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含英咀华
相关文章
聆听雷海宗先生最后一课

雷海宗与吴于廑

雷海宗与《历史教学》

生不逢时的雷海宗

关于雷海宗先生二三事
相关链接
 

 

 

 

 

回顾西南联大人物历史,启示当今高等教育方向

王敦书

( 原刊《世界历史》1995年6期 )

  观看了连续电视记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不禁浮想涟翩。看完了之后,有一些感想,不吐不快。总结西南联大历史“启示”于后人,多讲联大师生的实质性贡献,在“名师云集,人才辈出”上大做文章,对今日高等教育与世界水平接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价值的“启示”,才是正理。“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过多恐断肠”,所说联大历史日久为人淡忘,烟消云散,大可不必为此担忧。但凡是优秀的历史卓绩,必定会得到后人的继承与发展,西南联大的宝贵业绩,不是已经由四所大学分别予以继承下来,并发展光大了吗?应该从这个角度大力总结那些继承发展的业绩,真正引出有实质性的有价值的“启示”。西南联大孑留的有影响人士诸公,应该宽宏大度,海纳百川,抱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博大胸怀,对所有对西南联大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不计小疵,不计谤言,在西南联大功劳簿上都给每人荣登记录,这才是真正的联大风格。对过去由于霉变的极左思潮,导致给某些人强加的不实的和致谤的虚论,都应该推倒更正,不留后遗症。这也是西南联大历史记录该做的事情。

  我希望作为西南联大继承者的四所大学,都能有人,官方或个人,下些功夫,出头总结一下有哪些业绩是从西南联大传承下来的,今日又是如何发扬光大得到发展的,可以给未来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西南联大轶事补遗

  l.迤西会馆的工学院,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半边天

  西南联大工学院,是绝不可忘怀的联大光荣集体的组成部分。她也大师云集,盛况不下于大西门外,例如顾毓秀、施嘉炀、庄前鼎、任之恭..等等,许多名教授是世界级大师,名扬海内外。1938---1946年期间毕业生801人,1946复员转入清华、南开续读学生481人。联大工学院师生成长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土者21人,中国工程院院土者10人其中4人身兼两院院土。联大工学院不仅培养出大量杰出的专家、学者、工学教授,还培养了数量更多的领导和指挥工程实践的实干家,为祖国的重大王建设项目建功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说大西门外的联大人为祖国的先进文化做出了贡献,迤西会馆的工科联大人则为祖国的先进生产力做出了光辉贡献,允文允武,相得益彰。半个多世纪以前,西南联合大学就已提前为祖国实践着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为中国人民的最长远利益在尽心尽力了。我建议清华大学校友会组织力量,对清华大学如何传承和发扬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的光辉传统,做出有“启示”意义的总结回顾,启迪后人。

  2.黄钰生无限遗爱永留西南边陲

  黄钰生是南开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兼大学秘书长,代表张伯苓校长参加联大校管理层,对联大事业的实际贡献良多。西南联合大学教育史的第一章“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的长途教育行军大课堂就是在他的直接带队领导下完成的。 黄钰生在西南联大领导班子中,是一位“不管部大臣”,凡不属于教务、总务、训导等部门主管的学校的临时大事梅校长都依靠黄钰生来抓总。梅贻琦校长在日记中,总是怩称黄钰生为“子坚” (黄钰生字子坚),梅校长与黄钰生是南开中学先后同学,同是张伯苓的亲淑门生,所以对黄依赖有加。黄钰生也不负所托,事务不问巨细,总是默默无闻地潜心完成分外工作,他完成的第二件大任务是担任联大建设长,大西门外一片联大新校舍,就是在黄钰生的奔波筹划、督促建设下建成的,体现了联大人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不朽精神,这是“启示录”中应反映并传世的第二大精神(第一大精神是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黄钰生为此做出了典范。此外,黄钰生还在他师范学院院长繁重本职任务之外,先后领导或参与许多繁杂任务,有如:捐助寒苦学生委员会、建筑设计委员会、大学校舍委员会校务会议司选委员会、中学教师进修班委员会、联大计划内迁四川委员会、赴四川叙永勘察校舍和建设分校任务、联大遭受日机轰炸后的损害救助委员会、四大学招生委员会抗战胜利三校复员迁移委员会、闻一多被害丧葬抚恤委员会、三校复员第二次迁运委员会等重要兼职。梅校长离校赴渝述职,常由黄钰生代行校长职权,他为西南联大事业做出了丰溢的奉献。平心而论,黄钰生对校务的贡献,仅次于梅贻琦校长。

