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首页 | 国学资讯 | 国学论坛 | 投稿选登 | 国学入门 | 国学产品 | 请您留言
2008年
第3期
目 录

《世说新语》吴方言例释

萧 旭
(江苏省靖江市广播电视局214500)

 

  《世說新語》三卷36篇,南朝·宋劉義慶撰,饒宗頤先生稱是書為“人倫之淵鑒,言談之林藪。”保存了很多江左風流名士的清談語料,其中不乏古吳語。本稿鉤抉古吳方言語料十數條,供治古吳語者參考,亦望方家不吝賜正。

  (1)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文學篇》第四)

  朱鑄禹箋:《箋》:“确一作閣,又作確,皆堅物相觸聲。”

  徐震堮箋:确,《御覽》703作敲。《說文》:“搉,敲擊也。”疑借确為搉。

  楊勇箋:确,《御覽》703作敲。王《補》:“确借為觸。”鄭《札》:“确,堅物相觸聲,用作動詞。”

  旭按:徐說是也。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0:“确音殼,小擊也。今吳諺謂擊曰确。”正舉《世說》此例。方一新謂“确”在六朝時有“敲擊”義,字又作“礭”,舉《古今小說鉤沉》輯《郭子》“以塵尾礭床”(旭按:見《書鈔》卷134、《御覽》卷393引,《御覽》卷703引作“敲”,《世說·賞譽篇》、《晉書·何充傳》作“指”),並謂“确”、“礭”均為“搉”字之借,皆甚確;至於方先生謂《御覽》卷703引本文及《郭子》並作“敲”出於誤改(《讀<世說新語考釋>》,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年第2期),則失考。敲讀為毃,王泗原《古語文例釋》《鄉語猶存古字古音義》曰:“屈指以食指第二關節敲擊頭或以小棒敲擊頭,曰毃,《說文》:‘擊頭也。'《廣韻》苦角切(覺韻)。吾鄉今語,音義皆合。此外惟毃去煙斗灰曰毃,以其動作如毃頭也。竊以毃與敲本一字之異形。俱從高聲。從殳,以物具;從攴,以動作也。從殳之字或從攴,如殺字是。敲字《說文》訓‘橫擿',《廣韻》亦訓‘擊頭',口交切(肴韻)。”王說甚確。王先生為江西安福人,其鄉語“毃”與吳方言相合。《集韻》确音克角切,《廣韻》搉、毃、敲並音苦角切,四字在吳方言中正與殼(殼與擴、哭音同,不讀qiao;角,吳音與擱、國相同)同音。今吳方言云:“把淘籮裏米搉搉乾淨”、“拿棒來他頭上搉一記”,正音殼,即敲擊義。疑字又音轉作??、搕,《集韻》二字並音克盍切,《集韻》:“??,擊也。”《玉篇》:“搕,打也。”也作磕,《玄應音義》卷17:“今江南凡言打破物為磕破。”《廣韻》磕音苦盍切。

  (2)顧看兩王掾,輒翣如生母狗馨(《文學篇》第四)

  余嘉錫箋:馨,語助詞。

  朱鑄禹箋:輒,如今言“每每”之義。《釋》:“翣,音澀。”馨,舊釋為語助詞,然細繹本書所見“馨”字,其意如今口語“那樣兒”、“那個”。

  徐震堮箋:馨,猶今語之“般”,乃爾時常語。

  楊勇箋:《世說音釋》:“翣、歰音通。歰,不滑也,與澀同。生,不馴熟也。”《世說補考》:“翣,古與歰通。舉止羞澀也。生,謂不馴熟。馨,語詞。”方《詞語》:“輒翣,????之借,肉動貌。”三說近似,而以方說為長。

  旭按:輒,與口語“總”同義,朱箋是也。翣,諸家讀為歰是也。張永言先生謂“翣”解為“甚”、“很”,方一新先生謂“輒翣”讀為“????”,恐未確。馨,讀為??,《說文》:“??,聲也,讀若馨。”段注:“謂語聲也。”此字吳方言讀同性,字或作些,如“一些”念同“一性”,“這些”念同“志性”(也念同“志銷”,許寶華《方言大詞典》即記作“志銷”;或念成“志嘯”。)“個些”念同“個性”(義為那些,“個”為遠指代詞。也念同“個銷”)《世說》中“寧馨”、“如馨”、“爾馨”當為一聲之轉,吳音如“能性”(能讀嫩字去聲,能性,猶言這些、這麼)此句李天華校作“輒覺如犢駒馨”,謂“生母”似為“毒”,“毒”為“犢”之誤;“狗”似作“駒”,“翣”似為“覺”。以“三似一誤”校書,亦一奇事,詎可信耶?

