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古籀拾遗 古籀馀论》

孙诒让《与王子壮论假借书》读后
读《周礼正义·天官》笔记
《孙诒让小学谫论》
试论孙诒让的方志学实践与成就
到老不离文字事 所居合在水云乡
孙诒让与《周礼正义》
从孙诒让到王国维
孙诒让的学术成就
拂去历史尘埃再现寂寞大师———《末代大儒孙诒让》序(品书札记)
孙诒让的墨学研究
孙诒让纪念馆

 

 

 

 

 

拂去历史尘埃再现寂寞大师
——《末代大儒孙诒让》序(品书札记)
许嘉璐

 

  近年来,我几乎没有读什么小说———个中原因一言难尽;当然更没有资
格给小说作序。但是这一次却是例外。胡小远、陈小萍两位年轻作家所写的《
末代大儒孙诒让》,我不但读了,而且当他们提出让我在书前写点什么的时候,
我也贸然地答应了。这倒不是因为我忽然成了小说评论家,或自认为有了评论
小说的本事。
   话要从两年前说起。
   上个世纪最后一年,我在瑞安组织了一次“孙诒让国际学术研讨会”。孙
诒让是瑞安的乡贤,瑞安市和温州市两级政府十分重视这次研讨会,给予了很
大支持。会开得很成功。就在会议开得热气腾腾的时候,一天晚上,一位文静
的女青年来见我,说她和她爱人正在写一本关于孙诒让的小说。她就是本书作
者之一陈小萍。说实话,听了她雄心勃勃的计划,最初一刻,我的担心大于喜
悦,怀疑多于肯定。
   为什么?
   孙诒让作为有清一代鸿儒、“小学”(文字音韵训诂校勘之学)殿军,其
著述之丰、造诣之高,实在不让乾嘉诸公;而他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乡梓
兴衰的关心和为兴办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则只有清初顾炎武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但是七八十年来,他却远没有乾嘉江、戴、段、王、钱等人荣光。一则,他最
重要的著作《周礼正义》,是一般人读不懂,也不需读的书,现在,即使是研
究古代汉语的,涉猎者也不多;二则,他为改变国家命运所办的实业,局于东
南一隅,当其时,浙江之外,特别是在政治中心,知之者就不多,后来走“小
学”之路的学者又不大关心前哲涉足政务的事。所以,他的相对比较冷落实在
是社会发展所必然。我之所以发起组织孙诒让研讨会,就是因为他真正体现了“
士”的全部含义。为其时所寡有,想通过研讨来宣传他,让更多的人明其事,
效其人。现在居然有人要把这样一位寂寞的大师的事迹写成小说,和我的愿望
一致,能不高兴么?我的担心呢,并不是对这位坐在面前的年轻女作家写作水
平的不信任。我知道,以小说名世者都有一支生花的妙笔,何况他们夫妇是浙
江有名的作家。相反,我正是怕他们的笔过于能够“生花”,把一生伏案书斋
的“小学”家“戏说”一番。
   我的怀疑则是从写孙诒让的难度考虑的。孙诒让,除了年轻时随父在外,
大半生都在瑞安默默笔耕。即使从他办实业的业绩和忧国忧民的书信以及留下
的其他文墨中能窥得其思想感情的消息,仅仅据此是不是足以把他写活呢?孙
诒让的一生,没有什么大的波澜,小说如何构成曲折起伏、悬念高潮?要写得
真实些,就需要对孙诒让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小环境,对他所从事的文字、
音韵、训诂和经学,他所与交游的各式各样人物,都要有所了解,这对习惯于
写现代生活和乡土素材的作家,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他们对此有思想准备吗?
   金蛇之年将尽,忽然接到两位作家的信和这本《末代大儒孙诒让》的打印
稿。这无异于对我的种种疑问给了一个明确的回答。
   我有两个没想到。一、他们用了几年时间竟把与孙诒让有关的史实钻研得
如此细致,从汉代今古文之争到宋明理学,从温州掌故到官场是非,显然做过
艰苦的调查和钻研;可是,掌握了大量材料,要恰如其分地、活泼地运用于小
