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担当:最高的体现
近年来,一个概念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公共知识分子,其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起社会责任,追求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进步,是师德的最高体现。
自2005年开始,“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都会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在这些名单中,我们不难看到著名学者和教授:张五常、郎咸平、汪丁丁、贺卫方等。
前不久,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因方舟子打假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面对方舟子对贺卫方“二十年不发表论文”的质疑,曾经师从贺卫方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仝宗锦在网上搜索出了贺卫方过去20多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部分论文目录,包括贺卫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法学》等刊物上发表的28篇文章,并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教授在其论文和著作中对贺卫方学术成果的引用”回应了方舟子“随笔、演讲稿不能算论文”的指责。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先生发表言论称:“有人攻击贺卫方,我非常困惑。100篇所谓论文也比不上贺卫方为捍卫法治而写的一篇文章或感人至深的书信。”方舟子本人也表示,他并不否认贺卫方近些年来在普法工作和传播民主思想方面所具有的社会影响,这些工作很有意义。
这一事件引出了我们的疑问,高校教师究竟应不应该面向公众?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这里的“人”是否应该局限于“在校学生”?所教的书是否应该限制为“书本知识”?一位老师这样说道:“我之所以写微博,是因为我希望发出一些有益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声音,即使只是几个字,但我只要影响了几个人,就是我的贡献。”如果有教授愿意抛开高校论文数量,踏踏实实做科研,发表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文章,我们又何必如老学究一般在数量上较真呢?毕竟,敢于站在社会这个复杂的讲台上,老师们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还必须顶住巨大的压力。
高校中某些教师陷入师德危机,无疑与学校管理制度欠妥密不可分,也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修养有关,但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难辞其咎。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难保全纯洁的教师队伍,一个竞争残酷的世界容易滋生功利心从而让人不择手段,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把清贫当作清高。因此,要真正挽救师德危机,让师德得到很好的诠释,必须大力改革高校中不合理的激励制度和监管措施,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养,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同时,整个社会也要从浮躁中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