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六)
79、青岛市湛山寺
湛山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太平山东麓,国内香港和国外加拿大多伦多等国外寺庙名曰“湛山寺”者甚多,青岛湛山寺是影响较大的一座,也是青岛市区唯一的佛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青岛湛山寺
青岛湛山寺兴建是时间并不久,建于1932─1935年间,是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的143所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中历史最短的一座寺院。1931年,由当时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中东铁路稽查局长陈飞青居士和佛学家周楞伽发起,由现代名僧倓虚法师主持创建湛山寺。湛山寺筹建于1931年夏,由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和佛学家周叔迦等倡议,得到当时的青岛市长胡若愚、沈鸿烈及胶济铁路委员长葛光庭、青岛市佛学会会长王湘汀的支持和赞助,委托时任哈尔滨极乐寺住持倓虚法师于1932年来青岛主持兴建的。第一期工程1934年4月开工,兴建了三圣殿、僧寮及围墙、放生池,同年9月落成,12月8日举行了开光仪式。1935年续建了讲经堂、方丈寮、执事寮、厨房、库房、茶房、浴室等。所需资金全部是募捐所得。第二期工程1937年动工,兴建了大雄宝殿和旧东院(后改为男居士念佛堂),1938年竣工。所需资金全部由王湘汀捐赠。第三期工程1937年动工,兴建了藏经楼及药师塔,1938年落成。资金由周志辅、周志俊(原青岛华新纱厂经理,建国后曾任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兄妹捐赠。第四期工程1941年动工,兴建了天王殿和新东院(后改为女居士念佛堂),1943年竣工。资金由张伯祥、崔岱东捐赠。第五期工程1944年动工,兴建了山门及台阶,1945年竣工,所需资金由林耕宇捐赠。1934-1945年间,倓虚法师任湛山寺住持达11之久,经过倓虚法师十多年的全力建设和苦心经营,湛山寺建成殿堂、经楼十余座,皆为五脊歇山古宫殿式和结构。倓虚法师并且订立寺规,革除寺院积弊,使之成为青岛佛教首刹,驰名中外。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湛山寺被迫关闭,僧人被遣送,大殿及配房被挪做他用。文革后逐步恢复:1983年国务院确定湛山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在全国的重点开放寺庙。1984年7月,原占湛山寺的单位全部搬走,青岛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150万元,将被破坏的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以及山门、石狮子、药师塔、方丈寮、僧寮、客房、讲经堂等进行了全面大修。在修复湛山寺的过程中,得到上海龙华寺明、玉佛寺真禅两位大法师和苏州西园寺安上法师的鼎力协助和支持。1985年香港大光法师向青岛湛山寺赠送了佛舍利和虚舍利。1986年12月30日湛山寺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北京广济寺首座明哲法师应邀来湛山寺兼任方丈。
今日湛山寺占地200余亩。分中、西、东三个院落。中院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四重殿堂。西院有倓虚法师纪念堂、三学堂和齐堂。东院设有安养院和素香斋,供老僧颐养天年及宾客食宿。
湛山寺东南药师琉璃光如来宝塔
寺前有石砌莲花放生池。池东有药师塔,塔高七级,灰砖灰瓦,古朴庄严,内部五层,可登塔远望。山门左右原有石狮一对,系北魏年间的珍贵艺术雕塑,原在益都衡王府门侧,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时掠至青岛。1934年由胶济铁路委员长葛先庭赠送给湛山寺。“文化大革命”中两个石狮子均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在修复湛山寺时将被砸坏的石狮子也一并进行了修复。山门题额“湛山寺”,以及门旁两侧“常住、三宝”,东西石墙“转大法轮”、“佛日增辉”皆为创建者倓虚法师手迹。门内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和藏经楼后有东西两院,有海印堂、功德堂、方丈室等建筑。殿堂内重新雕塑佛像34尊。另外,香港郭兆明居士,美国李文玲居士捐巨款新建钟鼓楼两座,日本华侨王淑兰、孙盛兰捐资于放生池畔新建兰亭一座。
青岛湛山寺倓虚法师题额
旧日湛山寺请山门北魏年间石狮子
入山门即天王殿,内供无冠弥勒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及护法韦驮菩萨。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场所。宝殿庭院阔大,青松参立,石板铺路。大殿雄壮,内供释迦牟尼佛、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左右为16尊者塑像,殿后供海岛观音。大雄宝殿后为西方三圣殿,殿内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后供地藏王菩萨。寺内最具特色的是“海印堂”。“海印堂”又称“功德堂”。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德清公,曾建“海印寺”于崂山那罗延窟之旁,后憨山大师被诬,罪谪广东韶州,海印寺被毁,从此佛法绝迹。1931年叶恭绰等人发起兴建湛山寺,就是为了追念340年前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德清憨山大师弘法罹难故地。殿前横匾“海印遗风”。由于是倓虚弘法建湛山寺,论者称倓虚为“憨山再来”,因此“海印堂”旁又建“倓虚大师纪念堂。
海印堂
倓虚大师纪念堂
