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籍数字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 810001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古籍数字化问题现状,探讨了古籍人才培养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就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 人才培养 问题和建议
1.加强古籍数字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
1.1 古籍数字化工作是传统古籍收藏、保存和整理工作在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延续
古籍是人类文化遗产,事关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世界的进步。我国古代典籍记载着中华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同中华民族始终重视编纂和保存文献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国学,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为当今世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要开展中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历经千百年之久,历经多次修复,仍在历经岁月的侵蚀,斑痕累累,弱不禁风,需要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其保护、开发利用,这无疑对古籍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需要建设人才队伍,需要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加强现有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因此,大力培养古籍数字化人才,加强古籍数字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2 古籍的数字化是古籍整理发展的未来方向,顺应这种变化是时代向古籍整理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的古籍整理大量利用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大量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尚未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例如,其在标准、规范、体系结构等方面尚未统一,一些地区、部门的古籍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差距大,文献残损和流失现象严重,因此,古籍数字化工作任务繁重,前景不容乐观。这些情况的存在与人们对古籍管理意义的认识不足和理念差异有关,更重要的是缺乏人才,缺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古籍数字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
目前,古籍数字化方面最为显著的成果是《四库全书》全文检索数据库、《国学宝典》数据库、《四部丛刊》数据库等。这些成果极大地减轻了查找古典文献资料的负担。但是,古籍的数字化不能仅仅满足于为检索提供便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古籍整理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诸如书志目录撰写、古文字字形索引等方面加强工作,以减少古籍整理研究者的劳动量,提升古籍整理研究的水平和速度;在古籍开发利用方面,需要引进个性化服务等先进服务理念,依托丰富的古籍资源,深入挖掘和整理,做大做强古籍文化数据库,开展知识服务,弘扬国学精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古籍数字化的问题是古典文献学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能否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加强古籍整理和开发利用,决定于我们是否拥有一支既具有古籍传统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整理和开发古籍的人才队伍,可见,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古籍现代化工作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是何等的重要和急迫。
2.我国古籍数字化现状及其面临的新挑战
2.1 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的古籍整理、开发工作拓展了新的领域。
中国的古籍整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历史传统。从孔子删诗、刘向校书到清人编订《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持续不断,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古籍出版整理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巨大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的古籍整理拓展了新的领域,在古籍的保存、传播或使用上发挥了更大的效应,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种类超过万种。1949年以来整理出版了1万多种,1982年以来整理出版近9千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出的数字化已经显露了信息传播和利用上的极大优势,电子版古籍的信息容量更为巨大,检索方便,易于保存,有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无法替代的优势,深受学术界或读者的欢迎。进入21世纪以来,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些规模大、水平高、影响广的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在古籍的保存、传播或使用上发挥了更大的效应,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标志着中国古籍数字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2 现代信息技术也对古籍整理、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古籍整理和开发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对古籍工作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人力资源建设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一名优秀的古籍数字化者,在新信息环境下需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技术水平及古籍、国学相关知识。对各个工作环节,古籍工作者者都要非常熟悉,操作娴熟。例如,古籍数字化,涉及了历史文献学、版本鉴定学、古文字的计算机编目著录学等等相关知识;古籍数据库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凝聚了古籍整理、开发工作者编撰、校勘和筛选、整合古籍资源等全部心血过程的创造性研究工作,对古籍工作者的古文化知识积累、研究创新和计算机利用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一部古籍成功地被数字化,不仅是文字内容的电子化,还要尽可能考虑电子版页面装帧、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偏好等等。因此,一个成熟的古籍工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对于他能否胜任数字化古籍工作都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作为古籍整理、开发工作的主体─—古籍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环境、方式以及工作重点都将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而发生变化,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古籍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长期被时代所接受。
再次,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日趋重要,文字和人们书写、阅读的方式、习惯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化,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等等),与古代汉语的距离愈来愈远。所有这些,客观上要求古籍专业人才既是古籍学的现代学者和研究家,又是古文化的现代传播者和服务者:能够博古通今,前赴后继地,承千百年来国学之底蕴,传中华文明于世界,甘为人梯,德才兼备。
3.对古籍数字化人力资源建设相关问题的认识及其建议
3.1 当前,我们対古籍保护的迫切性与古籍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人才匮乏及尽快培养的必要性等问题的认识不足
