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欧阳竟无简介

欧阳竟无小传
金克木:纪念欧阳竟无大师
欧阳竟无的唯识学
楞伽疏决与唯识抉择谈质疑
评述著作

 

 

 

 

 

学术思想    

 

 

  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先治瑜伽宗,后发挥儒学,晚年又兼习中观学,欲融瑜伽和中观于一境,并融摄儒家之《大学》、《中庸》。

  欧阳竟无的学问修行,都基于悲愤,因悲愤而归心佛学,研究佛学。因十七岁的女儿之死和两位朋友之死,他哀号不已,悲而钻研瑜伽,又因姐姐去世,而发愤研究《大智度论》、《涅槃经》。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难当头,欧阳竟无又发挥儒学精义,以振作民众士气。可见他的佛法是与家难国难相联系的。

  欧阳竟无的著作,他自己曾在晚年编订为《竟无内外学》二十六种,后人又编成《欧阳大师遗集》四册,多为经叙,有《大般若经叙》、《瑜伽师地论叙》、《大涅槃经叙》、《俱舍论叙》以及《藏要》所收经论的部分叙,还有《内院训释》、《心经读》、《唯识抉择谈》、《唯识研究次第》、《内学杂著》和《中庸传》、《孔学杂著》等。

  欧阳竟无的唯识学,最突出的一点是分唯识与法相为二门,属唯识门的经论,有无著的《摄大乘论》,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天亲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护法的《成唯识论》。属法相门的有安慧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世亲的《大乘五蕴论》,无著的《大乘庄严经论》和弥勒的《瑜伽师地论》。

  法相和唯识,法相广于唯识,唯识精于法相。法相门立五法义和三自性义,五法是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相”是森罗万象的有为法的相状;“名”是相的理论概括;“分别”是执虚妄的“相”、“名”为实有的分别之心;“正智”是佛智;“如如”是依正智而证得的真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唯识门立八识和二无我义。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二无我也叫二空,我空和法空。欧阳竟无又说:法相门讲非有非空,而唯识门之“唯”,破心外有境,指法空,“识”则破心空,破斥对空的执着而讲破空执之有。法相讲诸法平等,唯识讲万法统一。

  在印度诸师中,欧阳竟无认为无著是弘唯识门的,胜军也弘唯识,弥勒则先创法相门,后创唯识,戒贤是弘法相门的。玄奘在印度,是从戒贤学法相,从胜军学唯识。

  在法相门和唯识门中,欧阳竟无似更推崇唯识门,他认为“唯异生、圣人,以唯识判;唯外道、内法,以唯识衡;唯小乘、大乘,以唯识别”。(《藏要·论叙》之《摄大乘论》,《欧阳竟无内外学》甲函)凡圣之别,内外之异,大小之分,都要以唯识为准则。

  对于唯识门中的阿赖耶识,欧阳竟无给以它许多说明分析,指出它含有持种心、异熟心、超生体、能执受、持寿暖、生死心、二法缘、依识食、识不离、染净心这十理,指出此识深细面不可知,指出不为声闻乘人立此识,等等。

  法相一门,欧阳竟无认为最终要归于唯识一门,因此这两门,又可总称为唯识学。

  欧阳竟无的晚年定论,立无余涅槃三德相应、瑜伽和中观融于一境、以佛学融摄儒学的三大思想。

  法相宗立四种涅槃,即性净涅槃(欧阳竟无称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和无住涅槃,欧阳竟无以四涅槃配三德,即《涅槃经》所讲解脱德、法身德和般苦德。性净涅槃有法身德,有余依和无余依涅槃有解脱德,无住涅槃有般苦德。解脱德是体,法身德是相,般苦德是用。三德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一而三,三而一,融通无碍。又,佛教的唯一宗趣,欧阳竟无认为是无余涅槃,四涅槃都归向无余涅槃,所以吕澂将此称为“无余涅槃三德相应”。

  龙树提倡的空宗以真俗二谛为宗,无著所立相宗则以三性为宗,欧阳竟无试图将两者统一起来。他认为真谛统摄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俗谛等同于依他起性,所以说,三性、二谛,名异义一。他以《辨中边论》(世亲著,欧阳渐指为无著所著)来解释龙树的《中论》,具体而言,以《辨中边论》的“虚妄分别有”释“众因缘生龙活虎法”,以“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释“我说即是空”,以“于彼亦有此”释“亦为是假名”,以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释“亦为中道义”,由此得出“两圣(指龙树和无著)一宗”的结论。他进一步认为,龙树也讲有,无著也讲无,以深入说明两者之同。

  欧阳竟无又主张融儒入佛,这也是传统佛学的思路。他的基本观点是,西海圣人释迦和东海圣人孔子都同一心,同一理。佛经和儒家的四书五经,可以相通。佛教的宗趣是无余涅槃,儒家也是如此。对于《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缘起论,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在《杨仁山居士传》中讲到,《楞伽经》在中国先出宋译本,后出北魏译本,两个本子差异很大,于是有《大乘起信论》出现,加以统一。按照此说,似乎有《起信论》是伪作之意,但他又在《唯识抉择谈》里明确说明此经是马鸣所作。他以阿赖耶识缘起论批判《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起信论》立真如、生灭两门没有不对之处,问题在于以不生不灭与生灭而合成阿赖耶识,有违般若学所讲与生灭合者为菩提,不与生灭合者为涅槃的观点;在于以真如和无明互相憩习,有违阿弥耶识受憩含种子的观点。

  华严和天台都依《起信论》立义,所以欧阳境无又对这两宗加以批评,他认为两宗判教,天台四教(藏、通、别、圆)和华严五教(小、始、终、顿、圆)都有错谈。天台的过错在于轻视《涅槃经》,华严之过在于区别本无差异的圆教和顿教。天台的三止三观,在已译经论中也找不到任何根据,没有经典作依据。

  对于佛法本身的概念界定,欧阳竟无提出了著名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观点,指出佛法就是佛法本身,佛法非宗教:宗教有教主,而佛法无,佛法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宗教有不可侵犯之圣经,而佛法讲经也有了义不了义,主张依义不依语,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经;宗教讲戒条尊严,佛法以戒为达究竟的方便;宗教有其信仰,只讲感情之服从,不讲理性之批评,而佛法讲依自力证得圣智。佛法非哲学:哲学讲究追求真理,反而成为一种执著,佛法只是破执,因此不说真理,只说真如;哲学探讨的,都属于知识论问题,都不出计度分别,如佛教所批评的识,而佛教依智不依识;哲学之宇宙论,以前有唯物、唯心和二元之说,现在有各种科学,就现代科学而言,只执宇宙现象之有,而不知本体,而佛法不这样,不讲宇宙,只讲唯识。宗教有悲无智,哲学(和科学)有智无悲,而佛法有智有悲。宗教只有结论,哲学只有研究,佛法则在结论基础上研究。

  欧阳竟无在现代佛教史上的贡献,主要在其刻经、办学和佛学研究诸方面。就佛法研究而言,他的贡献在唯识方面。他研究唯识学,目的之一是改变中国人传统思维中的空疏之风,他批评国人“对于各种学问,皆欠精密之观察,谈及佛法,更多疏漏,在教理上,既未曾用过苦功,即凭一己之私见,妄事创作”(《唯抉择谈》,《欧阳竟无内外学》甲函)。他以唯识的缜密思维来改造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来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工程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Celeb/DL/DL-166576/

[返回首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