湛山寺风景也非常秀丽。它南对黄海,东、西、北三面,浮山、湛山、太平山屏列,烟岚变幻,海阔天空。“湛山清梵”为“青岛十景”之一。湛山寺至今历四任住持,第一任住持是倓虚大师。关于倓虚的生平、业绩和佛学造诣,在《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三)“哈尔滨市极乐寺”中已作介绍。1932年来青岛筹建湛山寺,由于工作得力,工程进展顺利,于是法缘大开,受到青岛佛教界人士的大力支拥戴。 1944年,虚因年事已高,宣布退居,1949年春去香港。
第二任住持善波(俗名李宝俊)。北京人,幼年出家五台山普济寺,后求学于北京广济寺,1932年来青岛协助倓虚筹建湛山寺,1944年接替倓虚任湛山寺住持。1950年10月还俗,改名李波,1978年7月10日在青岛病故,终年66岁。第三任负责人真法(俗名孙绍安)。山东省莱阳人,家境贫困,幼年赴东北谋生,后皈依辽宁省辽阳县千山佛爷洞(今鞍山市千山)化一老和尚出家。1932年来青岛协助虚筹建湛山寺。善波还俗后,倓虚从香港来信委托真法负责湛山寺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遣返原籍,1978年病逝,终年85岁。第四任住持明哲。山东省济宁人,1949年2月8日在上海园明讲堂出家,系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园瑛大法师的弟子,1956年中国佛学院第一期本科毕业。曾任北京广济寺首座,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教务长。1988年应邀兼任湛山寺住持。
湛山寺兴建时间不久,之所以成为国内名寺,被列为国务院汉族重点寺院,主要是由于它的佛学教育和佛籍典藏。1934年,倓虚大师在创建湛山寺,当时因湛山寺建于市外,居士们来往听经不便,于是由居士王湘汀出资,同期在市里兴建了一处居士们礼佛诵经之所,名“青岛佛学会”,倓虚法师将其改为“湛山精舍”,作为湛山寺的下院,湛山寺作为出家师傅重修之所,湛山精舍则为居士们修行之处。每逢星期日下午,倓虚法师或其他法师在此讲授佛教经义。其间,慈舟法师、弘一律师等大德均曾锡飞此处,为青岛的淄素两众诵经讲律,传播佛学。每次集会,男女居士可达二三百人,风雨无阻。从此,湛山寺便成为我国最年轻的汉传佛教寺院,北方地区重要的丛林,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湛山精舍”位于鱼山路(福山支路)11号小鱼山顶上。占地12公亩,为二层楼房,上、下各为9间,上层中间5间为佛堂,楼下5间为讲经堂,可容听众200人左右,右两间为佛经流通处。山下有石坊2座,前书“湛山精舍”,为叶恭绰手书,后书“回头是岸”,是吴郁生所题。青岛解放后,精舍的活动虽有所减少,但每周的讲经集会一直延续到1956年。1959年因房屋逐渐倒塌被拆掉。1982年由园林部门将精舍旧址辟为小鱼山公园。
现为小鱼山公园的 “湛山精舍”
湛山寺藏经楼内旧藏珍藏《龙藏》、《续藏》、《大正藏》、《百纳藏》等佛经六千余卷,共有七部藏经:影印宋《碛砂藏》,原藏共591函,6362卷,1532部,影印时合订591册;清《龙藏》,共718函,7168卷,1662部,系周志辅、周志俊、周叔迦所赠;《百讷藏》亦称《杂藏》,系周志辅、周志俊、周楞伽所赠;影印日本字《续藏》,1942年倓虚从北京带来青岛;《频伽藏》为常住出资,易如法师从济南买回;《大正新修大藏》(全藏),系周志辅、周志俊、周楞伽所赠。《大正藏》,此藏只有半部,有显藏,缺少密藏,系日本福田居士赠送。藏经楼内还有一部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十分珍贵,赵朴初先生称赞此经:“天雨曼陀罗,到眼光烂漫。端严杂流丽,书法殊精湛。明人补缺处,笔态隔霄汉,谛视亦可珍,精诚有一贯,斯宝世所稀,不独一市冠”。
藏经楼内还保存许多珍贵佛像,系1945年日本投降遣俘时,一日本人将其在华搜掠的弥勒佛铜、瓷、金、银铸之各种大小法身90余尊,留赠湛山寺。另外湛山寺还有各种玉雕、木雕、铜铸佛像10余尊,其中,最大一尊木质观音为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所赠。这些佛像,有的系隋、唐时代所造,十分珍贵。此外,还有名人字画,明版书籍、斯里兰卡巴利文贝页经10余页等名贵文物。这些藏经及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绝大部分被毁坏或失散,只有少部分经及时抢出,幸免毁坏,后保存在青岛市博物馆内。
藏经楼下还有“湛山寺印经处”。系居士张伯祥所赠,先后共印刷佛典20余种,主要有明藕益大师的《梵室偶谈》,清见月老人的《一梦漫言》,倓虚法师的《金刚经讲记》、《天台传佛心印记释要》、《始终心要义记》、《普门品讲录》、《大乘起信讲义》等。
湛山寺藏经楼和“湛山寺印经处”
十四、湖南
80、长沙市麓山寺
又名慧光寺、鹿苑、万寿禅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佛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被称为“湖湘第一道场”,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佛教寺院。
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初名慧光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距佛教传入中国仅200年左右,因此它不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继开山祖师竺法崇之后,晋代住锡麓山寺的高僧还有法导和法愍和尚。南北朝的时期,麓山寺得到历朝统治者的护持,不少官宦留书藏石,别构正殿,“建涅盘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使这座寺庙建筑更加完备。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在麓山寺赐建舍利塔一座,供奉印度僧人带来的舍利。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圆顿止观”禅法,使该寺声望大增。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杜甫称它是“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砂湖”。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宣宗大中初年开始逐步恢复,景岑禅师在旧址上重建慧光寺,改名麓山寺。现寺内“虎岑堂”就是为纪念他重修麓山寺而建。元、明时,麓山寺两废两兴,明神宗万历年问(1573-1620)妙光和尚在清风峡寺旧址处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建筑,赐名“万寿寺”。
