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十)

  一、西藏著名藏传寺院、高僧

  1、桑耶寺

  (藏语:bsam yas gtsug lag khang)又名存想寺、无边寺, 是最早传播旧密法的寺院,藏传佛教宁玛派兴起后,该寺属宁玛派。后因萨迦派曾出资修复,寺政又由萨迦派掌管一部分。

  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作三样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周围河渠环绕,林木葱茏,距离泽当镇38公里,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也是西藏的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有“西藏第一座寺庙”之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桑耶寺始建于公元八世纪中叶赤松德赞时期。公元元七世纪松赞干布(593-650年)在位的吐蕃王朝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为了巩固新兴的吐蕃王朝的集权统治,削弱支持守旧贵族集团的西藏传统宗教–本教的影响,松赞干布对佛教采取了扶持的态度,下令共建了大昭、小昭二寺及十二神殿。不过这些建筑只是一些供奉佛像、佛经的小庙,并无常住僧人,更无合乎佛教戒律的仪式活动。公元八世纪初期,赤德祖赞(704年-755年)在位时,虽曾采取过若干措施,意欲弘扬佛法,但由于笃信本教的贵族及其所代表的本教势力的阻挠,佛教还是未能得到真正的传播,赤德祖赞本人亦因此而遭暗算身亡。公元755年,年幼的赤松德赞继任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为唐朝金城公主之子,据说其出生后还曾围绕着他上演了一出藏族版本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可正所谓少时蹉跎日后却必成大器,赤松德赞后来在藏族历史上被称为“师君三尊”之一。赤松德赞执政以后为巩固政权的需要,设计除掉了崇尚本地宗教苯教的大臣,大力在雪域高原弘扬佛法抑制苯教。为此,他曾经先后两次延请印度高僧寂护、乌杖那国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弘扬佛法,使佛教由此开始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根来。

  赤松德赞于公元762年开始兴建桑耶寺。寺院选址于藏王赤松德赞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赞的冬宫附近。由乌杖那国密宗大师莲花生大师主建,建筑仍保持寂护大师的原设计,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奠基。“约于779年,建成了在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桑耶寺”(王森《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相传,赤松德赞请来莲花生大师为其建寺传法后,为了满足一下国王急于见到寺庙建好后景象的迫切之心,莲花生施展法术,在自己的手心变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赤松德赞见此景大惊,惊呼:“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于是该寺得名“桑耶寺”。

  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命在此剃度第一批藏人出家为僧,号称“七觉士”,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吐蕃晚期,朗达玛灭佛毁寺,奴隶平民大起义在西藏各地相继暴发,王于云丹这一支便在桑耶寺附近扎下脚跟。从此,他们既是山南地方势力的首领,又是桑那寺的寺主。十一世纪后,成为宁玛派的根本道场之一。

西藏的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桑耶寺

  桑耶寺是以古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提寺为蓝本兴建的,虽然后世因为火灾而多次重建,但建筑格局始终保持了初建时的风貌。到2009年2月为止,桑耶寺内的建筑大都是在七世达赖时重建的,佔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寺院的平面为椭圆形,按佛经中的世界构造进行了布局,整体磅礴大气,宏伟壮观。

  桑那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大殿(乌孜仁松拉康)为主体,组成一座庞大、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000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结构设计而成,一般认为是以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欧丹达菩提寺(飞行寺)为蓝本;也有人认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与佛教密宗的“坛城”(即曼陀罗)相似,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中乌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位于桑耶寺寺的中央位置,象徵着宇宙中心:“其地基高厚而大,所备之原材料静致完好,如同螺碗盛满玛瑙一般。”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座西朝东,殿高三层,式样别致,独具风格。每层殿堂的空间很高,一般在5.5——6米之间,而且第二、三层均在殿堂前建有低于大殿的宽敞阳台,这既使大殿内得到充足的光线,同时外观也显得更加壮丽大方。从远外眺望,大殿似五层楼房,实际只有三层,这三层各属不同的建筑风格。据有关文献记载,“乌孜”大殿的建筑吸取了西藏、中国内地和印度的构造风格。

