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诗选

园内

序曲

你开始唱着园内之“昨日”,
请唱得像玉杯跌得粉碎,
血色的酒浆溅污了满地,
然后模拟掌中的细沙
从指缝之间溜出的声响。

你若唱到园内之“今日”,
当唱得像似一溪活水,
在旭日光中淙淙流去;
或如村塾里窗角的学童,
走珠似的背诵他的课本。

你若会唱园内之“明日”,
你当想起我们紫白的校旗,
你便唱出风旗飘舞底节奏,
最末,避席起立,额手致敬,
你又须唱得像军乐交鸣。

寂寥封锁在园内了,
风扇不开的寂寥,
水流不破的寂寥。
麻雀呀!叫呀,叫呀!
放出你那箭镝似的音调,
射破这坚固的寂寥!
但是雀儿终于叫不出来,
寂寥还封锁在园内。

在这沉闷的寂寥里,
雨水泡着的朱扉,
才剩下些银红的霞晕,
雨水洗尽了昨日的光荣。
在这沉闷的寂寥里,
金黄釉的琉璃瓦,
是条死龙的残鳞败甲,
飘零在四方上下。

在这阴霾的寂寥里,
大理石、云母石、青琅玕、汉白玉,
龟坼的阶墀,矢折的栏柱……
纵横地卧在蓬蒿丛里,
像是曝在沙场上的战骨。
在这悲酸的寂寥里,
长发的柳树还像宫妃,
瞰在胶凝的池边饮泣,饮泣……
半醒的蜗牛在败壁上
拖出了颠斜错杂的篆文,
仿佛一页写错了的历史。

在这恐怖的寂寥里,
尪瘠的月儿常挂起在松枝上,
像煞一个缢死的僵尸;
在这恐怖的寂寥里,
疯魔的月儿在松枝上缢死。
在这无聊的寂寥里,
坍碎了的王宫变成一座土地庙;
颤怯的农夫鬼物似的,
悄悄地溜进园来,
悄悄地烧了香,磕了头,
又悄悄的溜出园去……
寂寥又封锁在园内了。

寂寥封锁在园内了;
风扇不开的寂寥,
水流不破的寂寥……
一切都是沉闷阴霾,
一切都是悲酸恐怖,
一切都是百无聊赖。

好了!新生命胎动了!
寂寥的园内生了瑞芝,
紫的灵芝,白的灵芝,
妆点了神秘的芜园。
灵芝生了,新生命来了!

好了,活泼泼的少年,
摩肩接踵地挤进园来了。
饿着脑筋,烧着心血,
紧张着肌肉的少年,
从长城东头,穿过山海关,
裹着件大氅,跑进来了,
从长城西尾,穿过潼关,
坐在驴车里拉进园来了。

从三峡底湍流里救出的少年,
病恹恹地踱进园里来了,
漂过了南海,漂过了东海,
漂过了黄海,漂过了渤海的少年,
摇着团罗扇,闯进园里来了;
风流倜傥的少年,
碧衫儿荡着西湖底波色,
翩翩然飘进园里来了。

少年们来了,灵芝生满园内,
一切只是新鲜,一切只是明媚,
一切只是希望,一切只是努力,
灵芝不断地在园内茁放,
少年们不断地在园内努力。

于是曙色烘醒了东方,
好像浸渐明晰的思想。
晨鸡叫了,晨星没了,
太阳翻身起来了——
金光镀在紫铜盖的穹窿上,
金光燃在龙鳞似的琉璃瓦上,
金光描在高楼顶的旗杆上,
金光洒在战巍巍的松枝上,
金光吻在少年底桃颊上。

少年在太阳底跸道之旁,
瞻望六龙挽着的云耕发轫,
仿佛诚惶诚恐的村童,
遥望着帝王的法驾西幸,
无限的敬仰,无限的欣羡,
充满了他那蒙稚的心灵。

早起的少年危立在假石山上,
红荷招展在他脚底,
旭日烂灿在他头上,
早起的少年对着新生的太阳
如同对着他的严师,
背诵庄周屈子底鸿文,
背诵沙翁弥氏底巨制。

万籁无声,宇宙在敛息倾听,
驯雀飞下平地来倾听,
金鱼浮上池面来倾听——
少年对着新的太阳,
背诵着他的生命底课本。

啊!“自强不息”的少年啊!
谁是你的严师!
若非这新生的太阳?

