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华之光 >> 经典名句

中国历代思想家经典词句

罗汝芳

父子主恩,绝无可忍之心,亦无可弃之理。——《近溪子集·卷射(三)》

问:读《语》《孟》《学》《庸》要义? 罗子曰:好古以时习圣神,信性以善充爱敬,运矩以身聊家国,畏命以心一天人。——《盱江罗近溪先生全集·语录》

人生天地间,须要有顶天立地志气,不可一毫落寞。——《明德夫子临行别言》

 

丘濬

诚以天下之事,何尝不起于细微,何尝不起于浅近?惟其以之为细微浅近也,谓其无能为,谓其不足畏,谓其所关系者非急,谓其所费用者不多,姑且听之,姑且行之。积力久而见闻熟,遂认之以为固有,循之以为当然,而不以为非。殊不知片云蔽日,天地为之晦冥;蚁穴溃堤,湖海因之干涸。——《琼台诗文会稿重编·卷七》

人之为学,必自下学人事始,下学则可以上达矣,实则儒者之学也。——《朱子学的·卷之下》《后序》

百官所任者,一时之事;史官所任者,万世之事。——《大学衍义补·卷七》《正百官》

 

陈献章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世间花酒总为先,花酒原来枉费钱。酒醉猖狂还要醒,花迷撩乱不知天。鱼因吞饵投江岸,蝶为寻花到野川。寄语江门诸弟子,莫贪花酒误青年。——《戒色歌》

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浓血裹一大块骨头。饥能食,渴能饮,能著衣服,能行淫欲。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血气,老死而后已,则命之曰“禽兽”可也。——《禽兽说》

 

王守仁

民者邦之本也,本固则邦宁。——《计处地方疏》

尔身各各有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示诸生三首》

君子之学,求尽吾心焉尔。故其事亲也,求尽吾心之孝,而非以为孝也;事君也,求尽吾心之忠,而非以为忠也。是故夙兴夜寐,非以为勤也;剸繁理剧,非以为能也;嫉邪祛蠹,非以为刚也;规切谏诤,非以为直也;临难死义,非以为节也。吾心有不尽焉,是谓自欺其心;心尽而后,吾之心始以为快也。——《题梦槎奇游诗卷》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为贵于能改过。——《教条示龙场诸生》

 

王艮

良知一点,分分明明、亭亭当当,不用安排思索。——《遗集》卷二《与俞纯夫》

仕以为禄也,或至于害身,仕而害身,与禄也何有?仕以行道也,或至于害身,仕而害身,于道也何有?——《遗集》卷一《语录》

故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此感应之道也。——《遗集》卷一《勉仁方示诸生》

 

王廷相

鸠鷃之睹,不尽于蒿蓬,而鸾鸟览于千仞之下。君子于天下之事,有见不见之差焉。——《赠东溪马先生诗序》

不舍己以逐物,不毁道以求成。——《赠钟石江方伯先生序》

教在得人,不在制法。法者,持循之具而已矣。——《送王维贤督学陕西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尽心章句上》

君子惠民之政五,而立政之本则存乎农。——《刻齐民要术序》

夫物之甘可以和,土地之饶可以稼,人必聚美质而后众善可集焉。——《赠阎君廷瑞生子序》

天下之功业道德,必有志者能之。萎靡不振无成者伦也,——《赠阎君生子序》

 

罗钦顺

君子以其一身立与天地间,以俟事物之变于无穷,盖不容一日不正。——《整庵存稿》卷五

夫始之以知,终之以仁,其德可谓成矣。然而临民之际,动之不以礼,则犹为未善,况乎各随其所见以为仁为知,以见于行事,求其深长之味,夫安得而不少哉。吾是以知为政者,不可无学也。——《整庵存稿》卷七

然其所望学者,岂徒艺焉而已哉?夫学所以学为人也!人之所以为人,仁而已矣。四端五典,万事万物无一不统于仁。故孔门教人,以求仁为第一义。凡古圣贤经传,其言累千万计,无非所以发明是理。博学而慎择之,审问而精思之,明诸心,体之身,积之厚而推之善,其仁至于不可胜用,然后为学之成。不此之而徒事空言以徼利达,则其志亦陋矣。夫安能为有无于斯世哉。”——《整庵存稿》卷一

