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备览》光盘出版发行座谈会

  (一)座谈会简介

  2003年7月8日下午,《国学备览》光盘出版发行座谈会在北京紫玉饭店紫霞园会议室隆重召开。到会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及十多家媒体记者济济一堂。会上,《国学备览》光盘主编、首都师范大学诗歌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介绍了《国学备览》编纂情况;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小林先生讲解并演示了《国学备览》光盘的研制过程和功能;汤一介、庞朴、乐黛云、曹先擢、方立天、许逸民等专家在会上祝贺《国学备览》光盘的出版发行,对该盘从内容到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部分学者还就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此次座谈会对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资源、教育资源及科技资源的有效结合,以推动国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二)座谈会专家合影

  时间:2003年7月8日 15:30~17:30
  地点:海淀区增光路紫玉饭店紫霞园会议室

  前排左起: 尹小林、冯克正、傅璇琮、汤一介、庞朴、乐黛云、方立天、武天富。
  第二排左起:赵敏俐、程孟辉、杨成凯、许盘清、许逸民、曹先擢、邓球柏、李宗毅、申荷亮。
  后排左起: 方铭、苗景康、朱庆之、胡友鸣、杜晓勤、唐涛涛、吴相洲、张燕、刘石、李安纲、李克。

  (三)座谈会专家发言

  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

  尹小林搞的古籍电子化工作,对我们搞中国传统文化的有非常大的帮助。他除了《国学备览》以外,还有《国学宝典》。《国学宝典》对我们就更有用,因为它的容量非常大,有5亿字。那么这样,而且据尹小林讲,他大概准备要扩充到8亿字,这个容量就比《四库全书》还要大,《四库全书》才7亿字,因为它的容量非常大,对我们研究起来应该讲非常方便。

  特别我在这里想说一点就是,北京大学正在要从事一个项目,就是把儒家的典籍全部都编在一起,大概也要有七八亿字,或者更多一点。这样一个大工程,我想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现在也有一些条件,比方说《国学宝典》吧,就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多的方便。因此我跟尹小林说,我们将来希望跟他合作,而且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如果想把儒家的经典都编在一起,当然对弘扬中国文化有非常大的好处。大家知道我们有《佛藏》,有《道藏》,但是没有《儒藏》。叫不叫《儒藏》这个名称,可以研究,但是需要把儒家的典籍都放到一起,做出来,而且应该做成竖排的标点本。我有一个经验,方立天同志在这里,有一个经验,比方说你研究佛教的,当然影印本的《佛藏》对我们是有帮助的,那没有问题,《中华大藏经》对我们有帮助。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不是排印,没有断句,用起来不方便。所以我们搞研究,经常还是得用《大正藏》。我们想要用的话,还用标点、排印或者是断句本。而尹小林他做的《国学备览》和《国学宝典》都经过标点整理,这个是非常实用的。不仅是一般人可以用,而且是研究的人也要用。因为我们的经验就,是你搞佛教,你还是得用《大正藏》。你尽管有《中华大藏经》,你不能代替《大正藏》,用起来还是很不方便。

  所以我想,首都师大这个工程,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于对中  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对他们表示非常感谢,谢谢大家。

  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今天出版发行的《国学备览》,我是第一批试用者,几天前小林把盘拿到我这里试用,试用没有问题,然后才正式发布。我受惠于他的电子产品是很多很多的。就拿这次的《国学备览》来说吧,这个《国学备览》我已经早就装在我的机器上了,而且我已经不止运行过一次,而且发现问题。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次错误最少,就是说我看正文几乎没发现错。我只是在某一个图的图片说明上发现有一个错字,现在我也忘了哪一个字,正文里我没有发现错字。这说明这次质量比过去要高,而且从内容上来说,这次书目选得比较精。刚才他说了一、二、三、四(一个概念,两大特色,三项功能,四点优势),确实有很多优点。

  这个东西我们用起来很方便,从这里我想到一个稍微更大一点的事,我发现有更大的一个问题。当今世界有个所谓全球化的问题,跟全球化的问题有一个相对的,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碰到一起怎么办?一种人主张全世界都全球化,我就代表真理,我就代表强权,我就代表代表人权等等,把自己的一种主张用全球化的形式向全球推广。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是借助于全球化的经济,全球化的科技来推广全球化的文化。你要是弄不好,就会出现像伊斯兰国家的那些办法,我采取原教制主义,我就绝对抵制你的东西,我就不准女人上学校,不准女人念书,不准女人看电影等等。这就用一种绝对的原教制主义的本土化来抵抗全球化的趋势。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因为全球化的现代化的科技,现代化的经济,你是不可阻挡的,没法阻挡。谁阻挡谁倒霉,谁阻挡谁落后。关键是你完全放开而抛弃自己祖宗的一切,来接受这种文化,那最后你的民族就要被消灭。世界上好多古老的文化消灭了,现在唯有一种古老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一直传承下来。什么原因,什么道理,我们能传承下来呢?我觉得是中华文化巧妙地安排了本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关系。现在世界上面的科技全球化的力量势不可挡,那我们就利用你的科技力量。干什么呢?来弘扬、来保存、来宣传,来使用我们民族的精华的东西。把民族的好的东西和全球的好的东西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就出来一个非常好的局面。而这个局面在我们国家里面有过非常好的经验。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四五千年来不衰不断,而其它许多文化都断了的一个秘密所在。因此尹小林同志在这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搞这个事情,我觉得不仅仅是造福于我们这些爬格子的文人们,学者们。实际上里面隐含着一个,暗示着一个如何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去迎接全球化思潮的问题。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就会悟到的。我觉得尹小林同志说的一句话,他说:“实践工作中悟出一个道理:你把古籍翻译成现代汉语,看样子是离的我们更近了,结果是离的更远。”我觉得这是智慧,是不得了的一个哲学。这是他从工作中悟出来的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不简单,这个事业不仅仅是我们简简单单的来写作的问题。因此我为首都师范大学祝贺,为尹小林同志祝贺。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小林是我最近这几年认识的一个朋友。我听他说要调到首都师大的时候,想尽力把他调到我们学校的中文系,但是可能我们的领导觉悟得比较晚,他先到了首都师大。
  刚才庞朴先生的讲话和汤先生的讲话给我一个启示,我想《国学备览》最重要的是,定位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所以我认为他很恰当的一个定位,就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桥梁。可以展开一点,这个桥梁起码有三层意义:第一就是为我们的学习、研究、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条件;第二就是它有助于提高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国民素质的问题,国民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三,它为保存和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非常优越的载体。这个体积很小的盘,容量很大很大,所以我说这个事业是功德无量的,前途无限的。我预贺首都师大这方面工作做的越来越好,来为我们的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里我要补充一点,提一点意见。这个光盘成绩很大了,但是,我们还可以精益求精,比如选目上面,比如佛学那一块,别的我还不太清楚,选了好几个经。我认为中国的三个论很重要,《肇论》,它可能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还超过某些经。这是以后工作当中还要可以的问题。谢谢。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