桑耶寺的中心主殿乌孜大殿

  “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分别是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桑结林四座神殿,代表佛经上所谓四大洲,在四大洲的附近又建有参康林、参玛林、顿穷拉巴林、达角仓玛林、甲珠甲卡林、隆丹白萨林、桑丹林、那措扎扎林、白哈贡则林八座小神殿,代表所谓的八小洲,还有日、月两洲。主殿四角又建红、绿、黑、白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白塔建在大殿东南角,形制与北京北海的白塔略,皆用石块、石板砌成,因塔体全为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围墙上,立有108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层收分如阶梯,上有覆钵形塔腹。但覆钵扁平而宽大,没有龛门,宝刹上置十七环相轮。在转经道旁有十六罗汉石像,分别雕刻在边长为0.74米的方形石板上,极为精致。红塔建在大殿的西南角,造形极为特殊,塔身用砖石砌成,形方而实圆,状如覆钟,腰部以上呈环状纹,上部为覆钵形塔腹,宝刹之上置两段相轮,上为七环,下为九环,塔身为土红色并泛有光泽。黑塔建,刹盘上托宝剑。第二级相轮七环,上即瓶盖和宝珠。塔身为条砖砌成,全为黑色。绿塔建在大殿的东北角,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阶数级而达第一层,四面各有龛室三间,内有塑像,每面都有明梯通往二层。二层每面只有龛室一间,亦各有塑像。第三层为覆钵形的塔身,上置相轮宝刹,刹身很长。相轮分为三级,每一级自方形托盘上置相轮九环,中间一段为第二级,有相轮七环,第三级有相轮五环。伞盖上承宝瓶和宝珠。塔身为绿色琉璃砖砌成。砖为土加粗沙烧制,质地坚硬,釉色苍郁而富光泽,极其精美。

  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建筑,为护法神殿、僧舍、经房、仓库等。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东大门为正门。

  桑耶寺壁画内容丰富,最著名的当属长达92米的“史记”,内容讲述了宗教对藏地历史的描述和久远的传说。另外还有“莲花生传记”(位于二层明廊南侧)、“桑耶寺全景图”,以及描述藏族先民风土人情的各类壁画。

桑耶寺壁画长达92米的“史记”

  乌孜大殿正门口有一座石碑和一口铜钟,还有石狮一对,形制大小完全一致。石狮通高1.23米,形态古朴,豪放有力,嘴鼻突出,额部后缩,双目有神,背披螺吉,顶系宝铃,长尾上卷,两耳下耷。这些都是吐蕾时期的珍贵文物。

  桑耶寺的大殿正门的门楣上原挂有清代皇帝所题“格鲁伽兰”的匾额,可惜现已不存。现在尚能见到的是大殿二门上悬挂的“大千普佑”清代匾额,长2.92米、宽1.38米,四周金龙框边,兰地金字,图章和落款均被毁掉,不知系哪位皇帝的手笔。

  2、布达拉宫

  (藏语bo da la,威利:po ta la)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坐小山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语称此为布达拉(普陀之意)。布达拉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始建于公元7世纪40年代。是西藏重要的宗教、文化代表。它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

  一、建筑历史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641年,他与唐王朝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玛布日山上修建了宫殿。因为松赞干布把观世音菩萨(世间自在佛)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经中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宫殿命名,称作“布达拉宫”。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外有三道城墙,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但是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遭遇雷火烧毁了一部分。后来在吐蕃王朝灭亡时,宫殿也几乎全部被毁,只留下了两座佛堂幸免于战火。此后随着西藏的政治中心移至萨迦,布达拉宫也一直处于破败之中。后因雷击和战乱受严重破坏。大规模的营建在17世纪: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郎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宫“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1653年,五世达赖入住宫中,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从这时起,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布达拉宫由此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五世达赖去世后,为安放灵塔,宫廷总管第巴?桑结嘉措继续扩建宫殿,形成红宫。在红宫修建时,除了本地工匠,清政府和尼泊尔政府也都派出匠师参与,每天的施工者多达7700余人。整个布达拉宫到1693年基本完工,总共历时48年,耗资约白银213万两。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1959年,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离开西藏。此后,布达拉宫就不再是政治活动的场所,而只保留了宗教的功能。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资人民币5500万元进行第一期抢险加固维修。2002年起又实施了投资1.7亿元的以基础地垄加固为主的二期维修。