于是夕阳涨破了西方,
赤血喋染了宇宙——
不是赔偿罪恶的代价,
乃是生命膨胀之溢流。

赤血喋染了宇宙,
细草伸出舌尖舐着赤血,
绿杨散开乱发沐着赤血。
喷水池抛开螺钿镶的银链,
吼着要锁住窜游的夕阳;
夕阳跌倒在喷水池中,
池中是一盆鲜明的赤血。

红砖上更红的爬墙虎,
紫茎里进出赤叶的爬墙虎,
仿佛是些血管胀破了,
进出了满墙的红血斑。

赤血膨胀了夕阳的宇宙,
赤血膨胀了少年的血管。
少年们在广场上游戏,
球丸在太空里飞腾,
像是九天上跳踉的巨灵,
戏弄着熄了的大阳一样。

少年们踢着熄了的太阳,
少年们抛着熄了的太阳,
少年们顶着熄了的太阳,
少年们抱着熄了的太阳;
生命膨胀了少年的血管,
少年们在戏弄熄了的太阳。
夕阳里喧呼着的少年们,
赤铜铸的筋骨,
赤铜铸的精神,
在戏弄熄了的太阳。

于是月儿窥进了东园,
宇宙被清光浸满,
宇宙晶凉的海水一般。
宇宙变了清光之海——
银波进入了窗棂,
银波泛滥了庭院,
银波弥漫了大自然,
宇宙沉沦在海底在。

哪里有杨柳?哪里有松柏?
这水似的晶蓝的空气中.
只有些曼舞的海藻,
只有些鹄立的铁珊瑚,
拱抱着巍峨的大礼堂,
龙宫似的庄严灿烂。

龙宫底阊阖是黄金锤出的,
龙宫底楹柱是白玉雕成的。
哦,莫不是水国的仙人——
这清空灵幻的少年
飘摇在龙宫之东,龙宫之西;
那雍容闲雅的少年
躅踯在龙宫之南,龙宫之北?

少年浮游在海底在,
浮游在清光之海底在;
清光浸入少年底心里,
清光洗在少年底身外。
涤尽浊垢,饮入清光,
少年便是清光之海。

听啊!哪里来的歌声?
莫非就是泣珠的鲛人———
莫非是深深海底的鲛人,
坐在紫黑的巉石龛下,
一壁织着愁思之绡,
一壁唱着缠绵之歌?

啊!如此缠绵的歌声,
唱得海水底晶波战栗,
唱得海树底枝叶飕腥,
唱得少年不能仰首,
唱醒了少年底杳恨冥愁。

少年听了缠绵的歌声,
唤起了甜蜜的神圣的绝望,
或是热烘烘的玄秘的隐忧,
一种没由来,没目的,
一知半解的少年愁——
为了茫茫的大千宇宙?
为了滔滔的洪水猛兽?
为了闸不住的情绪之流?
还是抛不下锚的生命之舟?

于是月儿愈渐躲入了西园,
楼房底暗影愈渐伸张弥漫,
列着鹅鹳阵的暗影转战而前,
终于占领了凄凉的庭院。

院中垂头丧气的花木,
是被黑暗拘囚的俘虏;
锁在檐下的紫丁香,
锁在墙脚的迎春柳,
含着露珠儿,含着泪珠儿,
莫不是牛衣对泣的楚囚?

画角哀哀地叫了!
悲壮的画角在黑暗里狂吠,
好像激昂的更犬吠着盗贼;
锐利的角声在空中咬着,
咬破了黑暗底魔术,
咬破了少年底美梦,
少年们揎开美梦,跳起榻床,
少年们已和黑暗宣战了。

哦!静夜的角声如何哭了?
将少年们底心脏哭融了,
五百个战士底心脏融成一个。
楼上点着蜡烛,
楼下点着蜡烛,
少年们正在会议,
少年们正在努力。
三旗营底铜磬报尽了五更,
报道黑暗底行程将尽,
少年们啊!再点上一枝蜡烛,
便撑持过了这黑暗的末路!

曙光回了,新生命又来了!
一切又是新鲜,明媚,
一切又是希望,努力。
饿的脑筋,烧着心血,
紧张着肌肉的少年们,
凭着希望造出了希望;
活泼泼的少年们,
又在园内不断地努力。

然后有一天园内的昨日,
隐入了蒙昧的历史,
园内的今日取代了昨日。
然后风云扰攘的天宇
终竟澈体澄清了……
雍穆的蔚蓝临照了一切。
无垠的蔚蓝的天宇,
衬出了金碧辉煌的楼阁。

焕丽雄伟的楼阁
像似皇宫帝阙一般——
蓬莱的晓钟鸣了,
文武的千官,戎狄的臣侄,
群在崔嵬的紫宸殿下,
膜拜着文献之王。

肃静森严的楼阁
又似佛寺梵宇一般——
上方的暮磬响了,
意志猛似龙象的僧侣们,
群在理智之佛像前,
焚着虔诚的香火。

哦,文献底宫殿啊!
哦,理智底寺观啊!
矗峙在蔚蓝的天宇中,
你是东方华胄的学府!
你是世界文化底盟坛!