  小林前天就到我们家去,给我们演示了一番。觉得高兴,这个东西出来,我觉得刚才他总结了很多,一、二、三、四都有。其实我觉得这个东西最宝贵的也是最有特色的一点,它不光是一些功能,也是一个非常深厚的人文关怀。

  这个从小林的设计开始,他就有图片,他的目标就是让现代人能够更多的了解我们古代的人是怎么活过来的。有各种图像,让一般的大学生可以生活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边。有的时候我想,大家都知道鲁迅在小时候他就爱画《山海经》里面的那些图像,三只脚的鸡呀,有尾巴的人呀,各种各样的。所以鲁迅就在这样的各种图画、知识、想像里面,他成长起来了。他成了一个非常有文化传承的,非常有想像力的人。我觉得这些东西都能够帮助我们的小孩、中学生、大学生,能够丰富他的想像力。而这些想像不是西洋那些卡通,打仗,刀枪,不是那些,而是中国自己多少年以来汇集起来的东西。我觉得小林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这样一种人文的关怀,对于中国年轻一代的成长,对于中国文化怎么能在今天火起来,是这个项目最可贵的一点。

  我觉得首都师大在很多方面都走在前面,可以说比起我们又老又慢的北大来,的确很多方面都走在最前沿。像电子这方面的出版,我刚才看不光是这个,那边展览了很多,像《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是赵敏俐主编的,跟很多大学一起合作,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光盘,都是非常有用的。我觉得现在整个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革命,不再是像过去一样,每天读书、读书、读书,就能够适应这样一个社会,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然后有最丰富的想像力,这样我们才能真的跟上这个时代。而我觉得这样一些电子版的书,而且配上图,配上音乐,让看书变成一种很高的文化享受。我认为这对全中国的年轻的人,年老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一种非常好的一种贡献,一种关怀。所以我觉得首都师大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很多方面,比方说在诗歌,现在诗歌也是不太景气的时候,他们做了很多很多工作,让中国的诗歌怎么向前发展,怎么总结过去诗歌的经验,也做了很多。

  在比较文学上也是走在最前面的,他们是全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双语的进行教学,从一年级进来就是双语的比较的氛围里面来成长,也是非常新的开创。我是很多年了都有这个想法,可是始终没有实践。现在首都师大实践的好不好我还不敢说,这得看毕业出来的成品如何,可是至少走了这么一大步,让我常常觉得非常高兴,非常的感动。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每走一步需要开创,要开创就要披荆斩棘。

  我认识小林已经好多年了,他总是把所有的精神,所有的生活投入到这件事里面去。像他这样投入,这样一心一意的做成这件事的人真的非常少见。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钦佩他的,我认为他是非常有希望的一代。就讲这么多,谢谢。

  曹先擢(中国辞书协会主席)

  我是尹小林《国学宝典》的用户,我总是求他,所以今天他说你来参加这个会吧,我觉得好像有义务来一下。《国学宝典》我用了以后,感觉非常的好。

  我是搞辞书工作的,搞辞典离不开资料。我们过去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资料不好找。过去在商务印书馆,我们每天要做20张卡片,他到香港访问20天要做400张卡片。现在有了尹小林同志(还有其他一些电脑专家)做的这些光盘,我们这个问题初步得到较好解决。我开始就是一个例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前“疑是地下霜”,床是不是井床,有人说是井床,我在中华书局开会就用他们的一看,有“井床”呀,它是《全唐诗》里出现了两次。《说文》就说床是“安身之座也”,就是说是一个使你身体安顿下来的一个托,它是从功能上讲。所以有琴床,有印床。我看齐白石,他是木匠出身,他刻的时候不用印床,一个手拿着石头,一个手拿着刀就刻了。平常都用印床,印床就是使印稳定的座,那么就是说通过它一查就解决了好多问题。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要用他的《国学宝典》,里面也有些错误,我在前面发现一些错,错是难免的,再查一下资料就行了。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