  (3)殷仲堪云:“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間強。”(《文學篇》第四)

  朱鑄禹箋:強,《箋》:“其亮切,不柔和也。”

  楊勇箋:郭在貽曰:“間強,蓋即聯綿詞‘扞格'之聲轉……又可寫作‘間介',大抵皆為‘阻塞'、‘不順'、‘僵硬'的意思。舌本間強,意謂舌根僵硬。”

  李天華校:當作“舌間木強”。“木強”乃古人常語。“舌本”如指舌根,則無“間”可言,且魏晉尚無“舌根”、“舌尖”之分。

  旭按:此語見《類聚》卷17、《御覽》卷367引《郭子》。強,僵硬,即“犟”本字。舌本間強,猶言舌頭根子總強了。郭說見《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3期,似為牽強。李氏妄改,尤不可信。《晉書》卷84、《通志》卷129、《子略》卷2並同今本。吳金華引《靈樞經·經脈》“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可證今本《世說》不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14有“治重合、舌強不能收唾方”,又卷18有“治舌強不得語方”,又卷25云“舌彊不能言。”皆足證此文“舌強”之義。今吳方言尚有“舌強”之語。

  (4)王大將軍當下,時咸謂無緣爾。伯仁曰:“今主非堯、舜,何能無過?且人臣安得稱兵以向朝廷?處仲狼抗剛愎,王平子何在?”(《方正篇》第五)

  徐震堮箋:《通俗編》:“今以‘狼抗'為難容之貌,《玉篇》‘躴躿,身長貌。讀若郎康。'或今語別本於彼,亦未可知。”按此說近之,“狼抗”、“躴躿”,《西遊記》斥豬八戒為“囊糠貨”,皆同此一詞也。

  楊勇箋:劉箋:“狼抗,形容貪殘之貌,亦作‘欴?'(楊氏引?誤從元,徑改),《廣韻》:‘欴?,貪貌。'《品藻篇》‘嵩性狼抗,亦不容於世。'(當為《識鑒篇》)尤為明據。”又自大貌,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2:“《宋書·文九王傳》‘休佑生平,狼抗無賴。'案狼抗,大而無用,不可容也。今吳諺謂物之大而無處置放者曰狼抗。”

  旭按:狼抗,胡文英說至確。《西遊記》第24、61、67回,並言“身子狼犺”或“身體狼犺”,無“囊糠貨”之語,疑徐氏誤記。“狼犺”同“狼抗”。汪維輝谓“狼犺”的詞義核心是“大”,“重”只是它的相關義,陸澹安《小說詞語匯釋》釋作“笨重”,《漢語大詞典》釋作“笨拙、笨重”,不準確(《說“狼犺”》,載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2期)。汪說是也,今吳方言形容物之大而不堪為“狼抗”,如“這捆老棉絮狼抗死勒,沒地方放。”即無“重”的含義。劉盼遂附會為“欴?”,已為余嘉錫所駁。《辭通》卷20釋為“桀傲”,張永言釋為“笨拙,不靈便。引申為高慢自大,不善處世。”殷正林釋為“兇殘”(《<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魏晉時期的新詞和新義》,載《語言學論叢》第12輯,商務印書館1984),張振德、宋子然主編《〈世說新語>語言研究》釋為“傲慢抗上,剛愎自用。”(巴蜀書社1995年5月版)與楊箋“自大貌”相合,蓋為引申之義。

  (5)許上床便咍臺大鼾(《雅量篇》第六)

  余嘉錫箋:劉盼遂曰:“《莊子·達生篇》:‘公反誒詒為病。'《釋文》:‘誒詒,司馬云:“解倦貌”;李頤云:“失魂魄也”。詒音台。'誒詒同從?聲,咍臺即誒詒也。之部,疊韻連語。”

