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

  【摘要】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得以扩大。而词的内容持续扩大,带来了词体的新解放,词人的视野终于从晚唐五代狭窄的题材中解放出来,逐渐能够放笔作词。于是,不光豪放词,传统的婉约词体的面貌在新的词人手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苏轼开始,通过他的词为“诗之裔”的理论和具体创造实践,终于使被人视为小道的词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结果。苏轼通过集句、隐括创变和借鉴词语等方式引杜诗入词,取得了突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在词史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词;杜诗;接受;意义

  东坡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容量,增强了词的表现力,提高了词的地位,为词的发展开启了不少法门。而唐诗是苏轼以诗为词的重要参照,其中,诗圣杜甫的诗歌就是苏轼重点关注的目标。苏轼《诗话》云:“太史公论诗,《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予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作,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而已。若夫发乎性,止乎忠孝,其诸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其《书黄子思诗集后》云:“李太白、杜子美以其英玮绝世之资,凌跨百代;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稍衰矣。李杜以后,诗人继作,虽有远韵,而才不逮意。”《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亦云:“大雅初微缺,流风困暴豪。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苏轼认为在古今众多诗人中,杜甫“独为首”,“以其英玮绝世之资,凌跨百代”“名与谪仙高”。可见,苏轼对杜甫重视程度之高。这不能不影响到苏轼的期待视野,其填词吟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杜诗影响。学界对此问题尚欠深入探究,本文试图作一分析,这或许有助于从一个方面深化对苏词思想艺术成就及其成因的认识。

  一 集句、隐括创变与借鉴词语

  清刘熙载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词曲概》)这是从立意与言事的广泛性来比较苏词与杜诗,可谓确评。因为苏轼对传统词体的重大改变之一在于使词的容量增大。苏轼以博大的心胸和不羁的才情审视词体,遂可能放开手脚,冲破羁绊,打破“诗庄词媚”等因袭观念的束缚,为词的发展开辟新途。这与处于“集大成”(秦观《淮海集·韩愈论》)地位的杜诗显然可有一比。苏轼《南乡子 ·集句》和《又集句》“老去愁来强自宽”和“渐老逢春能几回”即分别集自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①]和《绝句漫兴》九首其四,用以表达自己年老思乡的愁思,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准确表达了作者年老失路、壮志成空的愁思和感慨。当然,深入考察,我们会发现苏轼有很多隐括杜诗和与其措语用辞暗合的词——据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统计,共有84处。这些显示出杜诗对苏词的巨大影响和苏轼以诗为词的杰出成就。

  且看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悠游卒岁,且斗尊前。

  此词于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十月作于由海州赴密州途中,“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诸语隐括杜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轼回忆当年兄弟二人在汴京时的抱负,谓两人为一时才俊,如同二陆,才华横溢,胸藏万卷,下笔神速,以致感到连“致君尧舜”这样的事也并不为难!显示了苏轼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与奉行儒家思想、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思想颇有一致处。

  又如《浣溪沙·重九》: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仔细更重看。

  这首词于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九月作于杭州,下阙隐括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前人评道:“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以壮语写出满腹忧情,读之更觉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苏轼重九日与才器兼备的朋友(杨元素)欢聚,甚感相知之乐。可是,当想到未来,不禁悲嘅:世事难料,人不如物,相逢的欢乐日子能有多少?在异乡的这次难得欢会,不知何年能够重现?因此,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意境、口吻,与杜诗皆相似,可见,苏轼对杜甫此诗颇有会心。类例还有《醉蓬莱》:“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浣溪沙•菊节别元素》:“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壁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西江月•重阳栖霞楼作》:“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评《醉蓬莱》(笑劳生一梦)云:“结处掉入苍茫,便有无限离景。”[②]明张綖《草堂诗余后集别录》:“《西江月》尾句‘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翻老杜诗,则意度旷达,超越千古矣。”[③]可见,苏轼翻新出奇、隐括创变的高超技巧。又如:

  332。2、4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此词于元丰四年辛酉(1081)年作于黄州。“破帽多情却恋头”之“落帽”事,源于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左史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孟嘉)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后遂用“龙山落帽、孟嘉落帽、孟嘉帽、参军帽、落帽参军、风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或借指具有这种气度的人。李白《九日龙山饮》诗:“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辛弃疾《玉楼春》词:“思量落帽人风度,休说当年功纪柱。”康与之《重九词》:“落帽孟嘉寻箬笠,漉巾陶令买蓑衣。”