  现在又搞了一个《国学备览》,让它大众化。首都师大跟商务印书馆,这就叫“强强联合”,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他们都非常有远见。这个光盘里面好像没有《说文解字》,有《尔雅》,《尔雅》当然是《十三经》之一,我看恐怕《说文》应该收进去,这是我们国学的一个重要典籍。因为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都有很多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这个大拇指,这个大拇指《说文》给它造了一个字“拇”,提手加一个“母”,西方人发现,人的手的发育和脑的发育是同步的。人在母胎里头八周以后,脑子生出来以后就有手了,再有两三个月就知道挠痒痒了,而最关键的是这个大拇指。人和猩猩不一样,猩猩的大拇指只能和食指捏在一起,人的大拇指能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捏起来,所以劳动全靠大拇指。现在电脑又—-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我们还有很多没有怎么样,很值得去研究,至少在语言文字方面可开拓的东西非常多。

  在这里我一是表示祝贺,你们做功德无量的事,确确实实。二十一世纪中国要发展,要搞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人的素质不提高,潜伏着危机,往哪走就说不清楚,而且现代化也很难很好地实现。那末这次“非典”就看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了,抗“非典”光是靠技术是不行的,所以你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做为一个用户我表示祝贺。

  同时,我提一个小意见,能够把《说文解字》也列进去。这里还附带说一下,光盘研制应该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你不伴随着研究,没有东西,读者没法利用。比如说“帆船”的“帆”,《说文》里是从“马”的,一个“风”,过去那个帆是驾马车用的,然后再用在水上。你不把它研究清楚,读者很难去消化,我们也有责任。比如说我们搞辞典的,好要把辞典编的好一点,利用这个资料。  我再借这个机会,向尹小林同志表示感谢。你们首师大和商务印书馆又出了这么一个好的电子产品,我向你们表示祝贺。谢谢。

  傅璇琮(中华书局原总编)

  今天来参加《国学备览》的会,我记得去年夏天也来参加一个会,是在文学院里。这个会我想请这些专家来,输入到电脑的数据比较多,供各种高校、学校的范围比较大,把一些经典的书目都收到里面去。今天的会刚才介绍的是普及方面的,电脑这方面既要有提高的,有专业化的,也要有普及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刚才我看不光有文字,图片这方面都很多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很好。电脑这方面信息化一来,一些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使用的比较多的。我们既要有专业的东西,也要有普及的东西。几方面结合起来,这样适应面更广一点。所以我觉得首师大这个事情很好。

  当然有一些书还可以调整一些,加进一些,刚才曹先生讲到了。另外我觉得还可以继续这样做,刚才我看见有《隋唐五代》,另外六朝啦,宋元明啦还可以加进些去。我想咱们把国学这方面,传统文化这些逐步加进去,几年以后,首都师大就成为一个国学基地了。

  另外,我也建议做工作,让社会更了解一些,今天有记者来了,做报导,另外还可以再做一些宣传工作,让大家都知道一下。我们有哪些优点,有哪些功能,在使用方面。让大家知道更多一点。我觉得我们现在搞传统文化这方面跟信息化很有关系,跟科学技术很有关系。我和尹小林同志我们也有好几次接触了,他举个例子大家很感兴趣,什么例子呢?不是唐诗里有一句话叫“夕阳无限好”吗,唐朝的诗分初、盛、中、晚——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他说他看《全唐诗》里“夕阳”这个词,哪一个诗里出现的最多。最后查到是晚唐的时候出现的最多,这个好象晚唐跟夕阳,在人的心里就不一样。当然这个有没有必然联系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至少《全唐诗》里面出现这么一个现象。那就可以提供人家思考,怎么回事情。为什么晚唐时候对夕阳这么感兴趣?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确实是不错的。我们搞研究工作的,以前的老前辈专门背书的,但确实这方面是很好的。我再举一个例子,比方以前北大搞《全宋诗》,我也参与了,《全宋诗》出来以后有不少批评文章,有给纠正错误的,有给补充不少东西的,我请宁波大学一个中年教授帮我查一下,到底这些批评文章对不对,合适不合适。当然有好多是对的。这个中年教授他通过电脑来查数据,查到有好多不全是《全宋诗》的,有好多是不确实的。他从电脑查出来的有些跟本不是宋代的人,有些是唐朝的人,有些是元明清的人。所以最近我们准备写一篇文章在这方面讲一下。就是怎么来在《全宋诗》来排除这些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钱钟书先生有一个《宋诗选注》,这个书影响也比较大的,现在上海有一个人已经提出批评,对这个书。我们查了一下,所谓名义上钱钟书先生的,实际上好多补充的是从类书里面找出来的。而且这些类书实际上很不可靠。假如这些事情以后通过电脑来做,对我们研究是很有好处的。所以我建议,首都师大一方面专业更普及一下,一方面专业这方面工作再做下去。假如说我们把有关的类书都收了进去,那对以后我们查书非常有好处。谢谢。

  杨成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和尹小林先生相熟,和刚才几位先生说的一样,也是从《国学宝典》开始的。从《国学宝典》一开始的时候,数据量还不是太大,到今天已达到四五亿的规模。我觉得尹小林先生的工作非常认真,而且非常执著。我们知道做数据库的,往往是一开始做了一些以后,因为种种原因,遇到种种困难,或者不挣钱,或者出现什么问题,以后就不再做下去了。但是尹小林先生不同,他是持继不断的做下去。说实话,我从一开始接触《国学宝典》,没想到它能发展到今天。而且也没有想到它能够放到WINDOWS界面里面,有这么多的功能。这是我想不到的。而且他对用户认真负责的精神也使我感动。这些都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也是他成功的一个直接因素。