  徐震堮笺:咍臺,睡息声。

  旭按:楊勇箋亦從劉說,未確。徐說近是,《駢雅》卷2:“咍臺,鼾睡也。”本字為“咍?”。《玉篇》:“?,???,言不正。”(《廣韻》、《龍龕手鑒》並作“言不止”。)《辭通》卷14云:“???,夢囈也。”又云:“《新語》當作‘臺咍',即‘???'之省,今本誤倒。”恐失之。《玉篇》“???”疑當據此文訂作“???”,《集韻》:“?,咍?,語不正。”《類篇》:“??,???,語不正。”作“???”、“咍?”,可為旁證。考之文獻,或作“咍?”,宋·朱翌詩中凡4見,《轎中坐睡》“徙倚兩竿竹,咍?四僕肩。”《初直省宿》“咍?到天明,從人笑列宿。”《江上送客夜歸》“燈影入簾窺酩酊,雨聲宜夢引咍?。”《睡軒三首》“遇此佳時無一事,搘牀髙枕聽咍?。”(翌字新仲,自號??山居士,舒州人。舒州今安徽安慶市。)也作“咍臺”,宋·劉子翬詩中凡3見,《胡明仲潭溪三日飲》“吾唯善咍臺,忘形臥相枕。”《周元仲將出山》“叵我三杯真性適,咍臺一枕萬緣休。”《朱喬年同傅茂元見訪》“手談逼剝屢爭局,眼視咍臺時對床。”(子翬字彥沖,崇安人。崇安今屬福建省。)宋·陸遊詩中凡2見,《初夏幽居雜賦》“半酣方嵬峩,假寐忽咍臺。”《遊山》“酒市擁途觀嵬峩,僧廬借榻寄咍臺。”(陸遊字務觀,越州山陰人。山陰今為紹興市)宋·劉學箕詩中1見,《宿興國寺方丈與客對牀》“何似秪今對牀談子虛,醉歌咍臺笑盧胡。”(學箕字習之,崇安人。)宋·俞徳鄰詩中1見,《聞角》“咍臺一枕華胥夢,明日看山笏拄頤。”(徳鄰字宗太,丹徒人。丹徒今屬鎮江市。)今吳方言猶有“困咍?勒”之語,也說“咍里咍?”(咍,hāi;?,dāi,皆讀平聲)。李天華謂“咍臺”疑為“怡然”之訛,無據。《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21引同此文。

  (6)吏云:“昨有一傖父來寄亭中,有尊貴客,權移之。”(《雅量篇》第六)

  旭按:劉孝標注引《晉陽秋》曰:“吳人以中州人為傖。”所以名“傖”者,章炳麟《新方言》卷2云:“尋《方言》壯、將皆訓大。將、倉聲通,是傖人猶言壯夫耳。昔陸機謂左思為傖父,蓋謂其粗勇也。今自鎮江而下至於海濱,無賴相呼曰老傖。”余嘉錫駁之,引《漢書·賈誼傳》“國制搶攘。”顏師古注引晉灼曰:“搶音傖,吳人罵楚人曰傖。傖攘,亂貌也。”謂得名於“傖攘”。竊謂章說為長。今吳方言罵人老相、傲慢曰“老傖”,傖音倉,又音倉去聲。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老傖,言行粗俗的人。”《正字通》:“傖,鄙賤之稱也。”《宋書》卷76“孝武狎侮群臣,隨其狀貌,各有比類,多須者謂之羊。顏師伯缺齒,號之曰齴。劉秀之儉吝,呼為老慳……柳元景、垣護之並北人,而玄謨獨受‘老傖'之目。”(《南史》卷16同)已有此稱。

  (7)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賞譽篇》第八)

  劉孝標注:《李氏家傳》“華夏稱曰:‘潁川李府君,頵頵如玉山。汝南陳仲舉,軒軒若千里馬。南陽朱公叔,飂飂如行松柏之下。'”

  (8)謝鎮西道敬仁:“文學鏃鏃,無能不新。”(《賞譽篇》第八)

