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柳诒徵书法

柳诒徵的风骨

“学分南北”与“东南学风”

書評﹕柳詒徵評傳

柳诒徵读书法

史术通贯经术——柳诒徵之史观
群星璀璨的南京民国学术大师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柳诒徵说文化》
 
 

 

 

 

 

 



《劬堂学记》柳曾符、柳佳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9月版

 

  有一类书,不知别人是否也像我一样痴迷,几乎是见了就买,不买的也要翻翻。我说的是学记,就是门人(含朋友)撰写的回忆先师治学方法的文章的结集,也有的是一人写的单本著作。我买的最早的一本学记,叫《张舜徽学记》,是1965年刚上大学那阵儿买的。这些年假充斯文做学问,得益于此类书者甚多。不光是做学问,做人上也受益匪浅。你知道前辈知识分子是怎样为人行事的,仿其皮毛,就足以惊世骇俗了。

  《劬堂学记》,柳曾符、柳佳编,钱锺书题签。劬堂,柳诒徵先生的号,其字翼谋。江苏镇江人,1880年生,1956年病逝于上海,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也可说是一代文史大家。他的《中国文化史》,据蔡尚思言,从出版直到解放前,系同类著作的“老母鸡”。而最能代表他的学术水平的,乃是《国史要义》。

  柳氏的学问,是我不敢问津的。我感兴趣的,是他在治学上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做人上有哪些卓异的地方。所谓卓异者,知识分子之风骨也。

  治学方法且举一例。后来到了台湾的著名历史学家张其均先生,是柳诒徵的学生,在他的《中华五千年史》自序中,特辟一节谈柳先生指导学生的治学方法,条分缕析,甚是精当。其中说,他曾问柳师,如何写历史,柳师答:“可多看小说,各家小说总是富于兴味,引人入胜。”(第120页)若不是博学多识,又深有体会,断不敢说这样俚俗的话语。张之洞在《书目答问》里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据此是否可以说,由文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诵。比较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吕振羽的《中国通史》,就知道柳先生的话是多么精妙了。

  为人行事上,最见其风骨。柳先生成人后,终其一生,奉行“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不敷衍古人好办,认真做学问就是了。难办的是第一和第三。1908年,李梅庵特聘柳先生继刘师培之后,兼任两江师范历史教员。该校习惯,会计不送教员的薪水,要教员自己到账房去领,先生逢课到校上课,绝不找会计领钱,到暑假即坚辞不去。李梅庵不知,只知挽留,柳只说身体不好,不想多教功课。后来李梅庵知道情由后,痛责会计,将半年薪水如数送到柳府。这可说是不敷衍自己了。

  再看怎样不敷衍今人。1925年东南大学风潮中,柳先生遭人攻讦,说他想做文学院院长,又说他想做江苏教育厅长,先生也不分辩,只是马上辞了东南大学的教职,远走东北,应了东北大学之聘。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东南大学改为第四中山大学,柳先生才回来任该校教授兼筹备委员。当时实行的是大学区制,全省的专门学校和中学校,都归这个大学管辖。中央政府规定,指拨江苏田赋180万,充教育专款。而省财政厅长说,江苏预算已经制定,田赋收入并无余款可以指拨。校长和财政厅长商量不通,派柳先生和另外两三个筹备委员去仍是不通。隔了一天,校长再派柳先生等两人去。财政厅长说,已说过一个钱也没有,何必又来说空话。柳先生说,这次不是来说空话,只是商量一个具体的办法。接下来说:我晓得财政家都有个秘诀,收入是以多报少,支出是以少报多。财政厅长一听立即站起来说,哪有这样的情形,若是这样,你来当厅长我去教书好了。柳先生说,请您莫动气,我若是不明了江苏财政的实际情形,也不敢乱说,我是读书人,已从《赋役全书》上看到了最近全省的各种统计数字。我们江苏的老百姓向来不敢拖欠国税,但是每年秋勘之后,征收总不足额,那是各县知县和胥吏舞弊,名为民欠,其实都可追缴。所以每年的预算,都有带征积欠一项。前天厅长让我们看的本年预算,田赋收入项下,既与征额之数不符,又和前几年实征之数不符,又未载明带征积年的欠款,这不明明是以多报少吗?你若不相信,我可以将我写的一篇账请你细看。厅长无语。柳先生又给对方出主意,说,你既已在省府会议上说过没钱,再开会时,也不必说这笔钱是从哪里来的,只说教育经费至关重要,教育界诸位逼迫太甚,我没有办法只好承认了,各位就不必问这笔钱的来路,你看这样说好不好?这话若可行,就一言为定,180万照拨,你若不以为然,我就将我所写的,在各报上公布,请莫见怪。“这位厅长,真正漂亮,听我一席话,满口应承”。

  我看到这儿,不是感叹柳先生的风骨,欣赏的是柳先生那八个字:“这位厅长,真正漂亮”。风骨云云,也得有个赏识的对手也才可以成就其风骨,以柳先生之法,行之当世,不知若何。

  顺便说一句,近来我在做一个小专题,名为“胡适不认识的字”,已积得若干。看此书又发现一个:“胡(适)逐卷指示其假定之说,皆赵氏原本之印证,意甚得,然读济湿之漯字作骡字,殊可叹。”(第188页)哪位朋友若有新的发现,祈指示,不胜感念。

作者 韩石山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