寺院的建筑范围在清风峡以上,清风峡以下殿堂未能修复。明末,禅寺又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下,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下,对麓山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建,前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都焕然一新。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抗战时期,麓寺的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和斋堂等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仅存山门及观音阁。1953年9月,长沙市人民政府把麓山寺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寺内有僧人7名。“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僧人赶出,改成公园。1983年,麓山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岳麓公园将麓山寺移交给长沙市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1月,僧人进驻寺内,恢复了中断许久的佛事活动,重修了大雄宝殿、弥勒殿、讲堂、神堂,使这座佛教古刹补具规模。1994年8月圣辉大和尚任驻寺方丈,1999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该寺创办湖南第一所佛教院校。
长沙麓山寺山门
现在的麓山寺总面积是8428平方米。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唐时头山门在湘江滨,头山门在湘江之滨,杜甫有诗:“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砂湖。”二山门即今天的麓寺山门。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旁有一副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入麓山寺大门后可见放生池,前进为弥勒殿,佛台上供弥勒佛像。弥勒殿左有钟楼,右为鼓楼。中进为大雄宝殿,即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顶,殿内佛台供奉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像。殿左是五观堂和客堂,殿右是讲经堂。后进为观音阁,又叫藏经阁,阁前坪有两株罗汉松,称“六朝松”。两树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称“松关”。阁右下方有一井,名龙泉。沿清风峡回廊婉蜒而上,经舍利塔、观音阁、藏经阁、讲经堂、法华泉,可直至山顶之法华台。
观音阁及阁前六朝古松
麓山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场之一,历代高僧辈出,有昙捷、权武、智谦、摩诃衍那、首楞严、惠镜、惠齐、兴哲、景岑、山晖、智海、憨山德清大师等。智顗、憨山等著名宗教领袖也到麓山寺开讲弘扬佛法。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圆顿止观”禅法在此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后人将他讲经处命名为讲经堂。今讲经堂已毁,原址在今蔡锷墓处。唐代高僧摩诃衍那,唐德宗时曾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贵族妇女30余人从其出家。后赤松德赞派人从印度请来寂护的弟子莲花生,传印度佛教,于是发生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两派辩论,史称“顿渐之争”或“拉萨法诤”。据西藏史书记载,摩诃衍那辩论失败后,返回内地即在岳麓寺修持。摩诃衍那与莲花生的这场辩论,至今还是国际佛教学者研究的课题。宋代麓山寺诗僧辈出,有山恽、文袭、从悦、清素、慕哲、悟新、惠洪、智才、智海等,称为中兴时期。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德清(1546-1623)曾住寺讲经。当时文坛领袖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皆与之过从,留下了佳句。
麓山寺佛学历史悠久,也富有深厚的佛教遗存和文化积淀。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是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刻于古麓山寺,明代砌亭覆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文革”期间被毁,残碑现保存在湖南大学。碑高2.72米,宽1.33米,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行楷书,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全文共1413宇,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碑后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写的“襄阳米芾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麓山寺碑,集汉魏碑刻之长,对后来的书法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工书善文,名满天下,善以行、楷书碑,自成一格。此碑对后人影响较大,宋代苏轼,米芾稍袭基法,元代书法家越孟“每作大字,一意拟之”。明董其昌誉其“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李邕撰文并书“麓山寺碑”