古人自幼而学,至四十始仕,三十年间无非为学之日,既专且久,道明而德立,及为公卿大夫,直行其所学而已,不暇为学,又奚病焉。——《困知己》附录《答欧阳少司成崇一》

 

杨慎

道以器寓,人与天期。故雷霆之声可以钟鼓写,风雨之变可以音律和。——《升庵集》卷六十五《琐语》

讽诵遗言,不若亲承音旨;想望风采,不若式瞻仪刊。言闻不若见也。言之于口,不若会于心者,其旨深;玩之于书,不若体之于身者,其理实,言知不若行也。——《升庵集》卷六十五《琐语》

诗之为教,逖(tì)矣玄哉!婴儿赤子则怀嬉戏抃(biàn)跃之心,玄鹤苍鸾亦合歌舞节奏之应。况乎毓精二五,出类百千,六情静于中,万物荡于外,情缘物而动,物感情而迁,是发诸性情而协于律吕,非先协律吕而后发。以兹知人人有诗,代代有诗。——《升庵集》卷三《李前渠诗引》

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升庵诗话》卷七《评李杜》

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辞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要其归宿,言经史之相表里也。——《升庵集》卷四十七《经史相表里》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古之学者成于善疑,今之学者画于不疑。——《丹铅续原录序》

 

聂豹

心之虚灵知觉,均之为良知也。然虚灵言其体,知觉言其用。体用一原,体立而用自生。致知之功,亦惟立体以达其用。——《双江集》卷八《答松江吴节推》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 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灭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传习录》卷中,第157条

致知者,充满其虚灵本体之量;格物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致以复其心之体;格以达其心之用。均之谓求心也。——《双江集》卷十《答戴伯常<即幽居答述>》

 

罗洪先

定静安虑者,至善也。能定能静能安能虑者,止至善也。能止而后,至善尽为已有。有诸己,而后谓之有得,则明明德之谓也。是故先之以定静安者,物之所由以格,止之始也。后之以虑者知之,所以为至止之终也。故谓致知以求其止,可也。谓物则生之于定静,亦可也。——《传习录》卷中,第154条

今之言良知者,恶闻静之一言,以为良知该动静、合内外,而今主于静焉,偏矣,何以动应?此恐执言而或未尽其意也。夫良知该动静、合内外,其统体 也。吾之主静,所以致之,盖言学也。学必有所由而入,有入室而由户者。苟入矣,虽谓良知本静亦可也,虽谓致知为慎动亦可也。——《念庵集》卷三

 

张居正

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张居正集》第二册,卷二十七,《答上师相徐存斋》

法不以轻变也,亦不可以苟因也。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轻变,则厌故喜新,有更张无序之患,此太多事之过也。二者,法之所禁也,而且犯之,又何暇责其能行法哉!去二者之过,而一求诸实,法斯行矣。——《张居正集》第三册,卷三十一,《辛未会试程策》

天生一世之才,自足一世之用。顾持衡者,每杂以私意,持之以偏见,遂致品流混杂,措置违宜,乃委咎云乏才,误矣!仆之浅薄,虽不足以与知人,然一念为国之公,实无所作。故自当事以来,谆谆以此意告于铨曹,无问是谁亲故乡党,无计从来所作眚过,但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即举而录之。——《张居正集》第二册,卷一十八,《答囧卿李渐庵论用人才》

致治之道,莫要于安民,欲安民必加意于牧民之官。——《国榷》卷六十九

采撷遗英,色非不鲜,彩非不炫也,乃不终朝而萎翳者,无本故也。故德与功,本也。言,华也。——《张居正集》第三册,卷三十七,《辛未进士题名记》

 

王畿

目惟虚,故万色备焉;耳惟虚,故万声备焉;心惟虚,故万象备焉。——《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七《虚谷说》

