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学论坛 | 留言板 | 网站导航|
相关链接       【兵家】 【诸子】 【杂家】 【类书】 【小说】 【笔记
古籍经部
古籍史部
古籍子部
古籍集部
今人新著
新书推荐
会员专区
 
孙子 春秋·孙武 撰 ★★★★★ 阅读此书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兵书。
  《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宋刻与宋抄《武经七书》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经清代孙星衍校定考辩后,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
  至今虽已历经两千余年,但因其内容博大精深,理论高度概括,实践层出不穷,在现今社会中的每一各层次,从人际关系到国际战略,它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其“无为而战、不战而胜”的中心思想,仍不失为一值得借鉴的指导原则。

吴子 战国·吴起 著 ★★★★ 阅读此书
  一种观点认为,《吴子》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出,西汉前期,吴起所作兵法所在多有,颇为流行。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兵书48篇,其中多为后人附益之作。其本人所撰即《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吴起兵法》一卷,也就是今天传世的《吴子》。
吴起(?~公元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人。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改革家。
  《吴子》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代的《武经七书》本。后世版本,如明吴勉学刊《二十子》本、明翁氏刊《武学经传三种》本、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清《四库全书》本等,均源于宋本《武经七书》。

司马法 (旧题)司马穰苴 ★★★★ 阅读此书

  司马穰苴,即田穰苴,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齐景公时,晋、燕联军伐齐,大败齐军。穰苴临危受命,出任齐国的将军。他斩景公宠臣监军庄贾,严肃军纪;又平分口粮、亲问士兵疾苦,使全军上下士气高昂,争相赴战。消息传开,晋、燕联军闻风而退。穰析乘势率军追击,尽复失地。因功封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
  穰苴对春秋以前的古兵法有很深刻的研究,尤以能申明古司马法而著称。战国中期,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司马兵法》,并将司马穰苴的阐发之辞附于其中,便形成了后来的《司马法》。
  《司马法》现存的最早版本是宋《武经七书》本。此外,还有《武学经传三种》本、《平津馆丛书》本、《四库全书》本、《述记》本、《四部备要》本等丛刊本。今本各书多据《武经七书》本校勘而成。

黄石公三略 (旧题)黄石公 ★★★★ 阅读此书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题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传与张良的书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据当今学者考证,《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
  《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现存之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经七书》本,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

素书 (旧题)黄石公 撰 ★★★★ 阅读此书
  旧本题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分为六篇:一曰原始,二曰正道,三曰求人之志, 四曰本德宗道,五曰遵义,六曰安礼。黄震《日钞》,谓其说以道、德、仁、义、礼五者 为一体。虽于指要无取,而多主于卑谦损节,背理者寡。张商英妄为训释,取老子先道而 后德,先德而后仁,先仁而后义,先义而后礼之说以言之,遂与本书说正相反。其意盖以 商英之注为非,而不甚斥本书之伪。然观其后序,所称:「圯上老人以授张子房,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得之,始传人间」。又称「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仁、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尤为道家鄙诞之谈。故晁 公武谓:「商英之言,世未有信之者。」至明都穆《听雨纪谈》,以为自晋迄宋,学者未尝一言及之,不应独出于商英,而断其有三伪。胡应麟《笔丛》亦谓:「其书中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皆仙经、佛典之绝浅近者。」盖商英尝学浮屠法于从悦,喜讲禅理。此数语皆近其所为,前后注文与本文亦多如出一手。以是核之,其即为商英所伪撰,明 矣。以其言颇切理,又宋以来相传旧本,姑录存之,备参考焉。

将苑 (旧题) 汉·诸葛亮 ★★★★ 阅读此书

  旧本题汉·诸葛亮撰,前有明佥都御史宁仲升序,谓出于士人周源所藏。考此书诸家 不着录,至尤袤遂《初堂书目》,乃载其名,亦称亮撰。盖伪书之晚出者。又明.焦竑《 经籍志》更有亮《心书》、《六军镜》、《心诀》、《兵机法》诸书,益为依托。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明以来,术数之书多托于刘基。委巷之谈,均无足与深辨者耳。

三十六计   ★★★ 阅读此书

  《三十六计》原书,至今无准确年代和作者可考。书中全计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计又各分列为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基本上都是用众所周知的成语定名,易懂易记,便于在群众中流传。各计所含内容,多属古代兵家诡谲之谋,可以说它是采集兵家之“诡道”,专讲军事谋略的一本兵书。
  “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真正积累成册,大概已在明、清之际了。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人讲“三十六计”,只是借助阴阳演说中太阴六六之数,来比喻阴谋诡计多端而已,并非说军事计谋只有三十六个。

