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杂志近期目录(十四)

11、台湾史料研究第42号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内容简介:

【论著】
国民党政府因应海外台独运动之组织建置——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陈昱齐)
从来就不是皇民!从〈路剪〉出土看苏新及同时代的人对「皇民化运动」的回应(黄文源)
十年来台湾的货币与物价(林钟雄)

【回忆录】
我的学思行动(张国兴)

【书评】
评张淑雅着《韩战救台湾?——解读美国对台政策》(彭琳淞)

12、人间佛教研究第6期

出版时间:2014年

作  者:学愚 主编

出版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经典研究】
《起信论》大意述:和合心法之说与修(金涛)
关于《中论》缘起思想的几个问题(李学竹)
论通理大师《金刚礼》的忏悔思想(何则阴)

【义理诠释】
人间佛教之政治伦理视域中的为政之道(董群)
论「念佛往生」与「信愿往生」——以民国时期守培与印光等人的争论为例(夏金华)

【历史研究】
隋文帝建舍利塔与灵隐寺智仙舍利塔考(何孝荣)
泉州《一百大寺看经记碑》研究—兼论元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张雪松)

【论述】
从太虚大师的新佛教论述看当代中国的人间佛教运动(陈永革)

【书评】
张文良《「批判佛教」的批判》(谢逸、韩焕忠)
报导者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3、敦煌遗书:法书选

20140914_012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李宗焜 编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了一批敦煌遗书,二○一三年底整理出版了《敦煌遗书》一厚册,收录了五十一件珍贵文书,可谓粲然大观。敦煌遗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所抄写的文书包含传世古籍和佛经等,在文献学上的价值自不待言。而写本书法的精美者,又是艺术史上璀灿的明珠。本书从中精选其书法之特美者,依原寸印出。敦煌遗书以唐写本占多数,本书所选印的五件,即全为唐写本,借着这些写本,大家可以看到唐楷的真正面貌。

14、都市风情:上海小校场年画

20140914_013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张伟、严洁琼 著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内容简介:

年画是中国民间特有的造形艺术。起源于远古时间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观念,利用年画表达民众趋吉避凶、祈福迎祥的盼望,于是有桃符、金鸡、神虎吉祥图案;随着时代演化,民众对自然崇拜演化为对社会性人格神的崇拜,所以神荼、郁垒、乃至庞涓、赵云、钟馗等等纷纷入画。到了清朝甚至还融入通俗小说的元素。

本书是作者潜心研究上海小校场年画近三十年,在此基础上其特色风格和价值作了充分阐述。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从宏观角度叙述上海小校场年画从崛起—繁荣—式微,写下中国传统木版年画最后一抹辉煌的全历程。

第二部分是分论,选取小校场年画中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从微观的角度论述小校场年画的艺术性和时代性。

第三部分是彩色图版,从上海图书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美术家协会以及日本、俄罗斯的博物馆和一些私人收藏家中,精心挑选四十八幅代表作品,供读者欣赏。

作者简介:

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从事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逾三十年,筹划并主持「中国与世博」、「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等课题的研究,着有《满纸烟岚》、《民国电影笔记》、《遥望土山湾》等专著,主编《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等。

严洁琼,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现为上海图书馆馆员。发表有《中国早期影坛的配音与配乐》、《小校场年画中的吴方言》等论文,担任《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等书的副主编。

15、国际鲁迅研究辑二

20140914_014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黎活仁 总编辑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内容简介:

被忽略的两个字—从语言学的角度再谈《野草·影的告别》(秋吉收)
〈伤逝〉是悼念弟兄丧失之作?—周作人强解的真意揣测(张钊贻)
柏杨眼中的鲁迅:一个反对偶像崇拜的观点(陈圣屏)
遭遇现实:鲁迅沉默期(1909-1918)中的体验与文学(张勇)
两种「立人」——鲁迅启蒙现代性思想与儒家「忠恕」之道(彭正生)
鲁迅与耶稣的「相遇」—兼论鲁迅文学的「宗教性」(卢建红)
阶级情感与民族大义的纠缠—论1936 年病中鲁迅的价值立场(方维保)
鲁迅短篇小说词汇风格研究—以《吶喊》《彷徨》中的十篇小说为文本(陈美圆)
作为现代文学史坐标的鲁迅(周海波)
关于北京大学新设日本文学系(其一)(周作人、张黄着,王升远译)
关于北京大学新设日本文学系(其二)(周作人着,王升远译)
中国的新思想界(周作人、张黄着,王升远译)

