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牛棚杂忆

季羡林教授谈教授
季羡林先生访谈
季羡林与《德国印象》
“季羡林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季羡林在德国大骂希特勒
季羡林的顿悟
季羡林的异国之恋
季羡林先生家里的两样电器
陈祖芬季羡林和熊博士

 

 

 

 

 

季羡林与《德国印象》

文/ 厦门老茂

  

近读季羡林先生的《德国印象》有许多收获。

《德国印象》2005年1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前有季羡林先生的回忆录《留德十年》更早在1991年就写出。2004年11月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留德十年》。



在我的印象中,一谈到德国就想到杀人如草的希特勒和纳粹组织。然而通过季羡林先生的《德国印象》,我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德国形象。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土地是多么美丽。如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想一想,我国现在的"卫生城市",有哪一个能够做到这样。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学术氛围是多么浓厚。季老的老师们,如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等这些人个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们的学风都是异常地认真、细致、谨严。他们写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讨论,然后才发表”。季老选择的梵文课程,只有他一个学生,可是老师仍然认真严肃地讲课。在二战大轰炸中,季老还看到德国飞机制造之父、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教授,居然在炮火弥漫中仔细观察一段短墙,在研究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短墙的,听到他在自言自语,“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的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还有个地球物理学教授,当飞机轰炸,人们都往地下室跑的时候,他却急不可待从楼下往楼上跑,要观察实验室里无法看到的“全城震声冲天,动地山摇”的景象。德国学者们这种忠于科学、愿为科学而舍命的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大学自由也是多么令人神往。“德国大学是绝对自由的。只要中学毕业,就可以愿意入哪个大学,就入哪个,不懂什么叫入学考试。入学以后,愿意入哪个系,就入哪个;愿意改系,随时可改;愿意选多少课,选什么课,悉听尊便;学文科的可以选医学、神学的课;也可以只选一门课,或者选十门八门。上课时,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迟到早退,完全自由。从来没有课堂考试”。“在德国,是教授说了算,什么院长、校长、部长都无权干预教授的决定。如果一个学生不想做论文,绝没有人强迫他。只要自己有钱,可以十年八年地念下去。” 如此的自由而又实事求是的学术生活,怎不令人神而往之。不过,德国大学的自由,并不是意味着可以轻易混文凭。有个女学生的论文,被教授当面摔到地上;读书很用功的章用,也因为论文通不过而多读了几年。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人民是多么勤劳、善良、纯朴和正直。季老的老师们个个都对他和蔼可爱,老教授们对他可以说是视如己出般爱护。他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则是对他关怀备至,象自己的母亲一样。她每天给他准备晚饭,给他打扫房间、洗衣服、洗床单、准备洗澡水、擦皮鞋、铺叠被子。他在生活方面的所有需要,她一手包下来了。季老写到的“迈耶的一家”中,很长一段时间,伊姆加德小姐帮他为博士论文打字,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在“表的喜剧”里,从那位修表的老头和他的太太身上,更可见德国人民的正直和善良。



通过阅读《德国印象》以及《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我感觉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十年之所以能够一方面在学业上卓有成就,另一方面在生活上处处受到照顾,关键在于他在学业的追求上有着坚韧不拔、忘我奋斗的献身学术的意志力,关键在于他在为人处事上有着善良、纯朴、正直的谦谦君子般的人格魅力。

季老于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是优,印学、斯拉夫语言、英文也都是优。这一切成绩不是偶然的。“许许多多国民党的大官,无不有子女或亲属在德国,而且几乎都聚集在柏林。因为这里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既不用上学听课,也用不着说德国话……看一看一些'衙内'们那种狂妄自大、惟我独尊的神态,听一听他们谈话的内容:吃、喝、玩、乐,甚至玩女人、嫖娼妓等”。当许多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每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时候,季羡林却每天全力以赴致力于学业。季老一留德就开始注意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等自己要走的道路确定下来之后,尽管原定留德两年,他还是为参加博士考试而作准备。而后来博士毕业并当了教师,仍然每天吃过早点就去研究所,中午在外面简单吃饭之后还是回到研究所工作,直到晚上回家,每天生活极有规律。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袭和饿肚子的艰苦岁月里,他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也是坚持不懈。终于写出许多极有新的创见的学术论文,成果卓著。

同样让我们仰视钦佩、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那为人处事的原则。为什么瓦尔德施米特等德国的老师、女房东欧朴尔太太等德国的百姓对季羡林有着视如己出的深情厚谊?因为季老有着中国优秀知识份子那种特有的温良恭让的品格,有着正直无比的道德操守。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季老的人格魅力。季羡林用德文写博士论文,在送论文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样。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迈耶夫妇的大女儿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又有打字机,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季羡林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因为论文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样。因此,伊姆加德小姐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便咨询。这样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季羡林才摸黑回家。博士论文结束后四五年内,季羡林又写了许多论文,仍然是伊姆加德打字。一个是未嫁的活泼可爱的少女,一个是年轻有为的青年,长期的相处,两人都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季羡林却能够面对自己有着远在祖国的妻子儿女的现实,忍住了内心那份爱情的激流,不让它涌泻出来。这件事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先生》(张光璘著)里说,近年来,有人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今天的伊姆加德小姐,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然而精神矍铄,风韵犹存。她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季老的学识和人品,那种在学术上孜孜不倦追求的作风和精神,那种在生活中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我所无限钦敬和景仰,是我永远的榜样和楷模。



《德国印象》全书语言朴素而又不乏智慧灵动,情绪真挚饱满感人。

读《德国印象》,使人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掩卷长思,感触多多,意味深远。

或记叙,或评论,或抒情,跟随季老那诚挚朴实的叙说,我仿佛淌洋在德国异土他乡,进出于学术研究所。读《德国印象》,催人奋进,心中充满对自由学术殿堂的向往。

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读《德国印象》,倍感温馨,似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仁爱与厚德思想的熏陶。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