尽天下是非,不出好恶。良知者,好恶之机,是非之则也。随事致此良知,即是格物,实落致此良知,而无所期必,即是诚意、正心。——《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一《与郜迎蘧》

夫良知之与知识,差若毫厘,究实千里。同一“知”也,如是则为良,如是则为识,如是则为德性之知,如是则为闻见之知,不可以不早辨也。良知者,本心之明,不由学虑而得,先天之学也;知识则不能自信其心,未免假于多学亿中之助,而已入于后天矣。——《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六《致知议略》

 

海瑞

天下孰为重?德义为重;德义孰有之?君子之身有之。合仁与人谓之道,有此身然后有此德义。是人身为重,非人身之为重,德义身有之之为重。——《海瑞集》

学者内以修身,外以为民,爵位者,所托以为民之器也。故服所以温体也,而以体温服则愚;爵位所以庇民也,而以民庇爵位则悖。古之人盖有遗其身、忘其家以急民者矣,况所重不若身与家者乎!——《海瑞集》第328-329页

圣门之学在知行,德行属行,讲学属知,慎自修饬者,决无不讲之学。真实读书者,肯弃身于小人之归乎!是故知行非有二道也。——《海瑞集》第13页

 

李时珍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四时用药例》

虽然岁有四时,病有四时,或春得秋病,或夏得冬病,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又不可泥一也。——《四时用药例》

 

戚继光

生为甚欲,死为甚憎。——《墨子·尚贤中》

练兵之要在练将。——《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

凡古之忠臣义士,今之一切为国为民,如某纯心报主百死不回,如某清操自持一钱不取,如某爱士如身,如某练兵有法,凡耳目所闻见,必曰:‘彼亦人耳,能如是,吾亦人也,而不能如是!’遂奋迅而起,不顾死生利害,期与之齐,岂有不成之理!此所谓立志也,此所谓好种子也。——《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立志向》

为将处功伐之间,当危疑之任,非虚不能受益,非谦不能永保终誉。——《纪效新书》卷十四《练将篇·尚谦虚》

自古防寇,未有专言战而不言守者,亦未有专言守而不言战者,二事难以偏举。——《纪效新书》卷十四《守哨篇》

因敌转化,因变用权,因人异施,因情措法。——《纪效新书》卷八

关系军机利钝。必和于国,然后可以出军;必和乎于军,然后可以出战。否则,宁甘辕门之诛,必不至无成而有负重委也。——《兵机十事》

 

李贽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心说》,《李贽文集》第1卷《焚书》第92页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访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语于啬心之言明矣。——《童心说》,《李贽文集》第1卷《焚书》第93页

经、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何以垂戒鉴乎?经而不史,则为说白话矣,何以彰事实乎?故《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而《易经》则又示人经之所自出,史之所从来,为道屡迁,变易匪常,不可以一定轨也,故谓“六经”皆史可也。——《经史相为表里》,《李贽文集》第1卷《焚书》第201-202页,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李贽文集》第3卷第626页

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答耿中臣》,《李贽文集》第1卷《焚书》第15页

夫天下之人不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 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答耿中臣》,《李贽文集》第1卷《焚书》第15-16页

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童心说》,《李贽文集》第1卷《焚书》第92页

夫所谓仙佛与儒,皆其名耳。孔子知人之好名也,故以名教诱之;大雄氏知人之怕死,故以死惧之;老氏知人之贪生也,故以长生引之。皆不得已权立名色以化诱后人,非真实也。惟颜子知之,故曰夫子善诱。——《答耿司寇》,《李贽文集》第1卷《续焚书》第30页

 

潘季驯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潘季驯《河仪辩惑》

纵有顺堤之水,遇格即返,仍归正槽,自无夺河之患。(潘季驯《河防险要》

劳民动众之事,怨咨易兴;而往来络绎之途,议论易起;至于将迎之间,稍稍简略,则以是为非,变黑为白者。亦不可谓其尽无也。(潘季驯《河工事宜疏》

 

