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 程——2005年9月11日(星期日)
上午
8:00-9:50 第二次大会报告(每位20分钟)
有容堂
主持人:陈卫平、钟彩钧
1.陈 来:略论现代儒学的伦理意义与功能——以冯友兰《新世训》为中心
2.[韩国]梁承武:当代韩国阳明学研究活动及未来
3.[日本]吾妻重二:民国时期中国的“哲学”与“玄学”──以熊十力为中心
4.郭齐勇:牟宗三先生会通中西重建哲学系统的意义
讨论(20分钟)
9:50-10:05 茶叙
10:05-11:55 第三次大会报告(每位20分钟)
有容堂
主持人:景海峰、戴琏璋
1.[韩国]金炳采:当代新儒家在中国的作用与意义
2.宋志明:德性儒学刍议
3.李明辉:徐复观论儒家与宗教
4.霍韬晦:我的儒学道路
讨论(20分钟)
下午
14:00-15:40 第三次分场报告
第一会场:博雅斋
主持人:李维武、李明辉
1.[韩国]郑炳硕:论牟宗三先生易学中的“象”
2.丁为祥:撑起民族精神的间架——徐复观“双重主体性”思想述评
3.洪晓楠:蔡仁厚文化哲学思想述略
4.吴 明:目的与体性??从人学体性学看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思想之发展
5.王守雪:儒学的自律演进——兼论徐复观、余英时“汉学”之争
第二会场:滋兰斋
主持人:蔡德贵、李美燕
1.景海峰:文明对话与当代儒学的发展
2.周炽成:从陈荣捷和杜维明看儒学研究的世界化
3.吴根友:人类文明的一体与两面——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杜维明“文明对话论”的政治哲学检视
4.胡治洪:儒家视角下的多元现代性、新轴心文明与全球伦理——论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
5.汤 云:启蒙反思下的儒学创新与现代化——杜维明先生的新儒学思想
第三会场:朝华斋
主持人:徐水生、卢雪崑
1.田文军:张载哲学中的“体”与“本体”范畴
2.文碧方:吕大临与“五峰蕺山系”
3.[日本]白井顺:朱子学的传播与普及——《朱子训蒙绝句》如何被阅读
4.姚才刚:传统儒家修身学说及其现代价值——以李材为中心
5.黄 熹:焦竑三教会通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四会场:芳芷斋
主持人:李德永、董 平
1.[澳大利亚]梅约翰(John Makeham):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2.张家成:儒佛会通的二种进路与近世中国文化
3.释依空、欧崇敬:禅与儒家文化——从夷狄恐怖忧患意识、观念幽灵系谱及苦难记忆到禅的解脫
4.郭晓丽:中西哲学主体意识觉醒方式概观
5.陈 赟:“公-共”性与“政-治”生活境域的开通——以早期中国哲学思想为中心
15:40-16:00 茶叙
16:00-17:40 第四次分场报告
第一会场:博雅斋
主持人:张学智、曾昭旭
1.钟彩钧:李光地的理学思想
2.蔡方鹿:蒙文通经学之特色
3.蔡德贵:发挥儒教道德宗教的功能
4.欧阳祯人:刘鉴泉先生的“人道”思想研究
5.黄丽生:晚清台湾基层儒士保守思想的根源:以吴子光为例
第二会场:滋兰斋
主持人:黄 钊、黄汉光
1.于民雄:孔子的敬畏意识
2.欧崇敬:孔子的文明哲学与“仁学”的创造转化
3.王钦贤:孔孟之宗教神圣观
4.高立梅:孟子“仁义内在”说浅析
5.梁林军:孟轲之“居”
第三会场:朝华斋
主持人:唐明邦、罗 炽
1.戴琏璋:《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读
2.颜国明:从“体用架构的转接”与“概念篇目的比附”探讨《易》《老》融通中的曲解問題
3.顏国伟:从“知识儒学”到“生命儒学”——论当代儒学的新转向
4.孙劲松:《易传》中的君子教育
5.[美国]李淳玲:论索隐派伪书《论语辨》及学问分际的问题
第四会场:芳芷斋
主持人:黄海德、林月惠
1.袁尚华:中国哲学合法性問題的合法性問題—— 一个“生命儒學”的回应
2.黎汉基:吴芳吉的儒学实践
3.朱人求:钱穆的文化哲学
4.吴启超:唐君毅先生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
5.谢永鑫:徐复观对《论语》中的“仁”的诠释
晚上
19:30-22:00 大型人文讲座
教五楼多功能报告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