  楊勇箋:《說文》:“鏃,利也。”鏃鏃,挺出貌。世因謂極新曰鏃新。

  旭按:鏃鏃,與下句“新”字相應,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0云:“案鏃鏃,如箭之新治而尖也,吳中謂物之新者曰鏃鏃新。”楊說正本胡氏。後字多作“簇”、“蔟”。“鏃鏃新”又可倒言為“新鏃鏃”,也可重言為“鏃鏃新新”,也言“鏃刮拉新”。

  (9)阿見子敬,尚使人不能已(《賞譽篇》第八)

  旭按:劉孝標注引《語林》作“汝阿見子敬”,朱鑄禹箋:“阿,語助辭,吳人慣用之,今尚如此。”劉盼遂曰:“阿,我也。《三國志·辰韓傳》‘東方人名我為阿。'”劉說是也,張萬起從其說(葉愛國說同,《中國語文》1996年第1期)。至劉氏謂“‘汝阿'不辭,‘汝'為後人沾也。”則失之。楊勇箋引殷正林曰:“‘汝阿'即‘你我',魏晉六朝,吳方言詞。”據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今吳語、徽語尚有此用法。寧波、上海人自稱“阿拉”,拉為倫字音轉,“阿拉”猶言“我輩”,也可用作單稱。《洛陽伽藍記》卷2“吳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儂,語則阿傍。”儂亦我也,阿、儂同義連文。

  (10)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人(《品藻篇》第九)

  (11)有人以王中郎比車騎,車騎聞之曰:“伊窟窟成就。”(《品藻篇》第九)

  余嘉錫校:“窟窟”無義,當作“掘掘”,以形聲相近致訛耳。《說文》:“搰,掘也。掘,搰也。”《莊子·天地篇》“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釋文》:“搰搰,用力貌。”晉人談論,好稱引《老》、《莊》,必《莊子》別本有作“掘掘”者,故謝玄用之。

  朱鑄禹笺:窟窟,似谓埋首修为而有成就。然此两字殆当时之俗语,其确切之义尚待更考。

  旭按:張永言采余嘉錫說。余說得其誼,然不必以為誤字。窟、掘、搰通借,古從出從冎之字多通借,可參張儒《漢字通用聲素研究》。至謂“必《莊子》別本有作‘掘掘'者”,亦揣測之詞,並無證據。“搰搰”訓為用力貌,本字為“??”,或作“仡仡”、“矻矻”,《廣雅》:“?,勤也。”《玉篇》:“?,用力也。”《疊雅》卷8:“??,勤勞也。”《大方等大集經·日藏分送使品》“如是一相在於前心,??專念不起亂想。”王念孫《廣雅疏證》:“《眾經音義》卷1引《埤倉》云:‘?,力作也。'《莊子·天地篇》云‘搰搰然用力甚多。'《晏子春秋·雜篇》云‘仡仡然不知厭。'王褒《聖主得賢臣頌》云‘勞筋苦骨,終日矻矻。'並字異而義同。”王說甚確,而猶未盡。字或作“榾榾”、“兀兀”、“矹矹”、“????”,《集韻》:“??,????,勞極貌,通作矻。”(極,亦疲倦之義)韓愈《進學解》“恒兀兀以窮年。”一本作“矻矻”。《桯史》卷14引《八陣圖詩》:“幙中矹矹何物客,未有一客能解此。”杜甫《鹽井》詩:“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一本作“搰搰”,杜詩顯用《莊子》典故。今吳方言形容用力、勤苦,尚有“?孜?孜”之語,?音苦骨切。李天華謂“窟窟”當作“矻矻”,亦不必改字。殷正林釋為“聚集貌”(《<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魏晉時期的新詞和新義》,載《語言學論叢》第12輯,商務印書館1984),失之。

  (12)丞相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排調篇》第二十五)