  二、主要建筑

  布达拉宫是雪域高原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依山势构筑,东西长约360米。共13层,主楼高达117米。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大小房间二千余间。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内不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置身其中,步入神秘世界。

  现存布达拉宫的设计、布局、材料、工艺、装饰等均保存了自7世纪始建以来,历次重大增扩建和重建的历史原状,真实性很高。布达拉宫依山建造,由白宫、红宫两大部分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建筑所组成。众多的建筑虽属历代不同时期建造,但它各宫殿的修建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布局又十分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创造了一项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史上令人惊叹的天才杰作。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也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其主楼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布达拉宫白宫顶层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宫殿,分东、西日光殿。中部的红宫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三部分组成。过去西藏噶厦政权的重要职能机构也都设在布达拉宫,宫内的东西大殿曾是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

  白宫

  因外墙为白色而得名。它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场所,共有七层。最顶层是达赖的寝宫“日光殿”,殿内有一部分屋顶敞开,阳光可以射入,晚上再用蓬布遮住,因此得名。日光殿分东西两部分,西日光殿(尼悦索朗列吉)是原殿,东日光殿(甘丹朗色)是后来仿造的,两者布局相仿,分别是十三世和十四世达赖的寝宫,也是他们处理政务的地方。这里等级森严,只有高级僧俗官员才被允许进入。殿内包括朝拜堂、经堂、习经室和卧室等,陈设均十分豪华。白宫的第六层和第五层都是生活和办公用房。第四层有白宫最大的殿宇东大殿(措钦厦)。殿长27.8米,宽25.8米,内设达赖宝座,上悬同治帝书写的“振锡绥疆”匾额。布达拉宫的重大活动如达赖坐床典礼、亲政典礼等都在此举行。

  白宫外部有“之”字型的上山蹬道。东侧的半山腰有一块宽阔的广场,称作德央厦,是达赖喇嘛观看戏剧和举行户外活动的场所。广场的南北两侧建有僧官学校等。

  白宫与扎厦相连。扎厦位于红宫西侧,是为布达拉宫服务的喇嘛们的居所,最多时居住着僧众25000多人。它的外墙都是白色,因此通常也被看作是白宫的一部分。

布达拉宫内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白宫

  红宫

  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宫殿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其中最大五世达赖灵塔殿(藏林静吉)殿高三层,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撑,中央安放五世达赖灵塔,两侧分别是十世和十二世达赖的灵塔。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西大殿(措钦鲁,亦名司西平措)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高6米多,面积达725.7平方米。殿内悬挂乾隆帝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宝座。整个殿堂雕梁画栋,有壁画698幅,内容多与五世达赖的生平有关。在红宫的西部是十三世达赖灵塔殿(格来顿觉),建于1936年,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其规模之大也可与五世达赖灵塔殿相媲美,殿内除了灵塔,还供奉着一尊银造的十三世达赖像和一座用20万颗珍珠、珊瑚珠编成的法物“曼扎”。

布达拉宫内建有各类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的红宫

  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雪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其中宫墙内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着原西藏政府噶厦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也都设在这里。宫墙内的山后部分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故此称为龙王潭。

