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三)

  26、雍和宫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北街路东,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黄教寺院,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1961年3月,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和宫明代时叫太保街,是明末太监们的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在此建雍亲王府赐予四子雍亲王。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皇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故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清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故宫(紫禁城)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雍和宫东书院被日本人所烧,大量物品也都被日本人抢走。日伪统治时期,不但庙宇失修,连庙里的喇嘛们吃饭都成了问题。喇嘛们不得不做点小生意,赖以糊口。到解放前夕,该庙已相当败落。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和1952年两次拨专款修缮雍和宫,并于1961年3月4日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雍和宫殿宇虽由周总理曾下令保护,得以幸存但喇嘛们却未能幸免。主持喇嘛伯云乌尔吉被批斗后,送往茶淀农场劳改了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1979年,政府又拨巨款对雍和宫进行了全面修缮。

  雍和宫建筑壮丽宏伟,南北长400米左右,东西宽近120米。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中轴布局,左右对称,拥有殿宇上千间。整体建筑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 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族、满族、蒙族、藏族等民族特色。

  牌楼:位于雍和宫中路南端入口处,有牌楼三座,中央的牌楼为三间四柱九楼,题额为“寰海尊亲”和“群生仁寿”。牌楼北为辇道,直通雍和宫正门昭泰门;天王殿:在昭泰门内,单檐歇山顶建筑。原为雍王府正门,后改为佛殿,悬挂着乾隆帝题匾“雍和门”。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为弥勒佛。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殿后院中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正殿:又称雍和宫,原为雍王府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为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前有月台。殿内正北供3尊高近2米的铜质三世佛像。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大殿前院中殿内供奉三世佛:药师佛、如来佛和阿弥陀佛。东北角为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为弥勒佛立像,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外院落有东西配殿四座,又““四学殿”,即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永佑殿:原为雍王府内门,规制同天王殿。殿内供奉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药师佛和狮吼佛;法轮殿: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原为雍王府寝殿,殿内布局同紫禁城坤宁宫和沈阳故宫清宁宫类似,即东半部为居住空间,西半部为萨满教佛堂。乾隆时期加以大幅改动,平面布局改为十字形,面阔七间,前后各出五间抱厦。殿顶按照藏传佛教传统设有五座小阁,象征须弥山的五峰。殿内正中莲花台上为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像。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3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万福阁:位于法轮殿之后,原为雍王府后罩楼。楼高高25米,飞檐三重,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三座楼阁之间有飞阁复道凌空连接,宛如仙宫楼阙,是辽金时代佛教建筑的典型风格,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飞阁复道的仅存实例。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六世达赖喇嘛进贡的、用一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刻成的。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个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阿嘉仓:位于昭泰门外,辇道两侧,是历代活佛的佛仓(即住所)。西侧有佛仓三座,自南向北为洞阔尔呼图克图佛仓、萨木萨呼图克图佛仓和诺门罕呼图克图佛仓。东侧有佛仓一座,即阿嘉呼图克图佛仓。此外,在中路东侧还有佛仓三座,即土观呼图克图佛仓、济隆呼图克图佛和果蟒呼图克图佛仓。

  雍和宫东侧辟有一小院,为贝勒王胤禛读书阅典、贝勒王福晋赏花观月之处。雍和宫改为行宫后,东书院又在原来基础上增添了许多亭、台、楼、阁。乾隆以后的各位皇帝,必须按“定制”每年最少来雍和宫礼佛三次,东书院则成为清朝自乾隆以后各位皇帝在雍和宫礼佛之后休息的重要场所。东书院各殿房陈设,如桌案、围屏、宝座、古玩等都和故宫一样。这里也曾设有“领雍和宫事务大臣”、“总理雍和宫东书院事务大臣”等文、武官员。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即:看管东书院所陈大量珍宝古玩。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东书院当时的规模几乎与现在的雍和宫相当,当时,两种风格不同、格调迥异的建筑群相辅相成构成了雍和宫的全貌。

  雍和宫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以紫檀木雕刻的500罗汉山、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18米的檀香木大佛最为著名,被誉为“木雕三绝”;铜铸须弥山,竖三世佛,六道轮回图,各种精致的唐卡,还有清代藏传佛教在雍和宫的学术中心——四学殿。