16、格式塔理论:融入古典诗意象分析之探索

20140914_015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潘丽珠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新学林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格式塔理论融入杜甫〈旅夜书怀〉意象分析之探索(潘丽珠)
格式塔理论融入杜甫〈登高〉意象分析之探索(林晓筠)
格式塔理论融入李商隐〈牡丹〉意象分析之探索(刘楚荆)
格式塔理论融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意象分析之探索(林丰艺)
盼得一心不相离——格式塔理论融入〈数字诗〉意象分析之探索(温亭羽)
格式塔理论融入李贺〈神弦别曲〉意象分析之探索(叶政国)
格式塔理论融入王湾〈次北固山下〉意象分析之探索(苏兪帆)
格式塔理论融入赵嘏〈长安秋望〉意象分析之探索(魏伶容)
格式塔理论融入杨万里〈过扬子江〉意象分析之探索(李子允)
格式塔理论融入苏轼〈寒食雨二首〉意象分析之探索(颜溦伶)
格式塔理论融入刘长卿〈松江独宿〉意象分析之探索(黄滢珈)

本书简介:

1.运用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德文:Gestalttheorie)的完形理论(Gestalt psychology),融入古典诗歌作品研究,以求清楚说明意象系统构成的原理原则。

2.探索「想象力」在意象群之间如何发挥作用、形成有组织的脉络。尝试把意象之间的关系,给予文学科学化的论述。

3.利用心智图(Free Mind或Mind Mapping)将一首作品全文予以整体统合,绘出诗作内容的意象组织结构,便于读者把握其间的联结,探骊取珠。

17、荆棘中的探索:我的读书札记

20140914_016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尉天骢 著

出版单位:台北:允晨文化

内容简介:

自一九五八年接办《笔汇》,和同辈作家陈映真、刘国松、许常惠等介绍新的文化思潮,尉天骢为沉闷的台湾注入新的文化动能,后来《笔汇》停刊,获姑母尉素秋标会筹资,创办文季,文友姚一苇、陈映真、刘大任、七等生、施叔青等都加入了,开始一场风起云涌的台湾文艺复兴时代。一九七○年代起,尉天骢提出以台湾为基点,摆脱政治束缚,建立人性的文学;主张文学应该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并反映社会各阶层人民。一九七三年《文季》复刊,刊出黄春明〈莎哟娜拉‧再见〉、王祯和剧本〈望你早归〉,以及唐文标〈诗的没落〉,引发现代诗论战,间接引爆乡土文学论战。一九七七年八月,在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尉天骢、陈映真、王祯和等首当其冲,遭受党国文人的批评围剿。过后,他编辑了《乡土文学讨论集》,是研究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如果马奎斯的《爱在瘟疫蔓延时》在叙说一段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这本《荆棘中的探索》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六十年的思学历程,把长年来专注于文艺、思潮、社会、国家的总体针砭,从古典到现代,从中国到台湾,并广及世界,藉一篇篇的书写,描绘心中的理想世界。是一个作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沉思录,凡三十万余言,字字珠玑,前后历时三年重新编纂改写,是继一九八三年巫永福评论奖《民族与乡土》之后,又一皇皇巨着,当代台湾文学发展的第一手见证。

作者简介:

尉天骢,1935年生,原籍江苏砀山,1949年随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来台。政大中文系毕业,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笔汇》月刊、《文学季刊》、《文季》季刊、《中国论坛》主编。定居台北木栅六十年,教学、读书、写作,现为政大中文所、 台文所名誉教授。著作包括小说集《到梵林墩去的人》;评论集《文学札记》、《民族与乡土》、《理想的追寻》、《乡土文学讨论集》(编着);散文集《天窗集》、《众神》、《枣与石榴》、《岁月》、《回首我们的时代》等。

18、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

20140914_017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邢义田 著

出版单位:台北:三民书局

内容简介:

上帝为什么要给我们两只眼睛?——因为上帝要我们用一只眼睛看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图画。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历史材料浩如烟海,除了平面的文字数据外,更有琳琅满目、丰富多样的图画数据,如果用两只眼睛同时考察历史留下的文献与图画,我们就能跳脱平面的历史,进入「立体的历史」。

所谓立体的历史,是三度空间整体的历史画面,由(1)文字和非文字的材料、经(2)历史研究和写作者的手,传递给(3)读者,三者互动而后产生。历史学家是画面的生产者,也是传递者。读者心中能有怎样的画面,是否生动立体,一方面取决于读者自己,一方面也取决于传递者的喜好、能力、训练、眼光以及据以建构的画面。希望读者们阅读本书时,能够看到一些不同于过去、富于纵深的历史画面,尽情遨游于「立体的历史」中。

作者简介:

邢义田,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院士,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出版有《秦汉史论稿》(1987年)、《西洋古代史参考数据》(1987年)、《古罗马的荣光》(1998年)、《天下一家》(2011年)、《治国安邦》(2011年)、《地不爱宝》(2011年)、《画为心声》(2011年)等。

19、胡安国《春秋传》研究

20140914_018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康凯淋 著

出版单位:台北:致知学术出版

内容简介:

第壹章、绪论
第一节 学界相关研究论说
第二节 研究论题的提出
第三节 胡安国《春秋传》成书的时代背景

第贰章、胡安国《春秋传》与一字褒贬
第一节 构例之方
第二节 执例之弊
第三节 穷例之变

第参章、胡安国《春秋传》与圣王经世之志
第一节 尊君父
第二节 讨乱贼
第三节 重复仇
第四节 存三纲
第五节 攘夷狄

第肆章、胡安国《春秋传》与时政寓托
第一节 谨微慎始
第二节 体元正心
第三节 恶盟讥会
第四节 去利从义
第五节 诛暴禁乱

第伍章、胡安国《春秋传》与程门经说
第一节 程门学统与胡安国的经说关系
第二节 文定之家学传承及门生授受

第陆章、胡安国《春秋传》与朱学评论
第一节 朱熹与门人对《胡传》的批评
第二节 朱熹后学的不同立场

20、思想的裙角——台湾现代女诗人的自我铭刻与时空书写

20140914_019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作  者:洪淑苓 著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绪 论
一、从议题、集体研究到女诗人个别研究
二、女诗人的女性意识及其呈现
(一)由女性经验中觉醒与承担
(二)重塑理想的女性形象
三、女诗人的创作主题与本书各章旨趣

第一章 另一种夏娃——胡品清诗中的自我形象
一、胡品清的自我观与女性观
二、胡品清诗中的自我形象
(一)镜中水仙
(二)童话公主
(三)向光柔韧的芳草
(四)特殊的女性人物典型
三、胡品清自我形象的演进与评议
(一)1980年代的转折
(二)女性认同
(三)女诗人与书写的坚持
(四)评议
四、结语

第二章 不系之舟——林泠诗中的异国想象与女性意识
一、「少女林泠」的印象
二、林泠诗中的异国想象
(一)异国情境的迷与悟:流浪之路与赌城之夜
(二)异国风情的玄想与启思:西班牙与荷兰
(三)梦想中的南方
三、林泠诗中的女性意识与诗人身分
(一)逐渐明朗的女性意识
(二)以「诗人」的身分立足
四、结语

第三章 一株倾斜的樱树——朵思诗中的自我追寻及女性审美经验
一、朵思的创作意识与女性意识
(一)创作意识的确立
(二)女性意识的开展
二、朵思诗歌中的听觉意象及女性审美经验
(一)听觉意象及其审美历程
(二)双声陈述与女性诗歌美学
三、朵思诗歌中的身体书写及女性审美经验
(一)由触觉建构身体美学
(二)以「女人」建构女性主体与欲望
四、朵思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美学
(一)自我的追寻与女性审美意象
(二)花树意象与女性自我
五、结语

第四章 诗心.佛心.童心——敻虹的创作历程及其心灵模式
一、作品分期及相关问题
二、诗心:缘情唯美
(一)颜色与意象
(二)悲剧感与崇高感
三、佛心:以空为美
(一)理性中年的人生观
(二)以空为美的参悟
(三)颂佛诗的形式与意境
四、童心:慈爱为美
(一)万物有情,慈爱护生
(二)以佛理注入童诗
五、心心相印‧火焰红莲
(一)早期作品的宗教情操
(二)火焰化红莲的体悟
六、结语

第五章 时间的旋律——蓉子诗时间观的类型与深层解读
一、论时间
二、蓉子夏季诗的观照
(一)蓉子夏季诗与原型象征
(二)蓉子夏季诗的时间意识与美感
三、蓉子都市诗的时间观
(一)都市诗与存在的焦虑
(二)都市诗与女性时间观
四、蓉子山水诗的时间观
(一)时间动静变化的观照
(二)时间寂静超越的体验
五、蓉子诗对「时间」的整体透视
(一)惜时进取的人生观
(二)对「时间」的本质透视
六、结语

第六章 家‧笠园‧台湾——陈秀喜诗中的空间文本与身分认同
一、「家」的空间经验与女性角色认同
(一)娘家女儿/夫家妻媳的空间转变与角色体认
(二)守家/离家的空间形式与母亲角色的体认
二、「笠园」的空间文化与女诗人的自我认同
(一)「圣地」、田园与花园
(二)女诗人的「诗乐园」
三、「台湾」的乡土空间与「台湾人」的身分认同
(一)中国/台湾的国族认同
(二)台湾的乡土场景与乡土认同
四、结语

第七章 日常的兴味——杜潘芳格诗中的生活美学
一、虔诚的信仰
二、通达的生死观
(一)藉亲人之死表达「死即重生」的观念
(二)在柴米油盐中提炼死与生的滋味
三、理性与感性并俱的生活体验
(一)对民俗节日的冷静观察
(二)对本土风物、气候的巧妙体会与运用
(三)对自然万物的赏爱与启悟
四、奉献与珍爱的伦理亲情
五、结语

第八章 雪的假想——罗英诗中的死亡世界
一、论死亡及其审美意义
二、罗英的死亡观
三、罗英诗中死亡的想象与演出
四、罗英诗中的荒原情境与死亡之美
(一)荒原与废墟:如死亡般的衰颓之美
(二)以雪色、雨等意象烘托死亡的纯美
五、罗英诗中死亡的变形与伪装
(一)鸟:穿梭死与生的使者
(二)夜、月、睡眠、梦境:死亡的潜意识与伪装
六、罗英诗中存在与死亡的荒谬感
七、结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