  不过,虽同为表达风雅疏狂之态,苏轼却善于翻新出奇。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二:“自来九日多用落帽,东坡不落帽,醒目。”明盘游龙《精选古今诗馀醉》卷一:“自来九日多用落帽,此不落帽,更佳。”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二引沈东江语:“东坡‘破帽多情却恋头’,翻龙山诗,特新。”清陈世焜《云韶集》卷二:“用龙山落帽事,却用得风雅疏狂,此翻用成曲法。”清张宗橚《词林记事》卷五楼敬思语:“九日诗词,无不使落帽事者,总不若坡仙《南乡子》词,更为翻新。”可见,苏轼善于翻用成曲,以不落窠臼。而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正是翻用孟嘉事。仇兆鳌注:“赵大纲曰:‘羞将长发,未免老去伤情;笑倩傍人,仍见兴来雅致。二句分承,却取孟嘉事而翻用之。’”[④]因此,宋·陈鸿《耆旧续闻》卷二引《三山老人语录》云:‘从来九日用落帽事,东坡独云:‘破帽多情却恋头’,尤为奇特,不知东坡用杜子美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

  苏轼隐括杜诗的词还有《减字木兰花》(过吴兴,李公择生子,三日会客,作此词戏之):

  惟熊佳梦,释氏老君曾抱送。壮气横秋,未满三岁已食牛。 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谢无功,此事如何到得侬。

  “惟熊佳梦”,语出《诗经·小雅·斯干》:“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谓梦见熊罴是生男孩的征兆。“未满三岁已食牛”,清孙星衍辑本《尸子》卷下:“虎豹之驹,虽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苏轼戏称李公择吉梦得圆,生得贵子,且非常强壮,可喜可贺。这与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想追随。孔子释氏相报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意境、情调亦类似。又如: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泪珠不用罗巾裛,弹在罗衣,图得见时说。(《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旧交新贵音书绝”,言苍颜华发、远离家乡的苏轼归乡无期,然处此困厄之境时,许多新贵虽为旧交,但连音信也断了,更无人施以援手。可见,世态炎凉,人心难料!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与杜诗《狂夫》‘厚禄故人音书断,恒饥稚子色凄凉”所抒发的沉痛感受何其相似!又如:

  玉人家在凤凰山……多情好事与君还。闵新鳏,拭余潸。明月空江,香雾著云鬟。(《江城子》)

  苏轼序此词云:“陈直方妾嵇,钱塘人也。丐新词,为作此。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余尝作数绝以纪其事矣。”时陈直方新丧正室,苏轼赞其妾美丽、多情,正可安慰友人陈直方。“明月空江,香雾著云鬟”句,似信手拈出,揉和杜诗《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诗意,巧妙表达赞美之意。再看苏轼化用杜甫诗句的一首词:

  风卷珠帘自上钩,萧萧乱叶报新秋,独携纤手上高楼。 缺月向人舒窈窕,三屋当户照绸缪,香生雾谷见纤柔。(《浣溪沙 又 新秋》)

  “风卷珠帘自上钩”,化用杜诗《月》:“尘匣开元镜,开帘自上钩。”此诗系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流寓夔州(现四川奉节)时,于西阁所写,全诗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女亘娥寡,天寒耐九秋。”前四句意谓:半夜四更,天都快亮了,老人家杜甫还睡不着,这个时候月亮升起,仿佛为山所“吐”出;是月亮照亮了水和楼,却说“水”“明”了楼,所以后来被苏东坡称为“绝唱”[⑤];月亮升起之前,乌黑塞野,天地上下好像一个被合住了的匣子;月亮升起来了,乾坤为之一开,好像打开了一面镜子,亮光豁然溢满;因为在川中四更天才出的月亮,只会是下弦月,所以透过窗帘看天上的明月,好像是帘上挂了一个风钩。仇兆鳌云:“四更山吐月,乃二十四五之夜。月照水明而光映于楼,故曰水明楼。月魄留痕,如匣边露镜,此承吐月;弯月挂檐,如钩上风帘,此承明楼。”[⑥]黄生曰:“此诗写景精切,布格整密,浑意又极玲珑,东坡但以‘残夜水明楼’五字,称为绝唱,其比兴之深远,从来未经人道也。”[⑦]