北京雍和宫

  (1)木雕三绝

  雍和宫内紫檀木雕刻的500罗汉山、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18米的檀香木大佛。

  金丝楠木雕刻

  在万福阁东厢的照佛楼内,照佛楼,原为清帝乾隆弘历生母钮祜禄氏孝圣宪皇太后拜佛之所。上下两层共十间楼房,楼里有一尊照佛(旃檀佛)。佛经说,释迦牟尼到兜率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讲《涅盘经》,佛弟子请求佛留下影像,画师画像时不便直视佛,只好请佛站在水边,照水中佛影画,所以叫「照佛」。佛像画好后,用旃檀木按佛的形象制作∶右手屈臂上伸,称「施无畏印」,表示佛能除众生苦;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佛能满众生愿。后来,仿照此形象制作的佛像也叫「旃檀佛像」。照佛楼的照佛是仿木刻旃檀佛,用铜浇铸而成,很名贵,但供奉这尊照佛的楠木佛龛更为名贵;佛龛通体高5.5米,宽3.5米,进深2.5米,是用珍贵金丝楠木雕镂,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贯通二层大殿阁楼,龛体里外三层。照佛背后有一火焰背光是楠木雕刻并涂以黄色,黄铜镜镶嵌在背光中,夕照时,佛像生辉,蔚为奇观。佛龛上雕凿有正龙、侧龙、行云龙、布雨龙、盘柱龙、滚地龙等各态金龙,共有九十九条。制作匠人以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类手法,使其金龙体态一波三折动感强烈,翻腾于云海之中,可谓活灵活现,形态逼真。

  五百罗汉山

  在法轮殿。法轮殿为寺院僧侣集体诵经的场所,俗称“大经堂”。殿内正中所供6.1米宗喀巴大师铜坐像。坐像背后陈设有一座高2.5米、宽3米五百罗汉山。故事题材取材于古印度王舍城外七叶窟众弟子聚会时的壮观场面。整个山体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层峦叠嶂、阁塔错落;五百个用金、银、铜、铁、锡铸制的罗汉置身其间。500尊罗汉法相精美、栩栩如生,罗汉们或对坐论道,或骑鹤飞升,或乘龙遨游,或莲池放生,或相对参禅,或洞中入定,或松下对弈,或吹箫引凤,其神采惟妙惟肖不胜枚举。这500位修行者在峰峦崖洞、瀑布溪流、青竹翠柏造型的衬托下,或坐或卧,或醉或思,或笑或痴,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姿势生动,雕技精湛。可惜历经战乱,山上罗汉仅存四百四十九尊。 

  檀木大佛

  即万福阁的迈达拉佛。“迈达拉佛”是蒙古语,梵文音译“弥勒”,汉语意思是“当来下生佛”。《弥勒下生经》说他是释迦牟尼弟子,被释迦指定做接班人,先于释迦涅磐,升入兜率天,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即“未来佛”。这尊巨佛是用一棵白檀树的主干雕成的,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埋有八米),直径八米,全重约一百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此佛为藏式风格站立形象,头戴五佛宝冠,身披菩萨装,体态伟岸,妙相庄严。五佛宝冠,是由五片木雕莲瓣组合而成;细观每瓣莲片,四周均镂有卷草纹样;而每片莲瓣卷草纹样内,均有佛像,即东、南、西、北、中五方佛之宝像,以表佛法之五智。

  佛尊面部表情庄重慈祥,眉眼舒展,平视前方;其身遍饰璎珞,双肩庄严以藏式宝相莲花各一,以代表佛法之戒、定、慧、摩尼四种庄严之相。且每朵莲花各出根蔓一支,沿大佛双臂缠绕延伸,直达佛之左、右掌中。佛尊右臂及手掌屈于胸前,食指与拇指相结,轻捻右莲根蔓之梢;左手略低于右手,以同样的手式捻住左臂莲花蔓梢;大佛颈部还悬挂有巨大佛珠一串,计有一百零八颗,更衬托出大佛的不同凡响。

  建造其大佛的缘起是由于雍和宫坐落在柏林寺右,乾隆帝恐其影响“龙潜禁地”风水,准备在雍和宫北部空旷之地建高阁供一大佛,以作靠障,借助佛力保佑平安。一七五○年乾隆帝将治藏大权交七世达赖喇嘛。达赖为报答浩荡皇恩,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换来这棵巨大的白檀树。由西藏经四川,历时三年之久运至雍和宫。之後,先搭盖一座“芦殿”雕刻大佛,然后再建万福阁。这尊大佛体态雄伟,全身贴金,镶有各种珠宝。他身上披的大袍,连里带面就用去了五千四百匹黄缎。万佛阁内《重修雍和宫万福阁功德碑》对此事有记述:“乾隆十五年,第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万里遐荒进白檀巨木,遂深植此宫。雕弥勒菩萨立像,高18米,功成依像建万福阁以奉安之”。

