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方阵>>参考资料
     
中国古今民本思想的经典词句

 

 

先秦时期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

◆子庶民,则百姓劝。——《礼记·中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第四十二》

◆邦几千里,惟民所止。——《诗经·商颂·玄鸟》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诗经·大雅·民劳》

◆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秦誓》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皋陶谟》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秦誓中》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语》

◆王司敬民,罔非天允。——《尚书·高宗彤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尚书·虞书·大禹谟第三》

◆民讫自若,是多盘。——《尚书·秦誓》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夏书》

◆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

◆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老子·第十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老子·第六十六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补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之轻死。——《老子·第七十五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者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第六十七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第五十八章》

◆川广者鱼大,山高者木修,地广者德厚。——《文子·上德》

◆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弃,虽大必亡。——《文子·上义》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惠而不知为政。——《孟子·离娄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得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尽心上》

◆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孟子·滕文公下》

◆居天下之广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

◆兼相爱。——《墨子·兼爱上》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子》

◆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墨子·辞过第六》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墨子·尚同下》

◆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上》

◆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为天下者不慢其民。——《慎子·内篇》

◆将之所以战者,民也。——《尉缭子·战威》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易大传·颐》

◆有益于化,虽小弗除;无补于政,虽大弗与。——《论衡·薄葬》

◆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周书·微子之命》

◆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周书·苏绰传》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淮南子·齐俗》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不知戒,后必有。——《荀子·成相》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

◆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荀子·致士》

◆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议兵》

◆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荀子·王霸》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荀子·王制》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王霸》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荀子·致士》

◆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左传·昭公十二年》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德不失民,度不失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左传·宣公十二年》

◆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左传·昭公四年》

◆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左传·闵公元年》

◆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左传·襄公七年》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治天下必因民情。——《韩非子·难一》

◆忘民不可谓仁义。——《韩非子·难一》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诗经·大雅·灵台》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诗经·大雅·抑》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吕不韦传奇》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为之曾有也。 ——《吕氏春秋·顺民》

◆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吕氏春秋·察微》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吕氏春秋·孝行》

◆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吕氏春秋·卷九·顺民》

◆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末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吕氏春秋·精通》

◆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吕氏春秋·爱类》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孙膑兵法·八陈》

◆天下胜,是故合力。——《商君书·画策》

◆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商君书·壹言》

◆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商君书·农战》

◆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用则有任。和则不匮。——《商君书·弱民》

◆同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自古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商君书·画策》

◆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政必合乎民。——《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事因于民者必成。——《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晏子春秋·内篇向上》

◆义,谋之法也;民,事之本也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

◆饰民之欲,而严其听,禁其心,圣人所难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众志成诚,众口铄金。——《国语·周语》

◆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国语·晋语》

◆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国语·周语中》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国语·越语上》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六韬·文师》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六韬·发启》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六韬·文师》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天下归之。——《六韬·文师》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六韬·文师》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六韬·文师》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六韬·文师》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六韬·大礼》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六韬·文师》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诸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六韬·国务第三》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为大王计,莫若安民无事,请无庸有为也。——《战国策·赵二》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四》

◆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战国策·齐五》

◆夫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强。——《战国策·赵二》

◆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战国策·赵二》

◆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战国策·中山》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四》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

◆牧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管子·牧民》

◆民,唯圣人为善托业于民。——《管子·乘马》

◆凡不能调民利者,不可以为大治。——《管子·揆度》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治国》

◆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管子·治国》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上》

◆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管子·七法》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管子·权修》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业》

◆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管子·小问》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管子·重令第十五》

◆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管子·心术下第三十七》

◆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于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蛟龙待得水而后立其神,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管子·权修》

◆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管子·形势解》

◆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管子·形势解》

◆言而不信,则民不附;行而贼暴,则天下怨。民不附,天下怨,此灭亡之所从生也。——《管子·形势解》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口吾亲民,而民亲矣。莅民如仇雠,则民疏之。——《管子·形势解》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

主办单位:中国长城学会  协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八达岭特区  启动仪式承办单位:八达岭水关长城景区
网络支持单位:国学网、中国长城网、看中国网、人民网、国防资讯网、晶铭圣恩(北京)文化公司    专题制作:国学网
网页策划:余 滨  网页设计:杨立新/孟 霞/李 莉  网络技术支持:姜维香  展标题字:邵华泽  标志图案:杨 奕
标志印章:张玉山  词句选编:李 骜  英文翻译:朱传印  邮简设计:王继宝  作品拍照:王继宝  图版设计:罗庆凯

Copyright © 2000-2005 Chinami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老兵方阵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