  黄钰生的师范学院院长业绩,有口皆碑,不消赘述了。他是位教育专家,有教育理论,有教育理想,有秉承张伯苓办学的教育经验,有满腹经纶的办学才干,善于用人团结人合作共事。联大尽管刘币云集,可也再没有别人有他那份能力办好管理好这所校中之校了。所谓校中之校,指的是师范学院就是一所自成体系的学校,有一套管理班子(只与联大共后勤与财务),有自己分系科的办学体系,有自己的学生管理体系,还有一套自己的附属学校——幼稚园、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联大任命黄钰生自兼附校主任多种任务加于一身,业务负担确也是足够沉重的。黄钰生显示了他的非凡工作才干,不但师院办得井井有序,实现了为云南培养优秀中学师资的任务要求,而且师院附中也办成为昆明市的著名中学之一,拥有盛名。

  特别应该记录的,是黄钰生在把师院办成为名副其实的师范教育殿堂之余,还为师院的未来发展走向做了精细筹谋。从1943年就开始筹划一旦抗日战争胜利,三校复员北返,师院能够及时脱离母体独立成为独立的云南师范校。制定了“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过渡时期办法方案”,做好未来独立的筹备工作。办学实践双管齐下,未雨绸缪,远见卓识,尽出于爱国敬业精神,堪可启示于后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秋,三校开始复员,昆明师范学院按计划独立诞生,占用大西门外原西南联合大学校址,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留给云南人民的一座永恒的记念丰碑。

  昆明师范学院于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8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教师进修学院合并,组成今日的新云南师范大学,规模有很大的扩展。现有22个学院、独立科学研究所4个、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机构31个、本科教学专业4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是云南高校教师培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教师于部继续教育中心。现有教职工209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90人。在校学生本科生10499人,硕士生1023人,成人教育学生15309人。自1947年独立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近十万人,体现了西南联大和黄钰生院长为西南地方发展文化教育培养急需人才的初衷。黄钰生的无限遗爱永远留驻在大西南边陲!

  3.雷海宗主讲中国历史第一大课堂

  雷海宗(1902--1962)河北永清人,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土,原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在长沙时期就已来到临时大学参教。1918年来到昆明,参加主要由清华和北大两校历史系联合组建的联大历史学系。该系拥有著名教授刘崇弘、雷海宗、郑天挺、钱穆、姚从吾、向达、陈寅恪、吴晗、邵循正、葛邦福等多人,盛极一时,是当时联大的一个强系。雷海宗主讲文理科大一学生共同必修课“中国通史”。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博闻强记,精通多门外语,是以西方史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教学认真,讲授富于计划性和条理性,语言生动声音宏亮,上课堂不带片纸只字,但对历史人名、历代重要人物的生卒年月、地名、年代、参考书目,娓娓讲来如数家珍。随手板书,从无错漏。在三尺讲台上,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大脑积存的学问与智慧,把传道、授业、解惑三项教学任务统一解决于课堂之上深受学生的欢迎。授课精湛的名声迅速在学生中广泛传播,以至在他讲课时闻风前来旁听的学生或校夕队土,趋从若骛。在他上课时,能容纳约200人的大教室,熙熙攘攘坐满了人,座无虚席,临教室外走廊的窗户打开,窗外也站满了旁听人众或迟到没有找到座位的选课生。真是名噪一时之盛。那时在联大学生中好似有个说法,上了联大,名师如云,真是幸运,但是如果没有上过雷海宗潘光旦的课,这联大就白上了。这就以实例说明了“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雷海宗的例子,是联大名师授课的典型和特色,极具“启示”价值。今日要创办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就应该拥有多多益善的课堂效果精湛的授课名师。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一份“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若干意见”的<4>号文件,其中有一条要求,要求教授上课堂授课,为甚么呢?因为当前高等教育中有一支错误指挥棒,以发表科研论文作为评定教师水平和业绩的标准,教师们大都偏重于发表急功近利的论文,不愿意上课了,当然授课精湛者更是风毛麟角,雷海宗的事例就可以作为今日大学教师的典型示范了。