  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的右侧还有一座药王山,山上有17世纪建造的一座藏医学院。宫前公路南侧有一块“达扎路恭纪功碑”,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为表彰其大将达扎路恭于唐广德元年(763年)率兵攻掠长安而建立的。在宫墙周边,近年来新建了不少商业设施,与布达拉宫庄严肃穆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反差。白宫的周围是五世达赖时期仿早期宫堡形式重建的厦经却、结布却、宇经却、丹玛却等坚固森严的圆堡建筑。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接。宫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砖石。墙的东、南、西侧各有一座三层的门楼,在东南和西北角还各有一座角楼。宫墙所包围的范围全都属于布达拉宫。由布达拉宫正门拾级而上,有一平坦广阔的平台,名曰德阳厦,面积为1600余平方米,这是历代达赖进行喜庆娱乐活动的场所。其西面为白宫主楼,东面为僧官学校,南北面为住房。从平台走上白宫并列着三排木质扶梯。当中的扶梯供达赖专用,两边扶梯则供僧众和官员上下。其廊道称松格廓廊道,廊道四壁均绘有壁画,其中北壁绘有文成公主进藏图,南壁绘有五世达赖喇嘛晚年封桑杰嘉措为第斯(执政)的文告。穿过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北佛殿供有五世达赖喇嘛的坐像,其上覆盖金色屋顶,外观富丽堂皇。内有达赖喇嘛读经室。

  三、主要殿宇

  布达拉宫的白宫和红宫内散落着四十多处殿宇和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主要有:

  东大殿

  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系白宫主殿,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为717平方米,内有34根柱。北侧面设达赖喇嘛宝座,上方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殿内四壁满绘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壁画,面积达280平方米,其中五世达赖喇嘛进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资料。殿内木构梁檩均有木雕镂空佛像以及各种动物和花纹图案。

  东大殿是布达拉宫举行作重要政务活动的宫殿。据史料记载,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此处就是历代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殿正中供着格鲁派创始者宗喀巴的坐像,其周围环绕着数十尊小型的金佛。其旁又有一座经堂,供奉宁玛派祖师莲花生。

白宫内东大殿

  西日光殿

  此殿是早期修筑的达赖喇嘛的起居宫,位于白宫顶层。由福地妙旋宫、福足欲聚宫、喜足绝顶宫、寝宫和护法殿组成。

  东日光殿

  此殿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晚年扩建的起居宫,位于白宫顶层。由喜足光明宫,永固福德宫、护法殿、长寿尊胜宫和寝宫组成。

  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

  今日的布达拉宫规模是在十三世达赖手中完成的。192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正式维修布达拉宫。这项工程除对布达拉宫东殿的上、中、下内寝进行维修外,还修复了红宫金顶及金顶下木制哲鹏、牛毛幢、宝幢、怪柳女墙、飞檐;翻新萨松朗杰、皖噶侍卫寝室、帕巴拉康、新旧大厅内外的墙壁彩绘;更换腐烂木材;重绘历辈达赖喇嘛生平壁画;扩建布达拉宫后院印经所;维修时轮殿堂等等。另外,他还新刻了《甘珠尔》大藏经,新建了存放木刻板的“雪巴尔康”所属的大面积房屋建筑。

  据载,十三达赖平素非常勤学,曾聘请不少教员学习“兰札”、“乌尔都”汉文、蒙文、英文等各种文字。他不但精通佛学,而且研究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天文字、音韵学、地理学、医学等各种新学说。他著有《佛师普觉传及建塔史略》等。十三世达赖喇嘛据传十分喜爱马、狗、鹦鹉、画眉鸟等动物。他扩大罗布林卡动物园种类,并指示饲养员要以慈善之心养护动物。在布达拉宫东日光殿会见厅的柱子上至今挂着一幅精美的十三世达赖喇嘛肖像画,其脚边就卧着一条毛茸茸的黑色长毛狗,印证了他非常喜欢动物的传说。

  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通高12.97米,用优质黄金包裹的灵塔面镶嵌的珠宝上万颗,可谓世间珠玉宝石芸萃。殿内陈设着各种法器、祭器。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坐像前陈设一座由20万颗珍珠串成的珍珠塔(曼陀罗)。第3层楼四壁均为十三世达赖喇嘛一生的传记壁画。

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金顶,建于1936年,为最晚期的一个金顶。

  弥勒佛殿(强康)

  主供弥勒佛塑像。左右为长寿3尊,仙女顿珠卓玛等,殿内沿供有其他佛像和佛塔,西侧设有八世达赖喇嘛宝座。

  金顶

  金顶位于面达拉宫的最高处。金顶指的是灵塔殿和主供佛殿的鎏金屋顶,共7座,金顶上有许多鎏金装饰。金顶区四周,尚有经幢、经幡等装饰。

  金顶群,布达拉宫顶上由五世、七世、九世、十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和圣观音殿金顶,组成了布局奇特、金碧辉煌的金顶群。