六韬 (旧本题)周·吕望 撰 ★★★ 阅读此书

  旧本题周.吕望撰。考〈庄子·徐无鬼篇〉,称〈金版六弢〉。《经典释文》曰:“司马彪、崔譔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则战国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为《太公六韬》,未知所据。《汉书·艺文志》兵家不着录,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闲,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则《六弢》别为一书。颜师古注,以今之《六韬》当之,毋亦因陆德明之说,而牵合附会欤?《三国志·先主传》注,始称“闲暇历观诸子及 《六韬》、《商君书》,益人志意。”《隋志》始载《太公六韬》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唐宋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词意浅近,不类古书,中闲如避正殿,乃战国以后之事。将军二字,始见《左传》,周初亦无此名。其依托之迹,灼然可验。又《龙韬》中有《阴符》篇云:“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之符长九寸 ,至失利之符长三寸而止。”盖伪撰者不知阴符之义,误以为符节之符,遂粉饰以为此言 ,尤为鄙陋,殊未必汉时旧本。故周氏《涉笔》谓:“其书并缘吴起,渔猎其词,而缀辑以近代军政之浮谈,浅驳无可施用。”胡应麟《笔丛》亦谓:“其《文伐》、《阴书》等篇为孙、吴、尉缭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读书志》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 《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颁武学,号曰『七书』。”则其来已久,谈兵之家,恒相称述。今故仍录存之,而备论其踳驳如右。
 

尉缭子 周·尉缭 撰 ★★★ 阅读此书

  周.尉缭撰。其人当六国时,不知其本末。或曰魏人,以《天官》篇有“梁惠王问”知之。或又曰齐人,鬼谷子之弟子。刘向《别录》又云:“缭为商君学”。未详孰是也。《汉志》杂家有《尉缭》二十九篇,《隋志》作五卷,《唐志》作六卷,亦并入于杂家。郑樵讥其见名而不见书,马端临亦以为然。然《汉志》兵形势家内,实别有《尉缭》三十一篇。故胡应麟谓:“兵家之《尉缭》即今所传,而杂家之《尉缭》并非此书。”今杂家亡而兵家独传,郑以为孟坚之误者,非也。特今书止二十四篇,与所谓三十一篇者数不相合。则后来已有所亡佚,非完本矣。其书大指主于分本末、别宾主、明赏罚,所言往往合于正。如云:“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又云:“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皆战国谈兵者所不道。晁公武《读书志》有张载注《尉缭子》一卷,则讲学家亦取其说。然书中《兵令》一篇,于诛逃之法,言之极详。可以想见其节制,则亦非漫无经略,高谈仁义者矣。其书坊本无卷数。今酌其篇页,仍依《隋志》之目分为五卷。
 

八阵总述 晋·马隆 撰 ★★★ 阅读此书

 

百战奇略 明·刘基 撰 ★★★ 阅读此书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称该书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若无余策”;他认为:只要“握兵者平时能熟于心,若将有事而精神筹度之,及夫临敌,又能相机而应之以变通之术”,那就可以建“成凯奏之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骠骑将军王鸣鹤认为:该书“殊足以启发后人,而战道略备矣”。崇祯间邹复认为:“以此书教战于昔人,用兵之妙思过半矣”,倘若“神明而善用之,虽以百战而百胜可也”。清咸丰间满人麟桂认为:是书“启发神智,或不无所补”,等等。从明、清诸多论兵者的这些赞语中,可以明显看出,该书在我国兵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旧题)唐·李靖 ★★★ 阅读此书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或《唐李问对》,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以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形式编成,分上、中、下三卷,共98个问答。相传为唐初军事家李靖所著,但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代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当代有的学者又认为是唐末无名氏所作。该书论题广泛,内容富瞻,见解深刻。南宋戴少望《将鉴论断》称其:“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
 

阴符经 (旧题)黄帝 撰 ★★★ 阅读此书

《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关於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今人陈撄宁认为是战国时代作品,王明认为,作者是北朝一个久经世的隐者。书中继承发扬老庄哲学思想,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书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历代注本繁多,见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宋朱熹的《阴符经考异》。後世道教定其为必诵经书,为《玄门功课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历代兵制 宋·陈傅良 ★★★ 阅读此书

  《历代兵制》作者,陈傅良,南宋温州瑞安人,字君举,号止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傅良当南宋之时,目睹主弱兵骄之害,故著为是书,追言致弊之本,可谓切于时务者矣。”
  《历代兵制》内容“上溯成周乡遂之法及春秋秦汉唐以来历代兵制之得失,于宋代言之尤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二)共分八卷:卷一为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代兵制;卷二为西汉、王莽、东汉兵制;卷三为三国、两晋兵制;卷四为南朝兵制;卷五为北朝及隋朝兵制;卷六为唐代兵制;卷七为五代兵制;卷八为北宋兵制。其中汉唐、北宋最详。
  《历代兵制》一书到陈傅良死时尚未脱稿,题为《周汉以来兵制》,《历代兵制》的名字大概是刊刻时改定的。《历代兵制》现存的刊本有墨海金壶本、静观堂刊本、长恩书室丛书本、首山阁刊本等八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多是根据墨海金壶本印制的,1985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历代兵制浅说》,是目前简体中文横排版最好的一部本子。
 

 
第一页
共14种书
 
 
 
网站声明| 网站导航 | 推荐网站 | 友情联接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合办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