汤显祖

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序丘毛伯稿》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牡丹亭·题记》

 

吕坤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奈何以我病百姓?夫为君之道无他,因天地自然之利而为民开导撙节之,因人生固有之性而为民倡率裁制之。足其同欲,去其同恶,凡以安定之,使无所失所,而后天立君之意终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而剥天下自奉哉!——《呻吟语》卷五《治道》

夫为君之道无他,因天地自然之利而为民开导撙节之,因人生固有之性而为民倡率裁制之。足其同欲,去其同恶,凡以安定之,使无失所,而后天立君之意终矣。——《呻吟语》卷五《治道》

我喜谀,则人以称颂为贿;我恶谤,则人以弥逢为贿;我有所喜,则人以荐引为贿;我有所恶,则人以排挤为贿;我有所欲行,则人以将顺为贿;我有好尚, 则人以趋向为贿。——《去伪斋文集》卷三《与相国沈龙江座师》

 

朱载堉

无古乐不成今,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乐学新说》

用古之词章,配今之腔调,使人易晓而悟乐之理,如此其妙也。——《灵星小舞谱》

 

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题东林书院》

 

高攀龙

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虽若迂缓而实易为;力救其末者,虽若切至而实难为功。所谓天下之本者何?陛下之心是也。人君之心与天为一,呼吸相通,一念而善,天以善应之;一念而不善,天以不善应之。如影之随形,纤悉不爽。是以古之圣王终日乾乾,操存此心,以对越在天。……此心常止于义理,人欲不得而乘之。心有所止则静,心静则气和,气和则喜怒皆中节,而刑罚不过其则。圣心冲然和平,圣体泰然安舒,而后天地之和应之,七政循轨,雨阳时若,万物茂盛,百姓阜成,所谓笃恭而天下太平,盖自然之实理也。——《今日第一要务疏》,《高子遗书》卷七

 

焦竑

性,水也;情,波也。(《原学》,《澹园集》卷四)

波兴则水溷,情炽则性乱。波生于水,而溷水者波也;情生于性,而害性者情也。——《古城问答》,《澹园集》卷四十八

天即清静本然之性耳。人患不能复性。性不复则心不尽。不尽者,喜怒哀乐未忘之谓也。由喜怒哀乐变心为情。情为主宰,故心不尽。若能于喜怒哀乐之中随顺皆应,使虽有喜怒哀乐,而其根皆亡。情根内亡,应之以性,则发必中节,而和理出焉。如是,则有喜非喜,有怒非怒,有哀乐非哀乐,是为尽心复性。心尽性纯,不谓之天,不可得已。——《读孟子》,《焦氏笔乘》续集卷一

余惟学者患不能读书。能读书矣,乃疲精力于雕虫篆刻之间,而所当留意者,或束阁而不观,亦不善读书之过矣。夫学不知经世,非学也;经世而不知考古以合变,非经世也。——《荆川先生右编序》,《澹园集》卷十四

 

袁宏道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特甚焉。(《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

举业之用,在乎得隽。不时则不隽,不穷新而极变则不时。是故虽三令五督,而文之趋不可止也,时为之也。——《笺校》卷十八《时文叙》

诗何必唐,何必初与盛?要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夫性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心能摄境,即蝼蚁蜂虿皆足寄兴,不必《雎鸠》、《驺虞》矣;腕能运心,即谐词谑语皆足观感,不必法言庄什矣。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是之谓真诗,而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之为沾沾!(江盈科《敝箧集引》引袁宏道语,载《江盈科集·雪涛阁集》卷之八

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笺校》卷四《叙小修诗》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笺校》卷十《叙陈正甫会心集》

 

王岱舆

天理者,当然也,非关天命,不即圣行。乃天然之诚,出自本心,自然而然者。如惜孤幼,怜贫困,济饥寒,助丧探病,释讼解争,顾爱亲戚,和睦邻 里,宰小节之牲,礼夜中之拜。此数事者,不待教谕,理当如是,兹为原德。(王岱舆:《正教真诠·真圣》