飘啊!紫白参半的旗哟!
飘啊!化作云气飘摇着!
白云扶着的紫气哟!
氲氤在这“水木清华”的景物上,
好让这里万人底眼望着你,
好让这里万人底心向着你!

这里万人还在猛烈的工作,
像园内的苍松一般工作,
伸出他们的理智的根爪,
挖烂了大地底肌腠,
撕裂了大地底骨胳。
将大地底神髓吸取,
好向中天的红日泄吐。

这里万人还在静默地工作,
像园外的西山一般工作,
静默地滋育了草木,
静默地进溢了温泉,
静默地驮负了浮图御苑;
春夏他沐着雨露底膏泽,
秋冬他戴着霜雪的伤痕,
但他总是在静默中工作。

这里努力工作的万人,
并不像西方式的机械,
大齿轮绾着小齿轮,
全无意识地转动,
全无目的地转动。
但只为他们的理想工作,
为他们四千年来的理想,
古圣先贤底遗训,努力工作。

云气氲氤的校旗呀!
你在百尺高楼上飘摇着,
近瞩京师,远望长城,
你临照着旧中华底脊骸,
你临照着新中华底心脏。
啊!展开那四千年文化底历史,
警醒万人,启示万人,
赐给他们灵感,赐给他们精神!

云气氲氤的校旗呀!
在东西文化交锋之时,
你又是万人底军旗!
万人肉袒负荆底时间过了,
万人卧薪尝胆底时期过了,
万人要为四千年底文化
与强权霸术决一雌雄!

云气氲氤的校旗呀!
你便是东来的紫气,
你飘出函谷关,向西迈往,
你将挟着我们圣人底灵魂,
弥漫了西土,弥漫了全球!

飘呀!紫白参半的旗呀!
飘呀!化作云气飘摇着!
白云扶着的紫气呀!
氲氤在这“水木清华”的景物上,
莫使这里万人忘了你的意义!
莫使这里万人忘了你的意义!

1923年3月16日二稿
1923年4月《清华生活·清华十二周年纪念号》

  这里的“园”就是清华园,所谓“园内”就是指清华学校。在那里,闻一多这位来自湖北乡村的孩子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接受了现代教育,激发了人生的雄心壮志,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因而对于“园内”,他是极有感情的。早在1921年,闻一多主编《清华十周年纪念号》时,就想写一首描绘清华园及清华精神的诗歌,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写成。留美之后,异域生活的不适更唤起了“孤雁”对家乡、对母校的眷恋之情;特别是 当他看到国外的留学同胞派系众多,互相内耗时,心中颇感失望,于是就格外怀念起在清华学校的岁月,于是便着手创作了这首《园内》。该诗长达314行,是闻一多作品中最长的一首,在1923年4月28日出版的《清华生活》(清华建校十二周年纪念号)上,《园内》位居卷首。不言而喻,闻一多也是在利用这个“纪念”的机会,对自己富有意义的清华生活作出诗的总结,同时也为母校树碑立传,给那些碌碌营利的学友一点警醒,给艰难挣扎的后生一些鼓励。

  全诗由“序曲”及8个部分共49节组成。

  “序曲”共3节,分别概述“国内”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也就是对清华学校的大致回顾和展望。“昨日”的清华是清端王的私人花园,由于端王参与了义和团事件而被没收,所以说“昨日”目睹了一代王臣的兴盛与衰落,“玉杯跌得粉碎”、“血色的酒浆溅污了满地”,这都令人想起李后主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意境;“今日”的清华园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镇,“象似一溪活水”,“在旭日光中淙淙流去”,在这之后不久,诗人曾把整个中国视作“一沟死水”,那么,传播现代文化的清华园就该是这沟死水中的一块净地了;对于母校的“明日,”闻一多更是满怀憧憬:那紫白的校旗迎风招展,威武雄壮的军乐破空传来……在回顾与展望之中,诗人表达了对母校的无限深情、无限祝福。