  旭按:《御覽》卷21引《世說》,卷34引《語林》,有注云:“吳人以冷為渹也,音楚敬反。”又卷371引《世說》作??,有注云:“吳人以冷為??,或作渹,音與鄭相近。”又卷755引《世說》渹作?,有注云:“吳人以冷為?也,音楚敬反。”?、渹吳語讀音與陣同,舊注“音與鄭相近”是也(吳語鄭、陣音同)。今猶有“?人”(人音寧)、“?手”、“?牙”之語。《說文》:“?,冷寒也。”段注引此條云:“《御覽》引此事,渹作?。《集韻》、《類篇》同楚慶切,吳人謂冷也。今吳俗謂冷物附他物,其語如鄭國之鄭,即?字也。”余友龐光華謂本字為凊,是也。《說文》:“凊,寒也。”王念孫《廣雅疏證》曰:“?、凊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曰:“凊與?略同。”朱珔《說文假借義證》曰:“(?)實當為凊之假借。”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凊”、“?”互引以證,蓋亦以為同一字。沈濤曰:“‘乃渹'二字有聲無義,猶今人之言‘那亨',‘何如那亨',今吳語正如是,非以冷為渹也。程大昌《演繁露》曰‘今鄉俗狀涼冷之狀者曰“冷渹渹”。'則亦不知‘乃渹'之即‘那亨'而為舊注所惑矣。”程氏“冷渹渹”之說是也,“冷渹渹”音如“冷陣陣”,正吳語。俞正燮謂“乃渹”即“寧馨”,李慈銘謂“今吳下亦無此方言。”俞說、沈說、李說非是,已為余嘉錫所駁。朱鑄禹校又引《廣韻》、《集韻》渹音呼宏切,音轟,亦失之。乃,猶言如此。

  (13)王君夫以??糒澳釜(《汰侈篇》第三十)

  徐震堮箋:《通鑒》81注:“??,餳也。今台、明謂以水沃釜為澳鑊。”糒,乾飯。謂以餳糖和飯擦鍋子。

  余嘉錫箋:程炎震云:“《晉書》無糒字。《音義》出‘??澳'二字。糒是乾飯,疑衍此字。《晉書音義》:‘??,與之反。'考《玉篇》、《廣韻》皆無??字。而《廣韻》飴字正切與之。蓋??、飴同字。又《廣韻》:‘燠,烏到切。燠釜,以水添釜。'則字當從火。”

  徐復校:程說??、飴同字,是也。宋本《御覽·飲食部九》引正作飴。《廣韻》:“餔,餹餔。又作糒。”則??糒猶言餹餔,非衍字也。燠、澳同音,可以通用。

  旭按:朱鑄禹校說同程氏。張永言曰:“澳,擦洗。”說本徐箋。《御覽》卷472引作“???澳釜”,又卷852引作“飴餔澳釜”。《廣韻》:“餔,又作糒。”疑糒當作?,形近致訛。?同餔,《集韻》:“餔,餹餔,餌也,或作?。”??同飴。???,指糖稀。《晉書》、《通鑒》作“以??澳釜”,《蒙求集注》卷下作“以飴澳釜”,並刪去“?”字。《御覽》卷870引作“以粘糖澳釜”,粘為??形誤。澳,訓以水添釜,本字為沃,程氏引《廣韻》“燠釜”,亦借字。《說文》:“??,溉灌也。”段注:“??,隸作沃。自上澆下曰沃。”《左傳·僖公23年》“奉匜沃盥。”孔疏:“沃,謂澆水也。”今吳方言猶謂加水於鍋為“沃水”,沃音同澳。馮夢龍《警世通言》卷3《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晉時石崇太尉,與皇親王愷鬬富,以酒沃釜,以蠟代薪。”正用《世說》此典,雖改“飴餔”為“酒”不確,而易作“沃”字,馮夢龍為蘇州人,可知吳方言“沃”正音“澳”。

主要参考文献

[1]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版

[2]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朱鑄禹《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2006年版

[5]李天華《世說新語新校》,嶽麓書社2004年版

[6]吳金華《世說新語考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張永言主編《世說新語辭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張萬起《世說新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9]方以智《通雅》,《方以智全集(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0]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2]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

[13]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

[14]朱珔《說文假借義證》,黃山書社1997年版

[15]胡文英《吳下方言考》,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

[16]章太炎《新方言》,《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

[18]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9]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0]徐復《徐復語言文字學晚稿》,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本文原為第三屆漢語史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中古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成都2007

上一页    下一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