  尹小林先生在前不久跟我说起过“电子文献学”的构想,我想他这个想法也是相当先进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领域只要出现一个新的工具,它都会造成一种革命性的变化。我们知道工业革命跟蒸汽机的发明有关系,电脑发明以后,我们许多领域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过去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可以做到了,自动控制方面做到了许多事情。电脑在学术研究方面,可以想到它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刚才各位先生都说到了。通过字词的检索,使用频率的检索,可以观察一个社会风气、思想的一些状况。像这样一件有用的工具,肯定能够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造成深远的影响。随便举个例子,过去做学术研究工作依靠什么呢?大师们依靠自己的腹笥,肚子大,里头装的书多。我们知道,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当中,无论我们的肚子有多大,我们也只能满腹而已。随便举个例子,像江白石的《齐天乐》起调是“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夏承焘先生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说:“今本庾子山集无愁赋,前人谓白石此句杜撰。案王若虚……似宋金人所见庾集实有愁赋。”后钱钟书先生告知《海录碎事》卷九下曾引《愁赋》,而且宋人多有引用。饶宗颐先生的《词籍考》指出吴兆宜注《庾子山集》已收此赋。现在想来可能很少有人看吴的注本,也可能吴兆宜的注本在开始初印的时候,还没有“愁赋”的断句。很可能是后来补充进去的,因为吴的注本在它的刻印的进程中,有明显的证据,说明它初印跟后印是不一样的,后印加了些东西。我们若用数据库检索,不难发现宋元人诗文多处说到庾信的《愁赋》。《海录碎事》、《记纂渊海》、《韵府群玉》,甚至《渊鉴类函》都有引文,吴兆宜注《庾开府集笺注》卷一即引自《海录碎事》。像这个例子,我们如果使用电子检索工具的话,很快就能查得出来。可以查出文献里头,好多地方都提到了“愁赋”的断句。这个例子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即使是大师,即使是我们专业工作者,也不可能记诵渊博到无所不知的地步。我们现在有这种电子检索工具,有电子数据库,它很可能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像曹先生刚才说的,在辞书编纂方面,显然是会给我们很大帮助的。我们甚至可以预测,《汉语大词典》有了大型数据库以后,很可能里面的书证大批的都被换掉。而且也有可能编一个像《英语大词典》那样的《汉语大词典》,历史原则,追踪一个词从开始到现在,它的词义有哪些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它的用法有什么变化。这些仅仅靠我们人的力量,仅仅靠脑子的记忆恐怕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的文献太浩瀚了,但是有了这样的数据库我们就能做这样的工作。

  另外我想到的一点就是,像《国学备览》,这里头仅仅选了81种书,但是功能设计的是非常完善的。它除了给我们提供了一批最基本的国学读物以外,在向社会普及方面起作用,它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使社会上更多的人体会到电子数据库的作用,它会做到什么事情。它会使电子文献在社会的普及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因为它售价很低,我们知道《四库全书》的光盘是8万元呢。我们很难想像个人去买一套《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也是一万六呀,这也是很高的。很难想象,如果我们接触不到的话,我们就很难想到这些个数据库对我们有些什么用处,象《国学备览》就能起到这个做用。它只售28元,人人都可以买一份回家去,体会其中的好多好处,对古籍文献的普及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另外它的设计当中,我非常欣赏的是它有多条件的逻辑“与”、逻辑“和”,这些概念非常好,我们知道,现在做机械性匹配检索,查哪里有这个字、词,或哪里有这句话,这是电脑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主题检索就比较难了,我们要查一个成语出现在什么地方,很可能它的原始出处,不是今天我们常用的那四个字,如果我们把那四个字打进去的话,很可能找不到它的原始出处,多条件组合检索,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它可以把这四个字拆开,要求在同一段里出现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可以不连续地出现,这个功能我非常欣赏,实现这一功能,需要对文本做标点和分段的工作,这是《国学宝典》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因为现在《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都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多条件的检索,在《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目前讲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的《国学宝典》是分了段的,我们可以要求这几个字出现同一个段里,可以出现在同一小句里,这个作用就非常大了。我觉得这个工作做得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许多想法,许多观念都是相当先进的。

  首师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件事,就是他们建立了一个语言研究中心,而且他们语言研究中心进行了语言哲学的研究,使我感到思想和观念非常先进。这次使我领教的是,在电子文献方面他们又走在了前面,给学术界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工具,也造福于学者。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

  许逸民(中华书局原编审、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原主任)

  我觉得尹小林所从事的工作和我几十年所做的古籍整理工作有关。开始只是感兴趣,后来发现他所做的已经不是我们传统的纸本所能达到的程度,所以使我更加感到敬佩了。我开始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二炮单打独斗,现在已经组织了一支队伍,被首师大中慧眼赏识,吸收到这面来。这次来呢,我主要的感到高兴的还不只是《国学备览》的出版,这只是他们今后陆续要出的成果里面的很小的一个开路先锋吧,将来还有大部头的戏可能在后面。所以今天我来感到最高兴的还是为首师大能够招揽这么样的人才,使这样的人才发挥作用,感到高兴。我觉得今后几年首师大在尹小林的工作开展之下,即使不能成为全国古籍整理的核心,也至少要成为古籍整理的一个重镇,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我想这是我今天来最大的一个感受。