  苏轼此词写男女在新秋月夜,幽会于高楼,期待婚嫁。“风卷珠帘自上钩”烘托他们欢会的幽美场景:深夜约会,月儿如钩,透过窗帘望去,似帘上挂着的风钩。在此幽静时刻,男子踏着报新秋的萧萧乱叶,“独携纤手上高楼”,何等浪漫、何等温馨!这与苏轼《江月五首》其四“四更山吐月,皎皎为谁明。幽人赴我约,坐待玉绳横。野桥多断板,山寺有微行。今夕定何夕,梦中游化城”意境、语调相类。

  深受杜老先生《月》诗意蕴所感染的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写下《江月五首》(并引)。其引言云:“岭南气候不齐,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出愈迟。然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扣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绝唱也。”苏东坡余兴未尽,研墨捉笔,因其句,以“残夜水明楼”为韵,依五更的更点为序,作组诗“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二更山吐月,幽人方独夜”,“三更山吐月,栖鸟亦惊起”,“四更山吐月,皎皎为谁明”,“五更山吐月,窗迥室幽幽”五首。可见,苏轼对杜甫此诗非常服膺,以致以杜甫《月》诗“残夜水明楼”为韵连作五首诗;则他其句子如“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也不会不关注。事实上,该组诗五首第五即云:“五更山吐月,窗迥室幽幽。玉钩还挂户,江练却明楼。星河澹欲晓,鼓角冷知秋。不眠翻五咏,清切变蛮讴。”我们从“玉钩还挂户,江练却明楼”诸句不难探出这种消息。又如: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南歌子·又 再用前韵》)

  “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隐括杜诗《偪侧行赠毕四曜》:“带酒冲山雨,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揉和杜诗《寄彭州高三十五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老去才虽尽,秋来兴甚长。”“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化用杜诗《到村》:“碧涧虽多雨,秋沙先少泥。” 苏轼抒发怀才不遇、年老思乡的情怀;同时,他也很会自我解脱,不以处境艰难而失落,豁达、乐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在这方面,杜诗给苏轼不少启迪。当然,苏轼与执着于现实、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的杜甫是很有不同的。不过,在敢于直面困厄的现实并尽量自我解脱方面,博大深沉的杜甫还是给苏轼很大的沾汅,故致一词中三处化用。又如:

  莫叹平齐落落,且应去鲁迟迟。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 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拍浮何用酒为池。我已为君德醉。(《西江月·送钱待制穆父》)

  “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隐括杜诗《乐游园歌》诗句,其诗曰:“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圣朝已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仇兆鳌云:“张綖曰:天宝十载,公献赋,诏试集贤院,为宰相所忌,得参列选序,详诗中‘圣朝已知贱士丑’,当在此岁作。”[⑧]杜甫由权贵的奢华生活想到自己的困窘处境,深为感愤不平,不免语含牢骚。欲借酒浇愁,无奈“未醉已先悲”,真是借酒浇愁,不解真愁!而自己头发已白,年龄老大,壮志高才难得施展,眼下只有饮酒而已,“百罚深杯亦不辞”,也许最后可以暂时减少一点内心的凄凉吧!而展望未来,却是“饮罢无归处”,只有“独立苍茫自咏诗”。无归处:包含仕途不得志、满腔抱负无所托和没有志同道合者等诸多复杂内涵;苍茫,暮色貌,融合全诗则含有前途渺茫的身世之感、对国家政治的忧虞之感以及念天地悠悠的历史深沉感。仇兆鳌云:“上四叹年衰,下四慨不遇也。朝已见弃,而天犹见怜,假以一饮之缘,其无聊亦甚矣。”[⑨]

  苏轼这首在元祐三年(1088)作于东京的词,既安慰因为政清廉而遭贬的钱穆父,又抒发年老不遇之悲。“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由杜诗翻出,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劝慰:既然“人生如寄”、志向难遂,不如满杯痛饮、借酒消愁吧!可见,在抒发怀才不遇的怨愤、借酒消愁的旷达之情方面,杜诗对苏词的有显著影响。

  苏轼重视杜诗,写诗作词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影响。42.6 如《江城子·风水洞作》“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似信手拈来,实际隐括杜甫诗句“层巅余落日,草蔓已多露”(《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其一),以景结情,意味无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