  坛城殿(鲁朗康)

  殿堂中心为桑旺堆巴坛城,东面为德却坛城,西面为吉杰坛城。桑旺堆巴(密集)、德却(胜乐)、吉杰(大威德)均为密宗本尊。殿内四周绘声绘有壁面,大都是佛教名人名寺及教史。

  长寿具乐殿(其美德丹吉)

  此殿堂设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宝座,沿墙的佛龛中供奉千尊无量寿佛像。殿内还供奉“埃革则底”护法神和宗喀巴塑像等2000余尊佛像。

  上师殿(喇嘛拉康)

  殿内主要供奉着西藏著名上师的塑像。佛龛中尚有吐蕃王朝赞普像、贤者像等数千尊和佛塔上百座。

殊胜三界殿(萨松朗杰):这是红宫中一座重要的佛殿,有些重大活动在此殿举行。殿内供奉一块用藏、汉、满、蒙4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牌位上方所供为清乾隆皇帝肖像。周围有金刚持、宗喀巴等塑像。殿内尚有十三世达赖喇嘛用万两白银铸造的十一面音像。

红宫内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殊胜三界殿

  西佛殿(司西平措)

  五世达赖喇嘛的享堂,也是红宫最大的玄殿。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朝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处于显要部位。殿堂高3层,内有16根柱,殿中央供奉的五世达赖喇嘛灵塔通高12.6米,塔身用金皮包裹,耗费黄金3721公斤,塔面镶嵌各种珠宝上万颗,殿内尚有十世和十二世达赖喇嘛灵塔,以及8座镶有各种珠宝的银质善逝佛塔等。

  七世达赖喇嘛灵塔殿

  七世达赖喇嘛灵塔供奉在殿堂中央,殿内尚有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坐像,以及佛龛、经书架等。

  圣观音殿(帕巴拉康)

  殿门上方悬挂清同皇帝御书“福田妙果”匾额。殿内正中央供奉的檀香木质自在观音像,为松赞干布所依本尊,属布达拉宫的稀世珍品,尚有合金质的六面阎罗王等许多珍贵的佛像和佛塔。

  八世达赖喇嘛灵塔殿

  殿内主要供奉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坐像及其灵塔,并在灵塔前供有八瑞物、八吉祥、七政宝等。

  九世达赖喇嘛灵塔殿

  殿内主要有九世达赖喇嘛灵塔、九世达赖喇嘛隆朵嘉措和宗喀巴的坐像,尚有经书架等。

  时轮殿(堆廓拉康)

  殿中心有铜质鎏金时轮坛城1座,其周围有时轮神像和历算家塑像100余尊。

  释迦能仁殿(土旺拉康)

  主供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塑像,两侧排列其八大弟子立像,殿内设有七世达赖喇嘛宝座以及存放手抄甘珠尔经典。

  无量寿佛殿(蔡巴拉康)

  殿中间的佛座上供奉9尊无量寿佛塑像以及白度母、绿度母塑像各1尊。殿堂四周满绘壁画。

  法王洞(曲吉竹普)

  系七世纪叶蕃时期的建筑,被西藏佛教徙尊称为法王的松赞干布当年曾在此修行。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以及吐蕃王朝大臣噶尔东赞(禄东赞)和吞米.桑布扎等塑像,后者相传为藏文创始人。尚有早期珍贵的壁画。

  普贤追随殿(公桑吉珠康)

  殿中间佛座上供奉铜质鎏金释迦尼坐佛,左右为观世音和五世达赖喇嘛像等。

  响铜殿(利马拉康)

  此殿供奉的佛像皆为响铜(合金)铸造,有释迦牟尼像、无量光像等约3000余尊,其中大明宣德和永乐时内地制造的塑像可达上百尊。

  菩提道次第殿(朗仁拉康)

  主供藏传佛教祖师宗喀巴坐像,殿内还供奉格鲁派及噶当派名人铜像等。

  持明殿(仁增拉康)