  檀木大佛199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白檀木雕强巴大佛

金丝楠木雕成的巨型佛龛

五百罗汉山局部

  (2)铜铸须弥山

  雍和宫大殿前的庭院里,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达一点五米的青铜“须弥山”,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须弥山是梵文Sumeru的音译,意译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教中,须弥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顶的帝释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极乐之处。佛祖释迦牟尼经常在此讲经说法。不少寺院石窟佛都坐在叫做“须弥座”的座位上,成为一种象征。“须弥山”的铸造工艺极为精致。最底层是风轮,其上是水轮,再上是地轮。地轮之上有九山八海,山腰有“犍陀罗山”,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还有数栋楼宇象征四大部洲山顶部为“帝释天”,一座高高的铜铸楼阁。

雍和宫大殿前青铜“须弥山”

  (3)竖三世佛

  雍和宫正殿供奉三尊高两米的铜佛,这三尊铜佛都结跏趺坐。佛像背后是蛟龙背光。背光象征像的身光,成叶形屏风状,上雕刻蛟龙象征释迦牟尼诞生时九龙灌浴。这三尊铜像的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他是现在世的佛,结跏趺坐,右手放在右腿膝盖上,称“成道印”表示他在大地上艰苦卓绝的修行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左手向上放在左腿上是「禅定印」,表示他静坐思虑人生的无尽苦难。两旁悬挂着乾隆御笔对联:“接引群生扬三千大化;圆通自在住不二法门”。东边上首是燃灯佛,他是代表过去世的佛,佛经说他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释迦牟尼前世曾买五茎莲花供献燃灯佛,燃灯佛预言释迦牟尼九十一劫後之“此贤劫”(现在世)时成佛。燃灯佛结跏趺坐,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扣在一起,合成一个圆圈,表示修成正果。两旁悬挂着启功书写的对联:“超二十七重天以上;度百千万亿劫之中”。西边弥勒是代表未来的佛。他结跏趺坐。双手成“说法印”,表示他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三会龙华”,对天、人、地、众生说法。两边柱子上悬挂着乾隆御笔对联:“法界示能仁,福资万有;净因臻广慧,妙证三摩”大殿供这三尊佛,表明从无限久远的过去,到无限遥远的未来,都是佛的世界;这是从时间上说佛教历史悠久、生命久长。由于时间从上古到今世到未来呈坚向,所以称“竖三世佛”。

雍和宫竖三世佛   

  (4)六道轮回图

  绘于雍和宫万福阁东厢的照佛楼内,原是乾隆生母供佛之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世世代代的人处于不停的车轮般的回旋之中,机会均等。人死了以后,来世有六种“出路”:或为天神,或为人,或为阿修罗,或为畜生,或为饿鬼,或下地狱。《长阿含经》说,人在来世的归宿,主要看现世的表现,如积善德,下等种姓下世可成为上等种姓;如劣迹不堪,上等种姓下世也会成为下等种姓,甚至沦入地狱,这一切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六道轮回图」绘一个长爪三眼、形如黑熊的巨大怪物坐在地上,抱着一个大车轮形的圆圈。圆圈四周彩绘各种人物和奸、杀、抢劫、欺诈、偷、盗、吃、喝、嫖、赌等恶行劣迹。几股气流将圆轮分成六道。第一道内五色云端中宫阙巍峨,宛若仙境,第二道内市井社会,平民百姓,称“人道”;第三道内硝烟四起,有水、火、旱、涝,称“阿修罗道”;第四道内男女鬼怪,口内生烟,骨瘦如柴,正受严刑拷打,称“饿鬼道”;第五道内猪狗牛马、鱼介昆虫,称“畜生道”;第六道内刀山冰谷,火海炼狱,鬼怪在受煎熬,称“地狱道”。此图形象地儆戒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达到劝恶从善的目的。