  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一些问题。古籍走向电子化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走向电子化的过程当中有一些问题,我想现在就应该开始考虑,否则的话将来会遗患无穷的。首先一个问题,我觉得尹小林这个研究所吧,作为专门从事古整理电子化的一个专业的机构,有一个工作定位问题,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什么位置,过去讲有普及有提高,当然两方面都做最好,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兼顾的,因为必须要有一个倾向性。因为电子化这个手段最大的特点是容量大,而且检索手段多样化的,这么大容量的东西去做一些小玩意儿,我觉得那就杀鸡用牛刀了。所以我想这个工作的定位,我认为应该定位在提高的领域。为学术服务,为专家服务,为弘扬中华学术研究服务。定位在这个地步,你才能像《国学宝典》那样,不断地进行开放,这样才符合你的工作的性质,不至于浪费掉你的精力。比如说《国学备览》,有人说它属于普及读物,我认为它不是普及读物。为什么?你全部是白文的,怎么能是普及读物呢?有几个人能读懂白文呢?你要做成普及读物,我认为可以做,但要在提高的基础上来做,怎么做呢?每本书都要有注释,有校勘。比如刚才放的《大学》:“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是在“在亲民”还是在“在新民”,自朱熹以来就讲“在新民”,你这个里面跟本就反映不出来这个重大的问题。就说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上影响很大的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些是原典,但事实上它本身有争议,你并没有任何反映。我认为这个不能算是普及的。因为这个白文的东西,有多少人能读得懂啊?而且什么叫普及的,你要想做普及的,就是说你做了插图,甚至于你做了声像,我觉得都不意谓着普及。就是你要做到使人能够准确地领会这个思想本质,能够领会那个意义才叫普及。我说的普及也不是一说普及一定要翻译,这不一定。有讲解有注释,我觉得也可以做到普及。所以你现在容量这么大,如果你现在把你选的这些81种书都用有注释本的话,这一张盘我想也能容纳得下。这不成为问题。所以我就觉得今后的工作重点在什么地方,我希望小林同志能够考虑一下。当然,他在继续开发他的《国学宝典》我想跟我所说的这些并不矛盾。精力要不要投入到那些零星的小玩意儿上,我倒觉得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呢,你既然是要在古籍整理的领域做工作,那就有一个你如何原汁原味、原封不动地保存古籍的问题。把古籍转换成简体字,这本来就失去了古籍本来的面目,而且在语义上会引起很大的歧义。它是一音多义的,简化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它一个音代替了好多意义。在古籍里面本身不存在歧义,到了你这里反而存在歧义,所以我觉得现在电脑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照繁体输入,照原本输入,然后进行繁简对照。如果有的人不认识繁体字,他用鼠标一点就翻成简体字,他照样可以读。你一定不要用简体输入。因为它翻成繁体之后跟本不知所云,会造成很多问题。一定要有繁体,按原书,原封不动地输入进去,然后用简体对照,他可以通过翻转,他自己读简体。所以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问题,你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你既然是要保存古籍原样,那么你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能采取现在这样。《国学宝典》还来不来得及,回过来做,就是繁体输入?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这不是尹小林一个人的问题,咱们国学也有一个电子立法滞后,跟不上形势。当然现在的版权之争也太多,也太无谓。就是说现在你这个输入进去,你依托的是什么底本,你不能是找一个本就输入,就达到目地了,这不行。那么版本的选定,用什么本子,你要用人家整理的本子,经过校订的本子,那么有一个版权的问题。如何在这个前提下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是要找一个经过整理的、经过校勘的、经过认定的、学术界认可的。因为经过整理的本子,它要比原来的本子要好得多了。你说《二十四史》,你用百纳本当然也可以,但是现在中华书局那个经过整理的我觉得大家读起来就要方便得多呀。你何必再拿百纳本过来重新再点一遍?实际百纳本里面问题也很多呀。当然百纳本本身经过张元济做工作,用好的方面,但是现在也有人说张元济也有胡改的地方。这个问题就是说你用什么做底本很重要,当然这就牵到版权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尹小林今后这个开发工作,应该跟比较有基础的出版社合作,我没有贬低商务国际的意思,但是商务国际毕竟在古籍整理上没有基础,他应该跟中华书局这样的老的出版社合作。我现在已经退休了,我不代表中华书局说话。我就是就事论事,就是说应该是这样。因为他原来整理的一些成果,还有一些他没有整理的,可以共同的找合适的作者共同整理。这是我想到的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面一的泛泛的开发,这个够不够?当然书是越多越好,但是书是无穷尽的,原来说十万种,后来说十五万种,现在二十万种好打不住。那你什么时候能做十万种书进去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我觉得前期阶段面上的开发和点上的开发能不能并行?就是说搞一些专题,当然现在《隋唐五代》也可以说是一个专题。但是我觉得这还是泛了一点。我跟小林同志曾经建议过,比如说把清人的学术笔记,至少选十家的,什么《陔馀丛考》呀,《癸巳类稿》呀,类似这样的,里面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包括《廿二史劄记》这些。如果能把这些输入进去,搞一个主题的检索,那对学术界帮助太大了。这个问题前人有没有讲到过,实际上很多问题,比如说《二十四史》里边出现的很多年号、事实,或者是很多错误,前朝人,很多清朝人都已经讲过了。但是要是读过《廿二史劄记》、《廿二史考异》等等,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去看。如果把这个做一个光盘,做一个主题索引,人家一点,马上就出来了。我觉得这对学术界的帮助可能更大一点。现在小林这个工作做得已经很有成绩,但是就总的发展趋势来说,还是起步阶段,所以我觉得在起步阶段对一些基本的问题考虑得越清楚对今后的发展恐怕越有好处。我随便讲一些,不一定对。谢谢。

