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拿什么来诠释?
王庆环 汪莹 来源:光明日报
2011-09-13 09:20

  学术诚信:最硬性的指标

  如果说课堂是教师面对学生最直观的方式,那么支撑教师站到讲台上的就是平时的学术研究。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高校中,学术研究成果都是评价一个教授的硬性指标。对于师德而言,在学术中表现出的诚信,同样也是最硬性的师德评价标准。

  近年来,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不仅事关教师个人事业发展,更对高校的名誉乃至国家的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2009年,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就对学校名声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去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张松因论文造假而受到处分,华科大重申了“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今年3月,德国国防部长古藤贝格因博士论文涉嫌造假被取消了博士学位,并迫于压力最后宣布辞职,因为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论文造假反映的不只是一个人在研究能力上的欠缺和学术态度上的漠视,更是一个人诚信缺失的体现。

  当然,校园当中也不乏虔诚的学术之心。“板登要做十年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生前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生活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不仅人们的脚步变快了,心也变快了,而有些东西不是心快手快步伐快就能做好的。教授常常对即将入学的博士说:“要耐得住寂寞。”是的,学术需要积累,需要沉淀,更需要耐心。要做出最有影响的学术成果,除了知识,还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耐心。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当国民呼喊着放慢脚步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呼吁教师:放慢那颗急于发表论文的心,多给真理一些接受检验的时间。

[1] [2] [3]
>> 返回国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