  雷海宗、郑天挺在南开大学传承了联大历史学传统,创造辉煌 1952年我国高等教育实行院系调整、全面进行教学改革,清华大学撤消了历史学系,教师调入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雷海宗和郑天挺调入南开大学。调动的名义是加强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其实另有原因。有一位教授调侃说:“那边搞极左,南开得到丰收”,南开大学历史学系确确实实是受益非浅。雷海宗(中国史和欧洲史)和郑天挺(明清史)的到来,带来了西南联合大学的治学传统,他们先后担任历史学系主任,带领一批联大毕业生后起的名师王玉哲(先秦史)、杨志玖(元史)、杨翼骧(两汉史和史学史)、黎国彬(元社会史)等,同时还有学有成就的名师杨生茂(美国史)、来新夏(中国近代史)、魏宏运(近代史)加盟到南开大学历史系的教师队伍,群贤毕至。齐心协力,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使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在办学水平上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继承了西南联大历史系的优良办学传统。这再一次证明了,办好现代化的大学,第一需要有名师,第二要有成规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第三是要创造优良学术风气。雷海宗和郑天挺两位大师都是接受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刚正不阿、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伟大学者,在他们的带领下,南开大学历史学系成为南开大学的办学强项之一,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半个世纪过去了,两位老先生已经作古,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祝愿今日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后继有人,传承西南联大光荣传统,百尺竽头继往前进,再创新的辉煌。 ,

  4.杨石先传承化学教育,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再领风骚

  杨石先(1896-1985)祖籍安徽,蒙古族,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土,原南开大学理学院院长。在长沙临时大学时期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均任化学系主任,1943年复又兼任了西南联合大学教务长,直至抗战胜利,以学术休假出国访问。

  化学系在西南联合大学是一个大系和强系,由三校教授组成的教师队伍十分整齐,有清华大学的黄子卿、高崇熙、张子高、张大煜、张青莲;北京大学的曾昭抡、钱思亮朱汝华、孙承谔、刘云浦;南开大学的邱宗岳、杨石先、严仁荫等,阵容之强大,迄今也是绝无仅有的,堪称国际一流。在如此如云的大师面前,系主任是很难当的,杨石先恰好是当时化学界的一位难得的有崇高威望的公认领袖人物,他为人正直正派,公平公正,待人彬彬有礼,又事事严肃认真,给大家办事能够一碗水端乎,无亲无疏,善于团结群众合作共事。所以尽管别的系的系主任屡有更替,而化学系却从长沙到昆明,1937-1945长达8年期间,杨石先一直一致被推选为无可替代的系主任,在诸大师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在极为艰难困苦的一穷二白条件下,大家自己动手,平地起家,简易上马,从无到有建立起实验室,昆明建校半年后学生就可以进实验室做化学实验了。条件逐步改善,到后期师生也可以进行条件要求不太繁难的科学研究实验了。大师们授课大都精湛,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1938-1946期间共有毕业生227人。待至建国后,原西南联大化学系师生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者共有15人之多,为原西南联大各系科之冠。

  教授中的院土是: 杨石先、曾昭抡、黄子卿、张青莲、张大煜;(钱思亮后来去了台湾,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土兼院长)。毕业生中成长为院土的有:

  朱亚杰、曹本熹、萧 伦、唐敖庆、申泮文、

  张 滂、何炳林、陈茹玉、钮经义、邹承鲁,

  在此之外,联大化学系毕业生中还成长了极多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和实干家化学化工技术骨干,为新中国的化学建设事业做出了广博的贡献。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世界一流大学也不过如此尔尔。

  杨石先在到美国学术休假期间,接受张伯苓的委托,物色、邀聘著名学者来南开大学任教,重整南开大学河山。在化学方面,杨石先邀聘到一批著名学者包括几位自己的联大门生:高振衡、朱剑寒(女)、何炳林、陈茹玉(女)、陈天池、王积涛、陈荣悌、姚玉林等1946年槐南开大学在废墟上重建,又是一番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新创业战斗格局。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的艰苦创业精神,在杨石先、邱宗岳的带领下,在南开大学再一次得到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南开大学化学系获得了不平凡的发展。杨石先在周恩来总理的委托下,创办了高等学校的第一家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着重从事农药化学研发,占领了我国农药开发领域的半边天。何炳林把带回来的离子交换树脂成果无偿在全国范围推广,领衔建立了全国离子交换树脂产业和普遍应用,首次创造了高等学校办工厂的经验,受到毛主席的赞赏并号召仿效推广。南开大学化学系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平行发展,互相促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以业务扎实、动手能力强,特长于化学合成实验技术,受到用人单位或攻研学校的欢迎。教学相长,南开大学化学系的教师队伍也相应地空前壮大起来了。

  197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进行第三届院土评选1980年春发榜.南开大学化学系有5位教授同时当选为化学部院士,他们是:高振衡、何炳林、陈茹玉、陈荣悌、申泮文。连同老院土杨石先,此时南开大学化学系共有了6位院土。这种一所大学以同一学科的群体教授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土的态势,不但是空前的,现在看来也是断后的。现在根本不可能一个单位可以有两位专家同时当选为同学科院土,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当时的这种态势,只能表明在建国初期南开大学化学教师队伍的强大和学术水平的鼎盛。

  在以后的20年当中,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李正名(中国工程院)和程津培(中国科学院)先后当选为院土,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先后共有院土8人,在高等学校中处于前列。在业务和学术造诣方面,南开大学化学学科也自有春秋,化学学院现拥有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催化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研究室等研究机构,拥有农药化学、高分子吸附分离化学、有机化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改革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为迎接我国进入WTO后的教育改革大潮,南开大学的化学教育改革工作先走一步,改革成果已获2001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基础课教学创造了全国创优名牌课程并获得国家资助。为配合新的教改形势,以申泮文为主编、王积涛为副主编的全套10部‘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丛书”即将编撰完成,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把化学教学改革的进程推向全国。继续继承西南联大化学系的优良教学传统。祝愿南开大学化学学科永葆青春,继续前进,带动全国,为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5.陈省身传承西南联大数学教育,全力建造国际数学中心,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开辟了创新道路

  陈省身(191lq)浙江嘉兴人,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算学系,1934年获清华大学硕土学位,193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博土学仇后游学法国,19374/1943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主讲高等几何、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式论(以上必修课);以及几何学与拓扑学系列课程、形式几何讨论班等选修课程。他学术精湛授课有方,在师生中拥有极高声望。1943-1946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研究员,1946-1949回国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任代所长。1949n/1984在美国历任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名誉教授,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84后任伯克利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曾获数学WOLF奖及多项国际重奖,是当代国际最著名的伟大数学家之一。

  陈省身热爱祖国,尊敬中国共产党,关爱中国数学教育,关爱母校南开大学,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寄以厚重的期望。新中国建立后,他是自1972年以来最早回国访问的旅外科学家之一,以后每年回国访问,筹划帮助中国发展数学教育。1981年表露出落叶归根、回国定居、为祖国教育效劳的意愿。适逢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报告中提出加速引进人才促进国家建设的指示。南开大学及时建立了南开数学研究所,聘请陈省身为所长,给陈省身提供了把中国打造成国际数学大国宏伟志愿的驰骋空间。

