抱朴子》的内容及其创造转化的哲学表现
第六节 《养性延命录》与陶弘景的上清派及茅山派

第七章 佛学篇:译经基础构成与创造力养成的阶段
第一节 安世高到竺法护的佛学第一阶段译经过程
第二节 自鸠摩罗什到净土宗、三论宗、涅盘宗、真谛译经、《起信论》、成实宗、毘昙宗、地论宗、摄论宗
第三节 反省两晋南北朝影响中国佛学建构的主要经典与原创的中国佛教哲学源头

第八章 「美学篇」: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形构时代
第一节 中国美学的初期:从战国末到东汉末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美学理论
第三节 正始与玄学的关键人物与美学的代表哲学家
第四节 两晋的美学理论及书法、绘画理论
第五节 南北朝的美学与艺术理论

28、孔子哲学传统:理性文明与基础哲学

20141130_031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作  者:卢雪昆 著

出版单位:台北:里仁书局

内容简介:

孔子哲学生命前后呼应、慧命相续,此之谓「孔子哲学传统」。孔子哲学生命之本质何在?就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孔子哲学传统堪称为「基础哲学」,乃在于它是奠基于人类理性成熟之学。它彰显着华夏理性文明之光辉,以此区别于印欧语系的文明。孔子哲学传统乃系一个对宇宙怀着道德目的之终极关怀的传统,而根源上区别于各种只关注个人彼岸终极依托的信仰。

作者简介:

卢雪昆,广东人。于香港新亚研究所师从牟宗三先生研习哲学,19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所任教。现任香港新亚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组专任教授、导师。2001年及2002年暑期于德国美因兹大学康德研究中心作访问研究。2012年七月,访问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八月访问美因兹大学康德研究中心。

29、被遗忘的六日战争——1899年新界乡民与英军之战

20141130_032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作  者:夏思义(Patrick H. Hase))著,林立伟 翻译

出版单位:香港: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本书原文题名为”The Six-Day War of 1899: Hong Kong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1899年,即中英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新界租借给英国后一年,英国人进入新界接管此地。此举触发新界乡民反抗,继而爆发一场六日战争,华人在这场战事中死伤枕藉,称得上是一场大屠杀。新界史研究专家夏思义博士,首次详细研究这场已完全为人遗忘的战争,并以生动方式述说这段故事。

本书主要内容是以逐日记述的方式,诉说战斗经过,并揭示当时香港总督卜力和辅政司骆克对于这场仗的打法意见相左。作者运用他对于新界历史的深湛知识,详细描述参与战事的乡民领袖和普通群众。此书对于在这场战争阵亡的人数提出了新估计,不是一般史书记述的「人命伤亡不大」,而是有近五百名乡民被杀,作者同时探讨英方数据大都低估死伤数字的原因。

此书不但适合研究香港和中国的历史学家细读,研究大英帝国和英国军队的历史学家,以及喜欢军事史、帝国史和香港史的一般读者,读起来也会感到兴味盎然。

作者简介:
夏思义(Patrick H. Hase),剑桥大学博士,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名誉院士。居住香港逾四十年,长期研究新界及其居民的历史和传统生活,对本地历史深有研究,获委任为香港康乐和文化事务署、沙头角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和开平市人民政府荣誉顾问。着有多篇关于新界史的文章。

30、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义及本土意识

20141130_033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作  者:陈学然

出版单位:香港: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序 章 「五四」视野中的香港史书写
  一、不同史观的香港研究
  二、「五四」精神的多样性和两歧性
  三、「五四」与「香港」的关系
  四、研究「五四在香港」的意义
  五、本书各章内容

第一章 五四运动的思想脉络
  一、五四史上的香港与香港的五四史
  二、定义「五四」:广义与狭义
  三、「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传播
  四、「五四」学潮之扩散
  五、五四运动的精神变调
  六、五四运动的精神破产
  七、小结

第二章 「五四在香港」的播散
  一、从中心到边缘:「五四」的扩散
  二、报道:「社论」的「五四」反响
  三、报刊报道:「五四」排日风潮在港扩散和港府的防范措施
  四、排日热潮在港升温:「持伞游街案」
  五、「持伞游街案」后之舆论余波
  六、抵制日货之有限回响:街头行动与日货销情
  七、小结

第三章 「五四在香港」论述重探
  一、「五四在香港」的研究及反思
  二、陈谦的「五四」回忆
  三、重回历史场域
  四、走出「五四在香港」的话语迷思
  五、香港中史教科书上「五四运动」内容的时代变奏
  六、「五四在香港」引发关于香港史书写的反思
  七、小结

第四章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香港之「五四」回望与利用
  一、由「国」而「地」:二战时期的香港「五四」纪念
  二、从「由国而地」到「由地而国」:冷战时期的香港「五四」纪念
  三、「由地而国」:六七十年代报刊的「五四」纪念文章
  四、「即地即国」:面向「九七」的「五四」纪念
  五、小结

