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尹小林先生创研开发的《国学宝典》已达10000种、22亿字规模,近日将于京城举办纪念活动,不胜欢踊想往之至!无奈疫情困扰,不便与会,因思二三十年之交谊,略述“林”字短语,以美其事,并寄贺忱。
说到小林的志业,自然会想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国学宝典》草创之初,小林虽然不必驾柴车、穿破衣,但那时的电子古籍世界还是一片野岭荒山,很多学者为文献难得、翻检烦劳所苦,甚至有人(包括我)不知电脑为何物。而小林以“一介武夫”(上校军衔),不仅电脑技术高超,而且精通网络,博识文献,更有学术专著。《国学宝典》甫一出世,便为全球最大之数据库,其后不断更新升级,一路保持领先。同时研发开拓,创建《国学网》、“国学公司”“电子文献研究所”“国学传播研究院”“谱牒文化研究基地”等等,产品层出不穷,果实累累,成为花木映带、风光无限的巍巍山林——可称之为“国学林”。罗马不是一日建成,“国学林”自非朝夕之功,其间艰苦,可想而知。每次见他,不是在路上马不停蹄,便是在电脑前击键如飞。每次聊起,不是介绍最近创获,便是构想未来计划,侃侃无倦、侃侃无倦。
说到小林的努力,当然会想到“嘉惠学林,功在千秋”。小林能够成此功业,固然与他的多才博识、勤奋专注密切相关,但更令人钦佩的,是他的先见眼光和运筹智慧。当初“国学宝典”草创之时,“国学”还是一个很“冷”的字眼,甚至很多人说起来不无微词。而以“国学”为题建立古籍数据库并作为终生志业,更是一般人想都不会想的事情。后来“国学”不断升温乃至形成“热”潮,足见小林的先见之明与推动之功。然而小林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始终坚持服务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特别是与首都师大等高校的实质性合作、互为一体,更加保证并彰显了“国学林”的不俗品格。自《国学宝典》问世起,便受到各界的交口称道,知与不知、用与未用,几乎成为判断“先进”还是“落后”的标准之一,受其惠者不计其数,这早已为学界所公认。然则“国学林”之于学界的意义,不只是为学者和读者提供便利,其本身就是一个“学林”,从文献到人物,从研究到普及,所有与“国学”相关者无所不包。真正是以专业的水准担当起国学传承的使命,其嘉惠之广大深远,又远超学林之外。
于是油然想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那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盛事,千古美谈。小林的“国学林”有以似之:“列坐”林下的,既有宿儒名家,也有学界新人;既有党政要员,也有社会贤达;既有耄耋长者,也有青春后生。无论故旧还是新识,也无论是当面还是背地,大家都亲切地呼唤“小林”,相见甚欢,各得其宜。这正是小林的人格魅力。才识过人,却从不炫耀;志信坚定,却从不张狂;“富”可敌国,却从不骄矜;功业显赫,却从不自满。亲切和蔼,真诚正直,无文人之病,有君子之风。是以小林的朋友遍天下,天下既为“国学”而来,也为会友而来。然则小林的人格魅力与“国学”的精神自然契合,小林以“国学”为志业而获得如此成功,岂偶然哉?其天意也?
天降大任于小林,小林年过知天命。方今世界,学术科技日新月异,正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学”事业,大有可为。书此数语,与君共勉!
壬寅雨水深夜急就
(陈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