  陈省身力图利用个人影响和国内数学家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建成国际数学交流中心。今天看来,他的宏伟计划大致分三步走,第一步为1985q1995的十年。在1985年他说他怀抱一个一岁婴儿(指南开数学所),要把他哺育长大。年年举办学术年会,研究讨论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题,例如第一年讨论偏微分方程;第二年讨论微分几何等等。利用暑假休闲,举行国际性的学术讨论和交流会,运用他自己的国际影响,邀请该学科最著名的外国学者前来参加做学术交流,又邀请全国高校的数学博土导师带着他们的研究生一起来参加讨论会,使国内各校师生不出国门便可领略世界水平的学术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各高校数学学科的开放和进步,影响深远。国内传媒赞誉陈省身为全国数学研究生的总教练。

  陈省身计划的第二步,是1996-2000的一个五年计划,中心任务是以南开数学研究所为全国中心,在中国建立自己的数学A/T培养基地,要培养出全国全世界第一流的数学专家,并创造各种必要条件中止人才外流,让专家留在国内为祖国建设事业服务。这,一阶段工作在陈省身苦心积虑的安排下取得了极大成效,南开数学研究所现已拥有5位长扛学者和许多后备力量,培养的博土生学术水平完全达到国际一流,毫无逊色。

到了1989年,陈省身仍居留在美国,例行每年回国一次或两次主持南开数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1989年的那场国内政治风波和‘六四”事件,使中国受到了国际反动势力的论围攻和政治孤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陈省身以他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和一位科学家的敏锐洞察力,看清楚了外国反动势力介入中国内部事务所起到的破坏作用,认为自己应该依照原定计划回国工作,来支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正国际和国内视听。所以他在当年秋季,力排众议,毅然照常归来,受到邓小平和各位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隆重礼遇。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起到了极大的正面影响。1999年陈省身正式回国定居于南开大学宁园。

  2001年,陈省身又适时提出,南开数学研究所的人才成长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发展工作应该进入—个新的阶段,再上一层楼,建设国际数学交流中心。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建设与国际学术中心相适应的国际建筑物——建造一座国际数学交流中心大楼。陈省身的宏伟计划,经南开大学上报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立即得到国家主席的有力支持,指示国家计委给予立项,财政部拨巨款投入(列为江泽民李岚青专项)。现在大楼已经破土动工,国际水平学科的建设,指日可待。陈省身建设国际一流水平学科的光辉事例,给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启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虽非一蹴可就,但也并非遥不可期,事在人为,继承西南联合大学优秀传统,结合当前我国特点,推陈出新,创新前进,光辉典范就在身旁。

  陈省身对中国数学科学发展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促成2002年(8月20-28日)第24届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他事前对国际数学家组织的领导人做了许多说明疏导工作,使得从来没有在发展中国家召开过的世界数学大会得以在中国召开。另外还求得了我国政府的首肯和大力支持,江泽民主席亲临参加大会开幕式并发言致欢迎词。国家领导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对世界数学家会议来说是空前的,受到与会的四千余各国科学家的热烈欢迎,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政府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在这次大会中,有中国16位后起数学家在分组会上作45分钟发言,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了我国数学家发展中的实力,这在中国数学科学发展史中也是空前的。陈省身的贡献将永载中国科学发展史册。

  6.申泮文三生有幸,是他给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圆满句号

  1946年夏,申泮文受命于西南联合大学第二次复员迁运委员会,押运300吨三校公物,由昆明起运,运回北平天津,向三所大学交割。任务职称是主任押运员,副主任押运员是北大的王大纯,另有来自清华北大的押运员5人。关于此次公物复员北上的经过,我已写过回忆录,刊载在[《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4集,西南联合大学建校60周年记念专辑,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单位合编,115A/125页,申泮文:‘三校公物复员北运回忆录” (1988)]。路途遥远,关山阻隔,经历了许多风险。