照佛楼内《六道轮回图》

  (5)四学殿

  位于雍和宫正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讲经、密宗、药师、数学四殿,通称“四学殿”。这里是清代藏传佛教在雍和宫的学术中心,藏语称“扎仓”,意为“僧院”,即藏传佛教僧侣修习经典的学校。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成藏传佛教寺院时,就明确向三世章嘉活佛表明,要在此处培养精通藏传佛教经典、教理传承的僧侣,以使寺院僧人能恒持真谛而不衰泯。之后,乾隆帝即颁渝旨:充任各个扎仓上师的格西,一定要由西藏直接派遣。并指示由七世达赖喇嘛具体办理。七世达赖遂由三大寺和上下密院派出第一批卓有学识的18位高僧前来就职。与此同时,还集中了蒙古四十九旗,喀尔喀七部以及藏汉地区的年轻僧人,分别于四大扎仓学习。从此,雍和宫有了十分完备的学经组织,使在这里学习的僧众有了很好的学风。

  1)显宗扎仓

  雍和宫讲经殿即是清代的显宗扎仓,又称闻思学院,藏语称参尼特扎仓,意为主要学习以因明学为主的五部大论的学校。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注重显密双修,先显后密,显宗经典是释迦牟尼佛的公开学说,故显宗学院在格鲁派寺院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院设教习堪布喇嘛一名(相当于校长),教习苏拉喇嘛三名(相当于教员),格斯贵一名,负责教务管理,戒律检查。在清中期,每扎仓学生的数额不止20名,全庙僧人中几乎近100人参加学习。其考试的方法主要是辩证佛教教义,以使学员思想清晰,增强对教义的理解。每个学员由一至十三班修业需39年方可学完所规定的课程。之后,每隔三年可以在“圆满六度”讲论会上,作讲解二部大论的竞赛,成绩优秀者,可获得“格西”学位。

  2)密宗扎仓

  雍和宫的密宗殿即为清代的密宗扎仓,又称续部学院,藏语称巨特巴扎仓,系密宗瑜伽传承之意。为教化善根弟子入密宗金刚乘法门的学校。密宗又称“真言宗”,藏语称“桑俄”,是佛教和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时轮金刚根本经》等。在这里,每个学员由一至五班修业需15年的时间。学业期满,考试合格后,可获得“阿林巴”名号,此名号与“格西”名号相近。

  3)医学扎仓

  雍和宫的药师殿为清代的医药学院,臧语称曼巴扎仓,即学习医药学的扎仓。藏传佛教对医药学十分重视,在医药学院里要学习医道和药物之学,经典主要有《四部医典》、《药王月珍》、《晶珠本草》、《药师经》等,医药扎仓的学制共分四班,每班3年。在学习经典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藏药的采集、配制,药物的生长知识等。每个学员由一至四班修业需12年,期满后,通过考试获得“麻林巴”名号,取得此名号后,可任庙内“执事”,或回到内蒙、西藏各地当医生。现在殿内还陈列着乾隆年间根据《四部医典》和《本草纲目》绘制的《本草纲目》草药图。

  4)时轮扎仓

  雍和宫的数学殿为清代的时轮学院,藏语称扎尼阿克扎仓。“扎”系藏文化“大五明”中“声明”的音译,“尼阿克”系“小五明”中“诗学”的音译,而雍和宫时轮学院主要学习天文和历算,同时还要修习时轮密乘。其学制共分为四个班,一至三班均为3年毕业,第四班为6年毕业。主习天文、历法。雍和宫的时轮学院曾对藏传历法“时轮历”起过转播站的作用,也是藏传“时宪历”的发源地。此院学业期满,僧人可获得“资林巴”名号。现殿内陈列着藏历名著《白琉璃》和乾隆年间制造的铜质浑天仪、天体仪,均为清代该学院教学所用。

  清代雍和宫的“四学殿”,由于学经组织严密,加之高僧大德任教,曾经形成了很好的学风。由此毕业的高才生要被派到其它寺院担任住持等职务。同时,一批又一批学有成就的僧才毕业后返回蒙占地区或进入其它寺院,为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做出了贡献。

  (6)珍稀唐卡

  唐卡是藏族独特的绘画或刺绣艺术,广义的唐卡是指能悬挂的卷轴画。因此除彩绘在布上的唐卡,还有绘于纸、绢上的,或刺绣、缂丝、织锦、堆绫绣、纳纱、墨拓等不同质地与工艺的唐卡。这些不同材质与工艺制作出的唐卡构成了唐卡种类的繁多,雍和宫唐卡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