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认识还不够,对古籍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强。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在变迁,我国古籍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在老一辈学者相继辞世之后,古籍界全方位面临了青黄不接的状况。当今的文史专业大学生,不识繁体字,乃至视古文为天书者,不乏其人。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古籍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古籍整理和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数量受到严重影响。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高等院校古籍相关学科的学科教育体系建设,按社会需求规划专业设置,定向培养古籍数字化专门人才;明确培养目标,改革现存教学体制弊端,按照时代提出的素质要求培养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多才多能人才,使其除具备本专业知识外,还学习相关新兴学科的知识,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在掌握某一专业知识基础上,还必须兼顾第二专业、第三专业的学习与掌握,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古籍数字化的整理,开发工作需要。同时,制定切实可行计划,鼓励现任在职古籍工作者参加各种短期进修班、各种岗位培训班,对口交流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这样能多层次、多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再次,鼓励古籍在职工作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进行自学,逐渐养成结合工作进行学习,以学习促工作的良好风气,这对于提高他们总体工作水平、适应数字化工作需要大有好处。最后,学用结合,建立合理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3.2 学科的交流、互动不足,综合研究与古籍数字化发展方向的要求相差还远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支撑了众多以古代文化学术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科的研究工作。同时,中国古典文献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只有以各学科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内容,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可靠性。这给古籍数字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因此,在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应该重视学科的交流、互动的前沿动态,积极吸收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传统状态和模式向数字化转变,赋予古籍数字化工作以学术角色,在数字化过程中加快古籍知识内容的挖掘、整理和重构,创新其学术价值。同时,注意具体技术的兼顾和创新。
整理古籍,需要技术手段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超越传统。古典文献学以辑佚、训诂、校勘、笺注为主要研究手段,以古籍的整理、文献史料的汇编,以及版本、目录学研究等为形式。这些研究手段和形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就学科的完整性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而言,古典文献的数字化仅停留在古书电子化及这些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对古籍的深层面的不同主题和专题的开发和研究,形成在研究内容和方向上有别、研究视角和方法各具特色、体系上完整的古籍数据库群,结合新信息环境下知识发现、知识挖掘等知识服务新技术为将来个性化古籍服务奠定和夯实古籍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目前在我国古典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中,古籍的研究、开发利用和专题数据库建设相对于其他工作还有些薄弱,需要下力气加强,当然,这也还依赖于古籍数字化工作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强,同时也对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3.3 对古籍保护手段的认识和利用不足
古籍数字化不仅是古典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的新手段,同时也是古籍保护的新手段。古籍图书的文献价值,即书的内容,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方式得到再生,是在不动用原书的情况下,使其能够继续为人们所利用,这本身就是古籍的再生性保护。而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古籍则可以得到更佳效果。原生即原本古籍的保护技术是在向前发展着的,过去我们使用传统的技术方法实现古籍的管理与保护,而现在则可以利用现代化高新技术。例如,现存原本古籍如宋本虽已是凤毛麟角,唐代以前的文字遗存更是难得一见,但唐宋以前古籍内容的精华,却通过历朝历代经久不息的传抄与翻印,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服务于后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传统的古籍再生性保护手段。到现代,发展了影印、复印等摄影和扫描技术。现在,在不损害古书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识别技术,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把古籍纸张成份搞清楚,这对于修复残损古籍,加强管理和保护原本非常有益。因此,适应现代化古籍保护工作的要求,古籍工作人员首先要自觉地意识到在该业务能力方面要不断提高个人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调整个人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尽快掌握古籍数字化工作中的新技术,努力使自己成为古籍、国学价值功能扩展与转化的推动者,成为知识时代合格的古籍数字化工作者,为古籍数字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4 人力资源建设实践中还存在误区
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缺乏合理定位,没有长远目标规划,脱节于事业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中还容易产生的误区。
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古籍数字化事业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需将其与古籍事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放在古籍开发利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应该对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要克服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随意性,避免盲目的救火式、应急式、毫无规矩与章法、偶然的、随意性的人力资源建设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古籍数字化是是伴随信息技术时代的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用现代信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再表现。是用现代技术对古籍知识进行再开发、用现代的研究的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补充的知识文化建设工作,包含了古籍整理、文献保护、知识揭示和文化传承等各项内容在内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我们大力培养能够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保护古籍、研究和利用古籍的国学传承人,确保古籍国学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并在“以护资用,以用促护”中得以弘扬。需要我们建立专门机构,投入专项资金,以新的起点培养人才,有计划有针对性培养人才;需要我们以新的标准建设队伍,以新的机制培训人才,以新的理念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力: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再思考,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2)。
2.李玉海: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模型构建,图书馆学研究,2008(8)。
3.刘春金等:中文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年(2)
4.徐清等: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3)