该寺所珍藏的佛经和古籍极为丰富,石刻的阎立本、吴道子、牧溪、仇英等作的观音宝像,贯休的十六应真,湘绣怀素草书《自叙贴》等均为珍品。
岳麓寺也是中国历代诗文渊薮:唐时,麓山寺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声名蔚成大观。文人雅士竞相携游,或赋诗,或作文,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吟咏。韩愈、李邕、刘禹锡、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宋之间、曹松、罗隐、喻鬼、戎县等都写诗吟文,赞美麓山寺。宋代岳麓寺大殿改为“岳麓书院”,成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寺内智檀、文惺、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他们能诗擅文,工于书画,并著述行世。智檀法师有《岳麓衡书》、《剪曼篇》、《滇游集》、《望云草》行世,文惺法师著有《妙法莲华经笺》、《南岳游仙记》、《岳麓杂咏》、《晓云诗集》。弥篙著有《三会语录》、《南岳山居诗》、《岳麓山居诗》等。天放著有《十笏斋诗集》,并编纂《麓山寺志》3卷,使我们对麓山寺历史能有较多的了解。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德清)曾住寺讲经。一代文宗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也都留下了佳句名篇。
岳麓寺的景色也十分秀丽岳麓山是南岳衡山延伸到长沙的山脚,为南岳2峰之一,海拔295米,与湘江相依。这里古木参天,幽涧婉蜒,山峦秀美,风景宜人。夏日枫林葱郁,浓荫覆地,深秋层林尽染,红叶似火。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岳麓寺坐落于岳麓山腰,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有“高殿呀然压苍穹 ,俯瞰长沙疑欲吞”之惊叹。
雪中岳麓寺
81、长沙市开福寺
在长沙城北新河与湘江交汇处,已有一千零五十余年的历史,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三湘名刹,国内为数很少的比丘尼丛林。是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佛教汉族重点寺院。长沙市佛教协会设在寺内。
开福寺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楚明宗天成二年(927)。当时长沙是封建割据的小王朝楚国的首都。楚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费巨资建会春园,内有嘉宴堂、拔楔亭等,作为文人饮酒游宴的场所。当时高僧保宁在此说法传经,马殷即将会春园中部份建筑物施舍给保宁做了寺院。开福寺当时规模很大,寺内僧人达一千多人。楚国共历五主,只存在五十七年,为南唐所灭。马氏亡国后,该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留存下来。
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整个宋代是开福寺比较兴盛的时期。佛事兴隆,高僧辈出。宋太祖赵医胤召见过开福寺僧首洪蕴,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真宗咸平初(998),封洪蕴为僧官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宋仁宗嘉祐年间,在沙门紫河主持下,对开福寺进行了一次大修和扩建。北宋末年,这个寺院已经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风景区,寺内寺外有所谓十六景: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咀洲、木鱼岭、拔楔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南宋初著名理学家张栻游览开福寺后,曾写过一篇《题开福寺》的散文,极言其风景幽美。
明代开福寺,又有过两次修建:第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沙门彻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寺宇倾记,由吉藩募集当地士庶重建,明未又毁于兵火。此时开福寺周围风景仍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明代文人李冕,写有题为《开福寺》纪游:“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采久,花落满间庭。”
到了清代,先后修建了四次:第一次是顺治十七年(1660)由沙门佛国当住持时募修;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总兵卜世龙倡捐重建,巡抚周召南等撰有《重修紫微山开福寺碑记》,这是开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后制造火药,寺宇被焚,巡抚梁国治命僧募修;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后又因制造火药,引起火灾,把后殿烧掉了,复为修葺。
光绪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曾请当时名士王闿运、王先谦,诗僧寄禅、笠云等道俗一十九人,于光绪十二年(1886)在此组织碧湖诗社,饮酒赋诗,一时传为文坛盛事。次年,徐树钧撰有《长沙开福寺碑》,今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三十四年(1908)之间,日本佛教徒水野梅晓,前往南岳,途经长沙,拜访过当时著名诗僧笠云,谈到白本佛教界“随潮流之转移,与国运以俱新”,兴办佛学教育的经过。于是笠云“假开福寺,创立僧学”,组织了湖南僧立师范学堂,由笠云主持其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笠云应水野梅晓之约,率领门人筏喻、道香等,东渡日本东京等地参观访问,受到日本佛教界人士极其热情的接待。笠云著有《听香禅室诗集》八卷《东游记》(日本纪行诗)一卷。