  主供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银铸塑像,其东侧为8尊莲花生传承祖师塑像,西侧为8尊莲花生变身塑像。殿内尚有8座银铸善逝佛塔,经书架上存放着第司桑杰嘉措时精刻的甘珠尔经。

  世袭殿(冲热拉康)

  殿堂正中并列供奉金质释迦牟尼塑像和银质五世达赖喇嘛塑像,其右侧是一世到四世达赖喇嘛塑像等。西侧是药师八如来塑像。邻西墙是十一世达赖喇嘛克珠嘉措坐像及其灵塔。东、北壁的经书架上存放着藏文丹珠尔经。

  四、主要文物

  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宫内珍藏的各类历史文物和工艺品数量繁多。宫内收藏了大量文物珍宝,有各式唐卡(佛教卷轴画)近万幅,金质、银质、玉石、木雕、泥塑的各类佛像数以万计。此外还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明清皇帝的赦书、印玺,各界赠送的印鉴、礼品、匾额和经卷,宫中自用的典籍、法器和供器等。其中如金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两者都是藏文的《大藏经》)、贝叶经《时轮注疏》、释迦牟尼指骨舍利、清朝皇帝御赐的金册金印等都堪称稀世珍宝,价值连城。据初步统计,现有玉器,瓷器、银器、铜器、绸缎、服饰、唐卡共7万余件,经书6万余函卷。其金属冶炼、壁画、彩画、木雕等各方面均闻名于世,它的各部分装饰设计、装饰风格、装饰(雕刻、壁画、彩画等)艺术都体现了以藏族为主,汉、蒙、满各族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和艺术水准。

  布达拉宫的壁画、彩画、独树一帜,布达拉宫内部建筑无不着色,殿堂、宫室等重要建筑一般都有壁画。居室也要画出墙裙和幔帐。木作部分更是精雕细刻,彩绘艳丽。壁画题材广泛,有表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画图;也有表现宗教神话、佛经故事的题材;还有表现建筑、民俗、体育、娱乐等富于生活气息的内容。丰富多彩,犹如观看一部西藏历史、风情的画卷。吐蕃三法王、达赖、班禅、文成公主、赤尊公主、桑结嘉措等人的肖像和文成公主进藏图、五世达赖朝觐顺治皇帝、十三世达赖觐见图在布达拉宫壁画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把这些西藏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画进佛堂宫室中,是西藏壁画的一大特点。表现宗教神话和佛经故事的壁画,多采用横卷形式,将每组画面连缀起来,横向展开。每组画又往往安排一尊大型佛像或菩萨作为画面的中心,四周穿插佛传故事,构图严谨。从建筑题材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当年修建大昭寺、桑耶寺、布达拉宫等寺庙宫殿的劳动场面,还能欣赏到西藏各地寺庙的壮观景象。

布达拉宫墙壁上精美的绘画

  布达拉宫的主要殿堂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图案内容有云纹、卷草、缠枝卷叶、宝相花、西番莲、石榴花、法轮宝珠、梵文六字真言,八宝图及佛像、狮、象等各种植物花纹。有雕刻,也有彩画。雕刻形式有”压地隐起”和”剔地起突”两种,即浮雕和半圆雕。也有雕刻花纹是采取预先刻好花纹,再贴到梁、柱、雀替、斗拱之上的作法。色彩以朱红、深红、金黄、橘黄等暖色为底色,衬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布达拉宫内的木雕彩绘

  唐卡

  系藏语,即锦缎镶边的布轴画或丝绣。两者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技法都十分类似。壁画与唐卡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 按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可分为:

  宗教画

  有佛、菩萨、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护法神等偶像画。大昭寺、扎什伦布寺,以一组廊院专门绘制千佛,气势很大。宗教画中还有辨经、跳神、弘法、传经等宗教活动和表现宗教世界观的“坛城”画(金科)、“须弥山”图、“六道轮回”图。