大哉无极,乃夫妇之始,太极乃万象之原。是故无极显性命,非性命则无神鬼;太极成两仪,非两仪 则无天地。无极之始,太极之原,总一大入耳。所谓 人极者,即斯大人之心也。夫人为万物之灵,其是义也。人极者,体无极之理,继太极之用,化而为夫妇,非夫妇则无君臣父子。——《正教真诠·夫妇》

 

刘智

无物之初,惟一真宰之本然,至清至静,无方所,无形似,不牵于阴阳,不属于造化,实天地人物之本原也。一切理气,皆从此本然而出,所谓尽人合天者,合于此也;所谓归根复命者,复于此也。是一切理气之所资始,亦一切理气之所归宿。——《天方典礼》卷一

数一之一,数之所自始也,万理之数自此一起,万物之数自此一推其有 也。——《天方性理》卷五

圣人之道,即天道也;圣人之教,即天道流行者也。圣教之人,即顺天道之条理,承天道之轨则,而奉之以从事者也。——《天方典礼》

 

徐光启

窃谓欲论财计,先当论何者为财?唐宋之所谓财者,缗钱耳;今世之所谓财者,银耳。是皆财之权也,非财也。古圣王所谓财者,食人之粟,衣人之帛。故日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也。——《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徐光启集》

象数之学,大者为历法、为律吕,至其他有形有质之物,有度有数之事,无不赖以为用,用之无不尽巧极妙者。——《(泰西水法)序》,《徐光启集》

大事必须众力,疾行当无善步。郭守敬时,历学未坠,集合大僚数辈及南北历官,然犹五年而成历,七年而颁行,二十余年而典籍始备。——《历书总目表》,《徐光启集》

 

宋应星

风俗,人心之所为也。人心一趋可以造成风俗;然风俗既变,亦可以移易人心。是人心、风俗交相环转者也。——《野议·风俗议》

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鬻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问,即得黄金,值高而无民耳。(《天工开物·五金·黄金》)

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天工开物·水利》

 

徐霞客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漫游黄山仙境》

 

141刘宗周

今日国家祸败,止缘士气萎靡,人心瓦解。庙堂之上,既以观望为局面,疆场之外,又以萎缩为良图,尚堪吾丈说苦说病耶?丈须竖起脊梁,为天下倡明忠义之气,以固河西之人心。因不固天下之人心,而丈亦必以平乱为朝天之期,庶几人人有感动而兴起者,则救时平乱之首务也。——《刘子全书》卷二十《答方孩未巡关》

 

张岱

天下坚实者,空灵之祖。故木坚则焰透,铁实则声铉。可一师最喜作宋画,每以板实见长;而间作米家,又复空灵荒率,则是以坚实为空灵也,与彼率意顽空者又隔一纸。——《跋可上人大米画》,《张子文秕》

凡落说话,只落一隅。非不举他隅,不能举也;如画人物,画面必不能画背,画侧影必不能画全影,欲画形完,世无此人物矣。——《四书遇》

 

方以智

聚古今之议论,以生我之议论;取天下之聪明,以生我之聪明,此之谓择善。(《陪古集》)

人身小天地,四大升降生息,无刻有停。无论脏腑之传送停泄,与风雨露雷相应;即皮膜之间,一小筋,皆有为而生。——《物理小识》卷三《人身类》

 

陆世仪

教小儿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每见人家养子,当其知识乍开时,即戏教以打人、骂人,及玩以声色玩好之具,此等气习沁入心腑,人才何缘得成就?——《小学类》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小学类》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每见人家子弟,父兄未尝着意督率,而规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小学类》

小学之设,是教人由之;大学之教,乃使人知之。——《小学类》

 

