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和尹小林先生与《国学宝典》结缘23年

赵敏俐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2022年2月22日,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纪念活动,庆祝《国学宝典》研发规模超过22亿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不由得让我想起与尹小林教授和《国学宝典》结缘23年的深厚友谊。

  我与尹小林相识是在1999年,那时我正在主持教育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项目,定于5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办一次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1所高师院校的近三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北京市教委和首都师大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记得是在会议第一天晚上,北京大学杜晓勤教授带来了一位重要客人来见我,这个人就是时任第二炮兵某部研究室研究员的尹小林先生。他当时年龄刚刚35岁,个头不高却英俊潇洒,颇有军人风范。杜晓勤教授向我介绍了尹小林的情况,原来他虽在部队却喜欢中国古代文化,而且还开发了一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国学宝典》。接着,他就给我们演示了这一成果,虽然这个数据库刚刚开发不久,但是里面已经收录了数千万字的历代基本典籍,不仅具有阅读功能,而且还能逐字索引、多功能查询、自由复制、打印、并且配备了相关的字典、人名词典和历史纪年等工具书,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这对于我们从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老师来讲,简直是如获至宝,受到了与会所有老师的热烈欢迎。

  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我与尹小林教授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当时对电子史料库一点也不懂,但是从专业角度考虑,我隐约地感觉到他开发的这个软件的巨大价值,同时也深深为尹小林先生的这种钻研精神而感动。会议结束之后,我与尹小林的交往便日渐增多,从此开始了我们的合作。记得当时刚刚开始网络建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需要先建设一个网站,我便寻求尹小林先生的帮助。恰好尹小林先生当时也正在建设“国学网”,于是我建议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建设,并将我的办公室腾出来作“国学网”的办公室。于是从2000年9月开始,“国学网”的办公室就设在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一直到现在。“国学网”作为国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信息量最大门户网站,20年来嘉惠学林,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2001年开始,我与尹小林先生开始了更密切的合作。记得有两件特别重要的事情。第一是从1999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会议之后,《国学宝典》在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中的知名度迅速打开,古籍电子数据库已经成为高校中文系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工具。根据当时的需要,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为首,我们联系了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和鞍山师范学院,共同合作开发了《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这个项目于2001年底开始筹划,2002年2月正式启动。同年3月,我们聘请北京市文史专家召开了《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建设方案评审会,傅璇琮、费振刚、张燕瑾等著名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对项目方案给予高度评价,《光明日报》发表了消息。项目总投资80万元,其中,首都师范大学50万元,其它三所学校各10万元。项目设计将高校《中国文学史》教材中设有专门章节的所有文学作品一网打尽,以书为单位,收录了从先秦到晚清重要文学典籍600多种,1亿3千万汉字,大大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文学作品选本。电子史料库配有数千幅图片,具有逐字索引、多功能查询、复制打印、联机字词典(人名词典、书名词典、古汉语字典)等多种功能,还有背景音乐和多种附表。这个项目2003年底正式完成,标志着首都师范大学在高等教育软件开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软件开发方面处于全国前列。教育部2003年举行的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9月19~2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出,该软件是我校唯一一项参展成果。此次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和专职研究员孙晓娅组织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利民亲临展台视察工作。该活动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先后来现场观展。9月20日晚,李岚清与周济部长与随同人员一行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展位,被我们极富特色的宣传产品吸引,向我们询问相关研发情况。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唯一的参展单位,此次参展为我校迎接评估、宣传我校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宣传意义。2004年4月14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楼会议室召开《中国文学史电子史料库》成果评审会,聘请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成果鉴定,特邀市教委领导参加了此次成果鉴定会。这个项目的研发成果,对于《国学宝典》的研发和改进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件事情是对尹小林先生的人才引进。2001年,尹小林先生打算从部队退役,我们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想把他引进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征得他的同意之后,我们就向学校打了报告,得到了杨学礼校长的批准。但是因为尹小林的转业手续办的较晚,耽误了他2001年的调转手续,2002年3月4日,我又代表诗歌中心打了一个报告,学校领导对此事特别重视,尹小林先生顺利调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从此我们成为一个单位的同事,开始了更加紧密的工作合作。

  尹小林调入诗歌中心后,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我们向学校打了报告,于2003年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聘请尹小林先生为所长。研究所成立之后,我们所做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编辑推出了《国学备览》。我们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精选了81种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代表性经典,将它以电子光盘的形式提供大学生和国学爱好者学习使用。《国学备览》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在海内外聘请了81位专家进行精编细审,全部采用新式标点,网页格式,图文并茂,不仅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并且为每部书编写了解题,注明了版本。特别是软件中的动态联机字典,实现了全部作品字字有注,能突破纸本书注释的局限,较好地解决了古籍阅读中的文字障碍,使用效率远高于传统的印刷书籍,功能也要强大得多。《国学备览》光盘2003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正式出版,2007年1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纸质版,精装16开本12册。《国学备览》图书被列为全国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经费资助项目,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2008年度“中国最美的书。本成果自推出以来,就得到了广大学生和社会青年的喜爱。记得当时国内好多高校学生都热烈购买。记得在2004年,河北大学一次性购买了1万张《国学备览》的电子光盘,作为送给新入学的大学生的学习礼物。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都曾统一采购,配发学生使用。到现在为止,它仍然是值得推荐和重视的一套大学生国学学习的重要文献。