  正文的八个部分可以说就是“序曲”具体的全面的展开。第一部分写的是“昨日”的败落与荒凉。中心意义即是诗中的“寂寥”二字。这里是没有声音(“雀儿终叫不出来”),没有色彩(“雨水洗尽了昨日的光荣”),没有生机(一切都“象是曝在沙场上的战骨”,月儿“象煞一个缢死的僵尸”),没有欢乐(“长发的柳树还象宫妃”在“饮泣”),当然更没有科学与文明(“王宫变成一座土地庙”),显而易见,这一黄瓦朱扉的破园便是中国封建文明的缩影,经过几千年的“封锁”、战乱和愚昧,中国封建社会完全被“寂寥”所笼罩,“一切都是沉闷阴霾,/一切都是悲酸恐怖,/一切都是百无聊赖”。

  第二部分叙述一群“活泼泼的少年”出现在“园内”,暗示清华学校的成立。按历史来说,那是1911年的事。闻一多是1912年秋冬通过入学考试,在1913年秋天正式入学的,因此也属于清华学校最早的几届学生之一,所以说,他对“园内”这些新的生命是颇有感情的,将它们描绘为“瑞芝”,“紫的灵芝,白的灵芝/妆点了神秘的芜园。”

  第三部分叙述少年们的学习生活。在学校里,闻一多是以勤奋求学著名的,“晨鸡始唱,踞阜高吟”,就是他当时的写照。诗人显然将自己的这一追求作为“清华精神”的最可宝贵的东西:“早起的少年危立在假石山上,”“面对新生的太阳/如同对着他的严师”,庄周、屈子、莎翁、弥氏都是诗人当时最喜欢的中西文学大家。

  第四部分是象征性的。昔日里残垣断壁上那些干枯的茎藤“仿佛是些血管涨破了,/迸出了满墙的红血斑。”少年学子在广场上游戏,尽情地戏弄着“熄了的太阳”。这说明,在“园内”,这些少年已经茁壮成长,胸怀大志,精神健强,振兴民族文化的重任将落在他们肩上。

  第五部分写少年学子对人生痛苦的初识。先是一个梦幻般的境界,宇宙溶溶,幻化为晶蓝的海洋,巍峨的龙宫金碧辉煌,少年如水国的仙人,自由徜徉,这似乎就是少年学生那特有的人生之梦。但是,随之传来的一阵哭声却击碎了这片甜蜜,少年们开始了新的人生思考,正是这样的思考使他们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作为印证,我们不妨还可以参看闻一多《红烛》中的一些篇章,如《雨夜》、《睡者》、《美与爱》等等,可以说那就是闻一多听到“鲛人”泣哭时引发的思考。

  第六部分写少年们“向黑暗宣战”。当悲壮的画角传来,他们再不能安于床上的美梦了,静夜里“少年们正在会议/少年们正在努力”,“五百个战士的心脏融为一个”,四外点着蜡烛……可以想象,这就是影射清华学生在“五四”前后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在“五四”学生运动潮流的推动下,原本是死寂一团的清华园内也活跃起来了,社团联席会议举行,选举了清华学校学生代表团,闻一多被选入,担任文书。在以后的游行中,清华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学联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时,闻一多也是清华学校的五位代表之一。这一个时期的政治活动给予诗人极大的影响,他也非常珍惜自己人生中的这一段时光。这里象征性地写入了诗歌,看来是想唤起那一代青年人的共鸣,与他们取着精神上的沟通。

  第七部分是对清华园今日繁荣昌盛景象的描绘。经过一代少年“不断地努力”,昔日衰败不堪的校园已焕然一新,光明战胜了阴晦,科学代替了蒙昧,就连那些历史久远的亭台楼阁也重新披上了一层金辉。不过,这已不再是那专制的封建王族的府邸,它的主人就是现代文明、现代科学,是“文献之王”和“理智之佛像”,诗人充满激情地赞美道:“你是东方华胄的学府!/你是世界文化的盟坛!”