  冯克正(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传播普及传统文化方面很有价值的成果。所以我对这项工作表示很敬佩。对成果表示祝贺。

  刚才逸民同志讲了这个事情,我也要接着这个问题做一些补充。这个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定位,一个总体的规划,但做来可以做得无限大。因为从现在看呢,它一方面是为学术研究提供现代化的工具,这个非常有价值。我们现在搞学术研究的人用《左传》就要找《十三经》,所有这些关于《左传》的注释翻来翻去,相当麻烦。有了电子工具,有了像《国学备览》这些东西,查起来说非常方便了。

  但是现在有个问题,就是目前呢,我们目前这个考虑,比如现在在《国学备览》所收的这些东西基本都是白文、原著。白文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开了一些版权问题,但是能够读白文的人应该是大学文化以上,基本上是从事研究工作,或者教学工作需要,大部分是中学老师,这样的人都不是太多。搞历史、搞文学、搞文献学,从事研究的能用得上。没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没有相当的文史基础用不了这个东西。这就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现在是如果说这个东西要普及,向更多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来传播、来普及传统文化,那就应该有能够普及的,这样的本子。所以现在,都收白文的就不行。我接触过一个青年,大概和台湾合作,他搞了传统文化阅读经典的阅读,在幼儿园、在小学里面就开始读经典著作。他印了一些东西,16开本的,印得很漂亮的。《尚书》选了一部分,《论语》选了一些,《大学》选了一些,《诗经》选了一些。都不是唐诗宋词。他的意图就是让小孩从小读经典。在全国大概还有二百多个点在推行这个东西。他印了很多经典选读。但是这种做法只能认为是什么呢?一个是小孩读了以后解决实际的问题,丰富一些常识,历史的呀,地理的呀,另外就是潜移默化地进行伦理教育。《大学》里的,《孝经》里的一些东西,潜移默化地受了一些教育,但这个很有限度,而且它不加注释,也没有译文,就是这个东西。这个做法的出发点很好——宏扬传统文化,但是这个做法本身看来有相当的局限性。这项工作呢,我有一个基本看法,就是应该分开层次。至少应该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学者、研究人员提供一些东西,一个就纯粹是普及性的,就是怎么在文化上接受一些东西。可以是大学以下的,包括中等以下的文化程度的能读的东西。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当然要考虑成本。现在这种做法可以避开一些版权,另外因为它没有标点本、包括没有注释的本,这样就没有版权问题。用白文,做起来成本比较低。不过我想如果从长远考虑,作为学术建设来说,我们不仅是对国内,对台湾,对香港,包括对国外的一些研究汉学的学者,我们做高层次的。这是一个档次。还有一个就是普及性的东西。

  这里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有些好的注本应该用。比如说《十三经》,以《左传》为例,杜预注的《左传》因为他的时代的限制,由于他对当时历史的考证,后来的一些历史研究,到清人的注释本里边,纠正了杜预的很多错误。同样《史记》也是这样,司马迁对《史记》的著作因为当时的条件,文献也没有了,虽然司马迁光了很长时间完成这部著作,我们今天把它作为正史,但是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后来很多学者做了纠正。考证提出很多的问题是有道理的。同样一个事情,比如说武子胥复仇这个事,在《楚世家》里边,和在《武子胥列传》里边的记载是有出入的,表述的方法不一样。有些记载,《左传》和《国语》的记述不一样。它是因为当时,可能有一些传说,但是后来很多人考证,认为不对,而我们今天把它作为正史。如果我们今天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至宝来传播,那应该包括后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应该包括进去。假如说前人在那个时代所形成的一些东西很多有价值,它有历史功绩,但是它有时代的限制。这样的话,我说建议,从普及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有好的注本应该把它放进去,当然这会涉及到一个版权。但是这样呢,就对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包括研究人员,他可以很方便地把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仅是看了先秦的典籍的原样,后人怎么补充丰富了这个东西。所以我建议从普及这个角度,将来有好的注释把它丰富进去。

  朱庆之(北京大学教授、副教务长)

  同样是作为一个《国学宝典》使用者,我补充一点。一个是汤先生谈到的尹小林的工作功德无量,我觉得的确如此。我再补充一点,特别是今天新闻界的朋友在这个会上,我想说这样一件事情,本来应该是由国家来完成的,而且国家每年在古籍整理方面是投了很多钱,但是今天我们几代学者觉得比较好,后来真正在我们使用中起到作用的,我觉得还是《国学宝典》。这的的确确是值行我们推崇的。而且我们了解到尹小林做的工作开始是单枪匹马的,刚才杨先生也谈到,最初的时候我们的确也没有想到《国学宝典》能够有今天。所以这一点,实际上我觉得尹小林靠自己的努力,当然还有很多先生,还有学术界很多朋友的支持,但是没有他的执著,没有他个人的努力,是得不到这样称得上功德无量的一个成果的。