  尹小林先生加盟首都师范大学之后,以电子文献为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为我们学校的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国学传播中心,由赵敏俐教授任主任,尹小林先生任执行主任,学校组织召开了隆重的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会议由宫辉力副校长主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教育部领导、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先生、刘新成校长分别致辞,北京大学汤一介先生等许多专家到场讲话,任继愈、冯其庸、卞孝萱等先生发来贺词,王万良副校长宣读了“国学传播中心”顾问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名单,赵敏俐教授介绍了国学传播中心情况和工作计划。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教授为此还专门发来了贺诗一首:“传播国学喜终成,几度废兴百感生。历代辞章皆上网,诸家典籍各关情。门开方便随人使,路启穷通逐意行。赖我中心图远志,不愁华夏绝麟经。”以古籍数字化为手段传播国学,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一大学术亮点,也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认可。2006年,“国学网”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网,在全国发起了“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在海内外反响热烈,评出了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等10位国学大师。以“国学网”为平台,与国内众多的相关国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在“国学网”发布相关的学术信息。而且与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广岛大学等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们还参与了祈望和平(老兵、中国、世界)系列活动,主编了《中国古代和谐和平论述选编》一书,参加了中国老兵与世界友好人士北京市和平寺举行的“祈望和平迎奥运”活动,撰写了《和平颂》,刻碑于北京和平寺。为了更好地与各界展开合作,从2012年开始,首都师范大学又把国学传播中心升格为国学传播研究院,由吴相洲教授任院长,尹小林先生为执行院长,赵敏俐教授为首席专家。国学传播研究院成立之后,联合国学时代传播有限公司,又开发了一系列的国学产品。

  除了这些具体的国学研究之外,尹小林先生调到首都师范大学之后,我们也开始了新的学科建设。于2012年设立了数字文献学研究方向,在文献学学位点的名下招收硕士研究生,任命我和尹小林先生为数字文献学的研究生导师,于2013年开始招收了第一届4名研究生。数字文献学也于2014年开始被列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首都师范大学因此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招收数字文献学研究生的高校。到目前为止,该学科已经毕业了10多名硕士研究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其中还有一名同学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并于2021年顺利毕业。

  回顾我与尹小林先生交往的23年历程,我们是因《国学宝典》而结缘,我们的愉快合作和深厚友谊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之所以如此,是在《国学宝典》的研发后面有深刻的学理,同时也表现了尹小林先生对理想与事业的执著精神。在此,我想再略谈一下我的感受。

  《国学宝典》的研发依赖的现代科学技术,其目标是将传统古籍全部数字化。这是一次重要的科技革命,蕴含着巨大的文化意义,我们只能通过历史的比较才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来讲,如果说,文字的发明是将人类从野蛮带入文明的最重要的一次科技革命的话,那么,文字记载方式的每一次改变,都带来一次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可以想象,当人类将最初的文次只能书写在金石、甲骨和竹帛上的时候,书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纸张的发明就显得意义非凡。而印刷术的发明更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印刷术发明之后,此前中华民族的所有重要典籍,几乎都用这种新的技术而进行了物质形态的变革,以至于到今天,唐宋以前的手抄文献几乎绝迹,除敦煌石窟幸运地保存下来极小的一部分之外,其他传世抄本几乎绝迹。古籍书写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中国社会从唐到宋以后思想文化方面的革命,我们今天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而电子文献的出献所带来的革命,在我看来要远大于从手抄到印刷术发明的变革。将传世的古籍电子化,进而将传世的所有纸质文献电子化,其功效不仅仅是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采取一种超越纸质载体的保存方法,永久地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和后人能够更好地研究和利用,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和发展产生更大的作用,必将深刻而又深远地影响我们将来的生活。我们今天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其后,它的影响之大更是不可估量的。小林先生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科技革的时机,抢先投身到这一领域,我钦佩他的眼光,亲眼见证了他的《国学宝典》从最初的不到1亿字发展到现在达到22亿字,而且将数据化的显示功能从最初的简单阅读、检索,发展到可以综合统计、精准排序、复杂比对,系统地进行多方面研究利用。在这场需要有千百万人不断努力才能完成的伟大变革中,小林先生不是一般的参与者,而是一个位早期的引领者,他的贡献是会让人铭记的,我为他而骄傲。

  同时让我感动的是尹小林先生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精神。尹小林先生1964年生,15岁就考上了大学,198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同年入伍,曾为第二炮兵先后担任驻厂军事代表、机关参谋、研究员等职。他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精通计算机,在工作之余刻苦钻研,早在1993年,就在中华书局出版了独立编撰的《汉语数目词辞典》,当时还不到30岁,这是汉语言文字专业毕业的研究生都难以做到的成绩,可见他是多么聪明,又是多么刻苦用功。《国学宝典》的研发,是根据他自己的学术理念而设计的,非常了不起。《国学宝典》的研发在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国学传播中心和国学传播研究院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与他的努力密不可分。我由此而对他特别钦佩。

  时光飞驰,23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当下的古籍数字化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远超20年前,国家对此已经高度重视,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启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爱如生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家事业单位、出版单位、科技公司和高等院校,在古籍书字化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籍数字化的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尹小林先生和他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研究院、电子文献研究所、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壮大。时至今日,尹小林先生的经验更加丰富,智慧更加成熟,我们期望他在已有22亿字《国学宝典》的基础之上,再攀高峰,为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