  西藏布达拉宫内藏有大量的唐卡,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唐卡,这些唐卡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乃至世界绘画艺术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布达拉宫的二幅大唐卡长达五十余米。为了存放这二幅大唐卡,布达拉宫赛佛台脚下,还专门建造了一幢3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作库房。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拉萨要举行赛宝法会,哲蚌寺庙的几千喇嘛身穿佛衣,手持各种珍贵乐器、祭器、旗帐幡等物,自大昭寺出发,过疏璃桥,到布达拉宫前举行宗教仪式和各种表演,这时,赛佛台上就挂出这二幅巨大的唐卡佛像,极为壮观。布达拉宫红宫第六层壁画回廊南侧的一幅“赛宝会”壁画,就是描绘悬挂唐卡的情景。这幅壁画的画面场景宏大,从布达拉宫一直到大、小昭寺,画中人物不下千余个。非常气魄和壮美。

吉祥时轮(明代——刺绣),14世纪作品;

坛城(清代——布画),三头八臂大白伞盖本尊之坛城。17世纪系钦孜派作品

  灵塔

  在布达拉宫丰富的藏品中,最重要的是安放历代达赖喇嘛遗体的灵塔。从五世到十三世,除了被革除教职的六世外,其余八位都建造了奢华的灵塔。这些灵塔大小有别,但形式相同,均由塔顶、塔瓶和塔座组成。塔顶一般十三阶,顶端镶以日月和火焰轮。塔瓶存放遗体,分成内外两间。外间设佛龛,供千手千眼观音像,内间一床一桌,床上安放达赖尸棺,书桌上放置达赖生前用过的一套法器和文房用品。所有灵塔都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显得金碧辉煌。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高达14.85米,是宫中最高的灵塔,塔身用黄金包裹,共花费1.9万两黄金,白银104万两和15000多颗珍珠、玛瑙、宝石等。五世达赖喇嘛遗体为坐式,两侧安置着十一世与十二世达赖喇嘛遗骸的小灵塔。十三世达赖的灵塔也高达14米,灵塔里有一颗大象脑里生成的比大指拇还大的珍珠。并嵌满各种珠宝玉石,建造中耗费黄金11万两。其它几座灵塔虽不如达赖喇嘛灵塔高大,其外表的装饰同样使用大量黄金和珠宝,可谓价值连城。

  3、大昭寺

  “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为经堂)、“觉康”(意为释迦牟尼),位于西藏拉萨老城区中心。大昭寺始建于647年,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该寺院是藏传佛教黄教派的著名寺庙,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2000年11月,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意思是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这尊释迦牟尼像便是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相传大昭寺是由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传说当时拉萨平原遍布湖沼,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赤尊公主欲建寺庙,供奉她从家乡带来的释迦佛祖8岁等身像。可是,白天建寺,夜里倒塌。这时,赤尊听说刚从长安到来的文成公主懂得阴阳八卦、善勘舆地形,便派女仆带上一升金粉的礼物登门求教。文成经过勘舆和测算,认为西藏地形如一巨大魔女仰天而卧,拉萨城中心是魔女的心脏,卧塘湖(大昭寺现址)是魔女的心血汇成,在此处填湖建寺可以镇魔。为使“女魔”四肢受到控制,人们在她身上钉了12根钉子。传说这12根钉子就是现今大昭寺主殿内的12根柱子;要建成供奉释迦牟尼的寺庙,还须调集1000只白山羊驮运土石,才能完成这样的功德。松赞干布和尼泊尔公主采纳了文成公主的主张,征集了许多民夫和1000只白色山羊,开始填湖建寺。大昭寺开光的时候,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妃子赤尊公主与文成公主感念白山羊的功德,吩咐匠人雕出一只白色山羊,安置在大殿一角,让它享受信徒香客的朝拜和祭祀。神庙也定名为“热阿曲朗祖拉康”,意为“山羊负土幻化的释迦神庙”。

西藏大昭寺

  大昭寺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它有5座金顶、108个佛殿,统摄苯教、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西藏佛教的五大教派和各教派所崇奉的佛、菩萨、本尊、祖师、护法诸神像。大昭寺坐东向西,殿门边框上雕刻着莲花、飞天、禽兽,可见唐代建筑风格。殿顶为藏式金顶和法轮。大昭寺大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两侧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赤尊公主等塑像。四周走廊壁画琳琅满目,有佛教故事、人物事迹、密宗坛城及建寺经过等多种内容,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全寺建筑以藏式为主,兼具唐代建筑风格,并有尼泊尔和印度的某些建筑艺术特色。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竖立着两块石碑,南边一块是唐蕃会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