  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尹小林在2000年北京大学成立汉语言学院的时候,他就是我们的兼职研究员,但是因为我们北大人事制度不灵活,没有把尹小林引进北大。他到现在还是我们的兼职研究员。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学现在正在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我你欢迎尹小林在我们北大人事制度改革以后能够到北大来应聘。也希望北京师范大学能够更好地利用尹小林。

  刘石(清华大学教授)

  《国学备览》的发布会除了《国学备览》本身,除了尹小林工作意义本身,因为这个场合有很多新闻机构,很多报社的朋友在场,所以我想通过我们专家学者的介绍和呼吁,通过媒体把这些信息散发出去,使得社会上更多的人,各级各层的人了解尹小林,了解首师大他们在做的事情。

  我想至少有这么几点,一点:就是尹小林他做的这个事情的意义和难度,前面各位先生已经讲得非常充分了。还有一点就是尹小林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就我所知,也有先生提到,他是单枪匹马在干,当然现在有了首师大的支持,我不知道这些支持是在多大意义上,在什么方面。比如说是在经济方面,他就经常跟我提到他是用他自己的积蓄,很多有限的积蓄,当然还有一些投资做这些事情,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他做这件事情有一个目地,这个目地通俗地讲是他对这个事情的热爱。这个热爱可以用我跟他接触的经历来说明,有时晚上八九点钟给他打电话,他还在办公室。还有他的认真的程度,我看到他的《隋唐五代卷》里面有《法书要录》,我说你用的是什么本子,他说我用的有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我说那是我点校的,里面有十几处错误。我自己发现了,我怕别人指出来,赶紧自己指出来了。他说你寄给我吧。我回去以后,这个事情我没在放在心上,我觉得这是个很小的事情,他给我打电话,多次提到,他说让我发给他。我说可能不止这一点,他说我发现一条改正一条。这么大的一个数据库,他能够本着这样一个精神,我觉得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还有一点,从高的角度来说,他是弘扬热爱传统文化,从低的角度来说,它必定要有自己的所得。这个非常简单,如果这个事情没有所得的话,这个事情进行不下去。像刚才朱庆之教授说的,就不可能做出我们大家都非常需要,我们现在须臾不可离的这样一个成果,这么一个产品。那么怎么让他用这样的经济基础,有这样的动力继续下去,我们说在一定意义上,不是为了他而是为了我们。我觉得要说《国学宝典》或是《国学备览》不好的一个地方,就是现在离不了它,就像毒品一样,上瘾了。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因为一旦电脑出了问题,或者一旦《国学宝典》出了问题,心里面就很没着落,马上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怎么能让他把这个事情继续做下去,我觉得今天是一个机会,就是通过我们的新闻媒体尽量度宣传他的《国学宝典》,宣传他的《国学备览》。当然《国学备览》作为一个产品,有它的问题,刚才几位先生也说了,但是为什么刚才不同专业的先生能从不不同专业的角度提出还需要增加什么,增加哪一部书,《说文解字》什么的。这实际上是产品定位问题,包括白文能不能算是普及,真正起到普及作用。二十八块钱是很便宜,而且还可以刻录复制,但是如果出版以后,定位定得不准的话,产品销路可能会受影响。但是我觉得它的意义,他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随着不断地改进,不论是对我们研究者来讲,还是对普及、宣传、弘扬传统文化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相想我最后一句就是还是希望通过媒体,能够使更多的人知道尹小林和首都师大在做的事情,这样也使尹小林的生存环境更好一些,他如果多嫌一些钱,他就能把《国学宝典》做得更大,这样的话,我们用起来的话就更加的方便。

  另外我还想说一点,尹小林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这个聪明是从哪个意义上来说的呢?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不承认。我说几年,甚至几个月,我们这些人和我们研究的成果可能很多就不存在了,如过眼烟云,但是尹小林的影子,它会长时期的,不能说永远啊,实际上也没有永远,会长时期地传播下去。这个是他最聪明的地方。所以不管他今天、现在吃了多大苦,付出了多大坚辛的劳动,我想对他自己来说也是值得的。谢谢。

  张燕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我参加这个会,看了这个《国学备览》的介绍,我很感动。第一个感动是觉得他的敬业精神很好,从我们的赵敏俐主编到小林,他们对这个事情的操作,都是非常认真的,直到现在,我看文章没有一个说引文是根据电子版的,我觉得小林他们开发这个,甚至还认真地校对的书上的一些错误,发展下去就会树立一个信誉,多校对当然就会多花费劳动,所以对于这一点我对他们是非常佩服的。第二点就是最后他宣布的这个不反对复制,也就是说他们的精神并不像是一般人那样追求的是利润。他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他《国学宝典》、《国学备览》里面的精神,我觉得他们的行动是体现了国学的要义。第三点,刚才朱先生说了,现在社会的发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希望将来小林同志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学校以赵敏俐教授为首的研究基地,已经给他提供了大有作为的舞台,第二点,我相信他的选择会根据《国学备览》、《国学宝典》的精神去选择的。谢谢。

  李安纲(山西大学教授)