陈确

世俗之人往往勤于养生而怠于送死,至有停亲之棺积年岁而不葬者,甚有积数世至于朽败而不葬者,岂尽由于既贫且贱,无财以资其窀穹之费乎?大约为子孙者,惑于风水,惕于祸福,始于择地,继以择日。东西南北,此言吉,彼言凶:年月日时,此云利,彼云不利。众口纷纷,茫无定见,遂至曰复一日,年又一年.迁延既久,子姓愈繁,禁忌愈密,至使先人体魄,永无归葬之期也。此薄习,何分贵贱,何分贫富,沿而成俗,牢不可破。——《丧葬杂录小引》,《杨园先生全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能尽恻隐之心,然后知吾性之无不仁。羞恶之心入皆有之,能尽羞恶之心,然后知吾性之无不义。辞让是非之心,莫不皆然。故所谓尽心,扩而充之是也。苟能充之,虽曰未尝知性,吾必谓之知性;苟不充之,虽自谓知性,吾岂谓之知性者哉!——《知性》,《替言二》,《陈确集》

 

李渔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闲情偶寄·词曲部·密针线》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闲情偶寄》

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蜃中楼·献寿》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闲情偶寄·戒讽刺》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闲情偶寄》卷一

人老无能,神老无灵。——《怜香伴》第三十六出

只喜添锦上之花,谁肯送雪中之炭。——《镜中绿·自媒》

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闲情偶寄·词别繁减》

凡作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不当索诸闻见之外。无论词曲,古今文字皆然。——《闲情偶寄》卷一

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闲情偶寄》

 

朱之瑜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也。——《送林道荣之东武序》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诚诚二首》

学问之道,贵在实行。——《答安东宋约书》

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答小宅生顺问》

 

顾炎武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日知录》卷十三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又酬傅处士次韵》

官多则乱,将多则乱。——《医师》

拨乱反正,移风移俗,以驯致乎治平之用。——《答友人论学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

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秋风行》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日知录》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积雨》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日知录·宋世风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精卫》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丈夫》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以救世也。——《与人书》

岂无怀土心,所羡千里途。——《丈夫》

 

段玉裁

同谐声者必同部。——《说文解字注》

 

万斯同

官奴城外秋草肥,官奴城中鸡犬稀。——《石国文集》卷一

试问东邻卖药翁,出世何如在山好?——《石国文集》卷一《山中饮酒赠黄直方》

 

傅山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卑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于一笔,何处发文章。——《秉烛》

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青羊庵三首》

 

王夫之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论梁元帝读书》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姜斋诗话》

质以忠信为美,德行以好学为极。——《思问录·内篇》

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思问录·外篇》

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古诗评选》

力行而后知之真。——《四书训义》卷十一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四书训义》卷二十六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斋诗话》卷下

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下士文伯论日人》

身教重于言传。

天下之公欲即理也。——《张子正蒙注》

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思问篇·内篇》

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俟解》

政著于一时,而传于后世者显而易见。教垂于后,而其在当时则隐而难知。——《四书训义》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思问录·内篇》

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周易外传》

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故乐莫大焉。——《张子正蒙注·至当》

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读四书大全说》

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读四书大全说》

志定而学乃益。——《读通鉴论》

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张子正蒙注》卷五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

讲求之中,力其讲求之事,则亦有行矣;应接之际,不废审虑之功,则亦有知矣。——《读四书大全说·中庸》

知行始终不相离,存心亦有知行,致知亦有知行。——《读四书大全说·中庸》

无目而心不辨色,无耳而心不知声,无手足而心无能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废矣。——《尚书引义·顾命》

学博则聚古今之理于心,问审则择善而辨所宜从。——《周易内传》

 

黄宗羲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宋元学案》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原君篇》

学则知,不守则愚。——《明儒学案》

当官处事,但务着实。——《宋元学案·紫微学案》

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宋元学案》

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转头三十余年梦,不道消磨只数声。——《鸡鸣就枕》

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黄孚先诗序》

叙事须有风韵,不可担板。——《南雷文定·论文管见》

少欲觉身轻。——《明儒学案》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山居杂咏》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

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学校》

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所以先要立志。——《宋元学案》

忠诚是人生的本色。——《明儒学案》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上一页 4 下一页 共5页
主办单位:中国长城学会 首都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老兵方阵系列活动组委会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学院
本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