  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大昭寺主殿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

  唐蕃会盟碑

  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碑高342厘米,宽82厘米,厚35厘米,用汉藏两种文字刻成。这是公元823年,吐蕃赞普为纪念长庆元年至二年间的唐蕃会盟所建。

  公元704年,吐蕃第四代赞普赤德祖赞继位后,派官员到长安请求联姻,经过长期的努力,唐中宗终于答应将金城公主嫁给他。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这次联姻,是继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之后的又一次藏汉联姻史上的重大事件。据历史记载,从公元706年到822年,吐蕃和唐朝之间的会盟达8次之多。公元823年所立的唐蕃会盟碑,记载的是第八次会盟的盟文。穆宗长庆元年(821),第八代赞普赤热巴巾派使臣论纳罗向唐请盟,当年9月会盟于长安西郊。第二年在拉萨设盟台,吐蕃最高僧官本参布参加会盟并诵誓约;长庆三年(823)立碑,唐朝使臣太仆寺少卿杜载等参加落成典礼。唐穆宗继位后,唐蕃双方为长期和解,决定“刻日月于巨石”,甥舅会盟之约。这块“唐蕃会盟碑”至今仍然完好。碑文记载:“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碑文中强调了唐文成、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缔结了舅甥姻好之事;追溯唐蕃的历史和功业,并记载了这次会盟的经过、立石年月以及双方参加登坛会盟的官员名单。这块会盟碑表达了汉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是汉藏历史上一件可贵的文物。

  唐蕃会盟碑之侧还有一块汉藏两体文字的碑文,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文字已漫漶难以辨认。唐蕃会盟碑南侧有株唐柳,相传是文成公主将皇后在长安灞桥所赐的柳枝带来西藏,并亲手种植于大昭寺周围,所以也称“公主柳”。公主柳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尽管它现已枯萎,却依然被人们珍视。据传,西藏原无柳树,而现在各地的柳树都是从文成公主所带树苗而发展起来的寺内保存有唐代乐器及相传为文成公主使用过的石制盥洗用具等文物。明代中官杨英、袁琦等人入藏所立石碑,在正殿大弥勒佛像后,字迹多不可辨认,立碑年代约在永乐至宣德年间。这些都是汉藏共处一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见证。

大昭寺前“唐蕃会盟碑”

  弥勒佛殿

  佛殿的主尊是一尊小而精致的弥勒佛像,过去每年传召大法会期间都要抬着这尊佛像沿八廓街转经游行。一文殊菩萨像和观音菩萨像分立于这尊佛像的左右两倒,而这两尊菩萨像旁又分别是一尊跏趺的度母像。此外,墙边的四尊愤怒相的护法神是守护这座佛殿的。门的右边是多闻天王(四大天之一),左边是财神詹巴拉。祭坛上是一尊跏趺的杰瓦布姆喇嘛像,他曾在拉萨修建了堰坝,从而使拉萨免遭洪灾的侵袭。进门时如果仔细看佛堂的左下角落,就会看到一只小的石山羊。这就是传说中的背土填卧塘湖的圣羊。

  祖孙三法王殿

  佛殿主尊是藏王松赞干布,左边是藏王赤松德赞,右边是藏王赤祖德赞。这三位藏王执政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在他们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才得以传人吐蕃,并在此发展繁荣。他们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法王,传统上将他们称为“祖孙三法王”。

  度母殿

  佛堂供奉的是度母。殿正中的大佛像即是度母像,在她身后的玻璃柜中是她的主要化身“二十一度母”像。佛龛的右侧有六尊佛像,前三尊是被称为“师君三尊”的一组佛像,即寂护堪布,莲花生轨范师以及法王赤松德赞。另外三尊是“师徒三尊”,即宗喀巴大师及其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