  对于国学和传统的理解,需要很多人的努力,重新进行界定。一提到国学,总认为它是过去的东西,一提传统总认为是腐朽的,落后的,过去的,现在几乎都是这样。那么“传统”根据造字法或者《说文解字》,根据中国的词藻,“传”是动词,“统”是名词。“统”绝对不是一个东西,它是三个东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体才叫一个“统”。那么“统”是通过三个过程,通过“传”的动作才传承下去,所以说“传统”绝不是过去的,而是现在、未来、过去三者的结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完成这个传统、发扬这个传统的责任和义务。谁要想把传统当成过去,绝对是逃避这个责任,根本不是这个民族的优秀的成员。所以这样的话,我就想对于传统的重新界定,对于国学的领悟,小林真是花了很多的功夫。现在我们在大学里教书的都非常的感受到一点,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认识繁体字。不认识繁体字,我们还能读懂古人的那些东西,还能读懂中华民族的那些载体吗?根本是不可能的。八国联军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到,而我们自己通过繁体字变成简体字,通过文言文变成白话文而把它好多东西实现了。一个民族的子孙读不懂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就掌握不了这个传统。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当然我们也无法去再让现在的年轻人再去读繁体字,这个也不可能。那么我觉得尹小林先生在这方面做的工作确实是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的。当然恐怕他还有很多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定位问题、方向问题——到底这个国学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应该放眼,把眼光放得多远?而且对于中华民族的本身,因为我们叫国学,这么大的一个问题——国学是中国之学,中华民族之学。  所以说着眼如此之大,那么一定要从更远更广,跟人民百姓休戚相关,不仅是跟我们学者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角度支考虑。必须走出学者的这种,我们仅仅是用户的这种角度。

  所以我们现在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用户,实际上都是推销员。所以我说都是尹小林的推销员。

  受了小林先生的启发,我们现在也想做一些在事情。我们也搞一个新闻发布会,七月十三号,在京西宾馆,我们以“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的名义做一个申请美猴王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的一个新闻发布会。它的意义很简单,就是说美猴王本身根据我们这一二十年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它绝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这不仅仅是我们过去理解的东西,所以我们申办吉祥物的口号叫做“美猴王,你我心”。因为根据我们的研究美猴王是你我每一介众生的心理。《西游记》中“心猿”二字出现了三十三次,这是用尹小林的成果得来的结果。沙和尚明明是个男的,叫“黄脸婆”,叫“黄婆”;猪八戒明明是个男的, 叫“木母”。这些用小林的东西一查咔咔咔全出来了。所以《西游记》写的是道德的东西。而且美猴王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所以到时候诸位学者,诸位前辈愿意去的话,欢迎大家。七月十三号,申奥二周年的时候,上午十点钟在京西宾馆。估计问题不大,因为现在跟我竞争的一个是华南虎,一个是藏羚羊,一个是熊猫盼盼。但是这些都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而恰巧猴子是动物,又有卡通形象。美猴王出自哪?它出自《易经》,《易经》中有“美在其中”,就这四个字。你看孙悟空没有弟弟,它叫孙大圣,杨二郎他没有一个哥哥,他叫“二郎”。所以孙悟空是一个“阳”,它是八封当中一个阳爻,二郎是一个阴爻。“一”放到中国的“中”里,就是申请的“申”。 “申”就是猴,所以美在其中,孙悟空就变成了美猴王。这里面很多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 我就说到这,感谢小林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刚才前面这些先生所说的话,我都坚决拥护。我认识尹小林先生比较早,我是《国学宝典》比较早的用户。因为我知道尹小林先生长期的艰苦的发展过程,所以我理解《国学备览》只是《国学宝典》里面的非常小的一部分。

  我想这个说它是一个产品,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广告。我自己理解他是用《国学备览》这么一个小的电子图书,一个方面呢,来宣传国学,另外一个方面呢,宣传尹小林和首都师大诗歌研究中心,包括尹小林现在的公司所从事的古籍电子化事业。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同时也积极地应用现在的新的技术。我自己应用《国学宝典》也是得到了很多实惠。我也十分感谢尹小林,因为《国学宝典》不断的升级,我自己又是一个对电脑有点爱好,但是没有水平,所以经常把电脑搞坏,尹小林每一次在我搞以后都给我重装一次。所以尹小林非常辛苦,最近的一次装,他花了两三个小时。因为我的电脑特别慢,装的东西特别多。

  我想今天有很多媒体的朋友来,我就希望《国学备览》通过媒体的各位先生的帮助,让我们这个《国学备览》在北京市,及至于全国街头的小摊上都能摆上去。各个书店都能摆上去,都能认识到它的优点。那么这样的一个《国学备览》,这样的一个电子图书,我觉得比我过去自己买的一些盗版盘,比较小的,价格方面还要便宜,使用起来还好得多。但是一般人要买的时候,看见这个东西他不知道,所以我想今天像我们这样一些人这样说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希望媒体的朋友们能够帮助这些的一个事情。一个方面呢,好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方面呢,也是推进新技术。所以,我谢谢各位媒体的朋友,也谢谢尹小林先生。

  吴相洲(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书记)

  我在这讲,小林跟首师大接触是我介绍的,小林的事情我一直很关注,但是一直也没有赵老师他们投入得多,但是成立了电子文献研究所,怎么样将来招硕士生啊,招本科生啊,是不是在这方面申请一个电子文献专业招生啊?或者是早申请这方面的硕士点。怎么做这方面工作呢,我们都可以做一些设想。不断地让小林这样的大家都觉得很特殊的人才能够复制出一大批来,我有这样一个设想。今天我本来想下来跟小林说的,在这先说一下。

  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我们下边正筹措着要办电子文献专业,不仅复制出尹小林,关键现在出普及本也好,专家本也好,关键是人才。像小林这种投入的程度,既有国学的基础,又有微机的技术呢,这种人才比较少。

  现在我说一句话,别抢尹小林,我们复制出一大批,供大家选择。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