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举行纪念邢公畹诞辰10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

20141119_003

  南开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聂文斐 摄影报道)10月25日,为纪念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藏比较语言学大师邢公畹诞辰100周年,由南开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邢公畹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范孙楼章阁厅举行。邢公畹之子邢凯、邢沅出席了开幕式,众多邢门弟子、语言学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邢公畹的学术思想与成就展开了交流讨论。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

    邢公畹曾在自述里引用《荀子•大略》中“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这句话来总结自己对治学境界的领悟,他说:“治学应当不断地从旧范围里走出来,走向新的境界”。

    会上,文学院院长沈立岩谈道,“邢公畹不仅在语言学方面成就卓著,亦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运用诸多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新理论,其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去梳理研究,并继承发展下去。”

    “邢公畹对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吸收借鉴外来成果的同时能够不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学术自信。他认为对索绪尔的学说要进行必要的纠正,自己虽然译介了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但又指出乔氏天生的语言能力只是一种信仰,不属于语言科学。”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石锋提道,在语音、语法、词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研究中有人常常画地为牢,当今学者应当学习邢公畹的治学之道,用开放的眼界做开放的研究。

    众人合力,两遗稿待付梓

    开幕式上,邢沅将邢公畹著作《三江侗语》、《汉台语比较手册》及《红河上游傣雅语》赠予南开大学文学院,并宣布已在家人、邢公畹弟子的帮助下整理完成了《邢公畹艺文小集》和《红河日记》两部遗稿,正寻机出版。

    “父亲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笔记、文稿、日记,光是卡片就有几万张。”邢沅说,“当然有些文稿父亲早就批语有许多错误,不能发表,但这部艺文小集是父亲生前亲自编订的最后一部书稿,书名也是父亲亲拟,他付出了很多心血。”

    据邢沅介绍,《邢公畹艺文小集》与其他学术著作有很大不同,收录的多是散见于报纸刊物的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非常强的文章,几篇未发表过的讲演稿,父亲谈自己治学经历的回忆文章,为其他著作所写序文,以及早年得到沈从文褒奖的小说《棺材匠》等。同时选录的还有早年在《文艺报》上关于方言文学之争的文章,《红楼梦》议文,民间文学“灰姑娘童话”寻根探源的文章及早年发表的新诗等。他说:“此书可窥探父亲杂文、小品和新诗的风貌,能综合展现他的学术形象。”

    “《红河日记》是一本油灯下写在黄草纸上的日记,是一段对彩云之南红河上游少数民族往昔惨痛生活和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以及风貌风俗的亲历,也是父亲青年时代最宝贵的原始记录。”邢沅介绍说,从中读者可以读到父亲对学术的执着,对少数民族同胞的热爱,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亲人的绵绵情愫。其小说《红河之月》中的诸多人物情节在《红河日记》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对应,故而此书具有亲历、亲闻、亲见的特色,更值得研究保留。同时,日记中的文字更加率直流畅,充分展现出父亲浓郁的文人气质和抒情色彩。

    大师风范,惠及后学

    “在前辈学者中,邢先生是我最服膺的一位。虽未能拜从先生门下学习,但暗暗依循他指示的路径进行,所以在语言比较实践中所获得的许多研究理念常与先生不谋而合。”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专家郑张尚芳在发言中谈到了邢公畹对自己的影响,高度评价了其治学方法,并通过古音重构补正了邢公畹的某些观点。

    中国社科院语言学家罗美珍讲述了邢公畹的汉台语研究给自己的启示,她说:“先生描写语言的结构准确科学,提供的语言事实非常翔实。他以深厚的古汉语知识对汉语、台语进行比较,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强。他还有大度的胸怀,面对他人批评会做自我思考,不排斥新观点,并可在研究实践提炼新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他的这些品质,我受益匪浅,并正在研究中不断实践。”

    邢公畹众弟子也分享了当年与恩师相处的生活点滴,回忆了邢公畹对自己的教诲。

    据了解,纪念邢公畹诞辰10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历时两天,有30多位语言学研究者参加,会后还将出版纪念文集,借以弘扬邢公畹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

    邢公畹(1914-2004),名庆兰,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祖籍江苏高淳,是明朝诗人邢窻(孟贞)的后代,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藏比较语言学大师。历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员,莫斯科大学教授,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南开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中国语言学会首届、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1985-1988,会长季羡林),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