说,也是不易的。二、他们非但没有“戏说”,基本上做到了有案可稽,更为
可贵的是,写出了孙诒让与当时众多弄“小学”者的最大不同———“一些人
沉湎于古人的光辉里而(不能或)不愿自拔,另一些人则在古人的光辉灼烁中,
不时地拷问自己的魂灵,在朝阳诞生时凝结出智慧的露珠,涤荡去历史的尘埃,
鲜丽而璀璨。”孙诒让就是这后一类,读完全篇,这个结论会自然而然地得出。
   写到这里,我要说,两位作者让我不禁汗颜。我从年轻时读《周礼正义》
等著作,到中年因工作的需要又翻译了《周礼正义》,但对孙诒让生平的了解,
一直仅限于《清史稿》本传的那四百多字(其中还大段引用《周礼正义·序》
上的话)的几位学者在论其学术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一点点史实。而这部小说稿,
竟然把孙诒让的家世写得如此详细,如果不是怀着对家乡先哲难以言喻的崇敬
和热爱,是不会下这番钩沉梳理的功夫的。我知道,孙家后世并不兴旺,即使
本地耆老,能够提供翔实材料的也不多了。古人说,读其书,知其人。这虽是
强调文风学风之与为人的一致,但其中恐怕也包含了读其人之书也应先对其人
有较详尽的了解的意思。我没有做到,我不如这两位年轻的作家。
   作为“小学”的后学,我对这部小说的期望只限于它能比较正确地再现孙
诒让这位大学术家的胸襟、风格和成就。现在看来,我的担心和怀疑是多余的。
感谢两位作者在我国第一次描绘出了我国冷门学科古代学者的形象。
   从比较微观的层面上讲,作者如何处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是个很要
紧的难点,孙诒让的时代,既有英法联军的入侵,清廷丧权辱国,又有义和团
的起落;既有乾嘉学派的余波,又有西学的洪流;既有戊戌变法的失败,又有
同盟会的崛起……作品要写出人对物这些事件的态度。但是任何人都受到历史
的、环境的和阶级的局限,今天的作者不可能也不应该和历史上的人物持完全
相同的看法。怎么把握其间的分寸?实在难。看这书稿,作者在这方面已经尽
力了。因此我想向读者建议,如果发现有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倾向难以区分的地
方,请不要过多地责怪作者,因为要做到天衣无缝几乎是不可能的。
   作者对人物的语言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优秀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做
到人物语言的时代性和个性巧妙地融合。这当然是很高的境界。其实,我认为
要完全符合生活原样几乎也是不可能的。我想,如果《末代大儒孙诒让》能够
让读者,包括对清代学术比较熟悉的读者看了以后不见大的纰漏,符合人物性
格,也就行了。我看它是合格的。
   人类的、民族的文化,是靠了一代代学者、诗人、画家和亿万劳动者一点
点、一滴滴积累起来的。无数个人的创造,不过是汇成人类和民族文化大河的
一粒粒水滴。孙诒让这粒水滴已经融进滔滔洪流,现在,胡小远、陈小萍又把
他们的心血之作捧到大河之中。由此,我又生出一个愿望:希望这本书是一只
报春鸟,预示着今后将有更多的作家,注意到汇集成中华文化大河的方方面面,
也写一写在今天看来或许是冷板凳,可是在历史上却是显学,且对文化传承起
过巨大作用的领域里的先哲。要知道,没有他们,只有帝王将相,中国的历史
不可能前进,不可能积累出世界最辉煌的文化,甚至不可能传递到我们手里。
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共识、共同愿望的时候,这种期待不算
是过分吧?(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来源:《人民日报》〔20020613 №l〕
[返回首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