  遇到的风险事故简述如下(1)昆明至长沙,有两次汽车司机利用公物箱偷运鸦片,被查获。长沙军宪警单位意图栽赃陷害,谋求经济诈取,诬陷我是贩运烟土后台,利用传媒造谣威协,谬种误传全国。我和王大纯力与抗争,登报全国辟谣,坚决抵抗至胜利维护了三校的声誉。(2)按里程,每辆汽车用一周即可从昆明到达长沙,但有些司机不守信用,在中途把公物甩在半路寄存,又去拉别的生意去了。以至到1946年底计有近20部车的公物失踪。我强使总承包商从上海赶来(交包业务是三校迁运委员会办的),与我一道折返昆明贵阳,逐站逐店查找,逐车逐箱把公物起回,监督运到长沙,集中后起运北上,保证三校公物毫无损失地回归。(3)在遭遇鸦片案时,押运员二人(清华和北大职员)在所宿旅馆中遭宪兵搜查,清华职员王树才因惊吓精神失常,我着北大职员单浦提前护送王树才回北平,不料防护不周,王树才在江轮上投江失踪,损失了一名押运员,哀哉!我在复员北返路上整整耽搁了一年,1947年7月回到平津,公物无损地分别交割完竣,胜利完成任务。我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最大考验,性格从内向转向外向,从软弱转向强悍,人长大了。感谢人民上帝,给我这个大好锻炼机遇,使我能够有机会给西南联合大学的宏伟教育事业,画上一个最后的圆满句号!祝愿联大精神和南开精神永放光芒!

  讨论

  对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业绩,及其对世界教育学史的伟大贡献,曾经有学人的公正评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周发勤等人所著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贡献” (《科学学研究》8卷2期,1990)和周发勤的“高教史上对大气候的一次理想转变” (《科学学研究》14卷1期,1996)是有代表性的两篇巨著,对联大的历史轶事做了科学的分析和归纳,并引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根据我们对西南联大的回顾,提出以下的可供讨论的若干问题,为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借供思考。

  (1)高等教育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首要位置,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主的四个现代化。

  (2)应该尊重教育家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重视教育家办教育。应该敦聘德高望重、孰悉教育规律和教育法规的爱国教育家担任大学校长,在教育领域中不得有外行领导内行,瞎指挥的现象存在。

  (3) “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出人才”,应该千方百计在各级学校内创造炽热的爱国主义教育大环境,培养新人才。

  (4) “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该立足于国内”,高等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国内国际一流水平专家的基地。我们的各类学科的专家应该都是伟大的爱国者,既要有对外交流,又要杜绝人才外流。我国是个发展中的穷国,不允许浪费国家资源财力,给外国培养接班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允许给资本主义国家培养接班人。

  (5)勤俭办一切事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都不能丢掉,创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校园景色和建筑物,以及教学科研设施,可以宏伟有气魄,但应切合实用,严禁追求豪华、铺张浪费。浪费是一种犯罪。

  (6)教师队伍建设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环节,要引进与自力更生自主培养相结合,不能偏废。执行退休制度,也不宜一刀切,应该区别对待。对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超、功勋贡献卓著、身体健康许可的资深教授,应该请他们留下来,辅导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借鉴南开大学数学学科的经验,称之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陈省身道路”,名牌大学可以多有一些“终身教授”,重视老、中、青相结合教师队伍的建设。

  (7)主张学术造诣高超的资深教授上教学第一线,特别是教基础课,在课堂上现身说法,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师风范,培养高水平人才。

  (8)教育部最近关于给资深教授以院士待遇的主张,我们表示欢迎和拥护。但希望名实一致。仿照国际体制,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科学院,设立备学科学部,迸选院士,使高教院士制度名正言顺。并加入国际高等教育科学阮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开辟一条新的通途。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申泮文。

中国网 2004年09月14日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