终 章 香港与「五四」的未竟理想

31、金钗记:前镇加工区女性劳工的口述记忆

20141130_034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作  者:萧伊伶 著

出版单位:高雄:丽文文化

内容简介:

那是一个没有KTV的年代,卡拉OK尚未出现,夜生活只有舞厅与酒吧,电视也只有三台,好莱坞电影带来了猫王(Elvis Presley)的蓝调摇滚与阿哥哥舞(A-gogo Dance)。换下蓝色工作服,这些加工区的女性劳工也曾是穿着普普风紧身上衣、大喇叭裤与大墨镜,跳着阿哥哥舞(A-gogo Dance)的时尚女郎。那还是戒严的年代,电台里放着是邓丽君、琼瑶的电影配乐与刘家昌的爱国歌曲。这些闲暇时光的记录构筑了七○年代台湾日常生活与通俗文化的样貌。余光开始介绍西洋流行音乐,ABBA与披头四,约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的「周末夜狂热」(Saturday Night Fever)引领了迪斯科风潮。这些日常生活的片断,看似平淡无奇却是我们随时可以触摸的风景,建构「知面」(Studium)与层层堆栈的文本。

十二位受访者从闲谈间各别提供了零散的记忆拼图与影像,拼凑出彼时女性劳工的总体生活样貌,从工作、家庭生活甚至休闲生活,这些充满「怀旧」的记忆口述,其实是试图抓住现代化的碎片,一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笔下的「俄罗斯玩具」,利用个别言说下跳越与断裂的时空怀想,进行工业遗址与城市空间的想象,这些片片段段甚至零碎的回忆与「真实」产生了距离感,甚至是「超现实」的美好感受。

作者简介:

萧伊伶,出产自港都高雄,曾就读私立昆山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书写状态跨越艺术评论与文史田野调查。文字散见《艺术认证》、《今艺术》、《文化研究月报》、《高雄文献》等期刊,2011年以《金钗记-前镇加工区女性劳工的口述记忆》入选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1书写高雄创作奖助计划」,2013年同时以「寻找萧水妹」家族史写作计划及《金钗记-前镇加工区女性劳工的口述记忆》出版计划入选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写高雄-年轻城市的微历史」文史出版奖助计划。2013年通过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推荐甄试,录取为103学年度博士班研究生。

32、文与哲:清代学术论丛

20141130_035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作  者:刘昭明 主编

出版单位: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清代学术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清诗选本与清代宗唐诗学──论宗唐派清诗选本的批评意识与实践(王兵)

「艰危九死荩臣心,谱出新词泪满襟」──论蒋士铨剧作中所展现之忠节意识与生命情境(王瑷玲)

方东树《昭昧詹言》论创意与造语──兼论宋诗之独创性与陌生化(张高评)

再谈嘉道以还之质实诗观──以诗教原则之运用转至峻严为例(张寅彭)

清代新思想典范之曙光──以陈确、唐甄、颜元为线索(张丽珠)

《老残游记》中的「个人主观主义」及其在小说史上的意涵(陈启俊)

疆界内外──《聊斋志异》的同性情爱(陈翠英)

论「涵泳、玩味」的读《诗》法──以姚际恒、崔述与方玉润的相关论述为评析对象(黄忠慎)

晚清女作家小说中的女性行旅:以顾太清、王妙如、邵振华、黄翠凝之小说为例(黄锦珠)

钱牧斋论学杜在建构诗学谱系上的意义(廖美玉)

脱轨·错位·归返:《醒世姻缘传》中的忏罪书写与河川文化的相互投影(廖肇亨)

《红楼梦》中启悟历程的原型分析──以贾宝玉为中心(欧丽娟)

清代文人与花木──以张英、高士奇诗文为例(卢庆滨)

论王船山之文明史观及其历史哲学(戴景贤)

儒教圣殿的无尽追寻──论《野叟曝言》中的排佛书写(谢玉玲)

33、流风余韵:唱片流行歌曲开台史

20141130_036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作  者:黄裕元 著

出版单位:台南: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内容简介:

台湾流行歌曲始于日本时代,当时是如何在台湾建立基业、展开舞台?词曲作家、歌手和听众们,又是如何抒情表意、挥洒热情?本书以当时流行歌曲的发展为研究主题,分作「流行之风」与「余韵绵长」两篇,加以探讨。上篇从历史资料的排比,整理唱片歌曲的发展历程,包括唱片技术如何在台普及、本土制作的起源,到流行歌业的萌芽,再从各方资料,整理1933年至1940年间几个主要的歌曲制作团队。后篇着重歌坛与歌曲的发展与分析,包括词曲作者、歌星的主要人事与风格,歌曲音乐的内容,与中国、日本同时期歌谣的关系,再从议论史料,析论流行歌的社会流传与意义,最后,再进一步统合歌词内容,依现代、爱情、土地认同、战争感受等主题,评析其中呈现的感情与文化内涵。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等 陈友冰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