  第八部分是对“清华精神”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写道,“水木清华”的清华园已经与天空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它吸取宇宙的精华,遵循着“古圣先贤的遗训”,颂扬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东西文化交锋”的二十世纪,它俨然就是保存和光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旗帜,“与强权霸术决一雌雄”。诗人希望,清华学校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终将向全世界辐射开去。值得说明的是,当闻一多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刚刚踏进清华这所留美预备学校时,还曾产生过诸多的不适,那时候,他认为清华学校未免“西化”了些,对传统文化还重视不够。但是如今,当他远离祖国的时候,那些许的不适都烟消云散了,剩下的只是诗人想象中的、理想化的清华学校,它的巍峨屹立正是他保持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条件。

  总的来说,闻一多的这首《园外》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在思想上具有特定的目的性。该诗名曰“园内”,但却不是对清华园历史与现状的全面而细致的表现,它从维护海外学人(特别是清华同学)的团结,树立民族自信心出发,选择了有助于这一目的的一些特定的材料。比如诗歌格外重视清华人在承先启后、除旧布新这一历史转折期的巨大贡献,特别突出了他们团结一致、并肩战斗的那些珍贵的时刻,也特别重视清华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象征意义。至于“园内”的其他内涵,比如教育制度、师长的治学风尚以及西方文化的介绍、学习等等,都略去不谈了。──也许可以这样认为,是闻一多寄居海外的“文化思乡”促使他在抒情达志方面具有特殊的选择性,清华已经成为了他心海里的清华。

  其次是全诗盛情饱满。诗句犹如江河般奔涌直下,雄浑遒劲、势不可挡,特别是大量排比句的应用,更显得磅礴恣肆。如“金光镀在紫铜盍的穹隆上,/金光燃在龙鳞似的琉璃瓦上,/金光描在高楼顶的旗杆上,/金光洒在颤巍巍的松枝上,/金光吻在少年的桃颊上。”1923年,诗人在给闻家驷的信中说:“我近来的作风有些变更,……现在渐趋雄浑沈劲,有些象沫若,你将来读《园内》时便可见出。”其实,外表沉稳、拘谨的闻一多本来就有一个热情的、冲动的灵魂,只不过因为爱国思乡的激发,这些内在的东西得到了比较自由的倾泻罢了,而在更多的时候,他却趋于克制,以致构成了外在的客观、冷静与内在的激情之间的奇特组合。

  第三是诗歌构思精巧,布局严密完整。闻一多一向重视长篇抒情诗的结构问题。1923年,他在给吴景超、梁实秋的信中说:“我觉得布局dessign(设计──笔者注)是文艺之要素,而在长诗中尤为必要。因为若拿许多不相关属的短诗堆积起来,便算长诗,那长诗真没有存在底价值。有了布局,长篇便成了一个多部分之总体,a composite whole,(复合的整体──笔者注)也可视为一个单位。宇宙一切的美──事理的美,情绪的美,艺术的美,都在其各部分间和睦之关系,而不单在其每一个部分底充实。诗中之布局正为求此和睦之关系而设也。”那么,这首达314行的长诗又是按照什么原则布局的呢?据作者说,这从中国律诗中受了启发,按律诗的起承转合布局的。全诗分为八个部分,正象是律诗的八句话,那么,一首《园内》便仿佛是一首律诗的放大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可以举出一首律诗来对比分析,如王维的五律《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园内》的第一部分叙述“园内”的衰败零落,似一首律诗起兴的首句;第二部分写少年出现在“园内”,则是诗歌转入正题的开始,如王维诗中的“将军猎渭城”;第三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写少年们在“园内”的努力进取,是全诗的重点所在,正如同王维诗中将军狩猎的主要经历,其中,第三、第四部分写少年的敬仰“太阳”般的严师和任意的“戏弄熄了的太阳”,第五、第六部分写少年的“杳恨冥愁”与“和黑暗宣战”,它们彼此之间显然具有某种意义的对照比较,这也正符合律诗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间的对仗关系。第七、第八两部分写的是今日“园内”的光明与辉煌,是整个抒情的尾声,它一再强调“莫使这里的人忘了你的意义”,又给人余音袅袅、久久不绝的效果,也令人想起中国律诗第七、八句的功夫,《观猎》云:“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李白《送友人》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陆游《夜泊水村》谓:“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不嫌费事的话,我们完全也可以将《园内》改写成一首五律或七律,并且能够概括出长诗的主要内容。

  闻一多以中国律诗的结构模式来安排这首《园内》,也是他强烈的民族感情的表现。他曾致力于律诗研究,认为这是“最合艺术原理的抒情诗体”,他决心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中国律诗的艺术精神。

  闻一多创作《园内》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他曾说:“为了《园内》,他两个月没有作诗,两个多月的力气都卖出来了,恐怕还预支了两个月底力气。”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长诗甚少,所以说闻一多的探索就自然是对中国现代新诗史的一大贡献了。虽然它还并不是新诗中的第一首长诗(朱自清《毁灭》早《园内》一年发表),但却以它特有的气势和热情博得了评论界的好评,有的甚至是“发狂似的赞美”。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