民国年间,一九一八年大殿被焚。第二年住持慧修重修毗卢殿。一九二一年继任住持宝生,从一九二二-一九二四年先后修建大雄宝殿,三圣殿。他并邀请天台宗憎人空也法师在此开办湖南佛学讲习所。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四日,由巨赞法师率领的佛教青年服务团,组织了僧尼七十人,在此举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爱国集会。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开福寺又曾开办过湖南佛学讲习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一九五二年拨款一亿三千万元(旧人民币),重新修复了开福寺,殿堂楼阁,焕然一新,以明真法师为住持。“文化大革命”以前,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如:唐人写经、名人字画、各种图书、佛经、雕刻佛像,据统计:一般书籍达一万二千一百二十五册,大藏经六部(即影印宋砂藏、明南藏、明北藏、青龙藏,大正藏、频伽藏各一部),字画一百六十四件,碑帖一百一十四件,大小佛像一千二百尊,其中有明代吉王所造铜质观音像,重达一吨半。但在十年动乱中均被毁,所有文物,荡然无存。
近年来,开福寺佛事兴盛。特别是1994年被定为尼僧修学道场、比丘尼丛林以来,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桥、钟鼓楼等;维修了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来访,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多。日本临济宗派佛教高僧几乎每年都来开福寺拜谒祖庭。台湾著名惠空大师和惟一大法师也多次访问开福寺。香港、澳门、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纷纷前来交流佛教文化。
开福寺在其一千零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也是名僧辈出。北宋初,出了一个擅长医药的著名和尚-洪蕴(936-1004),宋太祖赵医胤召见后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中,诏求医疗经验,洪蕴录数十处方以献。宋真宗咸平处擢为僧官,补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
徽宗时,又出了一个著名的僧侣,禅宗史上称为开福道宁(?-1113),是开福寺的中兴祖师。据《五灯会元》卷十九记载:他绩溪(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俗姓汪,初为道人,后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蒋山削发为僧。从临济宗杨歧派五祖法演获悟。据其传法世系,是南岳怀让下第十四世。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潭州(今长沙市)地方官席震,请道宁为开福寺住持,僧侣云集,达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宁卒,后人建塔寺后。其嗣法弟子有月庵善果一人,以后依次传承是老衲祖证-月林师观-无门慧开-法灯觉心。觉心(又称心地觉心)是日本僧人。于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渡海入宋求法,后住持长沙开福寺。觉心回国后,创法灯派,禅学临济宗杨岐派法脉即在此时东传日本。觉心被日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僧徒众多,日本佛教临济宗派因而视开福寺为“祖庭”圣地,几乎每年都要派人来朝拜。
开福寺今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现有建筑物面积共6300多平方米。整个寺庙以明清宫殿式建筑为主。中轴线上有山门和三大殿佛殿,共分三进:前为三圣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毗卢殿;东边厢房从前至后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藏经楼;西边厢房有讲堂、禅堂、营旧寮等。
开福寺的山门很有特色:山门为清代建筑,四柱三门三楼花岗石牌坊式,高10米。有三个门洞,中间门洞两侧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山门两旁立有石狮、石象各一对。中间门洞两侧对联为“紫微栖风,碧浪潜龙”八字,字体较大,每个约二尺见方,苍劲有力,为嘉庆十一年(1806)书法家韩葑所写。正门上方是光绪十七年(1891)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题“古开福寺”四金字横额。
今日开福寺山门
进入山门,即放生池,为原碧浪湖残部,上架单拱花岗石桥,走过石桥,便是三大殿: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殿内供奉西方三圣,现已无存,重塑弥勒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高20米。中央供奉着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两旁。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殿两旁还有十六尊者的金像。大雄宝殿内有幅对联:“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清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后殿为毗卢殿,内供毗卢遮那佛像。周围供五百罗汉像,高约0.4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三殿之间有庭院,植古树名花,并立有清代石碑数座,显得十分古朴典雅。三大殿东侧为客堂、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为藏经楼,是唐宋时的古建筑,西侧为禅堂、说法堂、念佛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