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历代名家-沈曾植
《沈曾植遗墨选》序
沈曾植故居
王国维眼里的沈曾植
名家翰墨-沈曾植
从沈曾植为吴保初墓志书丹说开去

 

 

 

 

 

从沈曾植为吴保初墓志书丹说开去
戴家妙

 

  1913年,晚清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吴保初因中风逝世,葬于上海静安寺路侧。其长婿章士钊请章太炎、康有为为之撰墓表、墓志,本来还想请康有为再为之书丹,康则谓:“寐叟健在,某岂敢为?”(见王森然《近现代名家评传》)后由康有为撰写墓志,沈曾植书丹,珠联璧合,传为书坛佳话。“四公子”中,有两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他们分别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与文坛圣手陈三立;另外两位是:丁惠康、吴保初,就鲜为人知了。“四公子”中惟独陈三立享大年,其余三位均以悲惨告终:谭嗣同被戮杀于北京菜市口,丁惠康呕血而亡,吴保初穷至无钱买药叫号而绝。

  吴保初(1869一1913),字彦复,又字君遂,号瘿公、婴公、北山,人称北山先生,安徽庐江人。其父吴长庆(1833一1884) ,字筱轩,是李鸿章手下的著名将领。清咸丰五年(1855年)率乡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率部下500人组成庆字营。同治元年(1862年)随李鸿章到上海镇压太平军。后回安徽募兵,并与太平军作战于庐江。光绪元年(1875年)授直隶正定镇总兵,后晋浙江提督。1882年奉命率部到朝鲜汉城平定兵变,助朝建军,救灾恤民。1884年回国病故,谥武壮。

  吴保初少时,就随父亲征战南北。其父平时喜欢结交文人,吴保初得以从小有机会与贤士大夫游,深得大家的器重。吴长庆在金州驻兵时,得大病。年仅16岁的吴保初渡海看望父亲,并“刲膺肉以疗”。(见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吴君墓表》)他的孝举感动了许多人,其父病卒后,时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向朝廷上报其事,褒奖吴保初,授主事,补刑部山东司主事,后改任贵州司。他的任职时间约在1886年至1897年,时沈曾植也正在刑部任职(1889年后,沈改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两人的交往即始于此。1899年,沈曾植应张之洞之邀,北上武昌帮助张氏创办两湖书院。仕途失意的吴保初也来到武昌,常到沈氏的双梧阁谈诗论艺。沈曾植有一诗记述,曰:“吴郎意气狎龙虎,未惜屈曲居世间。云鳞东西偶舒卷,仕已去来非等闲。落叶声乾旅怀积,锦衾梦冷丽情闲。藏书万卷足归隐,江汉风尘凋玉颜。”

  吴保初在刑部任上时,“勤于吏职”,(见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吴君墓表》)“持律守正,尝平反裕董氏之大狱”,(见康有为《吴彦复墓志》)名震一时。吴保初虽官拜仅六品,却在晚清维新变革潮流中做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即两次上书朝廷,痛陈时弊,请求变法。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甲午战败,他应诏上书奏《陈时事疏》,倡导变法维新,被时为刑部尚书的刚毅压下,后在上海报纸发表。第二次上书是在1901年,也就是庚子“义和拳”大起,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蒙辱签定《辛丑和约》以后,他又入京上《请还政疏》,恳请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其书“辞指切直,当事忌之”。(见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吴君墓表》)幸好,他这次上书没有招致杀身之祸,一方面是清政府自戊戌变法之后,已是风雨飘摇,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李鸿章暗中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不然的话,就会像谭嗣同那样喋血菜市口了。

  吴保初一生慷慨,仗义行侠,轻财好施,喜交天下豪杰。康有为在墓志记道:“母王太夫人遗财丰溢,君散以养士恤孤,舍田千亩为义塾恤族。”1889年,15岁的梁启超中举人,留在京师活动,与吴保初认识。吴保初对这位誉为“神通”的小举人非常欣赏,并把他引见给京师中的重要人物。自是,梁启超便扬名闻京城,大家视为“奇人”。可以说吴保初对梁启超是有知遇之恩的。两人的友谊自始至终都是非常真挚的,吴氏逝世后,梁有诗挽曰:“君遂之节如其才,呼天不应归去来,海枯石烂诗魂哀,吁嗟吾国其无雷。”此外,他与“戊戌六君子”都有很深的交情。变法失败,他南归写《哭六君子诗》,称:“圣朝不杀士,尼父吊三仁。西市诸君子,东林旧党人”,把“六君子”比作“东林旧党人”,还四处奔走为“六君子”伸冤。后在上海《苏报》案中,他竭力保护入狱的章太炎。

  张謇早年随袁世凯入吴长庆的淮军,与吴保初结交,情谊很深。吴逝世后,张謇写有《吴彦复哀词》: “十年寥落吴公子,家国艰辛不自由。世论推归南部党,诗才寄与北山楼。金银散客贫能壮,莺燕离巢说尚愁。万事分明一杯水,逍遥今看海鲲游。”吴保初工诗文,善书法,著有《北山楼集》。书法追摹褚赵,妩媚蕴藉如其人。与吴昌硕、罗振玉亦常来往,据王个簃在《苦铁印选序》中回忆,吴昌硕一共为吴保初刻了二十余方印章,现藏于南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还藏有一方吴昌硕刻的“合肥龚心铭并弟心钊庐江吴保初安吉吴俊同时鉴定金石之印”。罗振玉亦曾为吴保初治印两方,均为汉制白文,分别是:吴保初印与吴君遂。

  吴保初很有魏晋风度。他虽为名门之后,最后却“贫至无法买药,叫号而绝”。袁世凯为直隶总督时,曾招吴保初入津门,并劝他入京复仕。袁世凯曾是吴长庆的手下,又是吴长庆的义子,吴保初完全有理由享受这一待遇。但当他来到天津后,发现袁世凯的用心只是怜悯他,“月致常廪,而约不得议政事”,(见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吴君墓表》)这样苛刻的条件让吴保初无法接受,致使他心情抑郁,遂南归,隐居上海,杜门谢交游,而贫益甚。他曾自述:“丈夫饿死寻常事,何必千金卖自由”,“终是直钩无所获,不如归去抱空山”,士大夫的气节跃然纸上。

 

来源:书画国际

[返回首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