  1)刺绣唐卡   

  雍和宫数学殿南墙上挂有一幅《释迦牟尼佛》,即是刺绣唐卡的代表作,竖长95厘米,横宽66厘米,整幅画面规整雅洁,色彩浓艳深邃。释尊肌肤平滑的肉质感,袈裟锻衲的丰厚感,背光的芒芒射线,山川层叠深远,绿色系与红色系在不足平米的尺幅中得到充分排比演变,细密的针线不露丝毫边缝,绒线的夺目光彩一展释迦牟尼佛祖华贵的气质。刺绣唐卡较之绘画唐卡更有立体效果和丽质丰腴的特质。

  2)缂丝唐卡

  雍和宫收藏中,有一幅《药师佛》缂丝唐卡。其丝织质感强,工艺味浓,纬丝压在经丝上的纹理破坏了画面线条的婉转与流畅。主尊药师佛端坐在方台之上的莲花宝座上,佛身为金色,着满饰花纹的佛衣。佛尊周围,天界云团托起的莲座中五佛庄严,地界五尊佛、菩萨和金刚像,十尊佛像均不足8厘高,却都刻画得十分细致,佛指纤纤,仪容各异。只是主尊药师佛的双足及托钵之手为兰色,而另一下伸的手臂却与身相同为金色,或许这是织作中的纰漏吧。

  3)织锦唐卡   

  雍和宫原保存一幅长6.83米、宽3.2米的巨幅织锦《无量寿尊佛》唐卡。这幅织厚有3毫米的重锦唐卡,曾是雍和宫法轮殿的压殿之宝。唐卡最上部织有“无量寿尊佛”五字,三团云气左拥日右托月,最下部是五彩升腾的祥云。画面人物从上至下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四对飞天奉宝展翅云间;横向的细线条代表流动的云气;第二层是画面主尊,弥勒、释迦、燃灯三世佛陀结跏趺于高座莲台是汉传排列样式,及莲台两侧恃立佛的两大弟子;第三层在祥瑞宝盆两侧有十八罗汉行走于彩云之上,他们各持法物,神态飞扬。第四层是身着战袍铠甲,气宇轩昂的四大天王像。人物线条酐畅飘动,极富感染力。青黑色的底背以金线贯织,深沉中透出古雅恢宏之美。这幅可称稀世珍宝的唐卡,由于损坏严重已不能展观。颐和园尚存一幅与此幅几近一样的织锦唐卡,保存完好。均为乾隆时期的织锦佳作。

  4)堆绫绣唐卡

  雍和宫永佑殿西墙上一幅堆绣《绿度母》唐卡,长175厘米、横宽115厘米。全幅分天、地、海三层表现。天界的伎乐飞天与长寿佛;地界主尊绿度母,海下是聚宝供养与护法佛母,是一幅赞颂佛母慈悲净德的尊像画。唐卡用了上千块形色各异即柔又薄的锦缎绸绢,把层叠变化的裙衣飘带、璎珞珠钏表现得姿彩美丽。传说这幅唐卡是乾隆母亲孝圣宪皇太后带领宫中绣女共同绣制的,使这幅唐卡有了百倍身价,成为宫中传世孤品。

  5)纳纱绣唐卡   

  雍和宫密宗殿东墙南面,挂有一小幅不足尺方的纳纱唐卡《金刚瑜伽母》。此尊又称空行母,是密乘中代表智慧与力量的在空中飞行的女神,是密修中必供的佛像。其左手举持嘎布拉碗,右手伸握钺刀,弓步立姿,赤体仰面,颈挂骷髅串,身饰璎珞,足踏二魔立于单瓣仰莲之上。褐红色的佛母,金黄色的火焰,莲座与莲瓣的多层色彩交替,背光、山峦与天空的深浅色度的搭比变化构成此幅沉稳厚朴的特质。整体棕红色调给人深邃莫测的感觉,这正是佛母法力伸张的引喻。

  6)墨拓唐卡

  雍和宫保存有一套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80年)的墨拓《班禅源流》唐卡,计十三幅,每幅长92厘米,宽67厘米。画幅表现自第六辈班禅之前辈的各辈师承大师,第十三幅即是第六辈班禅大师,法名罗布藏巴勒垫伊喜。其面廓宽圆,坐态端稳,左手平托经册,右手胸前结说法印。周围林木山川中绘有佛、护法、及其应身说法像,画面下用藏文标出所绘班禅大师的名号;画幅四周装饰边框及八宝、七珍、龙戏珠等纹样,并书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的年款:“乾隆庚子钦定”。画面构图严谨,虚实相应,线条细润连绵,清雅别致,是清宫造品。

释迦牟尼本生如意树唐卡

旃檀佛唐卡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